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 地震危险性分析
龙门山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四川龙门山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沿断裂带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
这是一条特别要命的裂缝。
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在一亿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虽然龙门山主体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
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裂。
公元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受灾严重的绵阳市北川县坐落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上,它就属于逆—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上,属于逆冲断裂。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
此次的地震同样是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上。
断裂带(fault zone)亦称“断层带”。
地壳运动产生压力和张力,压力常见于汇聚型板块,如:印度洋板块(前端带着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间的碰撞。
张力常见于分离型板块,如海底扩张、红海裂谷、东非大裂谷等。
在地壳运动中压力和张力是相辅相成的。
例如:内陆很多断裂带的产生并不是分离型板块的张力所致,而恰恰是汇聚型板块,如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产生的压力使陆块隆起,而隆起必然使薄弱环节产生张裂。
如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带,地壳从平均35千米向65千米过度(在材料力学上叫应力集中点)的龙门山断裂带。
四川地震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

四川地震与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以西为60~70km,以东则在50km以下。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四川省地形图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活动。
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
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统计数据未来源于国家地震局)。
龙门山断裂带是由3条大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
后山断裂为一逆冲断裂,2008.5.11大地震受灾的汶川、茂汶即分布在其上,同时它还是1657年大震发生的区域。
此次受灾的北川落在主中央断裂上,它属于逆—走滑断裂。
同样受灾的都江堰市落在主边界断裂上,属于逆冲断裂。
芦山县境内有4条南北向断裂带形成原因两亿年前,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向欧亚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开始上升。
随后,喜马拉雅山脉诞生了。
而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那些地质断裂带。
首先要了解山是怎么形成的。
山就是由于地块受到挤压,而隆起生成的。
那么一方面,挤压使得隆起成山,另外挤压的后果使地下产生断裂,这是孪生的关系。
像这样的地质断裂带,在我国有大约20多条,并且大部分以青藏高原为核心。
在青藏高原的内部,以及青藏高原相互作用的周边块体的边界上,都有地质断裂带。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这条南北断裂带。
这个带在宁夏、甘肃、四川一直到云南这个地方,恰好形成了一个南北走向的一个很宽的,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断裂带,是若干个断裂带都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的是拐弯,有的是属于相互作用的,正好是南北这一个带。
这条地质断裂带又叫做南北地震带。
地震学家们之所以这么称呼它,是因为这里是我国地震的多发区。
南北地震带主要是指地震活动有一个特点,地震频度比较高,在一些局部的地方强度比较大。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省中北部,呈现西南-东北走向,其断裂带西南起四川雅安,东北至四川青川县-陕西宁强县,经大邑县,都江堰,汶川,茂县,绵竹,北川,江油,平武,剑阁;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该断裂带历史并无8级地震记录【有一个疑似8级地震记录,是1327年8月底至9月初四川雅安天全县附近发生强烈地震,那次地震震感最远传到湖北荆州,陕西汉中等地区,官方认为是在7级至8级之间。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有3条平行的断裂带组成,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龙门山中央断裂【映秀-北川-关庄】,龙门山主山前边界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
下图是龙门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全长500多千米【个人通过谷歌测距测到了是538千米左右】。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实际上震中距离汶川县城接近70多千米,距离都江堰县城只有30多千米】发生8级地震【也有资料显示此次地震是一个连发的双震,汶川开始破裂发生了7.8级地震,随后当断裂带破裂到北川时北川再次发生破裂又发生了7.2级地震而两次地震相隔不到1分钟,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距离四川汶川地震震中100多千米外的北川比距离震中30多千米外的都江堰灾情更严重了。
】;地震属于逆冲-走滑行地震,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山地块和扬子淮板块间的碰撞导致的。
此次地震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北川这接近300多千米的断裂区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累计的地壳挤压能量几乎全部释放了,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龙门山断裂带长度是达到500多千米呢,释放了300多千米应该还有接近200千米【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后勘探显示释放了320千米的断裂带的应力】;而至200多千米未释放能量的区域自2008年后也出现了活跃并且在2013年再次释放;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附近发生7级地震【USGS测定为6.6级】;此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地震释放了35千米至40千米断裂带的几百年累积的能量。
地震必能预测

地震必能预测引子2013年4月20日,四川又地震了。
我和大家一样,在惊愕中,匆忙上网浏览地震的有关情况,并且也在问“为什么又是四川?”。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搜索了一些地震有关的资料,略加综合,答案竟然马上显现出来。
