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_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_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_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

———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尹莉1,3,刘国亮3,臧旭恒1,2

(1.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3.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本文对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

述。涉及博弈论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分析,垄断与竞争新形势下企业竞争策略的创新,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研究等内容,反映了当前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关键词]博弈论;网络产业与产业组织理论;

企业竞争策略;垄断与竞争[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2)09-0089-07

2012年6月27—28日,“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世界各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学术论文80余篇,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大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研讨会主要围绕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前沿理论的研究,旨在探索和研究新形势、新背景和新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竞争策略的演变,并由此提炼产业经济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规律和新思想,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会议采取主题报告、集中评论、分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多种方式,就博弈论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经济理论研究、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垄断与竞争的新形势、企业竞争策略的创新,以及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研究等内容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一、博弈论的最新进展

日本筑波大学政策与规划科学研究所Mamoru Kaneko 教授作了题为“通过社会角色和合作实

[收稿日期]2012-07-3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组织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2AJY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12AJY006)。[作者简介]尹莉(1976—),女,四川资阳人,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国亮(1965—),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臧旭恒(1953—),男,山东海阳人,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产业经济

2012年9月

第9期(总294期)Sep.,2012No.9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现的超个人认识”的主题发言,他使用归纳博弈论的方法,研究一个人利用在博弈情形下积累的经验来探索他的信念起源。他的研究限于两个角色的(策略)博弈,实验中两个人临时的角色转换可进行多次,每个人通过角色转换可以积累起两个不同角色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每个人在角色转换中对他人看法的来源。另外,在角色转换中的互惠意识对于校正自己和他人看法至关重要,即一个人会用这些意识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以便达到人际协调均衡。当互惠的程度上升时,合作将会出现。他还提到,一般合作博弈理论让所有可能的联盟合作,并通过他们的合作实现收益。这种做法显然背离了关于人的有限能力的基本假设。而且,对能力有限的人来说,个人观点的内在结构对于目前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他关注的重点是,“信念”这一表述既不是一种类型也不是一种主观概率,而应该用经典的博弈论来阐述,一个人信念的目标是一个博弈的结构,包括常规的行动和多次的权衡。专注于研究人的信念结构会将研究引向对人的逻辑推理,包括归纳和演绎推理最终得出的明确处理结果,同时也要避免“常识”的干扰,因此,信念结构可以用认知逻辑方法的格式化语言加以描述。最后他指出,如果将博弈扩展到超过两个人的情况将存在很多困难,随着人数的增加,角色分配的数量是成倍增加的,甚至在三个角色的情形中就有很多角色分配,从有限的认知角度看,处理所有的角色分配非常困难。尽管如此,两个人角色转换的结论对于研究三个人甚至更多人的情形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约克大学经济系鞠源博士做了题为“推己及人—黄金定律的实验研究”的报告,阐述了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别人怎样待自己,自己也要怎样待别人的实验测试,我们称之为角色互换的一致性。在他的试验中,受试者在标准的最后通牒博弈的校正版本中扮演两个角色。结果发现,试验中超过3/4的受试者能够保持角色互换的一致。此外,他还发现在角色互换前,如果受试者知道其他人接受他对待他们的方式,或者知道别人怎么对待他,相比起如果得不到这些信息的情况下,能实现更高度的角色互换一致性。同时他也发现,在预测其他人是否接受他对待他们的方式时,角色互换一致性的受试者比起角色互换不一致的受试者的结果更为准确。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院鲁靖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内生和随机进入中的竞赛”,研究了内生和随机进入竞赛的最佳(努力最大化)设计。他通过一批固定的潜在投标人做出的战略决策加以说明,比如是否应缴纳入场费,以及他们入场后如何出价去争夺不可分割的奖品。他应用了达斯古普塔和马斯金的理论(1986),在一大类竞赛的技术条件下,建立了二维的非连续博弈的对称均衡,包括将全支付拍卖作为极限状态。结果表明,即使没有赢家选拔机制,每场普通的竞赛都会存在“第一最好的”,这意味着竞赛中可能得出最高的整体出价。在塔洛克竞赛中,他进一步明确要求进入后具有纯策略项招标的对称均衡存在(不存在)的条件。基于这些均衡分析,他建立了一个结构良好的能够得出第一最好结果的塔洛克竞赛。此外,他还发现,塔洛克竞赛的鉴别力非单调地影响整体的预期出价。因此,一场诱因较弱的投标的吵闹者竞赛,可能诱发更多努力。最后,他的分析进一步揭示竞赛的设计师应该驱逐会诱发更高出价的潜在投标人。

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经济系Subir.K.Chakrabarti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凹收益随机博弈中的纯战略马尔可夫均衡:有限状态空间”,他认为在博弈者的行动中,当单期博弈者的收益为凹时,存在纯策略均衡。众所周知,在随机博弈中,这不足以保证纯策略均衡的存在。问题是,即使单期收益为凹,均衡的持续收益也可能不为凹,从而需要我们寻找何种条件下的均衡持续收益为凹。如果行动中的单期效用函数为凹且状态变量单调增加,就存在纯策略中的静态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状态空间被假定是有限的,转移概率在高收益状态也被假定为具有凹性。存在的结果关键要取决于转移概率分裂成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状态的凹凸部分这一假设。这种情况连同状态中的单期效用函数递增的假设,对这个结果至关重要。然而,结果仍然取决于状态空间是有限的这一事实。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经济系Youngsub Chun教授作了题为“排队问题中的非嫉妒、平等和策略防

