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2019教案

合集下载

《推理》教案范文

《推理》教案范文

《推理》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了解推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学会应用一些推理技巧进行问题解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推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推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如何应用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材:推理教材、解题技巧资料等。

2.教具:黑板、彩笔、教学PPT等。

3.学具:学生作业本、推理题目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实例,引起学生对推理的兴趣。

2.提问:你认为什么是推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推理的概念和作用。

二、讲解推理的基本概念(10分钟)1.推理的定义: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通过逻辑关系来得出新的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2.推理的作用:推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介绍推理的常用方法和技巧(15分钟)1.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整理已有的信息,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

2.演绎法:根据已知的前提和已有的规则,得出新的结论。

四、演绎推理的步骤(15分钟)1.列出已知的前提和规则。

2.通过逻辑关系,应用推理规则得出新的结论。

3.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五、讲解推理的应用举例(20分钟)1.利用实例演示如何应用推理解决问题。

2.提供一些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

六、学生的个人练习(15分钟)1.提供一些推理题目,让学生进行个人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小结(10分钟)1.总结推理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

2.强调推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继续做一些推理题目,并写一篇个人体会或感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推理的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和技巧。

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示,学生对推理的运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难度和形式的推理题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数学推理活动教案高中模板

数学推理活动教案高中模板

数学推理活动教案高中模板
活动目标:通过数学推理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活动对象:高中学生
活动时间:1个课时
活动准备:
1. 准备数学推理题目,包括逻辑推理题和数学问题解决题。

2. 准备学生用的纸笔以及计算器。

3. 准备奖励物品,如小奖品或表扬信。

活动步骤:
1. 介绍数学推理活动的目的和规则,说明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分发数学推理题目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或独自解答。

3. 学生开始解答题目,鼓励他们不断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4.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停止解答,收集他们的答案。

5.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分,计算出每组或每个学生的得分。

6. 宣布得分最高的组或学生,并给予奖励。

7. 总结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方法和技巧,鼓励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多进行数学推理活动。

活动评价:
通过这次数学推理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数学水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活动的成功举办需要老师认真准备和指导,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2.2做出判断的分支-教学设计-教科版(2019)-必修1

2.2做出判断的分支-教学设计-教科版(2019)-必修1
2.数学建模: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3.问题解决:通过实际例题和练习,学生能够运用判断逻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判断的基本形式和分类
2.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
3.运用判断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难点:
1.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对本节课的判断结构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解决技巧,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判断进行推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
1.逻辑推理:通过学习判断的基本形式和分类,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且、或、非等,提高其逻辑推理能力。
②判断的分类
-必然判断:一定为真的判断
-或然判断:可能为真的判断
-永恒判断:不受时间限制的判断
③判断的逻辑关系
-且关系:相容性
-或关系:互斥性
-非关系:对判断的否定
④判断的应用
-决策:明智选择
-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评价:得出结论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逻辑学导论》、《判断与推理》等逻辑学相关书籍,以加深对判断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学生可尝试运用所学的判断和逻辑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进行决策、推理、评价等。
-学生可撰写课后拓展心得,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教师将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评价其对判断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思考的深度。

2019春三年级下册精英班讲义 第9讲 逻辑推理(教师版)

2019春三年级下册精英班讲义 第9讲 逻辑推理(教师版)

知识要点逻辑推理是数学思维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既有趣又可以开发智力,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比较高。

常见类型有列表法、假设法、矛盾法等。

一、基础例题1、一个警察抓住了四个盗窃嫌疑犯甲、乙、丙、丁,他们中只有1 个小偷。

供词如下:甲说:“不是我偷的。

”乙说:“是甲偷的。

”丙说:“不是我。

”丁说:“是乙偷的。

”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谁是小偷?答案:丙。

解析:根据题意可得,甲和乙说的话互相矛盾,两人中必然有一真一假,那么丙和丁说的都是假话,所以丙说不是我,那么就是丙,所以小偷就是丙。

2、小天、小夏、小丽分别是跳伞、田径、游泳运动员,已知:(1)小夏从未上过天;(2)跳伞运动员已得过两块金牌;(3)小丽还未得过第一名,她与田径运动员同年出生。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小天、小夏、小丽各是什么运动员?答案:跳伞、田径、游泳。

解析:为了能清楚地找到所给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运用列表法,列出下表,在表中“√”表示是,“×”表示不是,在任意一行或一列中,如果一格是“√”,可推出其它两格是“×”。

