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词思想情感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

古诗词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古诗词,借着一幅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这首诗词以婉约而精致的笔触,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外部的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首先,这首诗词以夜晚的湓亭作为写景的背景。
湓亭位于长安城郊之外的湓浦,是白居易在长安流放时的居所。
诗词开篇即以“此夕苍龙舒若可上重九”为引子,表明了诗人在八月十五日夜晚的湓亭四望的情景。
这里所说的“苍龙”即指月亮,将湓亭的景象与这一夜晚的明月相映成趣,使诗词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
其次,诗词的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生动感。
全诗以“湓亭”为视角,通过描写诗人所见的月亮的变化,虚实交融,意象丰富,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中有多处直接而巧妙的修辞手法,如“明园”、“冷镜”、“孤舟”等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月亮的,从而增添了整首诗词的神韵和美感。
同时,诗人将月亮与湓亭的景物相结合,使整首诗词更加鲜活而生动。
还有,通过诗词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在异乡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湓亭中的夜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湓亭敞开的窗户,远望故乡,把湓亭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美好的湓亭成为他思念故乡的象征。
同时,月亮作为贯穿整首诗词的主题,也代表着思乡之情的象征。
月亮的明与暗,上升与下降,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相辅相成,深深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修辞手法,如对偶和排比等,增加了整首诗词的音乐性和抒情性。
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恐月移湓亭卧,蛟龙无计可凌渠。
”给人以深深的遗憾之感。
整首诗词以较长的句子和较多的修辞,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的淋漓尽致。
总之,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是一首描绘湓亭夜景并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古诗词。
通过描绘夜晚的湓亭和其中的月亮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初识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情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说课稿初识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情感初识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情感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中,我们初次接触古诗词,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孩子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
下面我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培养审美意识作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对艺术的欣赏力和审美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视觉、听觉、情感等多个方面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与自然相关的古诗词,如《静夜思》,引导孩子们在朗读中体味出月光照在床前的静谧与寂寞,进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传承情感文化古诗词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例如,《蜀道难》以表达作者对艰难困苦的追求和坚持,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而《登鹳雀楼》则以展现作者对江山历史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古诗词,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对爱国、感恩、努力等积极情感及价值观的培养。
三、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以其简约而精练的表达方式,要求孩子们准确地理解和传达其中的意思。
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通过更好的发音、抑扬顿挫、情感表达等技巧,来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丰富学习内容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经典之作,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或者文学常识,通过学习古诗词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学习内容。
五、开拓思维空间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象征,诗人用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唤起读者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比喻、修辞等手法,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结:通过初识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文化,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拓展思维空间。
让我们带着对古诗词的热爱,共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魅力,开启一段美妙的诗词之旅。
如何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雨打在树叶上,给晚风一刮,又停住了,仿佛风要把它 拦回去。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已过了桃杏盛开 的花期,从隔墙飘出余香依稀可闻,秋千与笑声是一番 诱惑,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思绪万千、魂牵梦萦。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
答案(1) 写了风雨(声)、朦胧月、淡云(飘)、桃 杏(香)等景物。从听觉上写风雨(声),从视觉上 写朦胧月、淡云颜色,从嗅觉上写桃杏(香),使词 中之景物生动、有层次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 春暮 李冠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度。谁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2 分)(变式问法: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词思想情感三步走
诵读 初体悟 五问 理思路
文本 深探究
一、诵读体悟,初步感知
(一)诵读理解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这首诗传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悟才是关键。读懂诗歌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 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要有意识地把揣摩 语言、感悟情思、整体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品读诗歌感情方法“内外相验、情文一体法”: 第一步:看“外在”——从标题、作者、注释来 推测诗歌可能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读“内在”——读文本,把第一步中推 测的感情放到文本中去验证,有文本依据方可确定情 感。可从文本的“景”“境”“情”“人”“意”几 个方面入手。 第三步:“内外结合”——把读文本中体会到的 情感再一次回到标题、作者、注释中去验证,再结合 确保细节的准确。 第四步:“表述”——结合题目要求、结合诗句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触摸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语文综合性学习(展示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积极创新的活动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锻炼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活动安排:1、课外活动一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并以古诗词为人物台词编排话剧表演,做好表演准备。