范”的主题报告,他提出,策略和规范的方法是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在研究中已通过好的策略属性和好的平等属性的研究机制,采取措施将两种方法整合。他详尽描述了非嫉妒机制的类别和满足非嫉妒和策略防范的类别,并区别了满足非嫉妒和策略防范的机制的子集,称之为E*—维克瑞—克拉克—格罗夫斯机制。这个子集包含许多满足其他权益特征如预算均衡或者弱集策略防范的机制。他认为,非嫉妒与平等的等价通常并不一致。即使平等的等价、策略防范和决策效率机制的集合非空,这个组合中的机制也不能满足预算均衡或更强的非操作性概念。即,虽然非嫉妒和预算平衡性或者弱群策略防范一致,但是,平等的等价与它们均不尽相同。总之,非嫉妒作为平等的概念可能与其他更加广泛的属性一致。

二、企业竞争策略的新趋势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经济系和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秦承忠教授基于对某些垄断企业故意将短缺作为质量信号的观察,展开了“为什么限制价格或供给”的发言和讨论,他分析了一个生产新产品的垄断企业通过适当的定价和诱导短缺来发出质量信号的可能性。与耗散型广告不同的是,对于不同的质量,诱导短缺的成本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个生产新的不可分割的产品的垄断企业来说,通过适当的定价和限制供应来表明质量信号从而导致短缺,比起在一定条件下利用价格和耗散型广告的高品质企业利润更高。在垄断企业的两阶段模型中,该企业生产两种可能质量不明的且不可分割的产品,并提供给不同的消费者。由于消费者的异质性,根据参数值,高品质企业通过价格—短缺组合来体现质量时,在产品的导入期会将其价格制定得比完全信息的垄断价格稍低一些。这使高品质企业获取了所有在导入期就购买产品的高品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者剩余。结果为,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垄断企业在导入期会使用较低价格与发行限量版的组合。

香港岭南大学经济系和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林平教授最近关注的是“非对称差异化寡头中的圴衡并购”,他通过建立一个非对称的差异化商品数量竞争模型,探讨产品的影响因素之一,即非对称寡头垄断产品的可替代性如何影响单边效应及决定横向并购的均衡。虽然凭直觉判断生产高度替代品的企业之间的合并更有利可图。然而,他却认为,对某些参数值来说,在古诺和伯川德模型中,当目标企业生产替代程度较低的产品时(即对收购的企业来说,它不是市场中最接近的竞争对手),并购企业能从合并中获得更多利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满足目标企业之间替代程度较高且他们都与并购企业替代程度较低的条件,那么,与低替代参数的企业并购更有利可图。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制度与行为研究中心杨春雷研究员关注的是“合同设计中的承诺”,他提出了一种礼尚往来环境中合同设计的新方法来提高效率。为了研究一个工人自己承诺的努力水平是否可以控制其实际的努力程度,在试验中他运用了四种处理方法来改变两种不同的因素:①谁(公司或工人)以申请人的身份提出合同;②是否拟议合同包含了对职工努力水平的非约束性条款。据此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当工人提出合同且合同包括工人承诺的努力水平,工人的实际努力程度的选择是四种处理方法中最高的。然而,当专注于把讨价还价作为关键变量,工人提议的处理方案将促使更多的工人产生对廉价会谈的期望,以及表现出对公司的最低尊重。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冯中越教授系统阐述了他关于环境规制下企业策略性行为的研究,在环境规制的类型及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作用机理的情况下,通过引入Fowlie(2008)关于不完全规制以及排污泄露的概念,并在Fowlie(2008)排污泄漏模型的基础上,扩展排污泄漏模型,研究不同规制政策工具和不同规制程度下寡头企业的策略性行为,得出基于市场的不同规制政策工具下,规制效果一致;不同规制程度下,规制效果不一,完全规制的效果并不一定优于不完全规制,不完全规制的效果不一定优于不规制的结论。最后,他结合中国火力发电产业的实际,通过数据模拟,验证了扩展模型的结论。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郭树龙博士和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杜传忠教授基于2005年世

界银行企业投资环境调查的大样本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期企业成长问题,重点考察了渐进式经济转型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经济、融资约束、税负、竞争等转型特征是制约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FDI、出口、R&D、员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显著促进了企业的成长。进一步细分不同企业规模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方保护和税负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制约作用显著高于对大企业的影响,而R&D和职业培训则显著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成长。如何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解除经济转型中体制性因素对企业成长的束缚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打破行政垄断,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提高纳税效率,减少企业纳税成本,促进税收规范和税负公平。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政府需要进一步营造适合其成长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重点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税负、人才引进及培训、R&D鼓励等方面的政策。

