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并非表裏同治
《方剂学》第十二章,双解剂

▪ 石膏汤(3)
▪ [组成] 石膏,黄连,黄柏,黄芩,香豉,
▪
栀子,麻黄。
▪ [功用] 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 [主治] 伤寒八九日,热毒已炽,表证未解。
第三节 解表化饮
▪ 适用于表证未解,痰饮内停证。
▪ 小青龙汤(1)
▪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
▪
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 ▪ 初诊 (十月十八日) 暑天多水浴,
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 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 净麻黄(钱半)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二钱) 生甘草(一钱) 北细辛(钱半) 五味子(钱半) 干姜(钱半) 姜半夏(三钱)
▪ 二诊 (十月二十)。咳已全愈,但 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 夫药味以稀为贵。
▪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三焦俱实证。
▪
及治疮疡肿毒,肠风痔疮,瘾疹。
▪ [方解] ▪ 防风,麻黄,荆芥,薄荷——疏风解表 ▪ 连翘,桔梗——清宣上焦,解毒利咽。 ▪ 黄芩,石膏——清泻肺胃 ▪ 山栀,滑石——清热利小肠 ▪ 大黄,芒硝——泻热通府 ▪ 当归,川芎,白芍——养血和血, ▪ 白术,甘草——健脾和中
▪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 大便不解,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 3,本方是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 枳实,白芍而成。
▪ 也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
▪ 4,加减: ▪ 呕吐苦水甚,加——姜竹茹,丁香。 ▪ 腹胀甚,加——砂仁,香附。 ▪ 腹痛甚,加——元胡。 ▪ 郁热甚,加山栀子,夏枯草。
参苏饮(2)
▪ [组成] 人参,苏叶,葛根,半夏,前胡,
中医内治八法

中医内治八法《金匮要略》一书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究其治法,处处体现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例如疗黄疸,法当退黄,但因其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其具体治法亦异:如桂枝加黄芪汤之汗法、瓜蒂汤之吐法、大黄硝石汤之下法、柴胡汤之和法、小建中汤补法、茵陈蒿汤之清法等等均为不同的退黄之法。
又例如下痢、痉病、腹满、宿食等不同疾病,当有胃家实的特点时,均可用大承气汤一方治愈。
真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笔者在研究其多种治法时,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归类以疏之,并参验有关著述、方书合而议论,虽未能尽概其旨,庶可知其要令。
现浅述如下,错误之处祈望斧正。
一、汗法汗法,乃祛除病邪有效之法。
系《内经》“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和仲景“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的具体运用。
它在杂病治疗中主要适用于经络受邪未入脏腑;皮肤所中未血脉相传的病证,它能使病邪从汗而解。
1、发汗解痉适用于痉病证治。
痉病多为外感风邪,干忤经络;或为误治伤阴,筋脉失养所致。
本病多从太阳开始,有发热恶寒的见证,临床以口噤不语,项背反张为特征;若病柔痉者,则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治以疏解风邪,滋养筋脉,用栝蒌桂枝汤,取微汗,若不汗,可啜热粥以发之。
若病刚痉者,则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宜用葛根汤解肌生津,覆取微似汗,但不需啜热粥,以免过汗伤津,于病不利。
2、发汗祛湿适用于湿邪犯于肌表之证治。
湿病,有内湿、外湿之别,而发汗祛湿法适用于外湿之证,其以身体疼重为主证。
若寒湿困表,身烦疼而重,恶寒无汗者,宜麻黄加术汤发汗散寒,健脾祛湿;若风湿郁表,一身尽痛,发热以日晡所剧者,宜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轻清宣化,解表祛湿。
若风湿在表而阳气虚弱者,又当分别风重、湿重和风湿并重进行施治;风邪偏胜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而涩,宜用桂枝附子汤通阳化湿,方用附子三支,伍桂枝温经助阳,使湿邪得阳气蒸发而从外散;湿邪偏胜者,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宜用白术附子汤助阳逐湿,方用附子一枚半,伍以白术,意在温阳散寒,共逐皮间水气;表里阳气俱虚,风湿偏胜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治宜标本兼顾,用甘草附子汤温经除湿,方用附子二枚,合桂枝、白术助阳温经,散风祛湿,使湿邪内外分消。
表里双解剂2006

