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

合集下载

简介古文运动

简介古文运动

简介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代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运动。

这种运动主张以古代的文体、语言、风格、典籍为模仿对象,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等人。

古文运动的产生背景是唐代中期的骈文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对称的句式,导致文章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难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始倡导古文运动,主张以古代的六经、子、史、汉书等典籍为模仿对象,反对骈文的浮华和虚饰,提倡古文的简洁、明快、实用。

古文运动在宋代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宋代的古文运动反对晚唐五代时期的浮华文风,提倡唐初的古文传统,主张以古文为唯一的文学表达方式。

宋代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包括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

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章风格流畅、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不仅打破了骈文的僵化形式,提倡了更为自由、灵活、实用的文学表达方式,而且也推动了古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古文运动使得古代典籍得以更好地流传和传播,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古文运动也使得文学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古文运动,人们认识到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提倡了更为自由、灵活、实用的文学表达方式,推动了古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古文运动也为后来的文学变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
摘要: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二、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四、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古文运动,又称“古文复兴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兴起于明朝中期,主要目的是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古文运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
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恢复古代的儒家经典,强调“道统”,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二是倡导古文、诗词创作,主张“文以载道”,追求文学艺术与道德教化的统一;三是强调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统技法,追求个性与创新的统一。

三、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古文运动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王阳明、李贽、袁枚等。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的教育、文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清朝的“八股取士”制度,便是古文运动的产物。

此外,古文运动还对近现代的文化启蒙、民族复兴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精选推荐

古文运动Guwen Yundong古文运动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却在北宋。

除韩愈、柳宗元外,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余六人,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都是北宋中期人。

唐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

这种复古主张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响应,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以骈体文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风,肇始于东汉,风靡于六朝,至唐代又有发展;在此期间,玄学兴起,佛、老盛行,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下降。

由于形式主义文风的兴盛与儒家思想的相对衰落互为表里,因此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也就成了相辅相成的运动。

早在隋朝初期,李谔已提出反对骈体文。

到了唐代,武周时的陈子昂效法西汉古体文作政论,对当时的文风发生了很大影响。

唐玄宗开元及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摈斥文坛浮艳之风,主张以三代两汉古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归,创作上亦力变排偶为散体,成为韩愈之前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继承前人主张,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发扬儒道,排斥佛、老。

他说:我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

所谓道,就是与佛教、道教相对立的儒道。

文道合一,以道为主,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

就文本身而言,他主张“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既要博极群书又不蹈袭前人,做到推陈出新。

韩愈不仅在文道合一和文体改革方面提出了比先前更为明确具体的主张,更重要的是他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大大提高了古文的水平。

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袖。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

第6讲 中唐古文运动

第6讲 中唐古文运动

(4)句法自由多变
文章句法以自由多变的单行散句为主,也
常常有意运用一些骈文的句法。
二、柳宗元的散文
1、类型
A.讽刺性寓言:《蝜蝂传》 、《捕蛇者 说》、《种树郭橐驼传》 B.传记散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 寄传》 C.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2、艺术成就
雄深雅健,精警犀利,简古峭拔。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 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 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 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 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 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 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 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 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 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二、韩愈的散文 1、类型
(1)论说文
☆ 哲学论文:《原道》、《原性》、《原人》 等。 ☆ 政论散文:《论佛骨表》、《讳辩》、《诤 臣论》、《师说》、《马说》等。 ☆文学论文:《答李翊书》等。
(2)记叙文:传记文和碑志文,如《张中丞传
后叙》、《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3)序文:《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
序》等。
(4)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等。
2、艺术特点
( 1)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 情充沛。 皇甫湜:“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 灏,不可窥校。”(《韩文公墓铭》) 苏洵:“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 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说理、叙事、言情三者在不同文体中虽有 侧重,却也常常妙合无垠。 论说文观点鲜明,辞锋犀利,气势宏伟,说 理透辟,逻辑性很强,感情强烈。 记叙文常常采用叙事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 的手法,既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又 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如《张中丞 传后叙》。

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古文运动名词解释
古文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一场现代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呼吁恢复和发扬古代文化的精神和传统,以对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寻找文化自信和国家复兴的道路。

古文运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目标:
1. 反对白话文:古文运动强调将古代文言文作为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使用古文书写文学作品和文化讨论,以对抗白话文的散漫和粗俗。

2. 重视经典:古文运动主张重视和研究古代文学经典,如《诗经》、《论语》等,认为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培养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 抵制外来文化:古文运动抵制西方现代文化的入侵,认为西方文化的冲击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要求恢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抵挡西方文化的侵袭。

4. 提倡文化自信:古文运动主张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自信和自主性,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坚守本土文化的核心价值。

5. 弘扬民族精神:古文运动致力于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强调家庭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古文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中国文化界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纠正了一些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消极影响。

古文运动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文化自信和精神支撑。

然而,古文运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古文运动过于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忽略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他们认为,现代文化应该是包容和开放的,同时兼顾传统和现代的优点,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

古文运动的概念

古文运动的概念

古文运动的概念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古文运动之兴,在于以文章传扬道德,制止社会崩坏。

