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报告总结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报告总结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全国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解全国卫生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得以展开。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卫生服务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在全国范围内,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基层卫生机构的建设得到了加强。
这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及时的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尽管卫生服务机构的数量增加了,但是在服务质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医疗技术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
第三,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待改善。
在全国范围内,卫生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卫生服务条件较差,群众的健康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第四,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亟待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目前全国卫生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各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不够顺畅,需要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卫生服务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还包括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全国范围内,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和协调。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揭示了卫生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加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推进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这将是我国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工作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关键的参考和指导,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和总结,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
年龄对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产出公平性影响综述

年龄对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产出公平性影响综述摘要】卫生服务公平性是全球卫生改革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文章从年龄角度出发,对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产出公平性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年龄卫生服务利用健康产出公平性公平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愿望。
从内容上说,社会公平可以分为经济公平、教育公平、卫生服务公平等[1]。
其中,卫生服务公平性一直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也是各国政府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指社会成员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获得卫生服务,而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收入水平等因素,它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方面。
横向公平是指对具有相同卫生服务需要的人群应提供相同的卫生服务,而纵向公平是指卫生服务需要多的人应获得更多的卫生服务,即需要越多,利用越多[2]。
卫生服务公平要求努力降低社会各类人群之间在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上的不公平和不应有的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够达到基本生存标准。
在研究疾病与健康的关系时,年龄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疾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病率不同。
年龄的增长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时间就越长,相对危险度也就越大,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器官逐渐老化,抗病能力日趋衰弱,以致不同年龄组人群有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
下面主要从两大方面来综述年龄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1 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是指具有相同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并同样地利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不论其性别、财富、种族、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如何 [3] 。
常用的描述性指标有两周就诊率、两周未就诊率、因经济困难未就诊率、年住院率、应住院未住院率和因经济困难未住院率等。
常见的评价指标有集中指数、不平等斜率指数、相对指数和利用/需要比等。
1.1 就诊情况秦江梅等人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服务家庭入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居民两周就诊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4];杨冬燕等人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人群的两周就诊率有显著差异,年龄越大,两周就诊率越高[5]。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和特点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和特点回顾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医疗卫生服务突出了“政府主导”这一模式,“医疗卫生的投入以政府为主,医疗卫生资源在不同卫生领域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分配由政府统一规划,具体服务的组织与管理也由政府按照严格的计划实施”。
“政府主导”模式符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使得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保证了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也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1.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重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协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及其运行状况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水平低下且不均衡,医疗卫生机构少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广大农村几乎没有专门的医疗机构。
