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分类

合集下载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笔记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笔记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笔记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如下:
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南北两侧,干湿季分
明。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大陆东
岸,旱雨季分明。

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炎热干燥。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到35°之间大陆东
岸,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6、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到40°之间大陆西岸,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到60°之间大陆西
岸,终年温和多雨。

8、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到55°之间大陆东岸,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9、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内陆地区,冬冷夏热,降水
少。

气候的分类

气候的分类

3.热带疏林草原气候(Aw)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位于热带雨林气 候的外围、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 过渡区,纬度位置一般位于南、北纬 5°~15°。 尽管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通常能拥 有750 mm~1,750 mm的年降水量, 但干季的时间更长,已有土壤水分亏空 现象出现。干季时间的长短和干燥程度 随着距赤道距离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距 赤道越远干季时间越长,干燥程度越严 重。当热带辐合带向极地方向移动时带 来夏季的降水和多云的天气,在副热带 高压带影响下,干季温暖而天气晴朗。 这里的植被以高草原为主,散生的耐旱 乔木点缀其间。
2.关于高度因素的问题
柯本在进行气候分类时只注意气温和降水量等数值的比较,忽视了 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的差异。在柯本世界气候分 类图上,除A类和E类气候完全适合纬度带原则外,其余的气候类型在很 大程度上不是带状分布。例如,我国黄河下游、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云 贵高原和印度德干高原等地都属于Cwa类,这样就把温带、副热带和热 带三个不同纬度带的季风气候混为一谈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总之,柯本气候分类法的一个最大缺点是只注意气候要素数值的分 析和气候表面特征的描述,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尤其是北 冰洋沿岸。冬季严寒而漫长,最热 月均温介于0℃~10℃,相应的植 被为苔藓、地衣和矮灌木。来自北 冰洋的水汽,如果未冻结的话,常 给沿海地区带来雾天。夏季因排水 不良,常形成滞水环境,成为蚊、 蝇孳生的场所。降水主要出现在温 暖的月份,但年降水量很少超过 300 mm。
2.冰原气候(EF)
1.热带雨林气候(Af)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区 域,由赤道向南、向北伸展到 约5°~25°左右。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炎热 多雨,最冷月均温在18℃以上, 年均温在25℃左右,最少月降 水量在60 mm以上,年降水量 大多在2,000 mm以上。这里 是植物生长的乐园。未受人类 影响的原始森林区森林高大茂 密,树种繁多。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气候

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气候气候是指指定地区的长期天气条件,是一个地区的天气、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向等气象元素的集合。

在地理学上,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历史上被统计了至少30年的气象数据所确定的平均气象状态。

下面将介绍八年级上地理知识点气候相关内容。

一、气候的组成要素一个地区的气候是由多个气候要素共同构成的。

主要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其中温度和降雨量对于气候的判断尤为关键。

二、气候的分类1.按照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和极地区域五大气候带划分。

2.按照大陆、海洋气候的分类方法,把气候分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两种基本类型。

三、气候变化原因气候变化的原因很复杂。

其中包括人类活动(如工业,清华和交通的膨弹等),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台风和地震等),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等因素。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地球的影响非常大。

其中包括:1.冰川消融随着气候变暖,地球上的冰川消融速度加快,这有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低洼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2.极端天气气候突变引发的极端天气不断增加。

例如,高温、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

3.生态系统崩溃生物群落因为气候变化而受到威胁,因为它们无法适应新的气候条件而濒临破坏边缘。

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为了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采用更多的清洁能源。

2.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促进绿色发展。

3.营造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六、总结在八年级上地理课程中,气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应该了解气候的组成要素和分类方法,认识气候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我们采取行动保护环境,从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气候是地球大气长期统计平均状态的总和,它反映了某一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

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的自转、太阳辐射、海洋和地形等。

而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者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包括气温、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要素。

一、气候的分类气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节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气候分类方法。

1.柯本气候分类柯本气候分类法是目前最为流行和广泛应用的气候分类方法之一。

它以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为主要判断依据,将地球划分为五大气候区域:热带、温带、地中海型、大陆性和寒带。