通常,公司决策是由高管团队集体决策形成,如果决策权过于集中在管理团队的最高高管(简称CEO)手中,那么,是否公司的绩效波动也会越大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诚博士等利用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CEO权威与绩效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总体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为正但不很显著,CEO不同权威维度对绩效波动的影响存在差异,位置权威对波动影响为负,声望权威和所有者权威对波动影响为正,地位稳固权威的影响不显著。财务约束会抑制CEO权威对绩效波动的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公司绩效风险,公司和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约束公司CEO个人权威降低公司绩效波动。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綦勇等构建了上游为垄断企业、下游为产品存在质量差异且进行伯川德竞争的双寡头企业构成的纵向市场结构,分别考察纵向分离与纵向一体化结构下下游企业产品质量创新激励及其福利效果。研究表明:纵向一体化结构促进一体化企业的创新,抑制竞争企业的创新。产品间的质量差异降低了价格竞争的程度,削弱了纵向一体化结构对竞争企业的市场排斥效应。在纵向一体化结构下,最终产品价格下降,需求增加,生产者总利润增加,而消费者剩余与社会总福利则取决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差异。当最终产品质量差异较大时,消费者剩余与社会总福利均增加;而最终产品质量差异较小时,消费者剩余与社会总福利均下降。因此,反垄断机构应该对电信行业中的纵向并购行为实施适当管制,以保证竞争企业具有质量创新激励,维持企业间的质量差异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胡德宝博士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陈甬军教授全面梳理了垄断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势力最早由经济学家勒纳于1934年提出,1954年哈伯格沿着勒纳的研究思路,对美国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进行了测度。随后很多经济学家对其研究结论展开争论,出现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他们梳理了测度垄断的福利损失的相关模型,如马歇尔剩余与希克斯剩余、塔洛克—波斯纳方法、莱宾斯坦—科马诺方法、迪克西特—斯特恩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表明这一研究对于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反垄断法》实施的力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价上涨是一个难以逆转的长期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企业的区位演化产生巨大影响。然而,研究地价上升对区位影响的文献极少。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蔡杰博士等以对称三角形分布为假设依据,通过一个两阶段区位价格博弈,分析了固定成本对企业区位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地价对区位呈一次线性关系,那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只存在非对称解,并且当地价上升时双寡头企业有向两极移动的趋势,即一个企业向市场中心移动,另外一个企业将偏离市场中心,同时两个企业之间的距离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白雪博士等则在多家企业古诺竞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关于外资企业合并过程中资产剥离的模型,分析了资产剥离的有效性及福利效应。研究发现,在一定条件下,资产剥离能够削弱合并的单边效应,改善消费者福利,增加合并被批准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她还探讨了

消费者福利标准与社会总福利标准的差别,认为提高社会总福利的资产剥离很有可能会降低消费者福利。同时,她还详细分析了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竞拍剥离资产的过程,认为竞拍结果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以及资产剥离的数量。中国在应用资产剥离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①受让人在接受剥离资产后不能引发新的竞争问题;②剥离后应保持剥离资产的商业生命力;③资产剥离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还离不开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研究的最新动态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经济系陈勇民教授作了题为“团购:互联网上的人际捆绑”的主题报告,对当前流行的互联网上的团购作了独到的分析。他首先提出人际捆绑的概念通常是指如果消费群达到一定的最小规模,“常规”单独的价格和集团采购的优惠价格之间有一定差异。人际捆绑很早就已存在,如演唱会、博物馆和旅游门票,等等,由于互联网大大降低了人际交易成本,使得人际捆绑成为互联网的主要惯例之一,团购就是在互联网上这种销售形式的先驱。他进一步将互联网上人际捆绑流行背后的经济动力来源归纳为企业对需求不确定性做出的策略反应,以及刺激产品信息的传播。他的研究与三类经济学文献相关并加以扩展,一是捆绑的传统解释,包括价格歧视和降低消费者评价的分散度;二是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定价;三是互联网市场经济学。最后,他得出结论:在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人际捆绑通常比起单独销售能获得更多利润,这是由于当信息能传播且存在传统的捆绑动机时,其盈利能力会进一步增强。主要原因在于:捆绑折扣不能太大,估价较低的消费者数量较为分散,知情的消费者更有可能给不知情的消费者传播产品信息,估价较高的消费者不太可能以折扣价购买。

天津财经大学于立教授报告了关于“双边市场与‘跳单问题’”的研究成果,他首先定义了双边市场及几种常见的形式,将双边市场的商业模式归纳为五种,即市场创造商业模式、依靠广告的媒体、电脑软件、视频游戏以及信用卡。他指出双边市场的经济学要点在于双方受益原因是由于需求侧的规模经济(正外部性),其关键概念则是网络效应,分析的重点应着眼于中介的作用与经营模式,而其核心问题则应归纳为中介机构如何定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有待研究的产业组织新概念和新问题。然后,他又通过对案例的详细分析首次从法律角度对“跳单”纠纷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定理和悖论。但在经济学意义上,从违约的社会福利效应来说,“跳单”既能大大增加客户的“消费者剩余”,还有利于降低中介机构过高的价差率和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促进中介市场的有效竞争,完善双边市场,因此,违约(跳单)有利于双方福利的增进。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如“跳单案”与双边市场理论在逻辑上是否一致?违约是否违法(法律要件与经济要件的矛盾)?违约(或违法)如何赔偿?以及判据如何改进?

东南大学集团经济与产业组织研究中心胡汉辉教授最近在进行“网络融合与电视竞争”的研究。他首先定义了网络融合与网络基础设施融合的基本特点,又指出,在泛通信产业中,网络融合仅仅指产业链中传输环节的融合。随着产业演化,这种融合将向产业融合演变,扩散到服务与内容的融合,终端与市场的融合。网络融合下电视的新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特征,如范围经济,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的演化会带来竞争加剧等等,接着又回顾了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的艰难,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者对双边市场概念的滥用,双边市场必须满足条件:市场中的A方和B方具有直接联系,平台P促成这种联系并为他们创造价值。因此,有线电视不是双边市场,因为有线运营商基本控制了从节目到终端的整个市场,观众和节目商之间不是直接的联系。鉴此,三网融合对政府规制的重建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所以,他认为中国的三网融合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融合,它将体现包含物联网和数字化内容产业在内的产业融合的要求,是中国通过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自主型国际化产业、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内容。而且,中国三网融合的真正难点在于网络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最后,他提出了研究电视竞争的产业经济学意义:

运用、检验、拓展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相关理论,特别是双边市场理论、纵向关系理论、捆绑理论、规制理论等,建立电视产业的独特分析框架与相关理论。通过专门化研究电视竞争问题,有可能将始于电信的自然垄断产业的竞争与合作问题的研究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内得到深入、丰富和系统化。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张剑虎博士利用一个双寡头模型分析了平台的广告竞争行为和研发投入行为。他具体考虑了两种收费模式:Pay-TV和Free-to-Air。Pay-TV情形下平台的收益来源于两个:广告收益和消费者收益,其广告量只取决于消费者对于广告的厌恶程度;Free-to-Air情形下平台的收益只来源于广告收益,其广告量既取决于消费者对于广告的厌恶程度,也取决于平台之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结果发现相对于社会最优,Pay-TV情形下的广告量和研发投入过低;Free-to-Air情形的广告量和研发投入既可能过高,也可能过低,结果取决于具体参数。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苏银珊、徐骏博士等研究的是即时通讯企业的策略行为的效果。他们假设当平台存在用户黏性时,平台如何进行产品升级的策略性投资以创造新的用户和留住原有的用户?他们通过构造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从中长期的角度探讨用户黏性对企业产品升级的策略性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的策略性投资会提高平台对广告商一边的议价能力,不仅广告价格上升,广告数量也增加,而竞争对手在广告一边的议价能力下降,广告价格下降,广告数量也下降。但平台的策略性投资对利润的影响却是不确定的,存在交叉补贴的双边市场平台的策略性投资有可能提高竞争对手的利润,且在用户黏性作用下,平台在较低的产品升级策略性投资水平就可以将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

2010年间,腾讯QQ与奇虎360之间的争斗事件(又称3Q大战)所引发的反垄断诉讼案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两家公司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应的反垄断执法也面临着不同于传统产业的难题。徐骏博士等结合网络外部性和双边市场理论,对腾讯QQ和奇虎360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驱动企业商业模式的经济学原因。由于反垄断法的出发点是从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来纠正市场运行中所产生的福利损失,所以,在作为反垄断判决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因为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利益产生侵害而要求侵害方赔偿被侵害方的损失,还应该考虑两家企业的行为对互联网用户产生的影响,综合考虑作为消费者的互联网用户,以及企业的利益来做出判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赵子乐博士等基于网络效应,将研究方向转向对“山寨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他们提出,现有文献认为,在很宽松的条件下,先进入的上游厂商可以通过排他性交易来排挤对手,导致市场失灵。他们发现,允许下游山寨化,可以对这种市场失灵起到纠正作用。当上游厂商要支付较高成本才能造成下游山寨化时,这种纠正是完美的,此时排挤会失败,且下游不会山寨化;否则,这种纠正受到一定的局限,此时排挤成功,而下游可能山寨化。山寨厂是否侵犯知识产权并不影响下游是否山寨化。在通常情况下,允许下游山寨化能提高社会福利,甚至可能对下游正规厂商有利,同时,恰当的反垄断措施能避免下游的山寨化。但在特定条件下,山寨厂的侵权行为会令整个行业崩溃,此时应禁止下游山寨化,但应同时禁止排他性交易。

四、结语

从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趋势集中在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进展和企业竞争策略的演进,还有很多学者针对产业经济学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如香港城市大学经济与金融系张贤旺教授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郁义鸿教授探讨了中美商品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其结构问题,等等。总之,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仍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挑战,双边市场的研究,以及博弈论等研究方法在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等。此外,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很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资源承载力有限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剩余,迫切要求绿洲地区人口跨地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城市转移。二是绿洲经济环境进一步形成了超稳定的“孤岛文化”环境,封闭而缺乏求新和创新精神,加快了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迫切性。三是控制人口与优化产业结构是提高绿洲区域资源承载力的长效措施。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郭芹认为目前不合理、低度化的产业结构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根据后发优势理论,贵州应该依托其特色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加快调整优化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一是依托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三是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引进先发区域资本、技术并承接其产业转移。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atecomer Catching-up and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Summary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Reg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in 2012

LU Ping ,LI Jing ,HAN Yi-chun ,GUO 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ajor academic viewpoints of 2012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Region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are reviewed.In the conference ,latecomer catching -up and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as key topics.Other hot topics ,includ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and po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balance and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were discussed as well.The conference reflects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researches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China.

Key Words :latecomer catching-up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national and po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transfer ;bearing capacit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鲁舟〕

Trends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Related Fields ———

Summary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eory

YIN Li 1,3,LIU Guo-liang 3,ZANG Xu-heng 1,2

(1.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

2.Research Center for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China ;

3.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

Jinan 2501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s of papers submitted in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y economics and economic theory held in 2012,concerning the update progress of game theory ,trend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theoretic analysis on industrial economy of internet -related industries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novations under evolvements of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as well as some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and practice in related fields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etc.In general ,the frontiers of industrial economic and economic theories from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are involv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game theory ;network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enterprise competitive strategy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责任编辑:鲁舟〕

(上接第50页)

!!!!!!!!!!!!!!!!!!!!!!!!!!!!!!!!!!!!!!!!!!

