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女性贞节的关注与期望_从戏剧冲突的设置看_窦娥冤_的创作意图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

高中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单元课文赏析《窦娥冤》课文赏析《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杰出杂剧作品,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富有张力的剧情,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
该剧讲述了一个无辜女子窦娥蒙冤受屈,却勇敢地抗争到底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
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孝顺的女子,她的命运多舛,从小失去了母亲,随后又被抵债成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
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她的丈夫早早去世,使她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寡妇。
在那个封建社会中,窦娥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她过着低贱的生活,甚至遭到了别人的误解和污蔑。
然而,她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以孝顺和善良著称。
剧中冲突矛盾重重,张驴儿为了得到窦娥,竟然下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然后诬陷窦娥。
而那个昏庸的官吏桃杌,则不问青红皂白,将窦娥处斩。
这一情节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
窦娥的冤屈和反抗激发了人们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此外,《窦娥冤》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关汉卿巧妙地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窦娥在临终前发下了“血溅白练、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这既展现了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正义和公正的强烈愿望。
同时,剧中的语言也是非常精炼和生动的,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关汉卿运用诗化的语言,使得全剧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让观众在感性的情感中思考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窦娥冤》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反映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正的渴望,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在今天的社会中,《窦娥冤》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雷雨》课文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由曹禺先生创作。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 引言
《窦娥冤》是明代戏曲作品,该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明代官员杜
聡窦永年强迫窦娥自杀的故事。
在这个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和表现。
本文将对《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分析。
2. 窦娥
窦娥是本剧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勇敢、坚韧而聪明的女性。
她受到了不公正待
遇和虐待,但从未放弃希望和正义,并最终以自己的死亡来揭露罪行。
窦娥代
表着对权力和压迫的反抗精神,展现了坚定与勇气。
3. 李逵之妻
李逵之妻在剧中起到了辅助登场人物的作用,她是一个忠诚、善良和智慧的女
性形象。
尽管面临丈夫被流放和其他许多风险,她仍然以她自己的方式支持李逵,并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智力助手。
4. 杜聡之妻
与前两个角色不同,杜聡之妻在剧中被描绘成一个极端残忍和无情的女人。
她
支持丈夫虐待窦娥并隐瞒真相,表现出对权力和地位的贪欲。
她代表了一种对
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的残酷形象。
5. 窦瑶
窦瑶是窦娥的姐姐,在剧中起到了帮助窦娥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她代表了真正关怀家人和追求正义的女性形象。
