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合集下载

简介古文运动

简介古文运动

简介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代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运动。

这种运动主张以古代的文体、语言、风格、典籍为模仿对象,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包括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等人。

古文运动的产生背景是唐代中期的骈文过于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对称的句式,导致文章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难以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始倡导古文运动,主张以古代的六经、子、史、汉书等典籍为模仿对象,反对骈文的浮华和虚饰,提倡古文的简洁、明快、实用。

古文运动在宋代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和推广。

宋代的古文运动反对晚唐五代时期的浮华文风,提倡唐初的古文传统,主张以古文为唯一的文学表达方式。

宋代的古文运动代表人物包括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

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章风格流畅、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文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它不仅打破了骈文的僵化形式,提倡了更为自由、灵活、实用的文学表达方式,而且也推动了古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古文运动使得古代典籍得以更好地流传和传播,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古文运动也使得文学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打下了基础。

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古文运动,人们认识到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提倡了更为自由、灵活、实用的文学表达方式,推动了古代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古文运动也为后来的文学变革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一、古文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开始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的背景和原因有以下几点:1.政治和经济背景:唐代中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

为了挽救这种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改革,提出“返璞归真”的主张,希望通过文学革新来振兴文化,振奋人心。

2.文化背景:唐初文学以骈体文为主,这种文体讲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但易于流于浮华空洞。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开始对这种文体产生反感,于是开始倡导古文运动,旨在回归古代散文的朴素本色。

3.儒学复兴:唐代中期,儒学逐渐复兴。

一些文人开始倡导“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传达思想、教化人心。

这种思潮也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二、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韩愈、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风格朴素自然,不事雕琢,以明道、载道为宗旨。

韩愈的《师说》、《祭十二郎文》等作品,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作品,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三、古文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古文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包括以下几点:1.提倡朴素自然的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骈体文。

2.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主张文章应该传达思想、教化人心。

3.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体现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4.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主张创新和变革。

四、古文运动的影响和贡献古文运动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1.推动了唐代散文的发展:古文运动使散文从骈体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走向自由发展的道路。

这为唐代散文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儒学的复兴:古文运动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传播。

这对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也有一定的贡献。

3.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出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如韩愈、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

4.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文运动的思想和主张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先声。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

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

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

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

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

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第一次古文运动(唐代)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

古文运动简答题
摘要: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二、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四、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古文运动,又称“古文复兴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

它兴起于明朝中期,主要目的是恢复古代的文化传统,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古文运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
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恢复古代的儒家经典,强调“道统”,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核心;二是倡导古文、诗词创作,主张“文以载道”,追求文学艺术与道德教化的统一;三是强调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统技法,追求个性与创新的统一。

三、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古文运动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王阳明、李贽、袁枚等。

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古文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的教育、文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清朝的“八股取士”制度,便是古文运动的产物。

此外,古文运动还对近现代的文化启蒙、民族复兴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北宋古文运动

北宋古文运动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 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江西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 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苏轼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但在古文 运动的看法上基本是一致的,他坚持的是文学上的多样 性,他批评王安石的单一化。他进一步发展了欧阳修的 理论,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独到的艺术见解,来指导当时 的文学创作,并以极大的热情奖掖后进,提拔后生。 苏轼的文章风格多样,形式多变,丰富多彩,扭转了 王安石造成的文风单调倾向。他的散文艺术达到了北宋 的最高水准,古文运动到了苏轼时代,可以说取得了完 全的胜利。


李觏要求文章要经世,反对泥古刻板,藻饰,追求 华丽。这个人诗写得好,文章比诗更好。他和尹师鲁 在政治上支持新政,提倡古道,摒弃骈文。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祖籍 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 南)。他认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补时救失”.他提倡 “道德胜而后文章振”。

宋代城市经济空前发达,市民文化已经形成,从《清 明上河图》中便可看出宋代城市经济的发达,这样的一 种城市经济与市民群体,就直接刺激了词的繁荣和小说 戏曲的产生,间接的也影响散文,民办书院的出现,有 些散文的选本,也就是书院的材料。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与刻板印刷术更加的精密,专门的书商的出现,加快了 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