金融前沿问题研究

一、美国贸易逆差的原因分析 1.中国方面:中国的部分领域开放度不够,部分产品的进口关税较高,政 府给与部分国企补贴,以保护发展中的幼稚产业, 2.美国方面的原因: 1)中美经济结构,中美巨大的劳动力成本差异,决定了中国在中低端 制造的比较优势,但美国却封锁了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美国制 造业占比仅11.7%,服务业占比高达80%左右,美国的产业结构决定 生产难以满足国内需求,需大量进口。 2)全球价值链分工,为了获取巨大的比较利益,和保护环境资源,美 国长期以来将降低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了他国,自己主要生产高附加 值的高利润的产品。导致美国长期需要进口大量资源和低端产品。 3)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即国家战略。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中心的 地位,一方面使得美国可以争取别国的财富,获得巨额的收益;一方 面美国必须保有强大的贸易逆差才能使得国际市场能够有充足的美 元作为国际结算手段,并且维持美元的霸主地位。 4)美国的经济政策导致。长期实行低利率和财政赤字政策:减少储蓄,降低成本,刺激投资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美元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赋予了美国一种特权,即 可以无节制地依靠印美元、发美债的方式获取其他国家的商品和资 源,这必然导致贸易项下巨额逆差和资本金融项下巨额顺差。美元的 超级特权相当于向世界各国征收铸币税,以维持其霸权体系。 6)美国的低储蓄过度消费的模式。必然导致外部巨额贸易逆差,背后原因则是高福利体制、低利率环境、美元金融霸权地位。 7)限制对华的高科技出口,长期实行出口管制:领域逆差占对华逆差 比重接近40%,但美对其他国家高科技出口为顺差。一旦开放,必将 大幅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8)美国大量的跨国企业在华投资。这些公司的内部交易占到了美国进 出口额的1/3以上。因此美国的跨国公司也导致了美国的国际贸易逆 差 二、中国如何应对 1.联合欧盟、东盟、日韩、南美、非洲等国家,寻求WTO等国际协调机制,

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_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产业经济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研究 ———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尹莉1,3,刘国亮3,臧旭恒1,2 (1.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100;2.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3.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本文对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 述。涉及博弈论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以及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产业经济分析,垄断与竞争新形势下企业竞争策略的创新,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研究等内容,反映了当前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 [关键词]博弈论;网络产业与产业组织理论; 企业竞争策略;垄断与竞争[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 (2012)09-0089-07 2012年6月27—28日,“第七届产业经济学与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大会收到世界各地高校和研究院所学术论文80余篇,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大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苏州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研讨会主要围绕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前沿理论的研究,旨在探索和研究新形势、新背景和新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竞争策略的演变,并由此提炼产业经济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方法、新规律和新思想,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会议采取主题报告、集中评论、分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多种方式,就博弈论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经济理论研究、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垄断与竞争的新形势、企业竞争策略的创新,以及国内外产业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现实研究等内容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讨论。 一、博弈论的最新进展 日本筑波大学政策与规划科学研究所Mamoru Kaneko 教授作了题为“通过社会角色和合作实 [收稿日期]2012-07-3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组织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2AJY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构建扩大消费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12AJY006)。[作者简介]尹莉(1976—),女,四川资阳人,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国亮(1965—),男,山东莱州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臧旭恒(1953—),男,山东海阳人,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产业经济 】 2012年9月 第9期(总294期)Sep.,2012No.9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导论 哲学社会科学是关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 哲学属于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humanities)是由研究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门学科组成的科学体系,如哲学、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都属于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 政治学 经济学 法学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科学包含人文科学在,狭义的社会科学则不包括人文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其实就是指广义的社会科学。 今天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二、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三、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介绍 四、如何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 ?一、何谓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前沿问题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潮、新方法、新理论、新观点。前沿问题多指学术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 热点问题是一段时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在一定时期会有一定的重合。 所谓前沿,应该是由学术本身的逻辑发展出来的,并且能够在后来的学术发展史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过程的一个

阶石;所谓热点,是因应一时一地人们的社会需要引出的兴奋点。 ?大学2003年5月出版、由韦伟撰写的《当代哲学社会科学 理论前沿若干重大问题》。 ?还有各个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研究的著作也很多。 ?这些著作所介绍的前沿问题大体有以下几类: 1.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潮既有国的、也有国外的。有些所谓新思潮并非真正是“新”的,有的在国外已经发展几十年了,但刚刚在国兴起;有的原来就有,但目前又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如:新儒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后现代主义等等。 2.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法 有哲学社会科学新方法所引起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革命。 如由系统科学方法论所引起的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认识、新解释。 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革命性的变革。 3.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 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观点是最近人们在学术研究中提出的一些新的观点、畴。 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等等。 4.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视野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浅谈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公共管理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章提出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分析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重点探讨公共管理的理论前沿,以期有助于我们预测公共管理的研究前景,正确引导我们进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并在现实中能够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管理;理论;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权力机关和非盈利社会组织为了更有效地促进 公共物品,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平均分配,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正确运用公共权力和各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新兴学科。 公共管理与管理学有很大的相似性。它要指引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更有效率,其前提与基础是解释公共部门的各种收入与支出行为、公共管理以及对市场中微观主体的影响与后果。需要注意的是,与管理学不同,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对象。而且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各个主体的反应与对策将对公共部门的政策执行结果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就给公共管理带来了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挑战。由此可见公共管理有着特殊的“为什么”的问题。 卡尔森(Garson)和欧佛曼(Overman)认为,1975 年的“政策管理协助研究委员会报告”是公共管理概念流行的源泉。[1]他们指出,在该报告中,公共管理被分为三个领域:(1)政策管理涉及政策选择和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2)资源管理涉及预算、财务管理、人事、采购与供给、财产管理和信息管理等;(3)项目管理则涉及日常执行,包括日程安排、记录保存、生产效率与监督等。 大多数美国公共管理研究者似乎更偏好另外两个相近的概念:“政治管理”和“战略管理”。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政治管理研究跟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密切相关。政治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论家、该学院的摩尔(Moore)明确表示:“我们的‘公共管理’概念在公共行政的传统责任之上加入了目标设定和政治管理的责任。”[2]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心已经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POSDCORB 范式(计划、组织、人员、指导、协调、报告和预算)转移到 PAFHRIER 范式(政策分析、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外部关系)。 综合各国的政府改革与发展前沿报告,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下列几点是公共管理的主要的几个前沿问题:(1)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doc

