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简介
北航材料学院研究生新生指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生指南2007北航材料学院研究生会编制2007-9-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卷首语…启航发现,这实在是件令人庆贺的事情。
因为对于你们,终于经历了重重考验,成为了所谓百里挑一的拔尖新生,来到了也许是很多人期待甚至是渴望的材料学院;更因为对于学院的全体师生,崭新闪亮的第07级又在期盼中新鲜出炉;也因为对于你们,一个新的轮回即将开始,这份踌躇已久且未有的体历也终于到来。
不必惊恐于今日的彷徨,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一路走来。
九月你我即将相见,你们的轮廓也将一点点清晰,完整。
或许你们也一样,我也在从一个名字,一串电话号码变得具体形象了。
不过我还的确不是着急的人,未来的日子我们都有足够时间和事情去认识对方,还是让时光老人来介绍才最准确罢。
刚刚经过了与朝夕相处四年同窗的分离,追着火车奔跑、落泪的记忆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而现在又迎来了朝气蓬勃的你们,恍惚间,我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同学们——有点稚气却不失自信,有点懵懂却对未来充满希望。
而此刻的我已经明白,未来的两年半我要和你们在一起。
我们都爱称材院为“才院”,我觉得这代表的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肯定,一个足够优秀的认可。
同时,它也很年轻,今年也不过50岁,但它却不缺乏力量,辉煌有为的03级,刻苦奋进的04级,锐意进取的05级,还有激情四射的06级,从材院成立伊始,我们就以最响亮的声音破土而出,用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来打造我们的王牌舰队。
当然,要成为优秀的“才院”学生,绝对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没有吃最大苦受最重的压力的心理准备,我可能也只能很残酷的说一声:“才院”not for U!传说中的“才院”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有一半需要你们慢慢去了解,细细去体会,而另一半就将等待你们去开拓,去创造,创造一个属于你们的历史,一段不悔的青春岁月!!我们这样告诉自己:“愿为补天之材,当作定海之料。
”共勉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力而争荣!目录2007年9月卷首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1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学院(系、所)名称:物理系研究生课程体系负责人:易林提交时间:2008.4.28研究生院印制二〇〇七年九月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及填表说明1、学院(系、所)研究生课程体系是指本院(系、所)为保证所培养的研究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而开设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内容先进的各类课程总和。
本院(系)研究生根据培养目标需要选修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不列入本院系研究生课程体系,可在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中体现。
2、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同类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3、研究生课程设置既要考虑“专业层面”,也要考虑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层面”4、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要加强研究生实践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提高5、根据人才培养与课程目标的需要,支持开设专题前沿讲座课程6、研究生课程内容要体现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区别,同样内容的课程不应重复设置7、鼓励按照一级学科进行研究生课程与教材建设8、研究生专业课原则上每门不超过32学时(2学分,16学时=1学分)9、课程类型指:讲授课程、实践(实验、实习)课程、研讨课程、专题讲座、其它。
其中,专题讲座指由一个或多个校内外专家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报告或系列讲座,每年讲座专家及内容可不同10 表3中的“先修课程”是指在选修本课程前应先修的课程或应具备的背景知识物理学院研究生课程体系汇总表(2009年更新)表3.物理系高等固体物理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纳米材料学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现代物理实验方法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薄膜物理与薄膜材料研究生课程简介物理系磁性物理和磁性材料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等离子体物理与技术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低温固态物理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磁性物理和磁性材料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高等量子力学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原子光学研究生课程简介表3.物理系量子光学研究生课程简介物理系固体光学研究生课程简介物理系非线性光学研究生课程简介。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

东北大学材料学科介绍-材料先进制备与处理技术研究领域一、研究领域简介先进材料制备与处理技术本领域主要从事激光应用技术、材料电磁场制备技术、表面防护技术、焊接与热处理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迄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项,总经费400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百篇次,出版专著及教材4部;获科技成果奖励1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本研究领域现有材料表面技术、热处理及焊接技术、和特殊外场处理技术三个研究方向。
二、学术带头人简介刘常升,1963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