与中唐的古文运动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政治上得到了执政者的支持 二 .在思想上,北宋古文运动对佛道采取为我所用的 态度 三.在文学上,古文运动是跟诗歌革新.跟骈文改造是同 步进行的并且同时取得胜利 四.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比唐代古文的领导者更加辩 证的看待文和道的文体 五.宋代的散文比唐代的散文的体裁形式更加多样化

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

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古文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

它在五四运动后,中国逐渐进入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兴起,形成了对于古代文化的反思和探讨。

古文运动的产生背景涉及社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下面将逐一进行阐述。

首先,社会背景是古文运动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人们开始怀疑传统文化的价值,希望通过推翻旧有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启一种新的文化出路。

古文运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其次,文化背景也对古文运动的产生起到了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强调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而古文运动则是一种对于儒家文化的反思和质疑。

古文运动追求文化的创新与革新,试图超越传统文化的束缚,摘下封建礼教的桎梏,开拓新的文学创作之路。

再次,教育背景也为古文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中国的教育体制长期遵循机械而机械的和题海战术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记忆大量古文课文,缺乏对于古文本身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这种教育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对古文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而古文运动则试图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提倡对古文的理解与欣赏,使古文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古文运动的产生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五四运动的爆发给了年轻一代追求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勇气与动力,而古文运动也融入到这样的时代潮流中。

古文运动的主张体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总之,古文运动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和时代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文运动契合了时代的需求,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次极富影响力的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

韩愈与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他的名字与古文运动紧密相连。

古文运动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文辞、用字、句式方式的转变,韩愈在这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古文运动的背景与特点古文运动兴起于唐代中期,主要推崇魏晋时期的文风,旨在恢复古代文学的髙度。

与古文运动有关的有陆放翁、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致力于研究古代文学,弘扬以经典文献为范本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特点是备受重视,并从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的关系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引领者之一,他在修订《颜氏家训》中使用了纯熟的古文技巧,这被视为古文运动取得显著成就的里程碑之一。

韩愈整合了古人的思想及修辞方法,在文学表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韩愈还倡导了"经史百子之道",提倡以古人为榜样,用他们的行为作为人类道德的指导。

三、韩愈影响下的文学成就受韩愈的影响,文学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人们逐渐关注起古代经典文献,开始采用古文的表达方式,以此来弘扬古人的价值观念,并进行文化的延续。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作品逐渐运用古文风格,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文运动对整个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文学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韩愈的贡献与影响韩愈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驱”主要出于他对文学的贡献。

韩愈注重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并将其运用于史传、文赋和议论文等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充满了古代文学的典雅与高贵,颇有一种古人的庄重气息。

同时,韩愈对古文运动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结: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先行者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修订《颜氏家训》,还在于他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推动。

韩愈影响下的古文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韩愈为后世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

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

一、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

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

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二、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

韩愈在散文上提倡“古文”,他的古文是指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因为他是以先秦汉代的古代散文为号召的,故称“古文”。

文以明道,“道”就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融化在作家身上,就是要求作家加强道德修养。

三、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

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四、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

元结等
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文章的教化作用,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古文运动的背景
唐代古文运动是以儒学复古为号召,用质朴刚健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的目的。

它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酝酿准备过程,从理论到实践凝聚着文坛反对骈文桎梏发展散文的努力和探索。

从西晋到隋朝,是古文运动的萌芽期,这时已有人追求易骈为散。

西晋武帝时名士夏侯湛的《昆弟诰》,是易骈为散的尝试。

北朝西魏的宇文泰,指令苏绰作《大诰》,以反对骈文,这时扫荡绮靡文风已成为社会要求。

到隋代,文帝有“公私文翰,评议实录”(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的诏书,李谔有要求革除华伪文风的上书。

但因骈文根深蒂固,写作骈文以成积习,虽有多人努力,而社会文风变化不大。

初、盛唐是古文运动的准备期。

隋唐之际的王通提出文章应该“贯乎道”、“济乎义”(《中说.天地》篇),初具文以载道的观念,改变了过去单純易骈为散的形式追求。

这是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理论先声。

唐初文风,沿南朝骈俪之习,王勃、杨炯等虽对当时文坛有所不满,但他们还是以骈文名重一时。

陈子昂出来,有大张复古的旗帜。

他的功绩,虽然是在诗的革新方面,但对文风的转变也起了一些促进的作用。

他的《谏用邢书》指事理论明确干净,旁征博引气势十足。

在盛唐,特别是天宝以后,古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大大的推进。

萧颖士、李华、元结、梁萧、柳冕等人继起,复古思潮进一步高涨。

他们研习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依归,真正成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