中国管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 摘要:西方管理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完善的研究体系,而中国的管理学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文章就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 1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 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自此,管理学也作为一门科学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人们开始关注管理的科学性,取代之前经验管理。管理学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工具不断涌现,为管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财富。 西方管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较清晰的发展路径,分别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行为科学管理发展阶段、“管理丛林”发展阶段和以企业文化理论为标志的“软管理”阶段[1]。虽然发展阶段应如何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难看出管理学的发展路径是从关注科学与效率逐渐向“以人为本”这个方向发展。 西方管理学通过各个学派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科学管理、行为管理、文化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科学管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为泰勒、法约尔、韦伯,三人分别从个人、组织、社会三个不同角度诊释,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派生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运筹学和数学模型为研究基础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孔茨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以及以卡斯

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行为管理学派主要包括以梅奥为奠基人的行为科学学派,以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人为代表的个体行为学派,以卢因为代表的团体行为学派以及组织行为学派和管理伦理学派;文化管理学派包括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管理实践学派,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战略管理学派,起源于权变管理学派的变革管理学派,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组织文化学派以及随着信息社会和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派[2]。 2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与问题 根据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历程,中国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前的“管理学萌芽”期;第二个阶段是1949—1978年的“管理学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至今的“融合发展与创新”阶段[1]。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经历了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并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学发展体系。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管理学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机。管理学教育体系不断健全,研究机构不断扩展,学位教育多样化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增多,管理学重要奖项相继设立[3]。 在管理学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相继出现。第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管理学的西化忽视自身发展。在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比照西方的模式开设了一系列诸如MBA ,EMBA ,MPA等教育模式;在人才选拔过程中,海归博士和有国外访学经历的人更受关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方面均是美国的翻版;管理学主流学术刊物全盘西化现象亦是严重[4]。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国学与国运”讲座上说:“中国改革开发三十年的发展创造了

产业经济学书籍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资料总目录 一、国外着作中译本 1.[美]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商务印书馆。 2.[日]植草益,1988:《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4.[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 5.[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 6.[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7.[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8.[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12.[美]卡布罗,2001:《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二、国内专着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5.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6.卢东斌,1991:《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延边大学出版社。7.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8.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郑林,1992:《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基本情况说明

《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基本情况说明 一、成绩情况: 本课程共3学分,采用五级计分法: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考核成绩占40%(其中考查读书报告形式10%,期末考查课程论文形式30%),平时成绩占60%(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包含对本课程改进的建议)。 本科生院对于最终成绩有比例控制,优秀率控制在20%,其他为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如果超过比例,教务系统就会禁止输入。 1.考核成绩的40% (直接抄袭网上资料,未经个人转化者,本次成绩为零。) a.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的要求:选择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或文学文化现象试作评析,或针对与课程有关的文学前沿问题撰写文情调查报告;报告字数不限,但要求写出自己的切实心得而不是拼揍已有的材料。 b.期末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要基本符合论文规范(包括: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并在最后一次上课前上交。 题目自选,可结合教学内容,也可据自身阅读感受来选。内容可以是作家作品解读,也可文学文化现象分析。要求写出自己真实感受而不是拼凑材料。2.讨论课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由小组成绩与个人表现相结合确定,考察依据是讨论稿记录和发言情况。 二、纪律: 本学期所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是本科生院直接监控和管理的,本科生院有硬性规定,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有三次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讨论者,就没有成绩。正当原因请假的上限只有两次。本科生院还规定这门课程不接受免听课的申请。作为任课老师和助教,没有丝毫宽限的权利。 无故迟到三十分钟算旷课。助教没有准假条的权力。 三、课前准备: 讨论课最为重要的是课前的准备。可以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也可上网查阅资料。列出几种途径: 1.内部的参考资料:是精选出来、最贴近讨论话题的文章。作者大都为学界名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李传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从理论上总结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管理实践预测其发展趋势,对于管理学科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主体(组织)、管理方法(工具)、管理对象(人和物)等方面;而我国管理学尚处于理论建构阶段,对于管理学学科体系尚存在不同的意见。近年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学呈现出以下明显的趋势: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一、管理学的研究现状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尽管管理理论的各个学派在建构各自的理论体系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冲突,甚至互有借鉴。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组织的发展,并且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人力资源的深层挖掘去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组织的发展,为了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要在变化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点,各管理学派都在努力寻找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在它们看来完全合乎理性的各种假设,展开论述:古典管理理论第一次把管理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它对理论的主要过程、管理的职能和技能的论述在今天仍是大家的共识,并指导着管理的实践;组织行为科学理论学派对激励诱导、群体及组织内人际关系作了详细论述,确定了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管理科学学派运用数学模式和程序求得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特别是运用最新的信息情报系统,大大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决策学派注重效果,它从“效果”出发,充分考虑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并认为效率是实现效果的必要条件;经验管理学派则试图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实例分析,寻找在同类条件下如何有效管理的方式,认为一个有效的组织必须以管理者的有效性为基础,而且管理者的有效性本身是对组织发展的最重要的贡献;系统管理理论强调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认为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果;权变管理理论则提出根据不同情况随机应变,从而使管理更为有效。 在管理方法方面,体现出显著的量化特征。就决策工具而言,它必须能够实际做出或建议做出决策,将真实世界中现有的那些种类的经验数据作为它们的输入,用量化的方法做出评估。在这种严格条件下的模型设计,选择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保留最优化;第二个方向是设计满足模型,以合理的计算成本提供足够好的决策。这两个方向共存于管理理论的世界中,不论组织行为理论、决策理论,还是后起的系统分析学派、选择学派有、权变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在这两个方向徘徊。 关于人在组织中作用的认识,是管理理论在构建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回避的问题。传统管理理论将重点放在对“事”和“物”的管理上,漠视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目标,从而看不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管理学派完全走向了人作为“经济人”的极端,事实上,不仅科学管理学派中的甘特、吉尔布雷斯等人有较多关于重视人的价值的论述,就是泰罗本人关于“精神革命”和培训工人的见解,以及雇主应以平等态度对待工人并了解其真实思想与感情的主张,都表明了他还是注意到了人这一因素。行为科学理论正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中的许多理论