针对这种状况,中国政府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短时间内在城市形成市、区、街道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建立起县、乡(公社)、村(大队)三级医疗保健网络,不仅机构数量不断增长,而且机构布局和结构也不断完善。
在总量上,1949年,中国有卫生机构数3670个,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5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0.67人,拥有床位数0.15张;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包含医院、卫生院、公共卫生机构在内的卫生机构数达到近17万个,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达到246.4万人,床位数204.2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医生1.08人,拥有床位数1.93张,卫生机构数是1949年的46倍,人均拥有医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人均床位数增长了12.8倍。
基于长期存在的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央政府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疗卫生资源“重城市、轻农村”的情形逐步得到扭转,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和病床的占比明显提高,大批有经验的医生被派往广大农村地区。
{售后服务}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精编

{售后服务}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一、我国城乡公共卫生状况、居民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健康行为逐步改善。
1、重大疾病的预防工作不断加强,计划免疫覆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计划免疫是控制重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本次调查现场查看了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卡或手册,城市94.7%、农村87.3%的儿童有计划免疫接种卡,通过查看计划免疫接种卡、询问家长及查看儿童身上计划免疫接种疤痕,卡介苗接种率为95.9%(城市97.7%,农村95.4%)、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8.4%(城市为93.3%,农村为87.0%)、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89.8%(城市93.9%,农村88.6%)、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4.3%(城市96.7%,农村93.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0.2%(城市93.0%,农村76.7%)。
计划免疫在部分农村地区落实不够,如有些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仅为82.2%。
2、爱国卫生运动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改水、改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我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比1998年提高2个百分点。
农村生活饮用水也大有改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34%,手压机井水为34%,加井盖、定期投放消毒药品的井水为9%,三者比例达到77%。
与1998年调查相比,自来水普及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手压机井水提高了4个百分点。
但经济贫困的地区,不安全饮用水的住户比例较高。
与此同时,城乡改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
与1998年相比,城市水冲式厕所由65%增加到79%;农村改厕(水冲式、粪尿分集式、三联沼气、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的比例达到30%,但农村不卫生厕所(如旱厕和深坑)比例仍比较高。
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仍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改厕的任务十分艰巨。
3、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两个纲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妇女病防治工作、孕产期保健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程度提高。
在调查近4万名15-49岁已婚育龄妇女中,前一年内做过妇科检查的妇女占34.5%(城市为48.9%,农村为29.8%)。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方案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方案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方案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是我国政府掌握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医疗保健费用及负担等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卫生调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对政府制定卫生政策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有效调控卫生服务供求关系、提高卫生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开始于1993年,每五年开展一次,2013年将进行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在保持与以往连续性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信息,客观反映卫生改革与发展成就及问题,预测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医改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一、调查目标(一)了解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水平及特点,分析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价医改实施效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二)了解城乡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水平,分析不同医疗保障制度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产生的影响及对减轻居民医疗经济负担的作用,为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依据;(三)了解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分析重点人群对卫生服务的特殊需求以及在利用卫生服务过程中的障碍,为进一步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四)了解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满意度,分析居民满意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评价医改实施效果及进一步改善服务提供依据;(五)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与感受,测量医务人员的工作投入、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评价医改对医务人员产生的影响。
二、调查内容(一)城乡居民人口与社会经济学特征;(二)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居民两周病伤情况、慢性病患病情况等;(三)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疾病治疗情况、需求未满足程度及原因、居民利用公共卫生服务情况、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类型、水平及费用等;(四)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程度、补偿水平、居民对医疗保障制度的利用等;(五)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过程和结果的满意度;(六)妇女、儿童、老年人口等重点人群在卫生服务利用方面的特殊需要;(七)医务人员工作特征、工作感受、执业环境等。