6. 结论
《窦娥冤》中的女性形象鲜明地展示了各种特点和价值观。
从勇敢和坚定到善良和智慧再到残忍和无情,这些角色凸显了女性在面对压迫、不公平对待以及追求正义时所展现出来的多样化形象。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方式。
注:以上内容为本人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避免从其他来源复制和粘贴。
窦娥冤》戏剧冲突及创作意图新论

法”,而不是官吏贪赃枉法一无心正法与贪赃枉法,是性
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有研究者认为,桃杌审案前的两句话: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来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 我的衣食父母”.已经“侧面透露”他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④。 我们认为,一、既然文本罩没有明写,所谓“侧面透露”就可 能是硬解,二,如果桃杌收f谁的金银就为准办事,那么,蔡 婆町以出得起更多,她家是放高利贷的,家中“广有钱财”. 而她也早已习惯于用钱办事:1、用钱买来儿媳妇;2、用钱 “资助”窦天章(那十两窦天章上京赶考的盘缠,难说不是 小端云卖价的一部分,窦天章却千恩万谢,足见这放债的老 妇人之精明);3、一开始也想用钱“相谢”张驴儿父子。一句 话,如果要用钱摆平这件事,蔡婆比张驴儿更有经验更有优 势,因此“侧面透露”说缺乏说服力。我们认为,关汉卿虽然
恐不能割去——当进人全国中学教材时,就被阉割掉了,但
是如前所述,即使割撵这条“尾巴”,及抗论依然是断鬻取 义,不麓鑫嚣其说。辩予窦天章父女蠢斋,这里其实没有“巍 硝”可言,勿宁说更加痛苦而已:十六年前是生离.而此次是 死别!所谓“光明”,是留给观众的:寞娥持守贞孝竟被冤 杀,得以补偿的是鬓天章题榜高中且蒙受皇恩,而且今日终 予等持澎方宝剑懿※{枣张正义,还窦娥以清自,对张驴JL处 激投萍j,同时并除了挑抚,发配了赛声簇……栗真“青天湛 湛”了。在观众泪流满面、愤抑交加之际,关汉卿用这折戏抚 平了观众的情绪,让他们心满意足地离评剧场。说作者迎合 观众善恶有报的庸俗心理并不为过,在耨迅先生那里这辩屐 怒“瀚纛骗”o。嚣誊冬瘴众之阀的这释淫舍与溃是,分爨告 诉我们,张驴几才怒鼯致窦娥悲崩的犬恶人!实际上.正是 张驴儿怂恿父亲,胁迫蔡婆,逼迫窦娥。最后栽赃陷害,利用 桃杌的昏庸尤其是法律的漏洞毁灭了寞娥。 襄娥与张驴JL等入的冲突,从劝嫁刘运嫁,壹至窦娥被 羧灭,经过几个圄会,入物之闻充满“绸纷和矛盾”,“鬣耦 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完整,且生动精彩 的“戏剧性的”冲突过程。 因了机缘巧合,张氏父子在危急时剡救下蔡婆婆。农褥 翔蔡婆家庭情提詹,张梦J毛马上努惹了嵬主意:占有蔡罄家 串酃个“寡媳妇』L”,于是怂恿父亲,莱枧胁迫蔡婆;丽蔡婆
试论窦娥形象及关汉卿的创作意旨

摘要关汉卿通过《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窦娥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表达出自己对异族统治的疑虑及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窦娥形象意图元杂剧以“揭露社会的不公平”,“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为思想内涵的《窦娥冤》,是元代伟大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是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而窦娥则是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在关汉卿的笔下,《窦娥冤》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是最具震撼力和典型意义的,作者通过此作品表达出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大众文化的热爱及对仕进生活向往的思想。
本文就《窦娥冤》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来揭示关汉卿的创作思想及意旨。
一、窦娥形象——孝顺、贞节、抗争、悲剧命运1.孝顺。
窦娥出生在书香之家,家境贫寒,命运多舛。
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贫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
七岁时因父亲一贫如洗,被卖给债主蔡婆婆做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
至十七岁时与丈夫成亲,但成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随即成为寡妇。
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了许多苦难,世事的多变,使其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思想;同时,接踵而来的苦难使其对天理产生怀疑。
由于自小受腐儒父亲“三从四德”之类的教育,窦娥已经将没有人性的封建伦理道德规条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认命自甘,对环境逆来顺受。
