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然而未满十年,却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的就有七十人。于是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伤寒论》一书。张仲景很自负地认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自《伤寒论》问世后,历代医家无不奉为圭臬。伤寒病是一切外感热性病的总称,以伤寒病命名,列治法三百九十七条,组方一百一十三首,用药九十七味,历经千百年,中医藉此治病,屡治不爽。

可贵的是《伤寒论》继《黄帝内经》之后曾提到温病,但有症状而无治法,语焉不详。这与张仲景身处中原,所见所闻以伤寒为主有关,说明张仲景在临床中发现过有别于伤寒的温病,而他只是注重了伤寒的研究。但亦足以说明在张仲景丰富的临床中,或他同时期的医学信息中,也发现过有别于“伤寒”的“温病”。或许与伤寒相比仅见一二,但他仍然忠实的记录下来,使后人能有脉络可寻。

王履,温病学派的先驱者。

元末明初之际,昆山人王履(朱丹溪的学生),在临床研究中承袭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思想,但以感邪的即病与不即病指出了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王履在他的《医经溯洄集》中说:“夫伤于寒,有即病者焉,有不即病者焉。即病者,发于所感之时;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也。即病谓之伤寒,不即病谓之温与暑。”其病因虽不殊,但施治不得混淆,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对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指出温病是与伤寒不同的一类疾病,在治疗上应“治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使温病在名称和治法上摆脱了伤寒的羁绊,开始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因此,王履的学术认识成就了他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先驱者的地位。

吴有性,温病学派的奠基者。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明末清初吴县洞庭东山人。他目睹疫病流行的凄惨景象,就放弃科举,绝意仕途,走上了医学研究的道路。疫病流行之际,他怀着极大的热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深入疫区,登门串户,调查疫情,观察症状,记录病情,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治疗瘟疫的经验。翌年就写成《温疫论》一书,对瘟疫的预防和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有一种致病物质“戾气”,

是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他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观察到“戾气”有多种多样,不同“戾气”会产生不同的病症,并且他已经观察到某种“戾气”会侵犯某个脏器组织。《温疫论》书中记载了鼠疫、白喉、天花、麻风、肺结核、流行性脑炎等不同的传染性疾病。在疫病传染途径上,他明确指出“邪从口鼻而入”,可通过空气飞沫或同病人接触传染,在疫情的流行特点上,他已注意到散发性和大流行的区别与联系,并有很多合理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吴有性在传染病学方面的卓越贡献,开创了中国传染病学的研究,《温疫论》是我国最早研究瘟疫的专著。他提出的“杂气学说”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温疫论》成书不到两年,就有刻本刊行。嗣后,各种版本络绎不绝,康熙年间,日本医家也翻译了这部著作。

吴有性的“戾气”致病说在显微镜尚未发明、病原微生物闻所未闻的年代就被提出,是前人未有的创举,《温疫论》的刊行,代表了吴门医派在当时国际科技最前沿的水准。

叶桂(天士),温病学派理论体系的创立者。

由于医家们的思想受到“尊经崇古”观念的束缚,不敢直面温病,只是强调了温病与伤寒的不同,企图避免和《伤寒论》的直接矛盾,所以一段时间来客观上延缓了温病学说发展的良好势头。清初以后,温病学说日趋成熟,迨至叶桂《温热论》的问世,完善了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确立和推动了吴中温病学派的诞生。

叶桂(1667-1746),字天士,清康乾年间人。他认为伤寒一症由感受风寒所致,而温病的病因则是温热之邪。伤寒病邪从皮毛腠理而入,先犯足太阳经,由表入里,循六经传变。温病之邪则由鼻而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邪犯上焦肺卫,由浅入深,循卫、气、营、血途径传变。伤寒之邪留滞,由寒化热入里,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则热传速变,表里俱热,易损阴津。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伤寒在表,用辛温发汗,疏散风寒。温病在表,则用辛凉轻清,透泄热邪,以顾护津液为主。

他明确提出了温病学说中卫、气、营、血的辨证治疗法则。这是一种学说的

创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阐明了温病卫气营血四个层次由浅入深传变的规律。

同时叶桂还制订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广泛应用于温病临床。在温病的诊断方法上他发明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等体征,并且有较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对当时医家诊断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温病学说是一门与伤寒学说并列的外感发热病治疗学,是吴中医学的标志性学说,并且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继叶天士之后,吴中医家周扬俊的《温热暑疫全书》、薛雪的《湿热论》、缪遵义的《温热朗照》以及邵登瀛的《四时病机》等研究温病学说的专著纷纷问世,掀起了研究温病学说的高潮。吴中地区成为当时温病学说研究的中心。

从此,温病学说广为流传,播扬大江南北。继之,江苏淮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广其义,浙江会稽章虚谷的《医门棒喝》畅其识,海宁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传其学,这些都是中医学史上有较大影响的温病学著作。因为温病学说的创新观念,卫、气、营、血治则成为医家的有效辨证方法,使人们对这一类发热性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有了较好的疗效和可靠的手段。

雷允上,温病学派中成药开创者

雷允上作为叶天士的同门师弟,均师承王子接(晋三)门下,在医药学术上受叶天士影响较大,叶天士在辨证诊治方面确立了温病学说的诊断法则,雷允上不仅精通医道,更擅长修合丸散膏丹,主攻时疫急救药及以道地药材为原料的常见、多发病的治疗药,在诸多江南大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时为民所重”,名声鹊起,成为姑苏名医,在《苏州府志》、《吴县志》等地方志中和《雷允上墓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资料、辞书中,均有所记载。只是盛名之下,难免世人只知其药,而不知其医术。