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卫生事业第八个五年计划及二000年规划设想》提出的要求,在卫生部统一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参与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配合下,于一九九三年六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抽样,开展了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
卫生服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部门为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人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
卫生服务的调查研究旨在为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早在五十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就建立了以连续性的健康询问调查为重点的卫生服务调查研究,七十年代起,英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等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建立了健康询问调查制度。
近十多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展了一次性或重复性的横断面卫生服务抽样调查。
我国卫生服务的调查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调查研究的规模较大。
自1981年4月中美双方合作在上海县开展卫生服务的调查研究以后,相继有长春市等十多个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了卫生服务的抽样调查,1985年以来卫生部有关司局相继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民族地区医疗服务、卫生防疫、妇幼卫生、乡镇企业职业卫生需求与对策的调查研究。
这些调查研究不仅为卫生事业科学管理和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也积累了比较完整的卫生服务抽样调查的经验。
在认真吸取国际、国内卫生服务调查的经验,充分考虑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拟定方案和实施调查。
调查目的、内容和方法一、调查目的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的基本目的:提供人群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要量、有关卫生服务资源的筹集、分配、结构和卫生服务资源利用及其效率的资料,为卫生事业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⑴通过系统地收集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两周病伤的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因病伤丧失劳动能力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反映我国和不同类型地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⑵从提供卫生服务的种类、数量和居民实际接受各类卫生服务的程度两个方面系统收集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资料,分析和评价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地区间的差异,确定不同类型地区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⑶系统地收集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量以及筹集、分配、结构、比例,享受各种医疗保健制度的人数、费用以及因病自付医疗保健费用等资料,分析和评价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卫生服务资源分配和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影响因素;⑷分析和研究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探讨卫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绪论一、前言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和科学决策的要求,加强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实施过程的监督、监测和评价,卫生部于一九九三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调查获得的信息对于了解和评价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的变化,对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控卫生事业各种供求关系,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了重要作用;过去五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和供给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贯彻执行,我国卫生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等已经提到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也对调查研究产生新的需求;为此,卫生部部务会决定在1998年开展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并要求此次调查在认真总结首次调查经验、保持调查连续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目标和重点,对全国城乡及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量、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健费用、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效率进行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服务供需之间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预测今后卫生服务供需变化的趋势,为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制定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评价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二000年规划设想实施进展情况提供客观依据;根据部务会的要求,我们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以及各样本县、市卫生局相互配合,于1998年2月完成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设计、预调查和方案论证,4-5月完成国家和样本县、市两级现场调查培训,6月底完成现场调查,10月底完成数据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这次调查的抽样框架、样本地区,调查时间、基本调查项目和调查人员组成要求不变,调查住户重新随机抽取,调查内容有所扩充;既保持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又反映当前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变化和卫生改革重点;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报告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这次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结果的质量评价;第二部分是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要量、需求量和利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影响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多变量分析,包括门诊就诊概率、就诊单位选择概率、就诊费用、住院