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印度 (4)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公开课课件_15

知识点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7.时间:___公__元_前__6_世__纪_ ; 创始人:_乔__达摩·悉达多_, 又称_释_ 迦牟尼 _。
8.教义:提出___众__生_平__等___。 9.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 传到中国__新__疆__,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
1)种姓界限森严; 2)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 高等级的职业;
3)种姓实行内婚。
2.种姓制度的影响: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 度社会的发展。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探究三 佛教的创立
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创立者: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 义: 传 播: 地 位:
是佛天教种生姓的的制,产度每鼓生个吹等不级平之等间的有社着会不等可级逾
刹帝利(第二等级) 国王、武士、官吏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吠 舍(第三等级)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 二等级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 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1.种姓制度的特点:
佛教为什么能够很快发展壮大,成 为印度的国教?
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 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 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 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因而成为印 度的国教。
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河流 域文明
古
代 印
森严的种姓制
度
度
地理位置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古代印度
授课教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单元3古代印度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祭司贵族
掌握祭祀
国王、官吏、武士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牧民、手工业 从事农业、畜牧业
者、商人
和商业
被征服者、贫困破 产失去土地的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 捕鱼业和手工业,为
前三等级服务
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贱民
2.目的 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
3.实质 是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为保护奴隶主 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 会状况。
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猜猜他是 那个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吠 舍 从事宗教事务 婆罗门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 首陀罗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激化 了社会矛盾。
本课小结
自然条件 古 代 印 种姓制度 度
佛教
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
各等级间贵贱分明, 世代相袭
随堂即练
1.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侵入印度,建立新的国家,并逐
步确立等级制度的是 (
)
A.苏美尔人
B.阿摩利人
C.巴比伦人
D.雅利安人
2.公元前6世纪,印度和中国均产生了对本国乃至世界文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习目标 新课引入 新课讲解 本课小结 随堂训练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 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了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3.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新课引入
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 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 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 文明古国。早在唐朝时,就已有人 去那里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 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 哪里?
九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PPT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洲、大河) 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参考地图册p8) 3.古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名称、地图) 4.设计表格归纳种姓制度的内容 5.佛教的创立时间、创立者、主要教义、对外传播的时间、传播 到中国的时间、路线 6.古代印度的主要成就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 前 检 测(3分钟)
1.什么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用途?(2分)
2.古代两河流域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 他实行什么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分)
3.哪部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 文法典?它用什么文字刻成?(2分)
错误≤2抄1遍 错误 ≤ 4抄3遍 错误 ≥5抄5遍
掌管祭祀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掌管军事和行政
从事农业、畜牧业 和商业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 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
个等级服务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实质—— 等级制度
结合课本,思考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 响?
种姓制度对后世印度的影响?
一、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 二、种姓制度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种姓制度影响到人的身体发育和智 力发展。
古代印度的主要成就: 1.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2.制定了种姓制度
3.创立了佛教
第3课 古代印度 ——森严的种姓制度 ——宗教笼罩下的文明
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 孔雀王朝
(鼎盛)
佛
巩固 统治
教
矛
传
种姓制度
盾 激
佛教兴起
播
化
第3课 要求背诵内容
2024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亚非文明古国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川教版

1. 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概念、历史时期、主要文明区域等相关信息,以检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选择题:提供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以检验他们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陈述的正确与否,以检验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通过实例或案例,如佛教的起源、梵文的使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印度文明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3. 古代印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古印度文明案例进行分析,如摩揭陀国的兴起、阿育王石柱的雕刻艺术。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多样性。
3. 分析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形成、等级划分及其影响。
4. 介绍古印度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如佛教、梵文、数学等。
5. 讨论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印度教、佛教在亚洲的传播等。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文明特点、种姓制度等。
2. 案例分析法:介绍古印度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具体成就。
4. 简答题:提出一些关于古印度文明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检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古印度文明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背景、特点和影响,以检验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对古印度文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课件

目为的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实质(性质 ): 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一种不平等的阶级制度。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归纳:
种姓制度(:社会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特点 :
制度外,不可接触者--贱民
1.种姓界限森严 2.种姓职业世袭 3.种姓实行内婚
背景: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 阻碍社会发展
时 间: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教义①宣扬“众生平等
:
”,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不拒绝
低②种宣姓传的忍人耐入顺教从。
佛教的传 播:
中 亚
中 国
朝鲜半 岛、日 本
印
度
傣族地区以及斯
里兰卡、缅甸和
泰国等
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基本统一,宣
高种姓男 人
顺婚
你是一个好人,只是我们种姓 不和。
低种姓女 人
高种姓女人
逆婚
低种姓男人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料二: 婆罗门贵族给种姓制度披上一层神圣的 色彩。他们编造说:造物主“原人”用自己的嘴 变成了婆罗门,用手变成了刹帝利,用腿变成了 吠舍,用脚变成了首陀罗。
思考: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
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贱民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5
一、雾里看花:何为种姓制度
材特料点一::在1.实种际姓生界活限动中森,严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
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
2.种姓职业世袭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
3.种姓实行内婚
只要我们相爱,种姓不是问题!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印度河和恒河的自然条件
气候: 温暖湿润 河流: 定期泛滥 土壤: 平坦肥沃
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文明的产生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二、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1、哈帕拉和摩亨佐∙达罗(出现文明)
2、公元前1500年,中亚的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建立国家)
3、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半岛(鼎盛时期)
实质: 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统治工具。
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引起人民的不满, 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社会动乱。
四、佛教的产生
1.背 景: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社会矛盾尖锐,阻碍社会发展。
2.时 间: 公元前6世纪
3.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4.佛教教义: ①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
种姓制度。 ②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到达 “极乐世界”。
③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5.佛教的传播:
佛教外传
(开始于前3 世纪阿育王统
治时)
北传佛教
中亚 中国 朝鲜、日本、越南
锡兰 东南亚 (缅甸、泰国等国)
南传佛教
6、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知识小结
印度河 恒河
种姓制度
古
印
度 阿拉伯数字
文
明
佛教
维护奴隶主 统治的工具
1.来自中亚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 A. 希腊人 B.苏美尔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3.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 “种姓制度”时,哪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 ) A. 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
3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情景导入
《西游记》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唐僧师徒长途跋涉, 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经”是指什么?为什么 到西天取经?
古印度,佛经,佛教产生于古印度。
二、探究新知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的地理环境 材料 在古代,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 地理概念,指的是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 泊尔和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内的整个次大陆。印度次大陆位于 亚洲南部,总面积约 430 万平方公里。
二、探究新知
材料分析 材料一 印度的大陆资源丰富。……铜矿和铁矿的储量 很大。铜矿主要在拉贾斯坦和比哈尔南部。早在公元前2000 年,这里的铜矿就已被开采。铁矿分布在卡纳塔卡、比哈尔 南部等地区。约公元前8世纪,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在南 部的安德拉地区,有很多锡矿。金矿和银矿则主要分布在喜 马旺特和卡纳塔卡一带。印度还盛产各种宝石和珍珠。金刚 石的产量和质量均位于世界各国前列。
填一填
文明 古埃及文明
时间 发源的河流
前 3500
尼罗河
文明的代表 金字塔
两河流域文明 前 3500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文明 前 2500 印度河、恒河 种姓制度
三、课堂小结
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河 流域文明
森严的种 姓制度
释迦摩尼创 立佛教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发展历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通婚。
二、探究新知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产生背景: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社会 矛盾尖锐。 (2)产生时间:公元前 6 世纪。 (3)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称为“释迦摩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