)2、课内展示一课时(以表现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话剧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整理、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以及编排话剧表演,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角色演绎,感悟名人及古诗词里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培养爱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重点:积累具有家国情怀的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培养在实践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教师(活动主持人)饱含激情引入新课,说明活动主题及要求。
附教师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泱泱中华美如画,悠悠经典咏流传”。
本单元我们品读了许多优秀的经典诗篇,其中王昌龄写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辛弃疾写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展现了英雄人物的磅礴气势;陆游的《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心声。
这些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古诗词凝聚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为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载体。
为了进一步学习与巩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上周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准备在我们班里开展一个有关学习爱国古诗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此,各小组积极地开展了古诗词的搜集、整理、积累等工作,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
品读小雪节气古诗词 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品读小雪节气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小雪节气标志着寒冷的冬季正式到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人们会借助古诗词来感受小雪带来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美。
下面,我将带您一起品读小雪节气的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秋水共长天一色,满城风雨满城愁。
这首古诗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诗中写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表达了小雪节气中天空的高远和广袤。
而“满城风雨满城愁”则描绘出小雪时的阴霾冷雨,让人们倍感萧瑟和忧愁。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小雪的气息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风卷残云花似雪,松鸟争鸣古寺静。
这是宋代文人杨万里的《小雪日书事》。
诗中描绘了小雪节气的景象:“风卷残云花似雪”,形容了小雪时节飘落的花瓣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
而“松鸟争鸣古寺静”则表达了小雪时节的宁静和生机勃勃。
细腻的描写和对比,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
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抓住了小雪到来的时节变迁,表达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季节的转换。
小雪带来的寒冷和鸟儿鸣叫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春天。
这种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深刻的体验。
霜叶红于二月花,满城飞絮似春华。
这是宋代文人马之纯的《小雪外道寄简郑谷朝圃视寄李韦中丞》。
诗中以“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了小雪时节树叶的变红,与“满城飞絮似春华”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的描绘既表达了小雪的冷冽,又突显出了寒冬中的温暖和希望。
这种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和把握,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豁达的情怀和睿智的思考。
小雪节气的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节气特点的描绘,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了小雪带来的气息和传统文化的美。
这些古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小雪节气的特点和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品读这些古诗词,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小雪节气的冷冽和寂静,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对自然的感悟。
38首经典古诗词:人生哲理、处世智慧、生活感悟

一、人生哲理1.1 《静夜思》1.1.1 作者:李白1.1.2 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3 解析: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看到明亮的月光,心生乡愁,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表现了人在寂静中感受内心深处孤独、思乡的情感,反映出人生在外在环境中的孤独和归属感。
1.2 《登鹳雀楼》1.2.1 作者:王之涣1.2.2 内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2.3 解析:这首诗写的是登高望远,深切地表达了人对于追求成功的渴望。
通过登高远眺,勉励自己不断向成功进发,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处世智慧2.1 《将进酒》2.1.1 作者:李白2.1.2 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1.3 解析:诗人以“将进酒”之名写一首豪放洒脱之作,表达了对自己激情奔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提醒着读者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被现实生活所累,智慧地解决问题。
2.2 《赋得古原草送别》2.2.1 作者:白居易2.2.2 内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2.3 解析:诗人写出大自然的变化,以此比喻人生的无常,表现出对生命的洞察与解读,以此告诫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认清世事的变幻莫测。
三、生活感悟3.1 《临江仙》3.1.1 作者:李白3.1.2 内容: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3.1.3 解析:诗人通过描绘“临江仙”的景象,将饮酒后的陶醉与对生活的深思熔为一体,表示对享受生活的态度。
3.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2.1 作者:王之涣3.2.2 内容: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3.2.3 解析:诗人以“送别”之名,表达了送别的情感,同时也对送别的主题做了深刻的思考,表现出对于人生离别的感悟。
这些经典古诗词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处世智慧和生活感悟,不同的诗词触及了人生的各个方面,给人们以启迪和反思,是我们学习古人智慧和修养情操的重要资源。
品读诗词,谈文化自信1000字

品读诗词,谈文化自信1000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文化自信在激励我们勇往前行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既往传统的回望。
近年来,植根于古典诗词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也获得了很高收视率其和良好的口碑,这不仅因为节目制作精良,而更因为古典诗词自身的独特魅力。
因此,在坚定中华文汉字化立场的背景下,传承古典诗词,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古典诗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当前,我们国家从上到下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文化自信”的实现极其重要。
那么该如何实现“文化自信”,必当有些具体的抓手才好。
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光耀世界,影响深远,古代诗词文化则当属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自有记载的《诗经》始,诗歌承载着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浩浩汤汤,奔流不息,驶入现代文明,可以说它不仅是华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见证者,更是记承者,同时本身就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继承古代诗词文化,发扬古代诗词文化,推动古代诗词文化的新发展,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