中医四大经典之《温病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温病学 模拟试卷(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7小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7分) 1.在《内经》伏寒化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感受春季时令之邪而发的新感温病,为后世把温病 分为新感与伏邪温病奠定了基础的医家是() A.朱肱B.汪石山C.郭壅D.吴又可 2.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是() A.发热B.局部红肿热痛C.口渴D.脉数3.下列哪项不是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A.初起多热象不甚B.易困阻清阳C.易闭郁气机 D.易伤肺胃之阴 4.发热、咳嗽,胸闷,心烦,口渴,肌肤外发红疹,舌赤,苔薄黄,脉数,其病变部位在() A.卫分B.气分C.营分D.气营 5.舌苔薄黑而干,但无芒刺,其意义为() A.阳明腑实证B.胃阴大伤C.肾阴耗竭 D.阳明腑实兼阴亏 6.伏暑卫气同证,正确选方为() A.银翘散B.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 C.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方D.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7.下列有关湿温的病机,哪一项是错误的?()A.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B.气分湿热留恋,其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见湿轻热重证。C.湿困日久,阳气受损D.湿热化燥化火,可深逼血分 8.暑温,证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吐血便血,角弓反张,四肢抽搐,喉中痰声,舌绛,苔焦。其治疗处方是() A.神犀丹合安宫牛丸、紫雪丹B.清瘟败毒饮合安宫牛黄丸C.犀角地黄汤合至宝丹D.犀地清络饮合安宫牛黄丸 9.治疗春温初起,发于阳明气分而兼表证的方剂是() A.寒解汤B.银翘散加减C.清心凉膈散D.白虎汤 10.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肢体颤动,苔干黄或焦黑,脉沉弱或沉细,其病机是() A.阳明腑实B.阳明腑实兼阴液亏损 C.阳明腑实兼气液两虚D.阳明腑实兼小肠热盛11.下列哪项不是春温病的治疗原则() A.清泄里热B.顾护阴液C.初病由外邪诱发者,当兼以解表D.滋补肺胃 12.首创秋燥病名的医家是() A.喻嘉言B.吴鞠通C.刘河间D.俞根初 13.沈目南认为燥属() A.寒B.次寒C.热D.火 14.风温病的诊断要点不正确的是() A.发于冬春季节B.初起有肺卫见证C.后期多致肺胃阴伤D.病程短 15.下列哪项不是雷氏宣透膜原法的适应症()A.身痛有汗B.寒甚热C.呕逆胀满D.苔黄白而腻16.暑温暑伤津气的临床表现不正确的是()A.身热息高B.口渴自汗C.肢倦神疲D.脉散大无力 17.湿温邪未化燥,不易见的表现是() A.昏蒙B.脘痞C.痉厥D.舌白 18.下列哪项不是春温气营(血)两燔证的治疗方剂()A.化斑汤B.甘露消毒丹C.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D.清瘟败毒饮 19.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吴鞠通B.王孟英C.叶天士D.薛生白20.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A.地理环境B.人体体质C.生活习惯D.生产水 平 21.风热病邪初起先犯() A.肺卫B.卫气C.阳明D.肺 22.区别营分证与血分证的基本要点是() A.身热躁扰B.昏狂谵妄C.吐血衄血D.舌质红 绛 23.牙齿燥如枯骨,见于() A.肾阴枯竭B.肾火上炎C.胃阴枯竭D.肺胃阴 伤 24.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最佳治法是() A.通腑泄热B.导滞通便C.燥湿清热D.清热泻 火 25.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 A.《黄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温病条辨》 26.“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是哪位医家所说?() A.薛雪B.叶桂C.吴鞠通D.王孟英27.壮热,口渴,烦躁,头痛,肌肤发斑,吐血便血,舌绛苔黄,脉数,此为() A.气营两燔B.气血两燔C.卫气同病D.热入血分 28.叶天士指出:“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 —————”。() A.酸寒B.咸寒C.苦寒D.甘寒 29.陈平伯的代表著作是() A.《温热逢源》B.《外感温病篇》C.《疫疹一得》 D.《时病论》 30.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B.发病的缓急C.传变的快慢

【雷允上吴门国医药馆】医生坐诊表

【雷允上吴门国医药馆名医坐堂时间表】 【坐堂名医介绍】 ●程子诚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小儿痧、痘、惊、疳及咳喘(哮喘、支气管肺炎)、小儿盗汗(结核性盗汗例外)、厌食、肠炎、便秘等病症。 ●冯鼎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 擅长: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炎、溃疡病、结肠炎、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以及呼吸系气管炎、哮喘、鼻炎、肾病、高血压、心脏病、眩晕症、偏头痛、失眠、更年期综合症、妇科病、各种肿瘤及疑难杂症诊治,膏方调理养生。 ●吴军主治中医师 擅长:呼吸道疾病,急慢性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泌尿疾病、急慢性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肾结石、胃肠病、结肠炎、腹泻、胃炎、胃溃疡,肝、胆病,妇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症,风湿病、关节炎、颈椎、腰椎病,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心脏病、中风后遗症及各种疑难杂病。 ●宫志芳主治中医师 擅长: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疾病、颈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病和妇科杂症。 ●邱维璋主治中医师 擅长:消化道疾病、哮喘、气管炎、肝胆病、心脑血管疾病、痹症及各类妇科病。 ●马丽楸主治中医师 擅长:肝胆胃肠疾病、气管炎、哮喘、心血管病、泌尿道疾病、更年期综合症、妇科病、风湿病、老年性疾病及多发病,常见病等。 ●蔡小玲主治中医师 擅长:不孕不育症,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盆腔炎,乳腺增生,阴道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症,心律失常,失眠等。 ●吴雨卿主治中医师 擅长: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虚证及老年病。