每个气候区域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亚区。

2.气候带分类气候带分类法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纬度和太阳高度角来进行分类的。

根据地球形状和自转的原理,不同地区的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度和角度,从而决定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常见的气候带包括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

3.按季节分类按季节分类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来进行的。

在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往往会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形成明显的季节性。

常见的按季节分类有四季气候、干湿季气候和雨季气候等。

二、天气的要素天气是指某一时刻或某一天内大气的瞬时状态,它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天气要素。

1.气温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它是人们感知天气的主要指标之一。

气温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气温通常通过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它表示空气中水分的多少。

湿度的大小决定了空气的舒适度和能见度。

湿度是通过湿度计进行测量的,常用的单位有百分比、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等。

3.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于单位面积的压力,它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压的高低会影响到风的形成、云的形态以及降水的产生。

气压通常通过气压计进行测量,常用的单位有帕斯卡和毫巴等。

4.风向和风速风向是指风的吹向,它表示风的来自哪个方向。

中国气候分类及划分标准

中国气候分类及划分标准

中国气候分类及划分标准中国气候分类及划分标准中国气候分类是根据中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等因素,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气候类型。

目前,中国气候分类主要采用的是气候类型划分标准,即根据气温、降水量、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湿润气候、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七种气候类型。

1.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春秋季节气候宜人。

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华南北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春秋季节气候宜人。

2.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春秋季节气候宜人。

3. 亚寒带湿润气候亚寒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湿润,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春秋季节气候干燥。

4. 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春秋季节气候干燥。

5. 寒温带海洋性气候寒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海岸地带,气候寒冷湿润,夏季短暂,冬季漫长,春秋季节气候宜人。

6.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气候稳定,四季如春。

7.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等地区,气候干燥,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春秋季节气候宜人。

以上是中国气候分类及划分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气候条件,为农业、旅游等行业提供参考。

世界上的八种气候类型

世界上的八种气候类型

世界上的八种气候类型
1. 热带气候:热带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高,降水量丰富,季节性变化较小。

2. 温带气候:位于温带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相对均匀。

3. 寒带气候:位于寒带地区的气候,冬季极端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降水较少。

4. 高山气候:位于高海拔地区的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气候变化剧烈。

5. 沙漠气候:干燥地区的气候,降水极少,日夜温差大。

6. 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的地区的气候,夏季风力强劲,带来降雨,冬季风力减弱,较干燥。

7.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而湿润。

8. 大陆性气候:位于大陆内部的气候,夏季炎热或寒冷,冬季极端寒冷,降水较少。

气候分类概述

气候分类概述

气候分类概述气候分类是地理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它旨在通过对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气候分类不仅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农业、建筑、旅游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气候分类的历史背景气候分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意义上的气候分类体系大多建立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

早期的气候分类主要依靠对温度和降水的观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简单的气候带概念。

然而,随着气象学的发展,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需要更系统和精确的方法来描述地球的气候类型。

柯本气候分类法柯本气候分类法(Köppen ClimateClassification)是由德国气候学家弗拉基米尔·彼得·柯本(WladimirKöppen)在20世纪初提出的。

柯本分类法基于温度和降水量的统计数据,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五大类,每类又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小类。

这五大类分别是:1.热带气候(A类)2.干旱气候(B类)3.温带气候(C类)4.大陆性气候(D类)5.极地气候(E类)热带气候(A类)热带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始终高于18℃。

根据降水量的差异,热带气候又分为热带雨林气候(Af)、热带季风气候(Am)和热带草原气候(Aw)。

-热带雨林气候(Af):全年降水充沛,无明显干季,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亚马逊盆地、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等地。

-热带季风气候(Am):具有显著的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分明,主要分布在南亚和西非沿海地区。

-热带草原气候(Aw):也称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干旱气候(B类)干旱气候特征为降水量远少于蒸发量,水资源严重短缺。

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干旱气候分为沙漠气候(BW)和草原气候(BS)。

-沙漠气候(BW):降水极少,植被稀少,典型代表为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

地球七个气候带的划分

地球七个气候带的划分

地球七个气候带的划分
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
1、23°26′N(北回归线)到23°26′S(南回归线)为热带。

