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说课稿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本课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节诗歌鉴赏课,旨在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静夜思》一诗的鉴赏。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李白的艺术成就和诗歌创作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内容包括:1.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和分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月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夜晚的思考和联想,为学习《静夜思》做铺垫。

2. 导入诗歌(10分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

然后,教师朗读《静夜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

3. 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静夜思》进行整体分析,包括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

4. 诗歌鉴赏(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取一句诗句进行鉴赏。

学生要结合诗歌的语言运用、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分析诗句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表观点和感受,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延伸(1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在诗歌学习方面的持续努力。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

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

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

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

诗歌鉴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的教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诗歌,题为《春晓》。

该诗是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作品,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春晓》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b. 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象,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c.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b.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诗歌;c.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b.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c.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能够欣赏和感受美的存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a. 学习和理解《春晓》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象;b.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b.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象,引起学生对春天的思量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a. 讲解《春晓》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b.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c.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3. 鉴赏诗歌a.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b. 学生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4. 拓展延伸a.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诗歌进行鉴赏和欣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b. 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诗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预度和表现,评价其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评价自己对诗歌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高中语文说课稿怎么写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怎么写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怎么写5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高中语文说课稿【最新9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最新9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最新9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10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10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10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声声慢》。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课文特点《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

二、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

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其中一篇作品、其中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敬爱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稿是关于高中语文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现代作家徐志摩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本诗以夏威夷为背景,描写了诗人思念故乡康桥的心情。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重点《再别康桥》的教学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和生平事迹,理解他为什么创作这首诗。

2. 通过阅读全文,理解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在海外生活的孤独和迷茫。

3. 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如用意象的丰富描写、押韵的运用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2. 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3. 提高学生对文学叙事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迷茫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诗人用意象的丰富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放映图片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夏威夷等背景进行了解,并引起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诗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描写为什么让人产生共鸣?”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

3. 分析诗歌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特点。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用意象的描写、押韵等手法,并解释这些手法的作用。

4. 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表演、创作等活动。

可以让学生合作,分工合作进行诗歌的表演和创作。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说课稿,谢谢大家!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

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二、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

只有反复的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当学生陷入迷途时,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并且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

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

从而引出《蜀道难》。

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环节三】、诵读感悟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

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最后确定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送友人入蜀”。

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艺术技巧上,由于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夸张时,而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

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的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

这样,看似无序地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环节五】、拓展延伸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

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作业设置背诵诗歌。

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七】板书设计本课时板书为内容板书,也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雨霖铃》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以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

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

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二)学法指导: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

例如: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三、说教法 1.课型: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

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诵读法。

大纲要求学生能“流畅地背诵诗词”。

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

通过诵读,使学生得出对本词的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

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

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

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名句鉴赏法。

可选择一些名句进行具体分析。

将这些名句和其他诗词进行比较,以增强学生内在的比较能力。

语文新大纲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

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

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此外还可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四、说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一)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读试读: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将疑难之处标出。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试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点拔: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

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

获得感性认识。

(三)初步理解1.推断词义(1)“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2)“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3)“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质疑: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高二学生可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

2.讨论: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

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

(四)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训练:让学生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并把它描述出来。

(五)赏析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