●金介立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眩晕、失眠、咳喘、肠胃病、老年性疾病、各种慢性炎症 ●熊林荣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擅长:慢性肝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咽炎、慢性胃炎、肠炎、便秘、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尿路感染、更年期综合症、前列腺炎、黄褐斑、风湿性关节炎等。 ●孙为民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 ●杜宜中副主任中医师 擅长:熟悉内、妇科常见病证的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特别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以及一些老年人病证的治疗。 ●葛建刚主治中医师 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及多种疑难杂症。 ●张丽菊主治中医师 擅长:主治中医大内科、妇科及其他疑难杂症,擅长胃、肠、胆肾结石。腰膝酸痛,男女不孕不育,月经不调及更年期综合症。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二)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36. 消渴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 A.肾阴亏损 B.胃热炽盛 C.肺热津伤 D.阴虚燥热 E.阴阳两虚 【答案】D 【解析】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选D。 37. “消渴”上消临床表现突出的症状()。 A.消谷善饥 B.烦躁不安 C.身体消瘦 D.烦渴引饮 E.尿频量多 【答案】D 【解析】消渴上消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38. 传统三消辨证理论认为,消渴为病何脏是关键?() A.心、肾 B.脾、肾 C.肺、胃、肾 D.肝 E.脾 【答案】C 【解析】三消辨证理论认为上消在肺,中消在胃,下消在肾,故消渴为病,肺、胃、肾三脏是关键。

39. 患者烦渴多饮半月余,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黄,脉洪数有力。治则宜用()。 A.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B.养阴润肺,生津止渴 C.清胃泻火,养阴保津 D.滋阴固肾,生津止渴 E.滋养胃阴,生津止渴 【答案】A 【解析】此为消渴上消证,证因肺脏燥热,津液失布,故治当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考试宝典下载考试宝典视频课程。 40. 内伤发热实证的病机为()。 A.气、血、水郁结,壅遏化热 B.正邪相争 C.卫外不固 D.阴阳失衡 E.邪入腠理、驱邪外出 【答案】A 【解析】内伤发热的病机,大体可归纳为虚、实两类。由气郁化火,瘀血阻滞及痰湿停聚所致者属实,其基本病机为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由中气不足、血虚失养、阴精亏虚及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 41. 内伤发热虚证哪一型可以适当配伍清退虚热药?() A.气虚 B.血虚 C.阴虚 D.阳虚 E.阴阳两虚 【答案】C

决赛《温病学》试题汇编

中医临床学院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竞赛决赛《温病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 案,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在五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 号码填在右边的括号内) 1.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A 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辨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B 以吴有性为代表的温疫学派医家的出现 C 以寒凉清热为主的治则的确立 D 伏邪温病学说的确立 E 温病病因学说的确立 2.下列哪项不属《难经》所言广义伤寒的病种?() A 温病 B 热病 C 中风 D 湿温 E 暑温 3.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4.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是在:() A 战国至晋唐时期 B 宋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 民国时期 E 新中国成立后 5、温病学说成熟时期是:() A 宋金元时期 B 明清时期 C 新中国成立后 D 战国至晋唐时期 E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6、被誉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 A 王孟英 B 吴又可 C 吴鞠通 D叶天士 E 薛生白 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 《内经》 B 《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 《肘后备急方》 E 《诸病源候论》 8、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是:() A 《温病条辨》 B 《伤寒论》 C《温疫论》 D《内经》 E 《温热论》 9.“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语出哪部经典著作? ( )A《素问》 B《难经》 C《伤寒论》 D《金匮要略》 E《灵枢》 10.《湿热病篇》的作者是:()A王孟英 B薛生白 C吴鞠通 D吴又可 E叶天士 11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从病名、病机、治法等方面提出温病与伤寒不同的医家() A.王叔和B.刘河间 C.王安道 D.王焘E.孙思邈 12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是: ( ) A .叶桂 B .刘完素 C .吴瑭 D .薛雪 E .吴又可 13明清时期温病学家中吴瑭的代表作是: ( ) A.《温热论》 B.《湿热条辨》 C.《诸病源候论》 D.《温疫论》 E.《温病条辨》 14.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路上向前 推进了一大步的医家是:()

简爱名著试题(含答案)

《简爱》名著试题 一、填空题 1.问:在简爱发疯似的与约翰对打起来之时,约翰口中不停的骂着________ 答:“耗子,耗子!” 2.问:简爱在学校的第一顿早餐是_________ 答:第一顿早餐是恶心的烧糊的粥。 3.问:《简·爱》的作者是___国的____________。 答:英国;夏洛蒂·勃朗特 4.问:简爱的叔父留给她的遗产是_______英镑,她又分给_______、玛丽和_______各_____英镑。答:两万;戴安娜;圣约翰;五千 5.问:在三年前,简爱的叔父_______给里德太太一封信? 答:约翰·爱谨启于马德拉 6.问:简爱在__________当了家庭教师? 答:桑菲尔德府。 7.问:费尔法克斯太太职业是:__________? 答:管家 8.简爱逃出桑菲尔德府被_________所救? 答:圣约翰 9.问:简·爱是找到第一份工作的方式是________,工作是做________ 答:登广告;做家庭教师 10.问: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第一次谈话中,在最后,罗切斯特提到了阿黛勒给他看的_______?答:三幅简爱作的画。 11.问:简爱出门与费尔法克斯太太谈论了________?