由(1)、(3)可知小夏、小丽都不是跳伞运动员,可填出第一列,即小天是跳伞运动员;由(3)可知,小丽也不是田径运动员,可填出第三行,即小丽是游泳运动员,将表格补充完整,即可推出小夏是田径运动员。

3、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

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答案:见解析。

解析:由“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可知,小王、小张都不是农民,只有小李是农民,由“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农民比小张年龄小”可知,小张不是教师,是工人,所以小王是教师,表格见右上图。

二、举一反三4、四季数学周活动结束后,A、B、C 三个小朋友中有一人获得了特等奖。

他们三人聚在一起讨论谁获得了特等奖。

A 说:“应该是C 。

”B 说:“ A 说得不对。

逻辑推理活动方案

逻辑推理活动方案

逻辑推理活动方案
1. 活动目的: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2. 活动内容:
- 推理游戏
引导学生通过游戏形式进行逻辑推理,如数独、智力棋、桥牌等。

- 案例分析
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和解决。

- 脑力训练
设计一些逻辑推理题目,如谜语、lateralThinking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辩论赛
组织辩论赛活动,让学生就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进行辩论,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活动形式:
-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

- 个人挑战
也可安排一些个人逻辑推理挑战,激发个人潜能。

- 专家讲座
邀请逻辑学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逻辑推理的理论和方法。

4. 活动时间:
- 根据学校和年级情况安排,可定期举办,也可作为寒暑假活动。

5. 活动评价:
-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合作能力等。

- 结果评价: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表现进行评分。

通过此活动,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

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

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理解推理逻辑的基本概念
- 掌握数学推理的基本方法
- 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
2. 教学重点:
- 推理逻辑的概念及运用
- 数学问题的推理解决方法
3. 教学难点:
- 如何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
4.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 学生准备笔、纸等学习用品
5.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教师通过举例引入推理逻辑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推理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 探究
教师以数学问题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推理逻辑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Step 3: 教学
教师讲解数学问题的推理解决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推理逻辑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Step 4: 练习
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Step 5: 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推理逻辑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6.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巩固技能。

7.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这样一节推理逻辑小学数学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推理逻辑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帮
助老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高中数学逻辑推理定律教案

高中数学逻辑推理定律教案

高中数学逻辑推理定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逻辑推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定律。

2. 掌握逻辑与命题的基本表达形式和推理方法。

3. 能够熟练运用逻辑推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逻辑推理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复杂逻辑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笔记本、黑板、粉笔等。

教学内容:1. 逻辑中的基本定义:命题、概念、推理等。

2. 逻辑推理的基本定律:简化、析取、合取等。

3. 逻辑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逻辑推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逻辑推理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1. 讲解逻辑中的基本定义和基本定律。

2. 介绍逻辑推理在数学中的应用场景和重要性。

第三步:演练1. 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和定律。

2.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逻辑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步: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逻辑推理定律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讨逻辑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2.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相关的逻辑定律和方法。

教学反馈:1.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逻辑推理定律的掌握程度。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加深对逻辑推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1. 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考和学习资源。

2. 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

推理小学数学教案推理
主题: 推理与逻辑
目标:
1.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能够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
3.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内容:
1.推理和逻辑的基本概念
2.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数学中的应用
3.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道简单的数学推理题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推理和逻辑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 介绍推理和逻辑的基本概念,如前提,推断,结论等,并通过示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3. 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通过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应用: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推理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 总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推理和逻辑思维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作业: 让学生回家完成一些相关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督促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扩展: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推理比赛或者参与推理游戏,提高他们的推理和逻辑思维能力。

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反馈以及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推理和逻辑的掌握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思考——逻辑推理
学习目标:对于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能借助列表,根据给出的条件,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最终找到答案。

学习重点:能借助列表,根据给出的条件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

学习难点:整体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推理得出结论。

一、故事激趣
1.侦探推理小故事
①推荐三名学生:大侦探哈利报案者菲尔特播音员
②其余学生:侦探角色
大侦探哈利到森林中打猎,见天色晚了,便在空地上支起帐篷,准备宿营。