这种模式在初唐发生过,颇同陈子昂矫拔流俗以风骨兴寄反对六朝陈词滥调的宫体余风。

所以不能把古文运动直接地视为反对时行文体,而应将它看作负有改造社会的政治使命的一场波及深远的运动。

其实古文运动还是一场辨“雅”辨“俗”的运动。

安史之乱后平民崛起,传统贵族式微,社会加速世俗化,韩愈的尊古实为“雅”“俗”之辨。

名词解释古文运动

名词解释古文运动

名词解释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以倡导恢复文言文的写作习惯而引起的一场大规模的运动。

这场运动最初始于1905年,南京大学教授陈寅恪先生发表的《古文与今文》一文,该文称赞古文“清而不浊,简而不俗,和而不媚”,并且“具有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表达,精辟的语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建议文人重新恢复使用文言文。

古文运动的目的是要恢复文言文的使用,以正确的语法和文体来完成文学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文学理论家也加入了这一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种名为“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必须遵循文言文的规范,才能真正达到完美。

第五单元古文运动

第五单元古文运动

1、读书时间(19岁前)
从小好学,饱读经书。7岁开始读书,读过不少典籍,并很精通,因此成名靠的是他自己的勤奋学习, 主要学儒家经典,诸子百家散文,他进入仕途在国子监任教。
2、求官时期(19-28岁)
19岁离开安徽宣城到长安考进士,从此投入古文运动潮流,并领导这场运动。离家时是豪情满怀,认 为功名随手可得,写诗云"我年十八九,壮气在胸中。作书上云阙,辞家逐秋蓬"。他到长安后与已中 进士见面,把别人文章拿来看,认为不读书也能考取,他不善巴结权贵,因此不被录取。至25岁才考 取,却没官做。三选于吏部卒不成。曾上三封《上宰相书》都杳无音信。直到28岁,整整十年间,如 杜甫。长安十年韩愈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诗友,其中有梁肃、柳宗元、刘禹锡等。
3、抒情散文:韩愈的抒情散文很有特色,如《祭十二郎文》《送孟
东妤序》写得文情并茂笔端饱含感情,充满着愤世嫉俗的精神。
艺术特色:无论说理、叙事、抒情散文都写得:
(1) 观点鲜明,理直气壮; (2) 感情色彩浓烈,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3) 风格雄奇奔放,如长江大水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变化,流 畅明快; (4) 语言精练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表现力。
第五单元 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一、骈文、古文和古文运动
斗争对象是骈体文,即骈偶化的散文,两马相并 为骈,两人相并称为偶。
特点:
1、骈偶四六,两两相对,一般为四六句。 2、平仄相对。 3、用典藻饰。
二、古文运动的理论: 1、文以明道,文道结合: 是古文运动的理论纲领,理论基础。道指儒家学说,孔 孟之道,文以明道是文学反映儒家学说阐明道,内容与形 式统一,是柳宗元提出的文者明道。韩愈:"我之所以喜 欢古文,是喜欢其中之道,而道是孔孟之道。"以此来对 抗佛老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韩愈散文的内容
韩愈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表现力极 强,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1)论说文 明儒道反佛教的长篇、中篇之作。如《原道》、 《原毁》、《论佛骨表》等。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如《杂说》四篇,《送穷 文》、《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等。
(2)叙事文 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人物描写栩栩 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如《柳子厚墓志 铭》、《张中丞传后序》、《试大理评事王君 墓志铭》、《平淮西碑》等。
(3)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主要 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 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 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 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1)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能准确地把握 本身的具体特征。
(2)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这主要是由 于他运用了融情入景的手段。
(3)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 合,借山水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 露怀才不遇的苦闷。 (4)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 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 鲜明、生动。
பைடு நூலகம்
( 4)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
说和“不平则鸣”说。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1、韩愈的生平 字退之,河 阳(今河南孟县) 人,郡望为河北 昌黎。曾任吏部 侍郎,谥曰 “文”,故有 “韩昌黎”、 “韩吏部”、 “韩文公”之称。
苏轼评价韩愈: “匹夫而为百世师, 一言而为天下法。文 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 之溺。”(《潮州韩 文公庙碑》) 著有《昌黎先生 集》。 今人整理注释的 韩集有马其昶(厂音) 《韩昌黎文集校注》、 钱仲联《韩昌黎诗系 年集释》。
3、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 (1)“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古文运动的理
论核心,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2)文道结合,并不忽视文的作用。 ( 3 )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 文体——以散体代骈体。 • 文风——反对浮艳空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 • 文学语言——提倡“文从字顺”,也提倡“惟陈言之务 去”、“词必己出”,贵创新。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 元的古文
第一节 古文运动
1.古文运动的概念
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与当 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一种新型散文。古文运动是唐贞元、 元和年间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 2、古文运动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藩镇割据,佛道盛行,宦官专权.古文家希望通过提倡 古文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 唐王朝的衰亡。
(3)抒情文 多见于祭文、书信、赠序。如《祭十二郎 文》、《与孟东野书》 、《祭河南张员外文》 等。
3.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曲折多姿,变幻莫测。 逻辑严整,锐利雄辩。 想象丰富,巧于用譬。 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性。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平(773-819)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故称柳河东。晚年贬谪 柳州,后世称为柳柳州。
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南荒 十四年,47岁死在贬所柳州。
二、柳宗元散文的内 容
(1)讽刺现实的寓言 作品,主要有永州作的 《三戒》(《临江之 麋》、《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罴说》、 《蝜蝂传》 等。使寓言成为一种独 立完整的文学样式。
(2)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捕蛇者 说》、《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 驼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