概率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四部分为卫生机构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包括样本县、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各级各类卫生机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工作效率、效果分析;第五部分为调查结果的总体估算、主要发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包括对调查结果的基本评价,通过样本对全国居民健康和卫生服务主要指标的估算,分析变化的趋势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并提示当前卫生服务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和政策建议;二、调查目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基本目的是提供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资料,为制定政策和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具体目的如下:⑴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各类疾病患病率、伤残率、疾病严重程度及其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等健康状况的调查,掌握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居民和特殊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以及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分析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⑵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资源拥有量的调查,探讨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向需求转化的程度、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的效率,发现卫生资源配置、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客观依据;⑶通过对样本地区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保健费用的调查,了解城乡和不同类型地区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展、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居民医疗保健负担能力和负担水平,以及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等,为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国家卫生筹资政策提供有关信息;⑷分析和研究我国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要、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服务资源之间的联系,探讨卫生服务供需的平衡关系,为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调查方法和内容1、被调查者与调查时间家庭健康询问全国城乡被抽中样本户的全部实际人口凡居住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和其他人,或单身居住、生活的,均作为一个住户;卫生机构调查被抽中样本县市或市区、样本乡镇街道、样本村居委会的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组织;1998年6月为现场调查时间,10月底初步完成了资料复核,数据录入和上报,12月底完成数据清理和数据库建立;2、抽样设计1993年第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样本估计总体;实践证明,抽取的样本对全国及不同类型地区有较好的代表性;第二次调查抽样设计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资料的可比性;二是对第一次抽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过去五年中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差异加剧,但同类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化不明显,原有抽样框架仍具有代表性;表1-1: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样本容量和抽样概率单位名称全国总数抽样样本数抽样概率县/市区2450 95 1:26乡镇/街道71250 475 1:150村/居委会1045000 950 1:1100户0 56000 1:5000因此,“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沿用了第一次调查的样本地区,除住户在样本村重新随机抽取外,样本县市区、样本乡镇街道和样本村居委会基本不变;此外,由于过去的五年中,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如重庆直辖市的成立,这次调查时增加了3个样本县、市;调查样本地区包括:95个县市区、475个乡镇街道、950个村居委会;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最终的抽样单位是户,在每个样本村居委会中随机抽取60户,全国共抽取56,000 户21万多人口;全国平均每户被抽取的概率约为 1:5000;3、调查内容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两个组成部分,即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和卫生机构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内容包括:①调查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婚姻、教育、就业等;②家庭经济状况、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可得性及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制度等;③调查前两周内患病、调查前半年慢性病患病名称、频次、持续时间,因病伤活动受限及丧失劳动能力情况残疾和失能;④调查前两周内因病伤就诊人次数、就诊费用、就诊机构种类,患者未就诊原因、采取自我医疗的方法和药品来源;⑤调查前一年因病伤住院的人次数、住院日数、住院机构种类、住院费用、需要住院未能住院的原因等;⑥1996-1997年孕产妇和婴儿保健情况,包括生育史、最后一次妊娠的结局、分娩的地点、接生方式及接生者、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婴儿出生体重、母乳喂养、健康状况、接受系统保健等情况;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相比,减去了单列的5岁以下儿童保健和60岁老年人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内容与1993年第一次调查基本一致,包括:①全县市或市区自然条件、人口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②全县市或市区卫生资源配置,包括机构、人力、床位、卫生经费等;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等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④样本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⑤样本村居委会卫生组织形式、卫生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情况;由于预防保健服务对于居民而言大多是被动的,因而在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站、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组织的调查表中,增加了一些预防保健服务需要量指标;4、调查方法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派调查员入户询问调查方式;经培训合格的调查员在对调查户进行摸底调查后,深入住户按调查表项目对该户所有的成员逐一进行询问调查;卫生机构调查采用文件抄录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报告、报表和工作记录已有的指标,可根据调查表具体的要求抄录;需要调查的指标由样本县市或市区卫生局、被调查卫生机构的统计人员在有关人员配合下进行实地调查;1调查人员: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设调查员和调查指导员;调查员负责入户调查;调查员均选择当地的医务人员承担,在农村主要挑选