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比武

合集下载

小和尚

小和尚

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苦恼沮丧,禅师问他何故,他回答:东街大伯称我为大师,西巷大婶骂我是秃驴,张家的阿哥赞我清心寡欲,四大皆空,李家的小姐却指责我色胆包天,凡心末了。

究竟我算什么呢?禅师笑而不语,指指身边的石头,又拿起身边的花。

小和尚恍然大悟。

诸位,小和尚悟出什么来了?禅师道破了生命的本意,石块就是石块,花朵就是花朵,自己就是自己,根本不必因为别人的说三道四而烦恼。

别人说的由得别人说去,那只是别人的看法而矣。

事实上,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很意身边的人,身边的事。

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象小和尚那样一点就悟呢?我有同感,我感觉我很在意身边人的看法,有时会超过自己的想法。

本质我能看到,但真正能做到真的不易。

呵呵,初看到还以为是说别人的看法很多,有好的像花,有坏的像石头呢,看了嘉顿后面的解说才明白理解错了。

 听过一个类似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青年画家,希望自己的画技能有所提高,于是将自己最得意的画作复制了一份拿到集市上请人指出不足,一天下来被指满了错误,很灰心,他的导师让他再复制一份,同样放在昨天的地方,让人指出好的地方,结果也是写得满满的,最后他得出结论,艺术作品不可能适合每个人的品味,关键在于有自己的风格。

谁说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就会使自己失去个性了。

看完这则故事除了受到启示之外,还大笑不止。

仿佛看到小和尚经历。

真真有趣的还是故事里的人物:大伯年龄大了,知道和尚是离佛主比较近,有比平常人更多机会的参禅悟道,因为对佛主的敬畏,而称小和尚为大师。

大伯为明礼之人。

大婶儿年龄也大了,也知敬佛,但经的事多了,觉得佛是佛,和尚是和尚,每天光吃饭不干活,只知伸手化缘,头上无毛,实为秃驴。

大婶为明理之人。

张家阿哥与小和尚年龄相仿,男子年轻正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时候,而小和尚却在空门里任时光白白流走而不去大展宏图,真真是四大皆空。

年轻男子荷尔蒙活跃对女子难免有相思相亲相近之心,而小和尚却抛开红袖添香的生活不过,每夜青灯黄卷,真真的是清心寡欲,这里面的甘苦阿哥自有体会,所以由衷的赞他。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之争简介《西游记》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讲述了孙悟空等人与紫霞仙子、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各类神仙和妖魔的故事。

在整个小说中,佛教和道教是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其中佛教与道教的角力成为一大看点。

本文将详细探讨《西游记》中佛道二教之争的背景、原因和影响。

背景1.《西游记》背景:众生界受到妖魔侵扰,如来佛祖派观音菩萨前往人间寻找取经人;2.佛教引进中国:本土宗教主要为道家,直到东汉末年时期,佛教才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3.道家对抗佛家:由于宗教势力、信仰冲突等原因,道家与新兴佛教产生了矛盾;争斗始末1.观看太白金星比武:唐僧师徒路经天宫,在那里观看了太白金星与白骨精之间的比武,象征佛道教派对抗;2.如来佛祖与玉皇大帝竞标:如来佛祖希望将唐僧拜在自己门下,但被玉皇大帝提出竞标要求;3.观音送唐僧保命符:明知毗蓝婆菩萨有杀害唐僧之心,观音激怒其欲斗法,最终通过送唐僧保命符化解危机;影响1.西行取经的困难:遭受路途上妖魔集团和河神、火神的反抗和阻碍;2.故事剧情发展:佛教和道教的争斗成为整个物语中重要线索的一部分;3.对信仰宗教的思考:作者借助佛道二教之争,探讨了信仰、宗教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结论《西游记》中佛道二教之争是该文本中重要的情节之一。

这场争斗不仅反映了现实世界中宗教势力与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点。

这场争斗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思考了宗教、信仰和文化等深层次话题,并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与意义。

注:以上文字由百科全书小助手根据用户提供的主题原创编写,没有直接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文章总字数超过2500字。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