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封建社会所毒害所吞噬,反而以自身的遭遇来“劝今人早将来世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毒害他人。
她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她拿这些泯灭人性的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道德,早已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至于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她此时的愁苦只是对个人苦难的哀怨,只是一种青春寂寞。
2.贞节。
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

关汉卿《窦娥冤》的艺术特色探讨《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对其艺术特色的探讨:1. 社会写实性:《窦娥冤》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写实性的作品。
它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抨击了元代社会的不公和腐败。
作品中对官僚的昏庸、高利贷的剥削以及社会道德的沦丧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使观众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人物塑造: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作品通过对窦娥的遭遇和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她的坚强、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使观众对她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佩。
3. 戏剧冲突:《窦娥冤》的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作品中窦娥与张驴儿、桃杌太守等反派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窦娥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构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4. 语言艺术:关汉卿的戏曲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戏曲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 悲剧色彩:《窦娥冤》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作品。
窦娥的遭遇和最终的冤案,使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悲剧氛围。
作品通过对窦娥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使观众在悲痛之余,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窦娥冤》具有深刻的社会写实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浓厚的悲剧色彩等艺术特色。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窦娥冤》成为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

《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窦娥冤》悲剧意义和作者简介,欢迎参考~ 悲剧意义:《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作品简介:《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
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
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ping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高中课文节选了剧中的前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bai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an,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窦娥冤的悲剧意蕴

一是对婆婆的孝。丈夫早丧, 对窦娥来说, 是一个非常大的打 击, 但她也深深地理解着婆婆。 她小心而又尽心地服侍着婆婆, 时刻温暖着婆婆的心。在受张驴 儿陷害后, 窦娥为了保全婆婆, 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情愿认 药杀公公, 与了招罪, 婆婆也, 我怕把你来便打的, 打的来恁的, 我 若 是 不 死 呵 , 如 何 救 得 你 。” ( 第 二 折 [黄 忠 尾 ]) 后 来 在 赴 法 场 的路上, 又请求衙役绕道而行, 以免遇到婆婆而惹其伤心。这些 都足见窦娥确实是个真孝的儿媳。