于是,在别人忙着捐款、救援时,我却在思索,为什么地震来临前,我们没有任何预防和预测?仅仅在地震发生后,捐款,救援,是不是已经晚了一拍?于是,我想就地震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综述并试图写一篇颇有深度的文章。
奈何毕竟不是这个专业,完成此想法恐怕难度不小。
旋又想,列出思路,找地震相关专业的人士合作,可行否呢?后又想地震相关专业的人士,有导师,有专家,岂能对我的思路感兴趣,于是打算作罢。
但是地震的发生,民众的受灾,一刻也没让人轻松。
当和朋友谈起地震的话题时,仍难捺心中的激动与不愤,索性把思路简要记述下来,也许会对人们有所启发吧第一章、地震的原理通俗地说,地球的表面,地壳是由几大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一直处于运动状态。
当不同板块靠近,挤压,产生的能量达到地壳最薄弱处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时,能量就会从最薄弱处爆发,于是就形成了地震。
第二章、地震的震级地震根据其能量的释放多少,或者根据其对地表的破坏程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
第三章地震的预测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民众对地震的预测充满期待。
遗憾的是,官方权威机构言之凿凿地告诉民众,地震无法预测! 当是时,我也盲目接受了这一结论。
但当2013年雅安再次地震后,地震到底能否预测?通过简单地,不专业地了解了地震的原理后,我得出结论:地震必能预测。
下面先驳斥官方有关地震不能预测的逻辑,然后陈述地震必能预测的理由。
官方有关地震不能预测的逻辑,大概是这样:1、现代科技,还无法对地震做出预测。
2、美国科技很发达,也无法对地震做出预测。
我只驳斥其逻辑。
地震是个自然存在,其原理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的,只要人类对其原理有足够深的认识,那么地震为什么就不能预测?因为前人无法预没,就否认可预测性?因为外国没有预测的先例,就否认可预报性?汉代张衡不是成功预测过地震的么?侯风地动仪,浑天仪,难道只是个传说?宇宙飞船、人造卫星、原子弹等事物诞生前,没有可参考的先例,人类为什么仍相信可以实现呢?是因为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形变及应力特征研究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不可准确预测性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20世纪地震学的最大进展之一是发现地震发生在断层上,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GPS技术能够精确的获取地壳的形变信息,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求强震的孕育、发生以及发展规律,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的破坏程度。
本文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GPS观测数据对该区域的速度场分区进行模拟。
运用平均矩张量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地壳应力应变特征进行分段分析。
结合所构建的断层滑动分布模型,采用coulomb3.3软件<sup>[1,2]</sup>分析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及对周边断层活动的影响。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1)采用多面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最小二乘配置模型对所研究区域的速度场分别进行分区拟合,并对上述三种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为多面函数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
(2)运用Tam 技术<sup>[3]</sup>(平均矩张量技术)结合汶川地震余震震源机制解对研究区域的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段研究,并与采用多面函数计算的应力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利用平均矩张量技术所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应力场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其应力场结果表明,汶川地震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其主压力P轴方位为NWW,与龙门山构造带应力场方位一致。
(3)通过RPS算法<sup>[4]</sup>(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最优化)反演龙门山断层滑动速率,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和USGS的滑动分布模型<sup>[5]</sup>在coulomb3.3软件的基础上分别计算上述两个不同断层模型在指定接收断层和断层最优破裂面上所触发的库仑应力,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可得利用该滑动速率模型计算汶川地震所触发的库仑应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汶川龙门山地震带考察报告:地质危害威胁灾区

汶川龙门山地震带考察报告:地质危害威胁灾区9月22日夜,北川县曲山镇景家村,强雷雨。
雷声将睡在帐篷里的记者震醒,伴随着炸雷和倾盆大雨,从远处的高山上也不时传来巨石滚落和石头相撞的轰隆声,而山下便是被“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彻底摧毁的北川县城。
9月23日清晨,景家村村民李秀琼舀了一瓢水,一边洗脸,一边望着远处的高山,自言自语:“山要垮了!山要垮了!”9月13日至26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跟随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地质专家,深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区、被地震严重破坏的龙门山前后山和“封城”北川等地,历经滑坡、崩塌、泥石流、余震和强雷暴雨袭击,实地考察次生灾害和灾区重建情况。
考察发现,在引发“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区域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严重,植被、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退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人均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部分地区已不具备大规模恢复重建条件。
地质危害“威胁”灾区9月23日上午,考察队员们走到一处可以望见北川县城全景的地方。
让大家吃惊的是,22日还可以在北川县城废墟中行走的街道,已经多半被泥石流掩埋。
许多倒塌的建筑要么不见踪影,要么只露出小半个头。
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
据四川当地气象部门报告,9月23日至24日,北川部分乡镇24小时降雨量达到272.4毫米。
擂鼓镇、陈家坝等乡镇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严重,多处道路受阻,民房被冲毁。
唐家山堰塞湖也因泥石流堵塞泄洪槽,水位上升了5米左右。
截至24日12时,连续降雨已造成四川江油、安县、北川等地震灾区1100多间房屋倒塌,被困群众达6000多人,而其中不少人是地震后重返家园的。
“震后我们就担心雨季期间会引发各种次生灾害。
情况果然很严重。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的地质专家杨勇说。