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学会理事长,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
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奖励。
2000年获第二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二等奖奖励。
2000年入选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3年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
1995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
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专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20篇。
赵骧,1956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金属材料专业;1987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金属材料系留学;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部材料晶界设计讲座任教;回国后在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材料研究所任教。
1999年至今多次以客座教授身份赴法国Metz大学进行科研合作。
1994年和2002年分别被评为东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教育工作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析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解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最近美国研究生申请的热门专业,其申请人数虽然不及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科目,但申请人数一直在上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有关材料科学工程专业申请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的申请能有所帮助。
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一个多学科领域,涉及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各个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应用。
它是研究材料的制备或加工工艺、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宏观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涉及的理论包括固体物理学,材料化学,应用物理和化学,以及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和电机工程。
与电子工程结合,则衍生出电子材料,与机械结合则衍生出结构材料,与生物学结合则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
随着近年来媒体将注意力大量集中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上,材料科学在许多大学被推到了最前沿。
它也是法医工程和失效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分支材料科学可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每个学校的研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分支学科。
具体分支方向及研究内容请到申请学校官网查询。
高分子材料 Polymer Materials主要研究导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制备、表征、加工、形貌、特性。
近些年高分子材料发展迅速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高分子材料发展时间不长,研究成果多,申请难度比较大,专业的回报率还是比较高的。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轮胎、液晶电视、甚至防弹衣、航天飞机上都能用到高分子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化学工程专业下也有高分子方向,化学背景的学生有相关的课程背景也是可以申请材料专业下高分子方向的。
金属材料 Metallic Materials金属材料是最传统的材料,如钢铁材料、非晶态合金、结构金属材料、功能金属,它们的微观结构对材料力学和物理性能影响,合金中不同成份比例对材料硬度、韧性、拉伸强度的影响。
现在对于金属材料的研究多与纳米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相结合。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让他们了解材料的组成、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材料的制备与分析技术,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材料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 熟悉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3. 能够分析材料的性能数据,并能根据需求设计和改进材料的配方和工艺。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进行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材料化学基础知识1.1 材料的分类和特性1.2 材料的原子结构和晶体结构1.3 材料的微观与宏观性质1.4 材料的热力学性质1.5 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导电性质2.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1 材料的合成方法与工艺2.2 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特性分析2.3 材料的结构表征技术2.4 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测试3. 材料性能与应用3.1 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失效机理3.2 材料的热学性能和应用3.3 材料的光学和电磁性能3.4 材料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等2. 实验教学:实验操作指导、实验报告撰写等3. 课外实践:课程设计、小组讨论、科研项目等4. 学科竞赛:参加材料化学相关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材料化学导论》2. 参考书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论》- 《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 《材料失效分析与故障诊断》- 《材料在光子学中的应用》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2. 学期论文:根据指定的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七、教学评价与改进本课程将定期进行教学评价,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优化。