儿: “你辱没祖宗四德, 又连累 我的清白……你快与我细谈真情, 不要虚言认对, 若说得有半厘差 错, 牒发你城隍祠内, 着你永也 不得人身, 罚在阴山, 永为饿 鬼 。” ( 第 四 折 [乔 牌 儿 ]) 一 段 多 么无情的质问! 这难道是一个萧 政廉访使的铁面无私吗? 恐不尽 然。不仅没有一点儿人情味儿, 连最基本的人性和慈爱都没有, 这就是那个为了自己前程, 将七 岁女儿卖为童养媳的窦天章。他 口口声声说, 自己一直在找女儿, 可时隔二十年真的与女儿见面了, 却不分曲直, 先给女儿个下马威, 这难道不是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 道德虚伪性的最有力的体现吗? 窦天章本为窦娥最亲的人, 而最 亲的人竟如此对待亲人已逝的亡 以强烈的情感震 荡。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

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怨》的创作意图(诸葛忆兵)| [<<][>>]【内容提要】窦娥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在窦娥的那个时代,出身于这样一个穷酸知识分子家庭,又是一位受社会压迫最深的弱女子,窦娥被毒害到拿没有人性的伦理道德规条要求自己,自觉地维护这些伦理规范,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是非常普通正常的。
《窦娥怨》从传统的“贞节”、“孝道”等道德伦理规范角度出发,不认同蒙古人的现实统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关键词】窦娥;贞节;民族意识元代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以富有抗争性著称,评论家津津乐道关剧的思想意义。
尤其是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揭露社会的不公平”①,“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②,“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③。
《窦娥冤》成了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歌颂下层人民反抗斗争的典范之作。
而剧作这一切的思想意义,都在主人公窦娥身上得以体现,窦娥因此成为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这样一种用今人“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套解古人的阅读方式,与事实往往会有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南辕北辙。
本文试图对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做一番重新的梳理,以求证于广大读者与专家同行。
一、贞节、孝顺的典范——窦娥窦娥这位弱女子不甘心现实的安排,对周围社会具有很强的抗争性,到关键时刻演变为刚强与贞烈,乃至不惜一死,这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都是有目共睹的。
问题的要点是:窦娥是在为什么而抗争,窦娥不惜用生命来捍卫的是一种怎样的道德价值标准,将窦娥描述成反封建礼教典型的传统观点是否恰当。
回到剧情本身,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逐渐形象丰满完整起来的窦娥,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孝子贤孙”,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戏剧冲突的认定,直接影响着对一部戏剧的解读。
在杂剧《窦娥冤》教学和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一种影响极大的观点,即该剧“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1],“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窳败的政治”[2]。
这种观点的依据,就是认定《窦》剧的主要戏剧冲突发生在窦娥与桃杌之间。
其逻辑如下:桃杌代表封建官府,窦娥代表下层民众;桃杌拷打并处死窦娥就是封建官府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窦娥唱词中所谓天地鬼神,就是指的封建秩序及其官僚机构,对天地鬼神的“咒骂”就是对封建制度的怀疑、否定和反抗;因此,《窦》剧表现封建官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窦娥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形象”[3]。
这种观点很有高度,但难以解释由其导致的两个问题:一,窦娥既然怀疑天地鬼神,为什么还向苍天发下三桩“无头愿”,并坚信“湛湛青天”终将“随人愿”?二,如果桃杌拷打并处死窦娥是表现封建官府对民众的残酷压迫,那么最后窦天章手持尚方宝剑———代表皇权前来主持正义,又表现了什么?另外,它还导致了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窦娥既然反抗封建制度,其为官府所杀乃是必然,就是说,唯其如此方能成其英雄,那么何不谓之“颂”,反而谓之“冤”?由此观之,这里可能存在误读。