在进入北川之前,考察队一行在震中区映秀,以及羌族集中居住区萝卜寨、龙溪村寨见到的景象则更让人揪心。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

写一篇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的报告,
600字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龙门山及其邻区位于广东省西部,由中海沉积盆地-龙门山断裂系和淡水湖—赤坎断裂系等断裂系统组成。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主要分为两大类:龙门山断裂系和赤坎断裂系。
龙门山断裂系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及其邻区,例如坪洲断裂、双凤断裂、仕隆断裂等;赤坎断裂系主要分布在淡水湖及其邻区,如赤坎断裂、文教断裂、九里断裂等。
在龙门山及其邻区发生的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存在明显的变化。
例如,在双凤断裂上发生的2005年9月2日赤坎地震前,断
层走向主要以北西—南东向背斜分布;然而,2005年9月2
日赤坎地震后,断层走向以西南—东北向背斜分布。
同样的,九里断裂也出现了不同的断层走向变化,地震前为东西向,地震后变成南北向。
总之,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的变化对当地的构造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理解这一地区的断裂活动,以及地震发生的成因机制。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近年活跃揭雅安地震形成原因

龙门山地震断裂带近年活跃揭雅安地震形成原因地震原理图。
地震因其突发性和破坏性,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按照产生原因来分,有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等;从序列特征来分,有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双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按照划分,芦山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构造地震,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此次地震的烈度低于5年前的汶川地震,灾情也更小。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60%的省份都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
地震是迄今为止尚不能准确预报和破坏性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此次芦山地震恰好处在汶川地震发生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因何产生、危害如何、是否与汶川地震相关等成为关注热点。
A.芦山地震因板块挤压产生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湖南省地质学会理事肖和平认为,此次芦山地震发生的动力来源是印度板块向北推挤,造成了青藏高原在向东北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在四川盆地一带遭到华南活动地块的强烈阻挡,使得应力在龙门山断裂带高度积累,突然发生错动而产生了7.0级的强烈地震。
“雅安一带的地质构造复杂,业内也称这一带为小金弧形地质构造带,由鲜水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构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说,据初步分析,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
主震7级,主震后又发生多次余震,未来须注意防范发生强余震的危险。
周本刚说,一般用地震烈度来评价地震的破坏程度。
目前,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工作正在进行。
根据震级和计算模型初步估计,芦山地震震中烈度大约为(9)度,而汶川地震震中烈度为(11)度。
从已掌握的情况看,芦山地震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整体而言,芦山地震的灾情应小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
B.龙门山断裂带近年较活跃本次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同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
它的东部仅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Results of geostress measured respectively in 2003,2008 and 2010 in four boreholes located in Baoxing County and Kangding district in Sichuan Province,together with seismic geological data,were used to study the geostress state and seismic risk in Southern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 after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stress conditions do not appear to be totally relieved after the region tectonic stress field adjustment caus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and the adjustment tendency of geostress is accumulated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n this region. Primary analysis reflects that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values have reached the lower limit of fault activity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 The fault has been in critical state and will probably slip in the way of reverse faul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measured geostress state and earthquake migration data,there is a potential seismic risk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is reg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obility analysis of fracture,long-term monitoring of geostresses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 Key words:engineering geology;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hydraulic fracturing geostress measurement; geostress state;seismic risk
。对发震背景、大震复发周期、地
[6-8]
震对周边断层影响及余震分布等的研究 附近断裂有一定的影响。
表明: 汶