答:英格拉姆 12.问:梅森先生被_______咬伤? 答:被住在三楼的疯女人(即伯莎·梅森) 13.问:简·爱在做________期间,意外地获得了_________的遗产。 答:小学教员;她的叔叔 14.问:罗切斯特太太是_______死的? 答:跳楼 15.问:简·爱最擅长的的技能是__________? 答:绘画 16.问:《简·爱》一书中_______和________曾要与简爱结婚。 答:罗切斯特;圣约翰 17.问:简·爱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是_________。 答:海伦 18.问:罗切斯特先生去丝绸店带了________和_________? 答:带了简爱和阿黛尔。 19.问:.圣约翰与简爱是_______关系? 答:表兄妹 20.问:圣约翰喜欢_____________? 答:罗莎蒙德小姐 21.问:在晚祷的祷告中,圣约翰选了《启示录》中的_______章? 答:第二十一章 22.问:简·爱和圣约翰是表兄妹的关系被发现后,简·爱又和圣约翰,以及圣约翰的妹妹们住了__________?答:5个月。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吴门医派的精髓——温病学说 温病学说可以说是吴门医派的精髓中的精髓,正因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吴门医派一脉传承的灵与魂才得以完美统一。 温病学说明确提出温病不同于伤寒,从理论到治法上都拓出了一条新路,温病学说的创立是对中国医学发展的一项巨大贡献,是整个中国医学发展里程碑式的事件,是继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又一大发展创新。而今,运用温病学理论,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香菊感冒颗粒等中成药,在对抗非典和预防禽流感等方面都起到独到疗效,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传统医学在明清时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而温病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清代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耀眼的亮点。可能正是因此,范行准说:“传染病在各历史时期,一向占重要地位,因它占各病中十之九……。清代三百年来医家的聪明才智,几乎都尽于此。所以清代医学上最重视传染病,也是中国医学历史上最突出的一个现象。”而且,温病学是在江南或其周边区域发展起来,温病学的中心在江南。 温病学说作为吴门医派的精髓,是在吴地中医理论研究者与临床医学专家的思考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温病学派的诞生,促进了中国中医药史的巅峰。 自古以来,旱涝、风蝗、地震、海啸各种灾害往往都会增加疫病暴发或流行的机会,历史上继发于灾荒之后的疫病屡见不鲜,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尤其是明清之际,苏州及邻近地区先后发生过数百次的疫病流行。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由于干旱、水涝、海啸等灾害摧毁了城镇村落,生活环境恶化,饮水被污染,淹溺、受伤、冻馁及病死的人畜众多,尸体浅埋处理或暴尸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条件。 因此,对瘟病的关注和研究,向来是医家们关注的焦点。相传先秦时的《黄帝内经》,曾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见华夏先民们已注意到这种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疫病。 东汉时河南张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来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非遗”中的瑰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3419087.html, 传统中药制作技艺:“非遗”中的瑰宝 作者:郗效 来源:《大众健康》2013年第04期 2006年5月,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组织传统医药类项目申报国家第一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又有第二批、第三批各种传统中医项目入选,其中江苏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山西省太谷县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都在名录之中;他们的传承人李英杰、杨巨奎、区欲想、卢其福等都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榜上有名。 雷允上“六神丸”:配方秘不示人 在中国,有一个地方依旧完好地保存了中华医药的元气与根脉——那就是有着吴门医派的文明的姑苏古城苏州。在那里,到处都可看到昔日留下的医药遗迹。 相比其他城市来说,苏州的药店要多一些。“先有诵芬堂,后有雷允上”,这句著名的俗语,可以说在苏州是家喻户晓的。这句前面是堂号,后面是人名,说的可是一家药店,因为人的名气大了,也就取代了堂号。 雷允上的创始人叫雷大升,字允上。早年熟读经书,但两次应试不第。后弃儒从医,拜苏州名医王晋三门下。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允上在苏州阊门内内穿珠巷天库前周王庙弄 口设立“雷诵芬堂”中药铺。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他在自家的诊所悬壶设诊,因下方准确,待人热情,用药考究,疗效很高,一时成为当地颇为有名的坐堂医生;更为独到的是,他还自己能亲司炉台,炼合丹药,创制出一套丸散膏丹的修合技术。1860年,因太平军进驻苏州,雷氏子孙为了避难,来到了上海,为了生计,其后裔雷纯 一经人帮助,在上海重新开张了雷允上中药店。 同治年间,名医雷允上后裔雷滋蕃结识了一位顾姓老人,随着两人交往日深,非常投缘,老人就赠送他一张六味药组成的秘方。雷滋蕃得此秘方后,在苏州通和坊加工制成丸,将它定名为“雷滋蕃牌六神丸”,雷滋蕃用手写药物小仿单发送出去,引来了不少买家上门,其中也有日本人,从而打开了销路。 光绪二十八年,雷氏家族拿钱一次性买断了六神丸的生产经营权,“雷滋蕃牌六神丸”随即取消,从此六神丸成了雷允上诵芬堂的专利产品。 1922年,雷允上六神丸以“九芝图牌”注册商标,成为中国商标业界最早的注册商标之一。两年后,有个日本商人名叫矢渡平兵卫的,看到六神丸在日本有很大的市场,就以雷允号和雷允作为商标,企图用李鬼来蒙骗过关。雷允上发现后,通过呈报官署和交涉,才制止了对方的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5.docx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库(五)(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外感发热以及兼有表证的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选用: 解表法清热法和解法清热解毒法 2.下列何证不宜用补法? 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 3.患者,女, 18 岁,暑假外出中突然发热,汗出热不退,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吐,小便短 赤,苔黄腻,脉濡数,最佳选方是: 香薷饮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白虎汤 4.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治法是: 通腑泄热清热利湿清热解表清热利胆 5.患者脘腹痞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纳谷不 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治疗最佳选方是:补中益气汤王氏连朴饮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6.下列何病因是导致痢疾发生的首要因素? 外感时邪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寒湿之邪暑湿之邪