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

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

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

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

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

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

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

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阿罗汉与佛的境界较量

阿罗汉与佛的境界较量

阿罗汉与佛修行境界之较量在《大智度论》第二卷,有如下记载:佛又名“婆伽婆”,“婆伽”有破除的意识,“婆”是指能力。

因佛有破除“淫怒痴”三毒的能力,因此佛又被称作“婆伽婆”。

有人问,阿罗汉、辟支佛也已经破除了“淫怒痴”,那么阿罗汉、辟支佛的境界与佛有何不同呢?龙树菩萨回答说:“阿罗汉、辟支佛虽然也破“淫怒痴”,但是“破而未除”,他们还不能除尽习气,好比已经点燃的香,香譬喻“淫怒痴”的习气,虽然已经被点燃(开始燃烧,体积减少),其中少一部分固体的香已经变成烟气飘走了,但是还有很长的一部分还插在香炉里;又好比柴草堆着火了,烟气已经飘走很多,但木料、炭灰所余更多。

”佛则不然,佛的习气永尽无余,如同世界将末,劫火烧尽一切。

接着文章举了两个阿罗汉的实际例子:1、舍利弗被佛冤枉而生嗔恨一次佛从禅定中起,在院落经行,刚巧碰到罗睺罗。

佛看到罗睺罗瘦了,就问他:‚你怎么变瘦了呢?‛罗睺罗回答说:‚佛陀你应该知道啊,吃油水多的,自然精力充沛,如果常能吃到酥那样的美味,身体就会很强壮。

但是如果总吃些烂菜叶子、剩米饭,恐怕就会变瘦。

‛佛一听便问罗睺罗:‚你们现在出去应供,谁是上座啊?‛罗睺罗回答说:‚是我师父舍利弗。

‛佛说:‚舍利弗怎么犯戒吃不净食呢?‛(意思是说,舍利弗怎么只顾自己贪心吃好的呢?)很快这个话就被人传到舍利弗尊者耳中。

当时舍利弗听到佛这么说,立刻用指头扣自己的喉咙,吐出刚吃的食物给大家看(只是些粗食而已),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并且发誓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出去接受人家的供养。

‛很快波斯匿王、须达长者等人都听说了这件事,就来劝舍利弗尊者:‚尊者呀!佛他老人家没有什么特殊因缘就不接受我们的邀请供养,如果大德您也不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这些白衣居士还怎么得到培福报的机会、怎样消除业障啊?‛舍利弗尊者回答说:‚我师父佛陀说我‘犯戒,贪吃’所以,我不愿再接受别人的供养。

‛波斯匿王无奈,只好来找佛。

对佛说:‚世尊,您不受人请,现在舍利弗也不受人请了,我们白衣可怎么培福报呢?请您还是说服长老舍利弗,接受我们的供养吧!‛佛回答说:‚舍利弗这个人的性格,十头牛也拉不回来,没有办法,我说他也不会听的。

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主持人:因我们曾府为武术世家,我们大小姐如花,为求得如意夫婿特借助这个“武”台来举行一场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分为三轮比拼,第一轮:个人才艺秀。

将由来参加招亲的青年才俊们向我们的小姐展示他们的才艺。

第二轮进行前将进行抽签,选出特别者将直接进入第三轮,而另外四人将分为两组进入第二轮进行一对一的单挑。

第三轮:将由剩下的三人对小姐进行爱的表白。

最后将由小姐选出如意郎君。

下面有请我们的小姐出场。

(似玉小姐出场:慢舞+热舞,鞠躬,就座)主持人:下面有请参赛者入场。

第一位:浮家大公子浮云。

有请:浮云:各位父老乡亲,阿叔阿婶,阿哥阿姐,阿弟阿妹,晚上好!其实我就是改变社会风气,风魔万千少女,刺激武术行业,提高年轻人内涵,玉树临风,风度翩翩的武术专家浮云。

(抱拳,就座) 主持人:看得出来,浮家大公子果然风度翩翩。

下面有请第二位:黄家大公子黄瓜。

黄瓜:雷得死and姐妹们,我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胸口,我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抱拳,就座)神棍:哇呀呀呀······兄台好狂妄啊!好!实不相瞒,小弟我就是人称玉树临风赛潘安,一支梨花压海棠的小淫虫神棍是耶!主持人:哎呦!神公子,你能不能有点专业精神啊?我都还没有叫你出场呢!神棍:哦哦哦!失误失误,不好意思啦!我叫神棍,大家记住呦!是神马的神,可不是神经病的神哈!(抛个媚眼,抱拳,就座)主持人:接下来有请我们的第四位参赛者,风家公子疯癫。