产业经济学书籍

产业经济学书籍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参考书目 中文参考资料总目录 一、国外着作中译本 1. [美]谢佩德,1980:《市场势力与经济福利导论》,易家祥译,商务印书馆。 2. [日]植草益,1988:《产业组织论》,卢东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 [美]乔治·J·施蒂格勒,1989:《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三联书店。 4. [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1989:《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华东化工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译,上海三联书店。5. [英]劳杰·克拉克,1990:《工业经济学》,原毅军译,经济管理出版社。6. [日]植草益,1992:《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7. [日]今井贤一、小宫隆太郎,1995:《现代日本企业制度》,陈晋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8. [法]泰勒尔,1997:《产业组织理论》,张维迎总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美]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1997:《现代产业组织》,黄亚钧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1999:《反托拉斯经济学》,张群群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11. [英]卡布尔,2000:《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于立等译,中国税务出版社。

12. [美]卡布罗,2001:《产业组织导论》,胡汉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二、国内专着与教材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邓伟根,1990:《产业经济:结构与组织》,暨南大学出版社。 5.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经济出版社。 6.卢东斌,1991:《中国产业组织分析》,延边大学出版社。 7.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8.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郑林,1992:《产业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0.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方甲,1993:《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芮明杰等,1993:《产业经济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3.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4.李贤沛等,1994:《工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15.党兴华,1994:《产业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16.汪斌等,1995:《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7.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答案