忽然,一个年轻人惊惶失措地跑来,对哈利说,他的朋友卡特被人杀害了。

哈利向他询问事情的经过,他说:“我叫菲尔特,一小时前,我们煮的咖啡沸腾了,我和卡特正准备喝,突然从树林里钻出两个大汉,将我们捆了起来,还把我打昏了。

我醒来一看,卡特已经……”
哈利听完后,拍拍菲尔特的肩膀:“走,一起去看看。

”哈利跟着菲尔特来到了他们的宿营地。

卡特的尸体躺在快要熄灭的火堆旁,两条绳子散乱地扔在卡特的脚下,旁边的帆布包被翻得乱七八糟。

哈利俯下身,见卡特的血已经凝固,断定是一小时以前死亡的,凶手用钝器击碎了他的颅骨。

哈利的目光又回到火堆上,火烧得很旺,黑色的咖啡壶在发出“嘶嘶”的声响,刚刚烧沸的咖啡从锅里溢到锅外,发出诱人的香气,滴落在还没烧透的木炭上。

哈利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突然掏出手枪对准菲尔特说:“别演戏了,你为什么要杀卡特?”
现在请你思索一下,哈利凭什么断定菲尔特是凶手?
2.揭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读题,并找出: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哪句话?(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

(3)为了更清楚地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表格。

我们以A为突破口,结合所列表格边标识边思考:
①根据第一次到会情况,我们可以得出:A不可能和谁同班?那么A 可能和谁同班?
②根据上面的结论,结合第二次到会的情况,我们进一步得出:A可能和谁同班?
③在上面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次到会的情况,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新的结论?
小结:回顾我们推出A和D同班的过程,通过列表,我们逐步缩小与A同班的人的范围,第一次排除了BC,把范围缩小到DEF,第二次又排除了F,把范围缩小到了DE,第三次又排除了E,确定出唯一符合要求的人,整个过程我们其实用的是“排除法”,排除法是解决逻辑推理问题常用的策略。

(4)现在根据列出的表格,你能推出B、C分别与谁同班吗?
(5)回顾整道题的解题思路,你想说些什么?(或收获或困惑或其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李老师、张老师、和刘老师共同承担了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和美术这6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现在知道:李老师喜欢与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谈。

张老师不懂外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讲课。

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常和李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将下面的表格填完整,在每个老师所教学科的下面画“√”,否则画“×”。

根据表格,分析推理,结论是:
四、课堂小结
对于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可以借助列表,根据给出的条件,用“排除法”逐步缩小范围,最终找到答案。

其实,这也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展示交流(8道题难题占25%,组长从中任选一道,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1.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分别是工人、教师、军人。

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

请问他们的职业各是什么?
答:王阿姨是( ),刘阿姨是( ),丁叔叔是( ),李叔叔是( )。

2.小王,小张和小李 三人中,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军人,现在知道小李比军人年龄大,小王和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

他们中(
)是工人,( )是农民,( )是军人。

答:小王是( ),小张是( ),小李是( )。

3.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

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没有参加电脑小组,淘气喜欢航模。

答:淘气在( )小组,笑笑在( )小组,小明在( )小组。

4.一次测验,小红、小明和小丽三人是全班前三名,分数是95分、100分和98分。

小红说:“我不是第三名。

”小明说:“我比第一名少了2分。

”他们各是第几名?
答:小红是第( )名,小明是第( )名,小丽是第( )名。

5.甲乙丙丁四位学生。

乙说:“我不是最高,但比甲丙要高。

”甲说:“我比丙高。

”请你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

答:他们从高到矮的顺序是()。

6.在学校运动会上,1号、2号、3号、4号运动员取得了800m赛跑的前四名。

小记者来采访他们各自的名次。

1号说:“3号在我们3人前面冲向终点。

”另一名运动员说:“2号不是第4名。

”小裁判说:“他们的号码与他们的名次都不相同。

”你知道他们的名次吗?
答:1号是第()名,2号是第()名,3号是第()名,4号是第()名。

7.东东、兰兰、英英读书的学校分别是一小、二小、三小,他们各自爱好游泳、篮球、排球中的一项体育运动,但究竟谁爱好哪一项运动、在哪一个学校读书还不清楚。

只知道:
1.东东不在一小,
2.兰兰不在二小,
3.爱好排球的在二小,
4.爱好游泳的在一小,
5.爱好游泳的不是兰兰。

请根据上面的条件,弄清楚他们各自就读学校和爱好的运动项目。

8.已知小雨、师师、和朵朵三位同学分别在北京、苏州、南京的大学学习数学、化学、物理,还知道:
1.小雨不在北京学习,
2.师师不在苏州学习,
3.在北京学习的同学不学物理,
4.在苏州学习的同学是学数学的,
5.师师不学化学。

你知道三位各在什么城市学什么吗?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