他们关于文章必须宗经载道取法三代两汉的思想,基本精神是和韩柳一致的。

只是他们在创作实践中,都还未能彻底摆脱骈文家的积习,改革一代文风,但其主张,或创作中的努力,是为韩、柳“古文运动”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的。

“古文运动”所以在中唐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发生和发展,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客观的现实社会条件。

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

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元稹说他目睹混乱的政局:“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

”(《叙诗寄乐天书》)韩愈放言宣称:“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

报国心皎洁,念时涕汍澜。

”(《龊龊》)连那位以穷愁悲吟著名的孟郊,也发为“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难,暮思除国仇”(《百忧》)的高唱。

王叔文、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度等都于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

唐初修《五经正义》,重章句之学,而疏于义理之探讨。

安史之乱后,随着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儒学开始出现一种新倾向,就是重大义而轻章句。

从章句之学回到义理的探讨上来,促成了儒学的复兴和致用。

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

永贞元年亦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以王叔文为首,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为中坚的一批进步士人,发起了一场打击宦官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贞元弊政、廓然一清,“自天宝以至贞元,少有及此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七四)。

这场运动在多种政治势力的联合打击下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它致力于王朝中兴的内在精神,却直接影响到元和一朝的政治方向。

元和一朝,继续推行了永贞时期的一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使唐王朝走向中兴,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而所有这一切,又无不与广大士人志在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紧相关联。

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在古文运动先驱们探索的基础上,经韩、柳的开拓经营,形成体系并得到了发展。

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韩、柳要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而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已经成为表达思想内容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开展一个文体革新运动,也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也就是说,他们把文体文风改革和他们政治上的改革主张和改革行为联系起来了,给文体文风改革加入了强烈的现实政
治的色彩,这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所谓“古文”,亦即古典散文,它是与时文、今文——骈文相对而言的。

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始于韩愈,后人因之。

韩、柳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没有给“古文”下过定义。

北宋柳开总结韩愈所谓古文的概念说:“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读诵之;在于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是谓古文也。

”(《应责》)。

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在北宋时期酝酿、发展和完成的,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这次运动以韩柳文章为号召,以复古为旗帜,是配合北宋政治变法形势的一次全面的文风革新。

它的起因大体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宋初文风的卑弱于“西昆体”的出现。

中唐古文运动打破了骈文占据文坛的局面,但后期的古文家们未能全面继承和发展韩柳的文风传统,而是把古文运动引向了歧途。

由于晚唐战乱频仍,社会黑暗,一些文人看不清社会前途,追求享乐,与是内容空虚、形式华美的骈文又开始发展起来了。

经过五代至北宋初,浮靡的文风发展为西昆体的出现。

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自认是学习李商隐,实际片面发展了李商隐创作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只是一种文字消遣的玩艺。

这与北宋的社会发展形势很不适应,一些有识之士起来补偏救弊,急切要求对文风进行改革。

其次,是由于政治革新的需要。

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民族矛盾也渐趋紧张。

因此,仁宗时期就有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神宗时期又有王安石的变法。

他们主张振兴国家必须实行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同时也要求诗文反映现实适合政治改革的需要。

范仲淹建议“敦促词臣,兴复古道”(《奏上时务书》),宋仁宗也下诏申戒浮文,提倡散体,“有辞涉浮华,玷于明教者,必加朝典,庶复古风”(《徂徕先生全集.祥符诏书记》)。

王安石更主张文贵至用,以致使诗文革新成为政治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为政治革新服务。

其三,宋代理学兴起也是促进诗文革新的一个因素。

理学,又被称为道学,是熔儒、佛、道于一体的哲学。

理学家们论文继承了韩愈的“重道”,却抛弃了韩愈的“好文”。

他们只要求用简便的文字宣传理学,对于讲究骈偶、堆砌典故、词藻华丽、内容空虚的“时文”与西昆诗风,很不满意。

他们这种注重内容、反对空泛、讲究平实、反对浮靡的论文
观点,与诗文革新家们的主张虽然差别很大,但在反对西昆文风的态度上是一致的,也起到了推动文风改革的作用。

在上述条件下,以欧阳修为首,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