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1、下列属于 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的是 A) 高质量√ B) 高效率√ C) 高响应度√ D) 低成本√ 2、在“三圈”理论中,下列属于外部支持对象的是 A) 上级机关√ B) 新闻媒体√ C) 下级机关√ D) 民众√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三圈”缺一不可√ B) 公共价值需要证明√ C) 能力建设不能忽视√ D) 外部支持不能想当然√ 4、下列属于公共管理领域特点的是 A) 最古老的职业√ B) 最重要的工作√ C) 最年轻的学科√ D) 最困难的课题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战略管理√ B)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运营管理√ C) 公共管理中“顶天”是指宏观管理 D) 公共管理中“立地”是指微观管理 6 下列有关公共组织管理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指公共组织内部管理 B) 仅指公共组织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 C) 包含公共组织内部管理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 D) 自我管理 7、公共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 B)非政府组织 C)公共组织√ D)人民大众 8、下列不属于公共组织“三圈理论”内容的是 A)公共价值 B)能力 C)支持 D)权利√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B)涉及公共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C)涉及私人利益的私人事务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D)私人利益如果涉及公共利益,也属于公共管理的内容 10、在本课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是? A)公共管理核心与前沿√ B)政府管理 C)危机管理 D)非政府管理 11、公共管理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正确√ 错误 12、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外部事务的管理,不包括组织内部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3、公共管理中的“顶天”是指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4、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刚刚起步与大量现实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成为一对尖锐的供需矛盾。 正确√ 错误 15、公共管理中的“立地”是指提高单位的运营管理水平。 正确√ 错误 16、当代公共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思维和行为的系统性、预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正确√ 错误 17、利用三圈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正确√ 错误 18、公共管理的任务是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管理。 正确√ 错误 19、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的四个目标是相互矛盾,很难统一在一起。 正确 错误√ 20、在公共组织运营管理目标中,高响应度是指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和要求做出迅 速回应。 正确√ 错误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前沿问题探讨 张再生李祥飞 [摘要]随着管理价值的彰显,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正变得日益重要。本文从公共伦理、价值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个角度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理论前沿问题展开讨论,从科学技术进步、公 共职能流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功绩制、职业生涯管理等视角对当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 践面临的新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关键词]公共部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2)09-0079-04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工作的人员,尤其是指在国家、政府等公共部门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国家公务人员。相对于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具有公共管理的四个本质特征:1.履行公共权力,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2.追求公共利益,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宗旨;3.作用的对象是公共事务,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客体;4.具有公共责任,这是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因此,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开展的,依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招聘、考核、激励、培训、开发等一系列的管理与开发活动,都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前沿问题 1.公共行政伦理嬗变及其对公务员行政伦理的影响 公共行政伦理历来被认为是“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或“政府职能过程中的伦理”。公共行政静态上就是国家公务人员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就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权力运用和行使过程中的道德规范、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总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是我国公共行政伦理发生嬗变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其间接地也使广大行政人员的道德风貌随之发生了嬗变。市场经济使个人利益得以凸显,个人主体意识增强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造成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领域的分离,对公共人力资源的行政伦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夹杂着一定的负面作用。在这种嬗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道德观薄弱的公务员队伍,成为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在此种情境下,公共部门乃至整个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价值缺失。[2]因此,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为公共行政伦理的重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使得近几年来诸如荣辱观、公平、正义、公共利益等概念重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公共伦理与公共道德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也就是说,新时期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必然要以协调由于利益分化与冲突所引起的各种利益关系的紧张状态,维护社会和谐有序为价值取向,相应的,公共行政伦理的嬗变也对我国公务员群体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公共行政伦理失范问题,许多专家及实践者曾试图利用伦理体制的设计来解决,但无论体制设计的多完美,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不可避免地给行政人员留下许多道德空场,使公共权力执行过程实际上演变成了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公”与“私”的一场博弈。[3]因此,在公共行政伦理嬗变过程中,强化和解决公务人员伦理道德问题,成为未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2.以价值观为基础的雇佣及其对公职人员选拔中素质结构模型的影响 价值观是一个人意识的核心,是推动和指引其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原则和标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讲,当某种价值观被广泛认可时,就会演变成为社会的规范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着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价值观是影响个体人格和组织运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在评价、解释、预测个体和组织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环境下的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变,公共管理领域的价值观问题正逐步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之一。 公共部门人才选拔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考核人员的素质结构,然而素质结构的优劣不是简单地由一个因素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赵程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 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中文著作 1.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胡汝银,1988: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3.陈小洪、金忠义,1990: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 4.王慧炯,1991: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5.丁敬平,1991:产业组织与政府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 6.董守才等,1992:工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马建堂,1993: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方甲,1993: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夏大慰,1994:产业组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1.汪斌等,1995:产业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2.于立、王询,1996: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13.龙茂发等,1996:产业经济学概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4.毛林根,1996:结构·行为·效果——中国工业产业组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15.张维迎,1997: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6.王惠臣,1997:论运输管制:公共性与企业性的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7.陈秀山,1997:现代竞争理论与竞争政策商务印书馆 18.邬义钧等,1997: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 19.杨公朴、夏大慰,1998: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史忠良等,1998: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1.李悦,1998: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谢地,1998:产业组织经济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23.吴汉洪,1998: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 24.王俊豪,1998: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上海三联书店 25.刘树杰,1999:垄断性产业价格改革,中国计划出版社 26.金碚,1999:产业组织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 27.王俊豪,2000: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

经济学前沿学习心得

经济学前沿学习心得 沈飞应用经济学 201221110321 经过12周的经济学前沿课程的学习,尽管每位老师给我们的上课时间很有限,但是我还是从中学到了很多。通过学习,我不仅初步了解了产业经济学的前沿进展,同时也了解了各老师在经济学这个大学科下不同的重点研究方向,其中有詹晶老师的国际贸易中的三农问题研究、易永锡老师的排污权研究、刘文君老师的能源经济研究等。 众所周知,经济学作为一个大学科,其包含了众多的学科分支,而我的研究方向则是偏向于产业经济方向。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又称为中级经济学,主要研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要趋势集中在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的新进展和企业竞争策略的演进,以及产业经济学前沿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经济理论的最新进展等。归根究底,我认为产业经济学前沿必须要结合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所做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理论之所以先进,是因为我们能将其学以致用,解释并预测现实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常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工具有SPSS、Eviews、STATA 等软件,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论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法、均衡与非均衡分析方法等。研究中常结合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并对某种趋势加以预测。然而在我们常用的三种计量软件中,SPSS用于问卷分析方面很好,倾向于处理横截面数据,入手也比较容易;Eviews用

于计量分析,偏向于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应用,对于理论知识要求比SPSS高;而STATA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及流行病学领域,因此主要用其处理面板数据。尽管这三种软件的使用各有侧重点,但是我仅对Eviews有一定的了解,在论文写作中,不是很熟练的运用Eviews软件处理时间序列数据,随着计量方法的不断改进,尽管Eviews的应用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普遍,但是由于所学专业的问题,所以Eviews软件仍是处理数据的首选。所以还要更加深入的学习Eviews软件,或许陈灯塔老师所著的《应用经济计量学---Eviews 高级讲义》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这样,我认为计量的基础还是很重要,所以我会一方面加强计量基础,另一方面会继续深入学习Eviews。但是在现在的研究中,由于问题的切入点不同,可能软件的使用也不同,因此,不仅要能熟练的使用一种计量软件处理现实中的问题,还应该对其他的软件有所了解,比如STATA、SPSS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R语言等。 在研究过程中,对某个问题的研究可能需要几种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比如我们在用Eviews软件对变量的处理中,可以得到各变量对模型的影响程度;然而在SPSS软件的使用中,也可以对各变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而得出对模型有重要影响的变量;同样,在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理论中,也可以使用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再对各因素间的关联度进行排序,也能得出各因素对模型的影响份额。即使在仅使用Eviews软件的情况下,我们常用的拟合方法是OLS,但是我们也会使用其他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比如

公共管理选题

公共管理选题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下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GIS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