实际上,早就有学者提出异议;杨栋先生更是直接指出“否定说、怀疑说显然是断章取义,不符合作品实际”[4]。
二即使就“断章”部分———《窦》剧前三折而论,“否定说”仍然有待讨论。
“否定说”背后其实有一个阶级斗争的预设:桃、窦分属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他们之间必然有冲突。
在这种预设之下,人们很容易聚焦于对女性贞节的关注与期望———从戏剧冲突的设置看《窦娥冤》的创作意图邱守仪(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新闻系,福建福州350012)摘要:杂剧《窦娥冤》的主要戏剧冲突并非官府与窦娥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而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及蔡婆婆“三人同盟”之间的守志与夺志;《窦》剧虽然在客观上描绘了一幅极端黑暗的社会图景,但其意图并非以窦娥的被害来批判和否定当下的制度,而主要是通过描述寡妇(蔡婆)再醮和逼迫寡妇(窦娥)改志的“乱纲常”行为造成的严重灾难来表明对妇女贞节问题的态度———关注和期望。
窦娥悲剧得以形成,与其说是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是男权法律的不公与漏洞。
关键词:《窦娥冤》;戏剧冲突;创作意图中图分类号:I 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09)06-0047-07收稿日期:2009-06-04作者简介:邱守仪(1965-),女,汉族,中学高级,主要研究方向:元明戏剧。
第28卷第6期武夷学院学报Vol.28No.62009年12月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DEC .2009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公堂拷打这一细节,视之为戏剧冲突,进而放大其意义,上升为阶级压迫的证据。
可是,剧情支持这样的判断吗?答案是否定的。
要判断桃、杌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应该先明确两个问题:一、蔡婆是否招赘了张父?这关系到窦娥的身分及其诉讼地位;二、桃杌是贪官还是昏官?这关系到桃杌是否可以被认定贪赃枉法。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版本不同而导致的。
《窦娥冤》主要版本有二:1、辑刻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的《古名家杂剧》本;2、明人臧晋叔的《元曲选》本。
前者被认为最接近关汉卿原作;后者是前者的改动本,也是后世流行本。
后者最大的改动是,把前者中张父自称“老汉自从来到蔡婆婆家做接脚”,改成“老汉自从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同时删去概括剧情的题目正名“后嫁婆婆忒心偏”,从而模糊了蔡婆招赘张父这一重要的剧情背景。
所以邓绍基先生说:“前者写蔡婆在胁迫下同意改嫁给张驴儿之父,后者写她未曾改嫁,或者说处在一种敷衍张父的过程之中,有一位外国学人说是处在‘讨论’中。
”[5]但细读全剧可以发现,蔡婆再醮的事实并未改变。
兹举两例以说明之。
1,张驴儿告发窦娥的罪名是“药死公公”。
这是“犯在十恶不赦”的重罪,但罪名能否成立,要看张父与窦娥是否公媳关系。
这一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其实涉及窦娥的诉讼地位,以及案件适用的法律程序,从而事关窦娥的生死。
对此窦娥极力否认,而蔡婆竟然不置一词,只能说明蔡、张事实存在的夫妻关系;2,窦天章在对案情了如指掌后,竟然问了蔡婆这么一句:“我看你也六十外人了,家中又是有钱钞的,如何又嫁了老张,做出这等事来?”。
至于桃杌是不是贪官,只能看他有没有受贿。
有学者认为,桃杌出场时的几句独白已经侧面透露他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6]。
但问题是,一、上述两种版本都没有明确写其受贿;二、如果桃杌收了谁的金银就为谁办事,那么,蔡婆应该可以出得起更多,毕竟她是放高利贷的,家中“广有钱财”;三、窦娥只说自已“葫芦提当罪愆”,即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其被冤是因“官吏每无心正法”,而不说官吏贪赃枉法———无心正法与贪赃枉法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
因此我们以为,作者只是丑化桃杌,但并未安排他受贿。
换言之,作者将桃杌写成昏官,而不是贪官;今人从桃杌插科打诨式的出场认定其为贪官,其实证据不足。
既然如此,作者无意在桃、窦之间设置戏剧冲突,明矣。
根据剧情,桃杌只是作为窦娥与张驴儿之间冲突的裁决者而出现,冲突本身与他无关。
既然未曾收受贿赂,自然用不着袒护谁压制谁,只需照章办事按律裁决。
桃杌就是这么做的。
张驴儿控告窦娥的罪名是“药死公公”,而蔡婆既已招赘张父,张驴儿捏造的罪名就成立;按照当时法律,“呈控子孙忤逆不孝(更何况“药死公公”。
笔者注),司法机关是不会拒不受理的,同时也不要求呈控人提供证据”;因此桃杌不必要甚至不应该去核实证据,“如果法官追问子女究竟谁是谁非,便等于承认父母的不是,而否认父权的绝对了”[7];而拷打又是法律规定的合法的审讯程序。
所以,此时桃杌拷打窦娥只是一种正常的审案程序,是正确适用法律而已,并非戏剧人物之间“带有特殊性目的”的戏剧冲突行为。
