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讲课稿

合集下载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雨霖铃完整ppt课件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01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03
02
引出离别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悲伤 和无奈。
04
写出了酒醒后的迷茫和孤独,表现了离别 的痛苦和无助。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05
06
写出了离别后的孤独和失落,表现了作者 对离别的深深悲伤。
03 雨霖铃词文解析
CHAPTER
上片解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描述了季节、时间和天气, 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气
氛。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舟催发。
写出了分别的场景和情绪, 表现出离别的无奈和不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刻 画了离别的痛苦和难舍难分 。
下片解析
之感。
对比映衬
运用对比手法,使曲中情感更加 强烈,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中 ,通过“杨柳”与“残月”的对 比,表达出离别的哀愁 情感融入其中,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对 秋景的描绘,表达出离别的凄凉
与悲切。
修辞手法
用典
词中运用了古人的典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等,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改变了词的审美风尚
雨霖铃以其婉约、柔美的风格,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审美风尚,为 后来的词人提供了新的艺术范本。
丰富了词的表达方式
雨霖铃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独特性,它不仅采用了传统的“起承转合” 的结构,还融入了散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词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后世对雨霖铃的评价
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1
雨霖铃在当代的传播
音乐会表演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

《雨霖铃》讲课逐字稿第一篇:《雨霖铃》讲课逐字稿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文人笔下一个个泪眼婆娑的愁容和一声声凄婉缠绵的叹息,相隔千年后仍然感动着你我。

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一些有关离别诗词。

王维最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个“更”字就把那种依依不舍展示出来了。

应该说白居易的《琵琶行》不是别离诗,但是其中有这么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这里一个“惨”字又道出了离别之苦。

李煜的《相见欢》中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们说,王维别离的是朋友,白居易别离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而李煜别离的是故国,而且是家仇和国恨的并存。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如何演绎离别情思的。

雨霖铃是词牌名,和我们过去学的水调歌头、浣溪沙是一样的,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的是,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面的这个赤壁怀古才是词的题目。

宋词在当时是要配上乐曲演唱出来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而词牌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规定曲调,第二个作用就是规定词的字数、韵脚。

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是有故事的,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秦岭的栈道中避雨,从雨中听到了铃声,于是想起了已经死去的杨贵妃,就名人创作新曲,取名为雨霖铃。

所以,这个词牌本来就是表达离愁别恨的,词调又极尽哀怨。

我们再来看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

原名柳三变,柳永是他后改的名。

又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当过屯田员外郎,所以世称柳七、柳屯田。

这么说,柳永一共有四个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说的都是他。

他是北宋第一位专力写词的作家。

这里的专力写词,是说他除了写词再没有别的职业了,就像今天的专业作家。

而苏轼、晏殊则以做官为第一职业,以写词为业余爱好,就像我们有的老师好在报纸上发表个豆腐块儿文章一样。

雨霖铃优秀课件

雨霖铃优秀课件

残月
四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 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 赏,等同虚设。 即使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 情,又能同谁倾诉呢?
课 良辰好景——虚设
文 千种风情——无人可 说

乐景衬哀情,虚写
解 别后相思之苦
下 自古多情 伤离别 清秋节(实写)
阕 今宵酒醒
悲秋离情
杨柳、晓风、残月

酒醒伤情
结 此去经年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别后相思

(情 虚景

写交 )融

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五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无话可说
、 无话可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 文 果,让我们感受到沉默的震撼,表达出离别
本 痛彻心扉般的艰难与无奈。
探 究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无人可说
课 杨柳、晓风、残月 文 特点:凄清、悲凉
手法:虚写,借景抒
讲 情。景中含情,点明 相思之情,晓风凄凉, 残月清冷,酒醒后更 添惆怅。
解四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这幅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文 讲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更何况
解 四 遇上个冷落凄清的秋季,让人难以承受啊! 、 “伤离别”——词眼、主题 课 “冷落清秋(实景)”——悲秋的情怀 文 讲 悲秋离情,让离
别的愁绪更浓重
解四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呢?也许停泊在 杨柳的岸边,晨风习习,残月西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

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

3、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古代曾有人生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说法。

但生活是现实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都是顺境总要经历一些磨难与坎坷,悲伤与离别,尤其是离别,南朝的江淹在他的《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家人团聚是幸福的,情人相会是甜蜜的,朋友相逢是欣喜的,然而一旦这些顷刻间就要离你远去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首写离别的词,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情感世界。

2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词牌:《雨霖铃》,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

”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三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旨。

1教师朗诵,学生感受
2学生朗读,把握生字词
3思考讨论以下三个小题:
(1)本词写于哪个季节的哪个时间段,当时的氛围是如何的?
季节:秋季地点:长亭时间:晚上
全词凄凉的意境透出浓浓的别离之情
(2)在脑海中勾勒一下当时的画面。

找出实写和虚写的景物,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片: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
下片: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