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防保人员,并由所调查村的乡村医生配合;在城市挑选街道和地段医院医生;非医务人员由于他们在疾病诊断方面存在困难,不予考虑;一般一个样本乡镇街道组织两个调查组,一个调查组有2名调查员,具体负责一个样本村的调查;调查指导员负责调查的组织、指导、检查、及调查问卷的验收复查工作;调查指导员均为县市区卫生局指定乡镇卫生院负责人担任;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组织和动员了近2000名各级卫生行政机构的领导和医疗卫生单位医务工作者,他们为完成调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2资料收集的工具:家庭健康询问调查采用调查表,具体调查表包括:①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②孕产妇和婴儿健康调查表;③两周病伤调查表;④调查前一年住院调查表;卫生机构调查采用:①全县市或市区基本情况调查表;②乡镇街道卫生机构调查表;③村级居委会卫生组织情况调查表;④医院县及县以上医院、中医院情况调查表;⑤卫生防疫机构情况调查表;⑥妇幼保健机构情况调查表;四、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和调查质量评价1、调查实施的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调查顺利展开和调查质量,对每一个环节实行了严格质量控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⑴调查方案设计、论证和试调查:在总结第一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调查指标、保证指标解释清晰、标准统一,召开两次专家论证会,并在天津市蓟县进行了试调查,检验调查设计的合理性及可行性;⑵调查人员培训:按统一计划、教材进行了两级培训,卫生部负责培训省级调查管理人员和样本县、市负责人及师资,省督促各样本县、市市区直接培训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要求每一个调查员必须明确调查目的意义,了解调查设计原则,掌握调查询问方法和调查表填写内容,保证调查质量;培训结束后,对每个调查员进行考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正式调查;根据各调查点调查人员统计:95% 以上的调查员是具有医士及以上技术职称或医学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⑶明确调查人员工作职责: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调查人员职责及现场工作准则”,要求每一个调查指导员和调查员必须按照工作准则进行调查;4建立调查质量的核查制度:包括:①现场调查中,在每户询问并记录完毕后,调查员都要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检查,如有疑问应重新询问核实,如有错误要及时改正,有遗漏项目要及时补填;②每个乡镇街道的调查指导员要对每户的调查表进行核查验收,从正式调查开始后的当晚检查调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发现错漏项时,要求调查员应在第二天重新询问予以补充更正,认真核实无误后,方可签字验收;③每个县市区设立质量考核小组在调查过程中抽查调查质量,调查完成后进行复查考核,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复查考核应在已完成户数中随机抽取5%,观察复核调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机构卫生服务调查的复核应与有关报表如人员、财务、工作报表等核对,考查其符合率;④卫生部组织有关省成立质量检查组,分赴一些地区进行质量考核;5 调查的质量要求:从各省5%的质量抽查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质量要求;①一致性百分比,用来衡量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要求经过培训后,调查人员调查技术的一致性达到 100%;②符合率:复查考核中,同户复查与调查结果的符合率除了两周患病情况有所差异以外,其他项目符合率均在97%以上;③调查完成率:在出现了三次上门无法调查而放弃该户时,应从候补户数中按顺序递补;因个别地区自然灾害等情况,全国调查完成率为%;④本人回答率:回答应以本人为主,成年本人回答率在70%左右,本人不在场时应由熟悉其情况的人代替回答,婴幼儿由直接抚养者回答,育龄妇女基本是本人回答,农村地区此比例略高一些;2、调查数据质量与代表性的检验与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还可以通过调查数据内部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并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照比较,进一步对调查资料进行评价;如调查的人口年龄别与全国总体比较的一致性检验Myer's Index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某些人口学指标如家庭人口规模、结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一致性检验 Delta Missimilarity Index 和Gini Concentration Ratio;⑴玛叶指数MYER'S INDEX玛叶指数是判断调查质量的一种方法,它先假设在一个不存在任何数据偏好的人口中,以0-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结尾的年龄别人口数,应该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差数的绝对值之和,称为玛叶指数;玛叶指数取值范围为0-99,0表示实现数据严格符合理论分布,没有任何堆积现象,99表示该人口年龄都是同一个数字结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年龄组均存在死亡、迁移等现象,而且各年龄组死亡概率、迁移率均不一致,实际人口年龄分布与理论分布有偏差,但玛叶系数不能大于60,大于60可以肯定该调查人口数据存在严重的年龄偏好即堆积现象;此次调查计算的玛叶指数为,说明调查质量较好;表1-2 : 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家庭健康调查人口玛叶指数计算表年龄10-49 岁区间20-59 岁区间占累计与结尾数字⑴混合人口⑵权重系数⑶⑵⑶⑷混合人口⑸权重系数⑹⑵⑶⑺⑷+⑺⑻人口的百分比⑼10%的离差⑽0 15996 1 15996 14026 9 126234 1422301 141242 28248 11819 8 90048 1182962 13193 3 39579 11256 7 82082 1216613 137294 54916 11726 6 69222 1241384 135745 67870 11537 5 59125 1269955 135286 81168 11825 4 44240 1254086 12857 7 89999 11060 3 33246 1232457 12897 8 103176 11082 2 22634 1258108 13218 9 118962 11317 1 11071 1300339 13249 10 132490 11071 0 0 1324901270306⑵拟合度检验Test of Goodness for Fit比较调查数据是否与其他调查数据相吻合,我们将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作为理论数并假设其分布是正态分布,把这次调查的数据作为抽本数据,观察样本数据的分布与理论频数分布的拟合程度,也就是把样本分布与正态分布相比较,作为判断调查质量的一个方法;表1-3: 调查人口年龄构成与总体参数的拟合度检验顺号年龄分组全国人口构成Pi样本人口构成SiSi-Pi^2Pi1 0-42 5-143 15-244 25-345 35-446 45-547 55-648 65及+9 合计1卡方值表1-3是这次调查人口年龄结构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龄结构的拟合度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果;过去的八年,不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肯定要比1990年要偏老年化,在没有近年全国人口结构的情况下,与1990年人口结构相比,如果是偏老年化,没有显着性差异,也可以表明调查的质量和代表性;检验结果在自由度为K-1-2=5;卡方值为,小于95%n=5=,P值大于,说明样本年龄结构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着性;⑶ DELTA不相似系数与GINI集中比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均是反映样本指标的分布与总体分布的一致性的大小;它们不仅能判断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同时也能反映抽样调查数据质量;表1-4是样本地区实际调查的住户人口分布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住户人口总体分布的DELTA不相似系数和GINI集中比,第⑹栏|⑶-⑸|的合计被2除是DELTA不相似系数,第⑺栏合计数与第⑻栏合计数差的绝对值是 GINI 集中比;这两个指标越接近0,表示样本分布与总体分布一致性越好;表1-4:家庭健康询问调查住户规模构成与总体参数有关指标的计算表每户人数大小⑴全国构成%⑵户数累计Pi⑶样本构成%⑷户数累计Si⑸|⑶-⑸|⑹PiSi+1⑺Pi+1Si⑻12345678910+ -- --合计指数△= GINI=表1-4的结果显示,DELTA不相似系数等于和GINI集中比为,样本与总体的差异非常小,也可以理解样本住户人口分布与总体分布相差%或%;通过上述方法的检验和判断,我们认为这次调查样本对全国的代表性较好;。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近日,第四次中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布,该报告对中国居民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对超过10万人口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揭示了中国居民口腔健康面临的挑战和改善方向。