7.发时寒轻热重,口渴欲饮,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 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最佳方药是: 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截疟饮何人饮 8.。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何脏而发生咳嗽? 肺心肾脾 9.咳嗽风燥伤肺证的治法是: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10.寒哮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声低气短难续, 寒痰内盛,痰液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 力,当标本同治。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平喘固本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 11.支饮内伏,复感风寒而喘咳,咳吐稀涎多泡沫,恶寒无汗, 治宜选用何方? 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12.李某,男, 36 岁,病始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咳粘液脓性 痰,痰量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鼻干燥,舌苔薄 黄,脉浮数。其治法应是: 清肺散邪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排脓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13.呼吸浅促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不 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慌,汗出,形寒,面色 晦暗,唇绀,舌暗紫,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治法应是: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考核试卷及 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中医外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晋末出现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着是 () A.《肘后备急方》 B.《刘涓子鬼遗方》 C.《金匮要略》D.《内经》 E.《诸病源候论》 2.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统称为 () A.疳 B.疹 C.疮 D.痘 E.疥 3.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轻微疼痛属于 () A.热肿 B.风肿 C.湿肿 D.气肿 E.痰肿 4.手术法中的切开法适用于 () A.外疡的阴证 B.外疡的阳证 C.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 D.疡脓未成者 E.以上均不对 5.阳证疮疡可 () A.玉露膏 B.风油膏 C.冲和膏 D.生肌玉红膏 E.生肌白玉膏6.疮疡和营法的活血化瘀代表方为 () A.四物汤 B.桃红四物汤 C.四君子汤 D.二陈汤 E.八珍汤7.三陷证是指 () A.内陷、火陷、虚陷 B.火陷、干陷、虚陷 C.内陷、火陷、干陷D.内陷、干陷、虚陷 E.以上都不对 8.痛与肿结合辨,先肿而后痛者其病 () A.浅在肌肤 B.深在筋骨 C.毒已渐聚 D.毒邪四散 E.以上均不是 9.乳房病检查的最佳时间是 () A.月经后15天 B.月经后3~5天 C.月经后7~10 D.月经前3~5天 E.月经前7~10天 10.乳癖肝郁痰凝证选方宜用 () A.二陈汤 B.二仙汤 C.四物汤 D.逍遥蒌贝散 E.逍遥散11.湿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 () A.旋耳疮 B.脐疮 C.四弯风 D.乳头风 E.肾囊风

2018温病学试题(库)

2018年温病学考核题库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5.(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6..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7.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平伯 8、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容? D A.以发热为主症 B.热象偏重 C.易化燥伤阴 D.具有传染性 E.由温邪引起的 9.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 A.风温 B.春温 C.暑温 D.湿温 E.伏暑 1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 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 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C.易出现险恶证候 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 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 11.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 A.风邪 B.温邪 C.湿邪 D.寒邪 E.疟邪 12.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 A.大头瘟 B.秋燥 C.伏暑 D.春温 E.温疫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 A.流行的性大小 B.发病的缓急 C.病情的轻重 D.传染的强弱 E.伤阴的程度 14.温病的病因是: D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温邪 E.疟邪 15.不属于温邪围的病邪是: D A.湿热病邪 B.疠气病邪 C.温毒病邪 D.风寒病邪 E.疟邪 16.风热病邪致病初起先犯: B A.卫气 B.肺卫 C.脾胃 D.阳明 E.心包 17.下列哪项不属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A.具有升散疏泄特性 B.先犯上焦肺卫 C.易耗血动血 D.易损伤肺胃阴津 E.易逆传心包 18.以局部红肿疼痛甚至溃烂为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因是: E A.风热病邪 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 D.燥热病邪 E.温毒病邪 19.温毒病邪致病的特殊征象是: D A.身体壮热 B.口渴苔黄 C.心烦谵语 D.局部红肿热痛 E.脉象洪数 20.下列哪项不属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

参观中医院心得体会

参观中医院心得体会 这些年我们医院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也壮大了,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为医院的长远发展,院领导组织全院中层外出参观学习,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体会: 我们一行三十人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南方六家三甲中医院。大医院有大医院的特色,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三甲中医院那么多,竞争非常的激烈,他们要打破政策依赖性和缺乏激励机制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人事制度和奖金制度改革,假如我是其中一家医院的一员我会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怎样使医院形成学术优势、人才优势、疗效优势、专业优势、价格优势和信誉优势等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博彩纵长,取其精华。也是此次参观学习的目的! 首先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苏州中医院的历史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医辈出,吴门医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历史重任的苏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院。目前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单位。苏州中国医药研究所、苏州市中医学会、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设于本院。它与

