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词思想情感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积极创新的活动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锻炼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活动安排:1、课外活动一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为人物台词编排话剧表演,做好表演准备。
)2、课内展示一课时(以表现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以及编排话剧表演,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角色演绎,感悟名人及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教师(活动主持人)饱含激情引入新课,说明活动主题及要求。
附教师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泱泱中华美如画,悠悠经典咏流传”。
本单元我们品读了许多优秀的经典诗篇,其中王昌龄写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辛弃疾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英雄人物的磅礴气势;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心声。
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古诗词凝聚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
为了进一步学习与巩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上周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准备在我们班里开展一个有关学习爱国古诗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此,各小组积极地开展了古诗词的搜集、整理、积累等工作,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课堂笔记一、诗歌创作的背景在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
这三首诗歌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水准,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且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
二、诗歌内容和主题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创作的,表现了作者对壮美自然风光和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全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象,以及对繁华曾经的感慨。
在诗中,王之涣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抒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2.《静夜思》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静思,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直截了当地表现诗人在寂静的夜晚对身边环境的感受。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表现了对故土情怀的深切。
3.《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通过描写诗人旅发白帝城的经历,表现了对国家兴亡命运的思考和对壮丽山水的赞美。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感怀祖国和表达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为主题,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并展现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宽广眼界。
三、作者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词,《登鹳雀楼》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思考,《静夜思》和《早发白帝城》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悟。
在我看来,这三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生命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和国家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博大精深。
总结回顾在学习《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程中,我们深入品读了三首优秀的古诗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深刻体验了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思想情感。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九篇

古诗词三首读后感九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词三首读后感九篇古诗词三首读后感篇1《古诗词三首读后感》古诗词,常被人们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蕴含着中国历史上的智慧和经验。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情感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情感归纳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进行归纳和总结。
爱国主义情感
- 诗词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爱国主义情感浓厚。
- 反映了作者对国家荣誉、统一和繁荣的向往和追求。
- 描绘了民族英雄和红色革命的伟大历史。
自然美好情感
- 古诗词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
人生哲理情感
- 古诗词中反映了人生的苦短、人生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思索和抱怨。
-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向往。
-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爱情情感
- 古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悲伤、痛苦等复杂的情感。
- 描绘了爱情的甜蜜和美好,也有对爱情的期望和渴望。
- 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总结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涵盖了多种情感,包括爱国主义、自然美好、人生哲理和爱情等。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学生可以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心,对人生的思考和人格的塑造,以及对爱情的理解和尊重。
教你八招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详解

如何准确理解古典诗词的思想情感一、揣摩标题有的标题就点明诗词的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诗喜悦的感情基调。
有的标题则表明了全诗的思想主旨。
如李白《行路难》中一个“难”字,一语双关,不但“路”难,而且人生路也难。
有的标题虽然不能明示诗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如《峨眉山月歌》标题点示了地点与景物,结合全诗,我们明白峨眉与一位友人有关,“山月”成了友谊的象征。
又如《春夜洛城闻笛》标题点出了时季、地点、事件,事件“闻笛”传达了诗歌要表达的故园情。
再如《客至》这一标题,点出了事件,同时也带出了迎客的喜悦这一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还如《登岳阳楼》一看标题,就知道这是一首咏物诗,从时空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要表现的诗人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总之,诗歌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码。
所以揣摩标题,我们可以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诸多信息,或感知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等情感,或领悟诗人对生命、生活、社会的某种见解,还可理解诗人所寄予的某种理想、抱负等。
二、知人论世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抱负以及所处的时代有关。
如前面所列的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学生之所以误读,就在于就诗品诗,没有知人论世。
试想若学生们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于闹笑话。
陆游,爱国诗人。
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复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陕西前线,过上一段“铁马秋风”的军旅生活。
这首诗时是陆游由南郑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的。
由战地到大都市,明摆着去危就安、去劳就逸,可这并非陆游这位爱国志士的理想所在。
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陆游如下情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只好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扩写的同学没有把握准此诗的情感,用悠闲形容陆游是大错特错了。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精练的词汇应用和丰富深远的意境无不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于古诗词本身的简练性和意境丰富等特征,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几项基本要求,并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领略古诗文表达意蕴的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希望藉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理解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将本人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入诗境、品诗味、悟诗情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入诗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
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之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和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品读古诗词的美境