报告显示,中国居民的口腔卫生状况整体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在齿列完整性方面,调查发现牙齿完整性的比例达到了79.9%,相较于上一次调查有所提高。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口腔保健意识在逐渐增强。
然而,齿槽牙缺失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需要我们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口腔健康教育和普及。
此外,口腔疾病在中国居民中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调查发现,龋齿是中国居民口腔疾病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中主要受影响的是儿童和年轻人。
这与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糖饮食和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是导致龋齿高发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口腔健康教育方面,应加强对儿童和年轻人的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报告还着重指出了牙周疾病在中国居民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牙周疾病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约30%的中国居民具有牙周健康状态,其余70%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或牙周组织破坏。
减少牙周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对牙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早期发现牙周病变、定期洁牙和规范的口腔卫生习惯都是预防牙周疾病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关注了口腔健康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尽管中国居民的口腔健康服务得到了相对的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城乡居民之间的口腔健康服务不平衡依然存在。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齿科服务资源,而农村居民则面临诊疗难题和专业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口腔健康服务的价格也是很多居民的难以承受之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口腔健康服务的改善,并在制定价格政策上给予更多的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七日)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目前,卫生部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结果为:一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1.5亿人次。
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查的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
可见,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
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
过去十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
其中,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的病例数增加了2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例数增加了近1倍。
这也说明全国医药卫生战线所面临的任务与挑战巨大。
调查发现疾病负担有所增加。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二是2008年我国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缓解。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2.6亿人次。
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由2003年的69.5%增加至2008年的73.7%;其中:城市由36.6%增加至48.3%,农村由79.3%增加至81.7%。
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比2003年增加了近一倍。
以2008年住院率推算,全国住院人次数近1亿人次、手术量达到2500万例,为历史最好水平。
调查地区居民未利用医疗服务的比例下降。
两周内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为38%,比2003年下降了6百分点。
在未就诊病例中,70%的患者采取药店购药、自我医疗方式对进行治疗,少部分患者未进行任何治疗。
经医生诊断需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为21%,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是城乡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干预措施基本得到落实,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控制。
计划免疫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这是我国重大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城乡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为97.9%,比2003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五种主要疫苗的接种完成率分别为:卡介苗98.8%、百白破90.7%、脊髓灰质炎92.4%、麻疹92.1%、乙肝疫苗93.3%。
妇幼卫生保健工作达到加强。
调查显示:孕产妇产前检查率为94%,产后访视率为57%,住院分娩率为89%,新法接生率为94%。
与2003年相比,产前检查率提高7个百分点,产后访视率提高4个百分点,住院分娩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新法接生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
这对于我国婴儿死亡率(15‰)和孕产妇死亡率(34/10万)持续下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公共卫生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农村调查地区的住户安全饮用水比例达到8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2%,均比2003年有所提高。
农村住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为21%,卫生厕所使用率为43%,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进展不大。
这与去年南方一些地区农村手足口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吸烟率呈缓慢下降趋势,15岁及以上人口男性吸烟率为48.0%,女性吸烟率为2.6%。
由此推算,我国现时吸烟人口有2.7亿。
与2003年相比,吸烟率有所下降,但吸烟者的吸烟量增加明显,每天吸烟20支及以上的烟民比例由2003年51%增至2008年的62%。
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比例呈上升趋势:15岁以上人口经常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24%。