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新医院已于2011年初正式启用。而我们也面临新院建设搬迁工作。医院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地方风貌和现代气息。,融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中药百草园,更增添了医院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苏州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精华和文化特色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各位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上的心得值得借鉴,我们现在的护理队伍是处于年轻化,许多人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自身素质高低不同等等,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和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持续质量持续改进是我们护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作用,来正确实施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技术的决策,并且他们还制定了病房管理的质量检查标准,制定病房管理小组工作内容并能正确的实施,出现问题后进行护理缺陷分析,进一步提出整改措施,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随着社会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范畴的拓展和细化,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保证护理质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已经成为当今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医院的善于管理,专于管理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大医院的管理是人的管理,而小医院的管理是事情的管理,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因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院情。 在参观病区时,听了病区护士长的讲解以及在临床工作的经验积累,我真正的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优质护理病房的开展,新形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A1∕A2型选择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 A.生脉散 B.八味肾气丸 C.真武汤 D.左归丸 E.八仙长寿丹 【答案】C 【解析】真武汤功能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之水肿。 2.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最主要的是()。 A.尿频 B.尿热 C.尿淋沥不尽 D.尿痛 E.血色深浅 【答案】D 【解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火邪 B.气滞 C.血瘀

D.阴寒 E.痰浊 【答案】A 【解析】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4. 治疗虚劳肝血虚证,应首选()。 A.二阴煎 B.调营饮 C.补肝汤 D.四物汤加味 E.二至丸 【答案】D 【解析】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5. 尿血的主要病机是()。 A.气血亏虚,失于温煦 B.湿热内蕴,灼伤血络 C.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D.肝火旺盛,络脉受损 E.热伤脉络,脾肾不固 【答案】B 【解析】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 6. 朱丹溪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A.补脾清肺 B.补肾清热 C.补肝清心 D.补肺清热 E.补肾利湿

【解析】朱丹溪在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7. 治疗柔痉,应首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栝蒌桂枝汤 D.柴枳半夏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C 【解析】栝蒌桂枝汤为治疗柔痉的代表方剂。 8. 治疗咳血燥热伤肺证,应首选()。 A.泻白散 B.桑杏汤 C.清肺饮 D.桑菊饮 E.沙参清肺汤 【答案】B 【解析】桑杏汤能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9. 治疗虚劳心阳虚者,应首选()。 A.桂枝甘草汤 B.苓桂术甘汤 C.人参养荣丸 D.炙甘草汤 E.保元汤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医儿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1、提出小儿“稚阴稚阳”理论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 B:《颅囟经》 C:《小儿药证直诀》 D:《景岳全书》 E:《温病条辨》 答案:E 解析:第一单元-中医儿科发展简史,细目二-著名儿科专著,第十部专著《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 2、新生儿体重约为()kg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析: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细目二-生理常数,体重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新生儿体重约为3kg。 3、小儿“纯阳之体”的含义是:( ) A:纯阳无阴 B:阳常有余

D:发育迅速 E:阳气充沛 答案:D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一-生理特点,二-“稚阴稚阳”与“纯阳”学说的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说:“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这里,“纯”指小儿先天所禀之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生理现象。“纯阳”学说概括了小儿在生长发育、阳充阴长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纯阳,是我国古代医家关于小儿生理特点的学说之一。不能将“纯阳”理解成正常小儿为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4、小儿易产生感冒、咳喘,原因主要是() A:脾常不足 B:肺脏娇嫩 C:肾常虚 D:稚阳未充 E:稚阴未长 答案:B 解析:第三单元-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细目三-病理特点,小儿病理特点对临床认识儿科疾病病因、疾病谱、证候变化及预后的意义-肺本为娇脏,难调而易伤。小儿肺常不足,包括肺的解剖组织结构未能完善,生理功能活动未能健全,加之小儿寒温不能自调,家长护养常有失宜,故形成易患肺系疾病的内因、外因。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人还是从皮毛而人,均先犯于肺。所以,儿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疾病占儿科发病率的首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1/10)、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展开了诗人和三类人的对话,这三类人分别是农夫、农妇和() (2分) ?A、渔妇 ?B、牧民 ?C、土地垦植者 ?D、年老的母亲 (2/10)、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思懿、曾文清是什么关系? (2分) ?A、父女 ?B、夫妻 ?C、姐弟 ?D、兄妹 (3/10)、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所呈现的形式美在于() (2分) ?A、每节四句,结构齐整。 ?B、“依洄”吟唱的风格。 ?C、梦和现实的交织。 ?D、一句话反复呈现。 (4/10)、鲁迅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一个很经典的细节刻画,是: (2分) ?A、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B、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C、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D、她的笑,说实话,并不比哭更体面一些。 (5/10)、闻一多《发现》的情感抒发之所以获得火山爆发般的效果,主要在于() (2分) ?A、直接从感情的爆发点开始。 ?B、以“血泪”和“不对”的否定开始。 ?C、每两句一韵,节奏明快。 ?D、每一句分成两个短句,节奏急促。

(6/10)、试图呈现“河流上的人‘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的,是下面哪个作品? (2分) ?A、周作人《鬼的生长》 ?B、周作人《水里的东西》 ?C、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D、郁达夫《雁荡山的秋月》 (7/10)、周作人《水里的东西》所写的“水里的东西”是什么? (2分) ?A、金鱼 ?B、水鬼 ?C、新生物种 ?D、水下生物世界 (8/10)、“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出自哪一个作品? (2分) ?A、卞之琳《尺八》 ?B、戴望舒《寻梦者》 ?C、卞之琳《断章》 ?D、何其芳《预言》 (9/10)、鲁迅曾经说过中国历史就是两个阶段的循环,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2分) ?A、任人宰割的时代 ?B、人肉筵席的时代 ?C、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D、天下太平的时代 (10/10)、曹禺《日出》里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是() (2分) ?A、黄省三 ?B、李石清 ?C、潘月亭 ?D、王福升