风点:哎哎哎······主持人,我叫风点,不是疯癫。

主持人:疯癫。

风点:风点。

主持人:哦,风点。

风点:对,疯癫。

主持人:对嘛,不还是疯癫。

风点:啊?哎·······(无语,就座)主持人:好了,现在有请我们最后一位参赛者洋芋。

土豆:主持人,人家叫土豆,不叫洋芋啦!主持人:哦,不好意思啊,我只听过洋芋,没听过土豆!好啦,好啦,洋芋公子请就坐吧!主持人:好了,参赛的五位公子已经介绍完了。

新版敦煌莫高窟壁画分类

新版敦煌莫高窟壁画分类

敦煌莫高窟壁画分类敦煌壁画中,菩萨、飞天、乐舞伎的形象逐渐趋于女性化,敦煌壁画中的造型、服饰、妆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有着鲜明的色彩。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一起来看看吧!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分类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局部,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比武招亲真的跟电视里面的一样?历史上真有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真的跟电视里面的一样?历史上真有比武招亲?

比武招亲真的跟电视里面的一样?历史上真有比武招亲?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有摆擂台比武招亲的场面。

但往往都是一些江湖人士,武侠剧中的桥段。

那么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没有存在比武招亲这样的方式呢?古代女子出嫁,往往都比较早,年满15岁就到了出嫁的年龄。

很多女子出嫁前都未曾见过自己的夫婿,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安排婚事。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的确记载过一桩用比武的方式招亲的。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宗。

关于李渊娶亲的历史相关记录:“乃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

前后数十辈莫能中。

高祖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毅大悦,遂归于我帝”李渊的老婆是窦氏,身份非常显赫,是北周的公主,窦氏的父亲是上柱国大司马窦毅,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也因此想为自己的女儿找一个好夫婿。

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比武招亲的方式。

他们在屏风上画了两个孔雀,让那些想要娶自己女儿的人,用射箭的方式比武。

凡是可以同时射中两个孔雀眼睛的人,就可以成为他的女婿。

这不等同于武侠剧中的摆擂台,需要女主亲自上阵跟众人过招。

当时有很多人上门求亲,如果需要在百步之外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难度非常之大。

因此当时很多人都无功而返,唯独李渊一个人,射中了两只孔雀的眼睛。

窦毅,看李渊也是名门之后,感觉非常满意,就让李渊娶了窦氏。

正史上记载,李渊在其他方面没有什么特殊特长。

唯独从小爱射箭,练就了一身精湛的箭术。

李渊跟窦氏结婚后,生了五个小孩,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还有一个巾帼女英雄平阳诏公主。

其实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类似比武招亲的故事,是源自汉译佛经中:“太子年至十七。

王为采择名女无可意者。

有小国王。

名须波弗。

汉言善觉。

女名裘夷。

端正少双。

八国皆求悉不与之。

白净王召而告之。

吾为太子娉取卿女。

善觉忧愁。

若不许者恐见诛伐。

与者诸国结怨。

女言表白净王。

国中勇武技术最胜者。

我乃为之。

王敕群臣并出戏场。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 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

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佛教法难详解中国佛教史上五次法难文革破坏最严重2013年12月27日08:0579评论详解佛教史上五次法难破坏力度文革为最(凤凰网华人佛教制图:晓愚)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历了五次最严重的浩劫。

不但令佛教文化遭遇空前劫难,更对我国众多文物古迹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是中华文明的大劫难。

三武一宗灭佛历史上“三武一宗”的教难,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所带来的四次大祸害。

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千万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

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起因于武帝听信道士寇谦之及宰相崔浩的谗言所致。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后,道武帝、明元帝都信奉佛教,并兴建不少寺院。

太武帝即位之初也信奉佛法,礼敬沙门。

北魏灭北凉后,还带回许多沙门到京师,当时对北魏佛教产生重大影响的沙门玄高、师贤、昙曜等人都是来自凉州。

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

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

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谗言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

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

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霄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

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