#中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加工方向导师

姓名:王德志性别:男出生:1968-10 职称:教授单位:材料加工项目电子邮件:详细介绍【学历】1991.7、1994.4和1998.4分别毕业于原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金属塑性加工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工作简历】1998.6于原长沙铁道学院机电项目学院任讲师、2000.5任副教授;2002.7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项目学院任副教授、2005.9任教授。
【研究领域】1. 材料的强化与韧化2. 新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工艺及机理3. 铁道材料的研发及失效分析4. 难熔金属材料的加工工艺【正在进行的主要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a2O3/MoSi2复合纳M微粒强韧化烧结钼的界面反应及微结构研究国家“863”计划项目:高纯度原料粉体的合成及稀土掺杂增韧强化长沙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混合稀土钼园片的研制【主要奖励与荣誉】2005.12 中南大学陈新民奖励基金年轻优秀教师奖2005.10 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7 中南大学优秀班导师2004.12 中南大学优秀在站博士后2003.12 中南大学研究生教案质量优秀奖2002.10 湖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叁等奖2002.5 中南大学青年岗位能手2001.12 中南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案竞赛教案十佳基本资料姓名:李慧中性别:男出生:1968-9 职称:教授单位:材料加工项目电子邮件:详细介绍【简介】李慧中,湖南常宁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材料加工项目系副主任,湖南省特种铝合金材料项目技术中心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湖南省模具与制造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高强轻质结构材料<铝合金、镁合金及钛铝基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组织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及承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国家“863”重大,总装预研,国防科工局,中国博士后基金及省级科技计划重点等项目。
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E I、ISTP收录90余篇。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专业培养方案-定稿

材料加工工程(080503)专业培养方案-定稿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503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学术作风。
2.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风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坚实和系统的材料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的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书刊资料,并具有较强的语言沟通与读写能力。
3.身心健康。
4.了解材料学科的发展方向,能够熟练地运用材料学的研究手段、测试技术和其他相关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前沿性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成果;具有较强的从事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能力或独立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1.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工艺、组成与结构、材料性质、使用性能等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材料的性能优化、工艺优化以及材料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材料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它既要探讨材料的普遍规律,又有重要的工程价值,研究范围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如下:1)智能材料与结构该方向研究的特点是将具有特殊性能的智能材料复合于本体材料、或制成智能构件与原有构件相结合,以形成一种具有感知和作动功能的新型智能材料结构,使结构自身具有自诊断、自控制、自适应的功能,达到提高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目的。
主要研究自适应智能材料、结构控制和损伤监测智能材料理论、智能材料在结构健康诊断与控制中的应用等2)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材料泛指应用于一切土木工程结构或构件,并最终形成建(构)筑物的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切土木工程的物质基础。