表里双解剂2006-6-4 10:52:00第七章表里双解剂表里双解剂这一章的定义实际上很好理解,就是既解表又治里,所以这个解表当然用解表药,那治里呢,那就有清热泻下分别,还有温里的,所以这定义就是既有解表药,又有治里的药,合并组成,既有解表和治里双重作用的方剂。
那么这个方剂实际上可以不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来谈,这些方子都可以分别附在其它的方子里面谈,在这儿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就是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在中医治病,一开始在讲解表剂的时候,强调了一个治疗外邪为病,所谓善治者治皮嘛,中医也有个习惯用语:“先表后里”,这是一般规律,而且这是从伤寒来说的,在《伤寒论》里就有,“表急救表,里急救里”,条文上就有,“解表以桂枝汤,救里以四逆汤”,所以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但是《伤寒论》时这处变通的办法,仅仅是可以根据证情的缓急,或者治里,或者治表,这是一个。
当然《伤寒》也有表里并治的方剂,另外在温病里面也提出一个问题,吴又可的《温疫论》,从我们过去讲的达原饮来说,柴胡达原饮不是从达原饮加减而来嘛,它呢认为疫邪的伤人从口鼻而入,所以不从解表入手,而是从通畅三焦入手,通畅三焦以后呢,邪自然从表而出,从里而下,那么以后又发展了一句话,叫“伤寒下不嫌迟”,因为伤寒只有在邪传阳明,阳明腑实的时候,才能下,才能用泻下的办法,而这个泻下呢,主要是以承气为主,它分了三个承气,用起来承气,特别是证分的非常清楚,而有些条文里还先用小承气,然后才用大承气,那么伤寒泻的是燥屎、热积,可是在温病有一句话相反,叫下不嫌早,一个是下不延迟,一个是下不嫌早,那么特别在温病里面下的不一定下的是燥实,特别夹湿的,两个标准还不同,伤寒的下,大便通利以后就应该不再下了,而温病的下,它往往开始并不是燥积,它的形容大便溏污如酱,越泻大便越成形,必须泻到大便颜色正黄成条,才算正常。
这个是这个区别,那么还有一些不见表证,实际上就可以用下法,你例如我们所说的痢疾不怕当头下,拉痢疾,里急后重,下利赤白,在没有表证的时候,就用下法来治疗,去其肠胃积滞,这样使它的郁热从下而出,那么痢疾能够早日复愈,对于初学的一般的概念提出来,先表后里,是防止外感病,外邪致病辨证不清的时候,误用了泻法,那么这个问题在过去某些地区,有这个偏向,《伤寒论》上有好多救误,例如在江苏的徐州地区过去有个习惯,大人小孩生病,先吃半两大黄,泻了好了就算了,泻了不好再吃药,再找医生,当然是解放前的医疗条件所致,因此形成一种习惯,而现在有一种倾向,强调了大黄的作用,往往也在所谓的炎症的时候,用大黄,当前对大黄的研究是比较热,所以讲本科的时候,把这一点给它讲清楚,很有必要。
金匮要略(天津中医药大学)

和食物禁忌;前22篇398条论述疾病40多种,载方205首。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
6.《金匮要略》主要学术思想:
脾。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①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脏腑经络辩证为杂病辩证的核心;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化热伤阴 短气,温温欲吐
知母、防风、附子
乌头汤 寒湿 寒湿痹阻 关节剧痛,痛处不移, 温经散寒,除湿 麻黄、芍药、黄耆、
历节
不可屈伸
宣痹
甘草、川乌
10.中风“僻不遂”的机理。
答: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
人比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逐步深化完善。唐代以前,多以
特征: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 乍黑、乍白。有咽喉、前后二阴溃疡等。
治疗:用寒温并用,补泻并施,辛开苦降之甘草泻心汤。(蚀于上部则声咳, 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咳,苦参汤洗之;蚀于肛部者,雄黄熏之。) 10.百合病的病机、诊断要点及正治法? 答:①病机:多发于热病之后,为心肺阴虚内热引起的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等 症状;
积损、正虚邪犯所致,清代叶天士认为是肝阳偏亢、水不涵木所致,王清任认为是 “气虚血瘀”而成,并设补阳还五汤治之。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和治法的认识渐趋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 即难言,口吐诞。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5.风痹:是以肌肉麻木及疼痛为主的疾病。 6.厥阳:阳气上逆,是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 7.卒厥:是气血逆乱导致突然发生晕厥的病证。 8.中风邪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临床表现特点? 答: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表,故肌肤麻痹不仁;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二、填空题1.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2.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3.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4.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6.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7.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8.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 .9.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
余皆仿此.10.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二、填空1.1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主之。
1。
2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1.3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1。
4湿病的发汗法当为微汗。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二、填空题1.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临床症状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行动、起居感觉失调及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等为特征,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方。
2.百合病的主要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其治疗原则为随证治之,常用治法为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3.“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4.“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5.“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6.“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7.狐惑病是一种湿热虫毒蕴结所致疾病,临床症状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为特征。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