读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洒脱的人;读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读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忠心爱国的人。
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以感动于那种自信和气度,同时也激扬起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
古典诗词真真切切地表达出了古人的生命感和哲学智慧。
同时更在语言表达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宝库,当今,很多音乐诗人,都得力于较为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如方文山、林夕以及《经典咏流传》舞台上的那些传唱人,同时,他们为发扬古典诗词在当代的生命力也做了很大助力。
品读诗歌情感的方法

品读诗歌情感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在品读诗歌时,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等是非常重要的。
这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词语和表达方式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2. 把握诗歌的整体情感:在阅读诗歌时,要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欢乐、悲伤、愤怒还是思念等。
这可以通过对诗歌的整体印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来得出。
3.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诗歌中常常运用意象和象征来表达情感。
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 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氛围。
5. 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联想:品读诗歌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这有助于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品读诗歌情感需要综合运用以上几个步骤。
通过对诗歌的背景、整体情感、意象象征、节奏韵律以及个人经验的综合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四、观意象,品意境,感受氛围, 从中体悟作者寄托的情感。
“中华活页” P74 好事近① 陆游
•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 映一蓑新绿。
•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 去,任江南江北。
•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阳节以五彩丝系 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空惆怅”是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 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 内涵,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的愁怀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 寞,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 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眼前景色之不堪、内心凄楚。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
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献诗以求引荐
•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 表现对妻子矢志不移的爱念。
• 二、结合作者遭遇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揣摩作者暗示和所指,体会作者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 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最 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 往(1分),及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 (1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
பைடு நூலகம்
小重山·端午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 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 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 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 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 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 有卖酒的地方就是家,这是一种借酒浇愁 的生活。为何忧愁?“明日又乘风去,任 江南江北。”原来作者想乘风任游江南江 北,而当时江北为金国所占领,到此占出 全词主题:江南虽好,而同样美好的江北 大好河山已经沦陷为异国的疆土。
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
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
形刀)。“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
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也烘托出来了。
三、把握作品的人物主要形象特点,如神态、 动作、心理描写等等,通过表象观照内心。
•
从军行 杨炯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叙写边塞的生活,反映建立军功的愿望.
•
•
咏田家 聂夷中
•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 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 生灵涂炭,文人怜之。
节妇吟 张藉 •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 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 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
• 李师道也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 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 欧阳修《玉楼春》: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 表达了闺中思妇深沉凄婉的离情别绪。
•
摸鱼儿 辛弃疾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 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
• 诗人通过直抒胸臆,情感抒发得更加 直接、深沉有力。
•
•
满江红
•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
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
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切!
• 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 肝胆沥沥,感人至深。
•
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这首词反映陆游面对大好河山,始终不忘 收复沦陷山河的爱国情怀。
•
秋思 张藉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这首诗看,诗 人用了几个寻常的动词 “见”“欲”“恐”,却包含了丰富的感 情。请选择其中一个动词,简要谈谈你的 感受。
)的手法,抒发
10年全国卷 • 咏素蝶诗 刘孝绰 •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一、观察作品中有否直接流露作者情 感的提示词,如 “悔”“悲”“愁”“喜”“愿”“ 但”“安”“岂”等等。
常见提问方式:
•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思想情感? • 2.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3.从这句话当中,你读出了什么? • 4.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 ”(某种情感)?
请简要分析。
• 答题模式:
• 1.本诗通过对(
)的描写(叙述、回
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
感情。
• 2.本诗/本句运用( 了(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