2、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北温带。

3、北纬(南纬)66°34′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北寒带。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雷州半岛,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气温带规律
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

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这一条件决定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或地理气候带。

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候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分类气候分类(climatic classification)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借以区别、比较各地气候。

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借以区别、比较各地气候。

同一类型的气候,其热量、水分等特征均符合同一规定的范围。

分类方法多种,一般可归为两类:经验分类法和成因分类法。

前者按自然地理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分为不同类型,如柯本以植物分布型为基础的分类法;后者如以气团为基础的阿里索夫气候分类法。

一.气候分类的系统类别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归纳成为若干类型。

根据气候的不同类型,按一定的指标将全球(或某一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气候区划。

气候分类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两种。

二.成因分类也称理论上的气候分类。

它着眼于古希腊的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回归线(南、北纬2327)和极圈(南、北纬6633)为基线,将全球划成为热带、温带和寒带。

这是最早的成因气候分类。

1936~1949年,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

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客观地反映气候状况。

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位置的差异,将每个气候带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大陆型、海洋型、大陆东岸型和大陆西岸型等。

或者称为实验气候分类。

它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归纳成为不同的类型。

流传广泛的,就是这种分类法的典型。

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是经过实验途径得出的又一个典型。

C.W.索恩思韦特长期从事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于1931年选择不仅反映热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应多寡状况的可能蒸散为指标提出了气候分类方案,并于1948和1955年两度修改此方案。

但由于他的分类繁杂,流行不广,这个分类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和农艺学。

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是互相对应的。

布德科就以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气候分类他从研究气候形成的理论出发,于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观同热量和水分这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相对应的组合图,即布德科气候分类(见图[气候与植被关系示意图])。

图上纵坐标以年辐射差额值(Q)表示热量,横坐标以干燥指数[584-01]表示水分状况(P为年降水量,L为蒸发潜热)。

除了以上两种分类法之外,由于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医疗保健和军事等方面对气候的需要不同,还可以制定各种应用气候区划的分类指标(见)。

气候分类正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气候分类的主要理论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气候类型。

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风力、风向,也有根据天气型进行划分的。

气候分类法很多,从最早的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十九世纪以后的苏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过气候的分类法。

我国气候学专家竺可桢、涂长望、卢鋈等对我国气候提出过分类法。

气候分类可供进行经济规划、特别是农业生产规划时作参考。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在1918年提出了把全球气候分成:A.热带多雨带,B.干燥带,C.暖温带,D.冷温带,E极地带五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这种分类法称为柯本分类法。

在柯本分类中 A、 C、 D、 E带为湿润气候,B为干旱带。

柯本分类法的优点是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温度或雨量的界限,便于应用。

其缺点是只用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并以此来划分干燥带的方法是不完善的。

另外,柯本分类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

也就是忽视了气候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问题。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的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他根据不同性质气团的源地分布及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分成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

在这三个带下又分成12个不同的气候类型。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优点是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因此有人认为是“极有效的动力气候分类法”。

但其不足之处是对季风气候不够重视。

贝尔格气候分类法即苏联的地理学家贝尔格所制订的气候分类。

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

1925年他从地理观点出发,将陆地分为两类:低地和高地(海拔1000米以上)。

对低地气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标志,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划分出11种气候型(带)。

以地理景观带作为气候分类的基础,提出气候地理分类法。

在山地气候中除利用11种气候型外,在雪线以上高山地区增加永冻气候。

四.气候分类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气候状态。

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

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纬度、高度、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

此外,海流、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

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

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五.气候分类的纬度分类(一)低纬度气候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

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

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

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

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

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

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

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1、热带干湿季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

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

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

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

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

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

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2、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

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

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

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

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

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

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3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3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3c)三个亚型。

3a、3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

/3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

3c位于3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

3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二)中纬度气候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

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

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

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4、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4a与半干旱4b两亚型。

4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

但凉季气温比4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4a型大,达20℃以上。

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4a型。

4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4a区外缘。

夏季气温比4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4a型稍多。

5、副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

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

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

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

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

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

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

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