常规土木工程材料主要包括陶瓷、玻璃、水泥与水泥基材料、耐火材料等无机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防水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凝土等有机材料。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设 从事教学 、 科研 的研究所 ( 中心 ) 、 材 料专业实验室 、 材 料 测试 中心 实 验 室 、 材 料 检 测 室 及 上 海 同材 科 技 发 展 有 限公 司 等 机 构 . 拥 有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一 级 学 科 博 士 学 位 授 权 点 和博 士 后 流 动
站, 其 中材 料 学 ( 原无 机非金属材料 ) 是 全 国首批 博士 点之一 , 也是 国家和上 海市重 点学科 、 国 家“ 2 1 1 工程” 项 目重 点 建 设 学 科 、 教 育部 2 I世 纪 教 育 “ 振兴行 动计划” 的重点建设 学科 、 “ 长 江 学者奖励计划” 特 聘 教 授 设 岗学 科 . 学 院现 有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本 科 专 业 , 下 设 5个 专 业 方 向 :建 筑 材 料 、 高分 子材料 、 无 机 非 金属材料 、 金属材 料 、 复合材料. 材料科 学 与工程 研究 生专业有 材料 学 、 材料 物理化 学 、 材 料 加 工工程 、 生物材料 、 纳米材料与技术 等 , 各专业具有二级 学科硕士 、 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 院 以科 学研 究 和 工 程 实 践 成 果 为 办 学 基 础 , 以具 有 国际 化 视 野 的 、 良好 科 学 素养 和 工 程 实 践 能 力 的 师 资 队伍 为 保 障 , 创 建 以递 进 式 课 程 群 为课 堂 教 学 链 , 以实 习基 地 、 教学 实验平 台、 创新研发基地 为创新实践链 , 以工程实践 、 国际化教 学 、 双 学 位 等 为 交 流 合 作 链 开 放 型 卓 越 人 才培养体 系. 综合考 虑本科 、 硕 士 和 博 士 3个 阶段 , 提高人 才培养 效率 , 形 成“ 4 + M” 卓 越 人 才 培养模式 . 学 院师 资 力 量 雄 厚 , 现 有教职 工 1 3 1人 , 其 中正 高 职 教 师 4 O人 、 副高职教 师 3 7人 , 博士生 导师 3 7人 . 学 院 承 担 着 国家 重 点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 “ 9 7 3 ” 计划) 、 国家 高技 术 研 究 发 展计 划 ( “ 8 6 3 ” 计 划) 项 目等 国家 级 项 目 , 省部级重大和重 点科研 项 目, 并 积 极 参 加 全 国 和 上 海 地 区 的 重 大 工 程 项 目的 建设 和 研 发 , 接受各类 企业委托 的技术 开发 项 目, 向社会输 出了一批 高科技成 果. 在 材 料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科 的应 用 基 础 和 高 新 技 术 领 域 探 索 创 新 , 形 成 了 以建 筑 材 料 为 特 色 , 高 分 子 材 料、 无机材 料 、 金属材料 、 复合 材 料 和 纳 米 材 料 齐 头 并 进 的学 科 格 局 . 学 院 长 期 坚 持 与 国 内外 同行 密 切 合 作 和交 流 , 聘 请 了来 自德 国 、 美国、 日本 、 丹 麦 等 国及 我 国材 料 界 的 知 名 专 家 学 者 为 名 誉 教 授 或 兼 职 教 授 , 开展科研 合作 . 并 积 极 拓 展 国际 办 学 途 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Sn-与金属的冶金反应 §3.3 焊点下的金属化层 §3.4 互连界面的演变与演化 第四章 电子封装与组装工艺 §4.1 键合原理与工艺 §4.2 凸点技术与凸点下的金属层技术 §4.3 波峰焊技术 §4.4 回流焊技术 第五章 电子封装工艺材料 §5.1 焊膏 §5.2 各向同性导电胶 §5.3 各向异性导电胶 §5.4 无铅焊料 第六章 电子制造可靠性 §6.1 电子封装结构的可制造性设计 §6.2 电子产品失效分析程序 §6.3 物质传输引起的失效 §6.4 环境损害 §6.5 力学性能退化 §6.6 材料和设备的失效分析 现场教学部分 参观材料学院电子封装实验室并做可靠性实验,观看半导体工艺教学录像
教材:
《Electronic Packaging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郭福等译,科学出版社, 2011 年(双语教材) 《微连接原理》吴懿平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主要参考书:
《Solder Joint Technology》, King-Ning Tu, New York, Spinger, 2007 《电子制造技术基础》 ,吴懿平/丁汉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年出版 《电子组装技术》 ,吴懿平/鲜飞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出版
《电子制造技术-利用无铅、无卤素和导电胶材料》 ,刘汉诚,汪正平等。化学出版社,2005 年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学分:2
学术专长 表面工程 电子封装技术
教授 教授
材料学 材料学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电子制造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电子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以 及相关的电子封装技术,重点集中在封装材料与微连接的金属学问题。内容包括 芯片制造、先进电子封装与组装技术、微连接原理与互连界面等。重点讲述微连 接相关内容:焊料润湿原理、焊料合金与助剂、Sn-金属的焊接反应、焊点下的 金属化层、无铅焊接的金属学等。 本课程是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程。在秋季开课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 第一章 电子制造概述 §1.1 电子封装在电子工业中的地位; §1.2 软钎焊连接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1.3 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 微纳加工与芯片制造 §2.1 微纳加工技术概述; §2.2 芯片制造工艺; §2.3 半导体工艺材料 第三章 微互连原理 §3.1 焊料润湿原理
表 7.
材料
学院(系、所)
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110.501
课程名称:电子制造技术 英文名称: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类型:□讲授课程 □实践(实验、实习)课程 □研讨课程 □专题讲座 □其它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博士 □
适用专业: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 适用层次: 硕士 □ 材料加工工程 开课学期: 先修课程要求: 课程组教师姓名 胡树兵 吴懿平: 32/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