品读古诗词的美境摘要:文言诗词作品的美境源于作者的创造。
潜心品读,诗词中美的形象、美的图画、美的哲理、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国的情感、美的操手、溢于言表,给人以震撼和享受,在心灵的交集和建构中,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纯洁、宽广、丰富。
关键词:文言诗词;品读;美境;情感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1一、美的形象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诗中写春日垂柳。
最能表现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条,此诗于此着笔,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金色”“丝”,比譬形象,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之娇态,上承春风,写的仍是风中情景,风中之柳,才更能显出枝条之柔。
二、美的图画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且看杜甫以诗为画之作——《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
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三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三、美的哲理诗人往往会把自己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笔下。
(一)可借助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上例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句看来虽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登楼过程,但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这里有诗人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也有对生活或自然的顿悟。
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随意而行,走那算那,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心情悠闲到了极点;(二)通过生活细节也可表现,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春江水暖鸭先知”巧妙地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水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
有关阅读经典古诗文心得体会5篇

有关阅读经典古诗文心得体会5篇有关阅读经典古诗文心得体会5篇无论是工具书还是小说书都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阅读经典古诗文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经典古诗文心得体会(精选篇1)经过这次对中华古诗词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那么自己首先要把握好古诗词的韵律格调。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古诗词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二、自主探究,勤思创新1、诵读积累教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
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诵读四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等。
在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可让学生再诵读《春望》等关于爱国的诗。
这样就达到了以新带新、拓展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动探究,想象升华陶行知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
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借助重点词、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但要真正领悟这诗中的意境,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
在能熟练朗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再抓住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腾飞的小船进入诗词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题模式: • 1.本诗通过对( 感情。 • 2.本诗/本句运用( 了( )情感。 )的手法,抒发 )的描写(叙述、回 )的 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10年全国卷
• 咏素蝶诗
•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中华活页”
•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 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 有卖酒的地方就是家,这是一种借酒浇愁 的生活。为何忧愁?“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原来作者想乘风任游江南江 北,而当时江北为金国所占领,到此占出 全词主题:江南虽好,而同样美好的江北 大好河山已经沦陷为异国的疆土。 • 这首词反映陆游面对大好河山,始终不忘 收复沦陷山河的爱国情怀。
•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 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
武陵春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眼前景色之不堪、内心凄楚。
•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 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 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 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 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 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也烘托出来了。
三、把握作品的人物主要形象特点,如神态、 动作、心理描写等等,通过表象观照内心。
• 欧阳修《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 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
摸鱼儿 辛弃疾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
• 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 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 • 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 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献诗以求引荐
• 离思五首· 其四 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四、观意象,品意境,感受氛围, 从中体悟作者寄托的情感。
P74 好事近① 陆游 •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 去,任江南江北。 •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 从军行 杨炯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叙写边塞的生活,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 •
• • • • • •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文人怜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表现对妻子矢志不移的爱念。
• 二、结合作者遭遇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揣摩作者暗示和所指,体会作者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常见提问方式:
•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情感? • 2.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3.从这句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 4.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 请简要分析。 ”(某种情感)?
• 秋思 张藉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 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 “见”“欲”“恐”,却包含了丰富的感 情。请选择其中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 感受。
• (1)秋风本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 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色,因而虽无形, 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看到一片凄 凉摇落之景,不免勾起相思之情。 • (2)写出诗人急于铺纸提笔,千头万绪却 不知从何说起的情态,充分写出诗人对亲 人的想念。 • (3)本来写完又担心遗漏了什么,表现出 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最 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 往(1分),及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1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
小重山· 端午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 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 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一、观察作品中有否直接流露作者情 感的提示词,如 “悔”“悲”“愁”“喜”“愿”“ 但”“安”“岂”等等。
• • • • •
节妇吟 张藉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阳节以五彩丝系 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 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 内涵,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的愁怀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 寞,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更加 直接、深沉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