104条金匮经方简释!(收藏)展开全文1.人参汤---(参草白姜):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
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惹起的呕吐均可实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
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仿,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必补药协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利于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断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差异,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实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五麻细辛半草芍枝):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起的痰饮咳喘最为符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焦躁,但总归饮重于热。
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能够开肺,不必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半夏紫菀冬花半夏五味生姜大枣)---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平常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麻黄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小麦石膏)15.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根基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6.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
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7.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中医知识:表里双解法

中医知识:表里双解法凡是使用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的药物,以解除表里证的方法,称为表里双解法。
凡表证未解,里证又急者,仅用表散,则在里之邪不得去,仅治其里,则在外之邪亦不解。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考虑表里双解法,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使邪气迅速消散。
由于表里同病,又有先后、缓急、轻重之分,在运用本法时,亦应灵活运用。
1、解表攻里法以解表药与泻下药一同组方,主治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如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等。
2、解表清里法以解表药与清里药一同组方,主治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的证候。
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三黄石膏汤。
3、解表温里法以解表药与温里药一同组方,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以致表里皆实,痰湿阻滞之证,如五积散即其代表方。
此法只针对表里证同时具备的病症,也应分清表里证的寒热虚实,以及它们的轻重主次,有针对性的予以治疗,不能过之也不要不及。
凡是使用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的药物,以解除表里证的方法,称为表里双解法。
凡表证未解,里证又急者,仅用表散,则在里之邪不得去,仅治其里,则在外之邪亦不解。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考虑表里双解法,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使邪气迅速消散。
由于表里同病,又有先后、缓急、轻重之分,在运用本法时,亦应灵活运用。
1、解表攻里法以解表药与泻下药一同组方,主治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如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等。
2、解表清里法以解表药与清里药一同组方,主治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的证候。
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三黄石膏汤。
3、解表温里法以解表药与温里药一同组方,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以致表里皆实,痰湿阻滞之证,如五积散即其代表方。
此法只针对表里证同时具备的病症,也应分清表里证的寒热虚实,以及它们的轻重主次,有针对性的予以治疗,不能过之也不要不及。
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专家讲稿:漫谈经方治表

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专家讲稿:漫谈经方治表 首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会议专家讲稿: 漫谈经方治表
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英栋 引子: 用白虎汤、承气汤可以“解表”吗?是否能解表先不判断,但是用这两个方子 “不汗而汗” 却是肯定的。张锡纯说:“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皆非解表之药,而用之得当……可须臾得汗……不但此也,即承气汤,亦可为汗解之药”,“心有燥热之人,得凉药之濡润亦恒自汗出也。”张锡纯述李士材治一阳极似阴之证的患者,以生石膏3斤,煎汤3碗,分为3服,尽剂而体蒸汗出病愈。
抵挡汤可以“解表”吗?是否能解表先不判断,但是用这个方子后“不表之表,不汗之汗” 却是肯定的。《普济本事方·卷九》记载:有一人病了,已经七八日,症状比较可怕——发狂,六亲不认,狂躁不已,说胡话,摔东西。先请一位医生来,诊得脉微而沉,看患者皮肤微微发黄,判断是“热毒蓄伏心经”,用生铁落、牛黄等重镇清心之品治疗。患者狂躁如故。于是请了许叔微来。许叔微等患者安静的时候,先按了按患者的肚子,腹部皮肤冰凉,手下觉硬,腹中胀满,稍一重按患者就喊疼。“小便畅快吗?”许叔微问患者家属。“很通畅。”家属回答。亦诊得脉微而沉,判断为瘀血证,用抵挡汤。服到第二副药的时候,患者“下黑血数升”(这是离经之瘀血排出了),“狂止,得汗解。”
凉水可以“解表”吗?看看这两个故事我们再思考。一则是清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卷五》中记载:“一人感疫,发热烦渴,思饮冰水,医者禁服生冷甚严,病者苦索不与,遂致两目火迸,咽喉焦燥,昼夜不寐,目中见鬼,病患困剧,自谓得冷水一滴下咽,虽死无恨。于是乘隙匍匐窃取井水一盆,置之枕旁,饮一杯,目顿清亮。二杯,鬼物潜消。三杯,咽喉声出。四杯,筋骨舒畅,不觉熟睡,俄而大汗如雨,衣被湿透,脱然而愈。盖其人瘦而多火,素禀阳藏,医与升散,不能作汗,则病转剧。今得冷冻饮料,表里和润,自然汗解矣。”另一则是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六·热形》一案:“一妇身冷脉微,食沸热粥饭,六月重衣,以狐帽蒙其首犹觉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黄燥热之剂,仅得平和,稍用寒凉,其病转增,三年不愈。戴人诊其两手脉,皆如绳有力,一息六、七至。《脉诀》曰:六数七极热生多。以凉布搭心,次以新汲水淋其病处,妇乃叫杀人,不由病者,令人持之,复以冷水淋其三四十桶,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恶皆除。此法华元化已曾用,惜无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