参观医院心得体会

参观南方六家中医院心得体会 这些年我们医院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突飞猛进的发展,医院的规模也壮大了,医院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改善,为医院的长远发展,院领导组织全院中层外出参观学习,以下是我在学习中的体会:我们一行三十人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观了南方六家三甲中医院。大医院有大医院的特色,也是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特别是三甲中医院那么多,竞争非常的激烈,他们要打破政策依赖性和缺乏激励机制的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人事制度和奖金制度改革,假如我是其中一家医院的一员我会感到压力特别大的,怎样使医院形成学术优势、人才优势、疗效优势、专业优势、价格优势和信誉优势等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考验。博彩纵长,取其精华。也是此次参观学习的目的! 首先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苏州中医院的历史经历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祥地,人文荟萃,名医辈出,吴门医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肩负着传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历史重任的苏州市中医院创建于1956年,经历五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综合性中医院。目前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苏州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单位。苏州中国医药研究所、苏州市中医学会、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设于本院。它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就是新医院已于2011年初正式启用。而我们也面临新院建设搬迁工作。医院的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地方风貌和现代气息。,融合了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中药百草园,更增添了医院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苏州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精华和文化特色应该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各位护士长在护理管理上的心得值得借鉴,我们现在的护理队伍是处于年轻化,许多人不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加上自身素质高低不同等等,导致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和护理队伍的不稳定因素。 持续质量持续改进是我们护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充分发挥护士长的职能作用,来正确实施护理管理、护理服务、护理技术的决策,并且他们还制定了

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一)

清代医案《吴门治验录》学术价值浅析(一) 作者:杨继兵,夏晨,董月,刘娟,周姝含 【摘要】目的分析清代江苏如皋医家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医案从而总结其学术成就与思想。方法从顾晓澜修学成长、医技医德、口碑声望在当时的流传,更通过其集数十载医疗临证心得之《吴门治验录》所载医案,探索其临证思路;分析其理、法、方、药之运用经验。结果顾晓澜医技医德双馨,从顾晓澜其诸多医案中可看出其融会贯通歧黄经典,专内科而旁通诸科;察病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求圆机活法,随证灵变;验案灵巧别致分析深入浅出。结论顾晓澜所著《吴门治验录》体现了清代中叶苏南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其治学态度上辨证论治思想严格贯穿始终,学术上尊古而更重创新,善于推陈出新;重视诊断上脉证互参,审证求因;治法上讲求机圆法活,随证灵变;学术价值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可作为当代中医现代化进程中后人发扬继承古人中医学术精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清代医家;顾金寿;学术思想;吴门治验录;医案 顾金寿,字晓澜,清代道光年间医家,江苏如皋白蒲人,《吴门治验录》系其重要医案,因清末及民国战乱至该书几尽失传,仅寥寥数本(上海千顷堂书局刊印本)保存在数所知名大学图书馆,好在家乡有志者几度寻访终得以摄影全本,故余得以饱览,深为其医技医德所感动,更叹其重要学术价值因多种原因未得以发掘研究,今仅以个人粗浅认识写出体会一二如下,一方面以此表达对家乡先贤孜孜不倦追求歧黄医术,成就高尚医德医技之敬仰之情;一方面权作抛砖引玉,供有志于为歧黄事业发扬光大,为家乡父老卫生健康造福之同道参考。 1由儒而医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德术俱丰 晓澜先生自幼聪颖,其读书少暇即好,旁览技艺诸集,而与岐黄家玄尤为笃嗜。初业儒,屡秋试不中,年四十卒以明经秉铎而归,遂乃绝意功名,潜心医学,凡灵素越人以下诸书,无不精心熟玩,得其深意。每遇宿学名师,不惜虚怀就正,求其脉理之精微。十余年中,孜孜不倦,每遇一证,必留意精思,寝食俱废,方定卒起沉疴,临证多验,颇负医名。晓澜先生偶游吴门,亦以医事为吴人攀留,竟乐此不彼。十数年来,无论老幼贫富,皆以苍生性命为己任,活人无数,其慨然免费施药者亦无数,其中与弟子金丙月交往的故事更是传为医德美谈,说其为大医精诚而不为过。凡此种种,竟引诸多有志青年习医于其,先生诊余即与门弟子讨论临证之得失,阐其医理思路。其诸多诊疗验案亦为门弟子所录整理。公元1822年门弟子录其方案成集为《吴门治验录》,付梓以飨后来者。尽管说该书是晓澜先生之数十年行医之个人经验总结,但更由于他的谦逊好学,博采众长,无门户之见,其医案也可以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医疗实践水平的一个缩影。其所思与所验具忠实记录,治学严谨之态度跃然纸上。2专内科而旁通诸科,验案灵巧别致,深入浅出 掩卷而论,晓澜先生之《吴门治验录》四卷,102案,以内科杂病为主,妇科次之,耳、鼻、咽喉、目又次之,时病仅春温、湿温三数例;可知先生之造诣所在,内科专治,而旁涉他科,其实临床各科医理相通,他的治例,可圈可点之处不胜枚举,基本上都切合实用,说理深入浅出,易懂可学,此书实用价值刊出后即得到承认,不仅业医精者作为临证实录经验参考,初学者更是趋之若骛作为教材范本。清人陆定圃的《冷庐医话》推荐了三部名著,其中先生之《吴门治验录》以“灵巧”当选,足见其医案之临床价值。陆定圃称其书为“灵巧”,其涵义有两种:一指医案的理、法、方、药,俱有灵机和巧思;二指其书卷帙不多,仅四卷102案,比《续名医类案》及《临症指南医案》更精炼。正如同时代的潘奕隽序语所冀:“虽然方之经验可凭,病之百出无定,书之所及有限,心之所逮无穷。吾愿晓澜屡刻不一,刻以广惠医林,且望读是编者,心知其意,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将所谓小用则小效,大用则大效,无所不用则无所不效者,其有功于世,岂有涯哉?”。 3融会贯通歧黄经典,说理探本溯源,言之有据 先生医术之精湛,应得益于其一生勤学好问,医着之钻研弥广,可谓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歧