换言之,虽然最终窦娥屈打成招死在桃杌手里,但这并非桃、窦之间冲突的结果,而是张驴儿利用男权法律,借桃杌之手毁灭了窦娥———封建法律的男权中心性质,正是张驴儿不必行贿却能如此猖狂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参阅一下《元曲选》中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里类似的情节,将有助于理解这个结论。
该剧写济州通判赵士谦怀疑妻子李千娇与人通奸,自感不便审问,便将李氏送至济州府受审。
知府郑公弼对李千娇的审讯,与桃杌审窦娥的过程如出一辙,李氏屈打成招、被下到死牢、被押赴法场等遭遇,也与窦娥一模一样。
但是,如果要进行阶级划分,李氏作为官太太,当属统治阶级,而从郑公弼的出场诗等来看,其更可谓勤政的清官。
清官审讯官太太,竟与昏官审讯民女程序完全相同!为什么?因为男权法律对女性“一视同仁”。
在思想观念上,桃、窦之间同样没有冲突。
道理很简单,毋庸赘述:窦娥不反官府。
窦娥自始至终持守政府倡导的贞节和孝道,这样的“良民”,竟被昏官“葫芦提当罪愆”,故曰“冤”。
在被“断”掉的“尾巴”———第四折戏里,有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细节:窦天章在作“最后的审判”时,将张驴儿处以极刑———凌迟,而且是“剐一百二十刀”,却只认定桃杌“刑名违错”,开除了事。
这种行政性结·48·论及处置方式,非常清楚地表明在作者的设计中,桃杌只是一个次要角色。
所以作者给他的戏分很少,以其插科打诨式的些许表演活跃舞台气氛,同时推动剧情发展,说白了,桃杌及其手中掌握的父权法律,只是供张驴儿利用的一把凶器。
总之,尽管丑化桃杌是对官吏的讽刺,描写桃杌的严刑拷打,草菅人命,也在客观上揭露了现实的黑暗,但桃杌例行公事式的拷打行为并没有其个人的“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目的,更没有“涉及情境,情欲和人物性格的冲突”[8],因此不是戏剧意义上的冲突行为。
三戏剧人物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外部冲突,经常表现为动作上的对抗,而动作总是包含着明确的目的,因此外部冲突的实质是不同目的的对立。
“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而且个别人物还要在特殊具体情况中才能定下这个目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其他个别人物中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
……这样某一个别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就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
”[8]p246窦娥与张驴儿等人的冲突,从劝嫁到逼嫁,经过几个回合,人物之间充满“纠纷和矛盾”,“互相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一个非常完整且生动精彩的“戏剧性的”冲突过程。
因了机缘巧合,张氏父子在危急时刻救下蔡婆婆。
在得知蔡婆家庭情况后,张驴儿打起了鬼主意:占有蔡婆家中那个“寡媳妇儿”,于是怂恿父亲,胁迫蔡婆;而蔡婆在张氏父子———主要是张驴儿的逼迫下,顺水推舟,同意招赘张父,并将窦娥许给了张驴儿。
如此一来,守志的窦娥尚未出场,以张驴儿为首的要夺其志的“三人同盟”已基本形成。
———我们说蔡婆顺水推舟,并非冤枉她。
让我们回到文本看一看蔡婆:如今“年纪高大,六十以外的人”,虽家中“广有钱财”,其实相当不幸,约四十岁生一子,儿子八岁之前,“撞府冲州”拼命挣钱的丈夫去世;守寡约十年之后,儿子又“害弱病”先己而去,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死后,她与媳妇相依为命,继续守寡并支撑着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其间以一老妇之身,从事放债收息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抛头露面不说,更是危险重重。
这样又过了三年,终于出事了……。
我们这么近距离地观看,就是要提示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个家很需要一个男人。
经过赛卢医“勒杀”事件惊吓之后,蔡婆无疑加深了这种想法,而张父的救命之恩也给她日后招赘以相当有力的理由,因此当张驴儿乘机胁迫时,她稍加寻思便把他们带回了家。
而她顺水推舟的心思,很快就被窦娥一语道破:“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怎的便巧画蛾眉成配偶?”三人回到蔡家,戏剧冲突随即展开。
第一回合,是蔡婆劝嫁。
只要窦娥同意,一切皆大欢喜。
因此蔡婆放下身段反复向儿媳解释自己是如何欠人“活命之恩”,如何“出于无奈”“连你也许了他”,劝说窦娥“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蔡婆“劝嫁”的一段表演极为生动精彩,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老妇人的谙于世故,精明老练。
篇幅所限,不能详述)。
要知道,婆婆毕竟拥有对家庭事务的支配权,再怎么放下架子,甚至做低声下气状,也是软中带硬。
但窦娥断然拒绝,同时不顾自己的身分和地位毫不留情地嘲讽婆婆“怕没的贞心自守”,甚至破口大骂:“婆婆也,你岂不知羞!”毫不客气地斥骂张氏父子是“村老头、半死囚”,最后更是极端厌恶地一下推跌了对她动手动脚的张驴儿。
窦娥面对劝嫁所发出的“阻力”之大,远出张驴儿意料:“美妇人我见过万千向外,不似这小妮子生得十分惫赖”。
———请注意,蔡婆如果不是有意招赘张氏父子,此时已回城里,众目睽睽之下,以儿媳坚决守志为由,多备些钱财打发他们,是最好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