川地震对附近断裂,尤其是对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及 构造应力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进行 地震前、后较长时间段内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由 于在该段实测地应力数据很少,构造应力调整方面 的分析并不深入。地震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的现今 地应力环境如何,是否存在地震危险性,这些问题 都有待深入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19;修回日期:2012–03–28 基金项目: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项目(Sinoprobe–06–0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DZLXJK201107);中国地 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911034) 作者简介: 秦向辉(1984–),男,2010 年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应力测量与监测、岩石力学、 区域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qinxiangh03@
色拉寺 色达 0 25 50 75 km N 壤塘 耿达 二嘎里 马尔康 黑水 马塘 茂县 炉霍 新龙 尤拉西 玉科 道孚 小金 乾宁 金川 两河口 汶川 理县 卧龙关 都江堰 成都 小金弧形断裂 宝兴 康定 日地 1900 年以前地震 瓦斯沟 1900 年以后地震 正断层 逆断层 走滑断层 地应力测点位置 九龙 天全 泸定 洪雅 雅安 峨眉 石棉 汉源 峨边 大邑 遂宁 乐至 潼南 仁寿 乐山 荣县 自贡 内江 大足 永川 绵竹 松潘 平武 北川 江油 绵阳 盐亭 剑阁 青川 广元
东谷 甘孜
德阳 中江
南充
Fig.1
图 1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地应力测量位置示意图(据地图集[9]补充) Neotectonic setting and sketch of location of geostress measurement sites in research area(supplemented by atlas[9])
第 32 卷 增 1
秦向辉等: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 2871 •
针对上述问题,
言
作:(1) 基于汶川地震前、后位于龙门山断裂西南 段宝兴、 康定地区 4 个 200~400 m 钻孔水压致裂 地应力测量资料,初步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龙门 山断裂西南段地应力调整情况;(2) 根据实测地应 力资料,利用 Byerlee 定律与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分 析了断裂西南段现今活动情况;(3) 结合地震地质、 地震迁移资料,从地应力角度对龙门山断裂西南段 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
, , , ,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 2.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3.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0085)
摘要:为了解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对比分析 2003,2008 和 2010 年在宝 兴、康定地区 4 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初步揭示汶川地震后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 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震后应力调整以积累为主; 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未来具有发生逆 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西南端具有潜在大震危险性,值得重 点关注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分析、地应力长期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程地质;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地应力状态;地震危险性 中图分类号:P 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3)增 1–2870–07
• 2872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年
性质主要以右旋走滑为主、逆冲次之[11-12]。 鲜水河断裂带是在青藏高原隆升、与欧亚板块 顶撞作用下形成的,西北起于甘孜附近,向东南经 炉霍、道孚,最终在康定、泸定附近与安宁河断裂及 龙门山断裂交汇,总体呈 NW 走向,全长约 350 km。 在几何形态上可以分为北西段和南东段,北西段起 于甘孜附近,经炉霍至乾宁,断裂几何形态单一; 南东段起于乾宁,至于康定,由多条分支断裂组成, 断裂几何形态呈“帚状” 。鲜水河断裂是一条活动断 裂,具有强烈左旋走滑兼挤压性质,历史上多次发生 大地震,研究表明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13]。 安宁河断裂总体呈近 SN 走向,全长约 360 km, 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伴有一定倾滑分量,晚 第四纪以来表现出了强烈的左旋运动和地震活动, 尤其是冕宁以北段[14]。 3 条断裂带及其交汇复合地区是地震多发区, 历史上多次发生大震(见图 1),对该区域断裂活动 性、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是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应力 场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在汶川地震后,研究 意义更加突出。
第 32 卷 增 1 2013 年 1 月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32 Supp.1 Jan.,2013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 地震危险性分析
秦向辉 1 2,陈群策 1 2,谭成轩 1 2,安其美 3,吴满路 1 2,丰成君 2
[4-5] 4 [1]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大地构造上属于巴
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扬子陆块和云南挤出地体 的交汇部位,区内主要活动断裂有龙门山断裂、鲜 水河断裂和安宁河断裂。研究区地处中国大陆南北 地震带中段,是地震多发地区,也是青藏高原东缘 主要活动断裂研究的重点地区[9](见图 1)。 龙门山断裂带总体走向为 NE 向,西南起自泸 定、天全一带,向东北经灌县、茂汶、北川、广元 后到达陕西勉县一带, 全长约 500 km, 宽度为 30~ 40 km。 横向上主要由龙门山后山断裂、主中央断 裂、前山断裂 3 条主干断裂及推覆构造带组成;纵 向上, 可以分成 3 个段, 其中四川北川—陕西宁强、 勉县为东北段,北川—都江堰为中段,都江堰—泸 定、康定附近为西南段[10]。龙门山断裂带新生代以 来一直处于活动状态,活动断裂调查、GPS 监测显 示,晚第四纪以来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和中段的活动 性相对较强,而北段的活动性很弱,断裂的活动
ANALYSIS OF CURRENT GEOSTRESS STATE AND SEISMIC RISK IN SOUTHWEST SEGMENT OF LONGMENSHAN FRACTURE BE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