由此推算,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为2.5亿,与2003年相比增加明显。
四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基层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但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和医疗服务质量。
调查发现,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
调查发现,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乡村两级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分别达到了62%和65%(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5-50%)。
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医患关系逐步好转。
但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医疗服务不太满意,其中:22%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过高、10%患者认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
调查医务人员发现,37%的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执业环境差,26%医务人员曾经遭受过患者的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88%的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
由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机制、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策环境的研究。
附件: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是对前五年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绩效进行评价;为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基础信息,为“健康中国2020”规划目标、指标、重大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及主要健康问题、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2)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医疗服务利用及其负担水平、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3)调查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覆盖面、保障水平及其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对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4)调查了解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服务质量、存在问题、服务提供与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5)调查了解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提供及利用的社会期望,分析供需各方对卫生服务认识的异同点,探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由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机构问卷调查、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四部分组成。
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覆盖到全国31个省的94个县(市、区)、470个乡镇(街道)、940个行政村(居委会),共有56400住户,近20万城乡居民接受了询问;机构调查主要涉及样本地区乡(街道)、村(居委会)两级的基层卫生组织;医务人员调查对象是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94个县(市、区)中的7160名医护人员接受了调查;专题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与国内著名院校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合作实施。
此次调查时间紧、任务重。
各样本地区卫生部门克服了地震、暴雨、疫情等灾害带来的恶劣影响,全力以赴完成了现场调查任务。
目前,我们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主要发现一、我国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及主要健康问题(一)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量持续增加。
通常用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因病伤短期、长期失能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主要健康问题。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8.9%(其中:城市22.2%、农村17.7%),与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调查地区患病率增加了4.6个百分点,城市增加6.9个百分点、农村增加3.7个百分点。
按2008年人口总数13.3亿推算,当年全国两周患病累计总人次数达65.4亿,比2003年增加了14.6亿。
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为20.0%(其中:城市28.3%、农村17.1%),与2003年调查相比,患病率增加4.9个百分点,农村增加比例略高于城市。
推算全国2008年慢性病总病例数达到2.6亿,比2003年增加了0.6亿。
(二)城乡居民患病结构继续变化我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的疾病结构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两周病例中,新发病例的比例由1998年的61%下降到2008年的39%,而慢性病持续到两周内的病例由39%增加到了61%,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在慢性病患病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而呼吸、消化等系统的慢性病明显下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生明确诊断的循环系统疾病例数由1993年的0.37亿增加到1.14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由1400万增加到7300万、脑血管病由500万增加到1300万);糖尿病病例数从200万增加到1400万。
(三)疾病负担有所增加衡量病伤负担可用两周内疾病持续天数、短期失能(因病卧床、休工和休学天数)、长期失能(活动受限)等指标来表示。
调查地区两周内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为1537天、每千人口因病卧床天数为185天,每千劳动力人口因病休工天数为90天,每千在校学生的因病休学天数为44天;与2003年调查结果相比,每千人口疾病持续天数、因病卧床天数增加,休工、休学天数有减少。
本次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其中:城市26.0%,农村33.8%。
与2003年相比,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没有变化,农村地区略有增加。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利用费用与医疗保险覆盖(一)居民医疗服务的需求及利用量增加卫生服务研究通常用两周就诊率、年住院率、两周新发病例未就诊比例、应住院而未住院比例等指标来反映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利用。
调查地区居民两周就诊率为14.5%(其中:城市12.7%、农村15.2%),与2003年13.4%的结果相比,略有增加。
由此推算,2008年全国门急诊人次数达50.1亿,比2003年增加2.6亿人次。
门诊病人就诊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乡村两级卫生组织)就诊的比例由2003年的69.5%增加至2008年的73.7%;其中:城市由36.6%增加至48.3%,农村由79.3%增加至81.7%。
调查地区居民年住院率为6.8%(其中:城市7.1%、农村6.8%),比2003年增加了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