中医内科学试题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尿浊是以小便浑浊,白如泔浆,排尿并无疼痛为主证。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酿生痰湿,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 2.阴水是水肿的一种,多因久病,饮食劳倦致脾肾亏虚,气化不利而成。发病缓慢,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3.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阻,津凝成痰,最终使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肋之下,形成疟母。 4.在急性热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称为战汗。 5.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脾伤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临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证。 6.嘈杂是指胃中虚空,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7.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一类病证。 8.痢疾是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之脂膜,导致大肠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的病证。 9.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主要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特征。10.六郁即气郁、血瘀、湿郁、痰郁、火郁、食郁六种郁病。 11.血液溢于肌肤之间,皮肤出现青紫瘀斑,瘀点的病证称为紫斑。 12.由于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称为内伤发热。 13.腰软是指以腰部软弱为主证的病证,多伴有发育迟缓,头项软弱,手足瘫痿,甚则鸡胸龟背等证。 14.行痹是由于感受风邪偏胜,出现的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的病证。 15.水饮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二、填空题。 1、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 2、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 3、阴痫、阳痫。 4、虚实、实、气滞、血瘀、湿热、虚、肝阴不足、肝肾精血亏虚。 5、固涩敛汗。 三、简答题。 1、消渴的基本治则是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在此基础上可配合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及润肺、养胃、健脾、滋肾等治则。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者则应阴阳俱补。夹瘀血者应活血化瘀,并发症出现时视具体情况选用补肺健脾,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通络祛风,清热解毒,化瘀除湿等法。 2、郁病的病机主要为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其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气郁日久,则可引起血瘀、火郁、痰结、食滞、湿停等,多数实证,日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肝、脾、肾亏虚的不同变化。 3、辨别癃闭证候虚实的主要依据是若起病较急,病程较短,体质较好,尿流窘迫,赤热短涩,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涩或数,属于实证;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体质较差,

中医温病学试题与答案

温病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A、型题 1.温病学的病名首见于:A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时后方 E.诸病源候论 2.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 家是:C A.王安道 B.汪石山 C.朱肱 D.刘河间 E.王叔和 3.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D A.王孟英 B.叶天士 C.余师愚 D.吴鞠通 E.喻嘉言 4.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B A.广温疫论 B.疫疹–得 C.温疫论 D.伤寒温疫条辨 E.临证指南医案 5.全面发展了温病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瘩等诊断方法的医家是:B A戴天章 B.叶天士 C.王孟英 D.吴鞠通 E.余师愚 6.对温病的治疗首先强调初起不可纯投辛温,主张应以寒凉为主的医家是:C A.罗天益 B.王安道 C.刘河间 D.朱肱 E.汪石山 7.温病学说形成的时代为:B A.宋到元代 B.明到清代 C.新中国成立后 D.战国到唐代 E.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8.(温热经伟)的作者是:A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薛生白 E.吴又可 9.提出”疠气”病因学说的明代医家是: B A.汪石山 B.吴又可 C.李时珍 D.李中梓 E.王肯堂 10.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郭雍 C.刘河间 D.朱肱 E.罗天益 11.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C A.温热论 B.温热经伟 C.温疫论 D.湿热病篇 E.肘后备急方 12.吴鞠通的代表著作是:C A.湿热病篇 B.温热论 C.温病条辨 D.温热经伟 E.温疫论 13.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E A.吴又可 B.吴鞠通 C.刘河间 D.朱肱 E.王安道 14.被誊为”温热大师”的医家是:B A.王孟英 B.叶天士 C.吴鞠通 D.吴又可 E.薛生白 15.金元时期,在热性病治疗上提出新观点,组创新方的医家是: B A.王安道 B.刘河间 C.张从正 D.李东垣 E.朱丹溪 16.在热病治疗上,首先提出以客寒凉清热为主的医家是:B A.朱肱 B.刘河间 C.汪石山 D.吴又可 E.王安道 17..朱肱首先提倡的是:E A.温病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 B.古方今病不相能 C.立新论、创新法 D.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E.灵活运用经方 18..温病学发展到什么时候才开始从伤寒论体系中摆脱出来:C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1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的奠基专著是:A A.温病论 B.温疫论 C.温热经伟 D.疫病篇 E.温病条辨 20.温病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 E A.唐代 B.宗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21.(广温疫论)一书的作者是:C A.余霖 B.扬栗山 C.戴天章 D.吴有性 E.俞根初 22.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医家是:C A.吴又可 B.薛生白 C.叶天士 D.吴鞠通 E.陈平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