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 课件(共20页)

相关背景
歌词反复出现 “啊!黄河!”有何作用?
(1)使得歌词主体部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即“颂黄河”部分可清楚地划分为 “黄河养育了中华 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 中华民族”三个层次。由实到虚,逐步深入,环环 相扣。 (2)有利于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对黄河 的礼赞之情。 简而言之:加强了抒情语气,又体现了诗歌的内 容层次。
u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 有什么表达效果?
“劈”字雄健有力,渲染出黄河波 涛滚滚,横贯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颂黄河:诗歌内容
(1)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摇篮)—— (历史贡献); (2)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屏障)—— (地理优势); (3)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臂膀)—— (精神价值)。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 动脉是黄河。”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 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 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 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 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 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黄河颂
光未然
作者介绍
( 望 )黄河
黄
河 颂
歌词
(颂
)黄河
( 学 )黄河
活动三:精读诗歌,歌颂黄河
【颂黄河】
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任
选一角度,光未然是如何歌颂黄河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
(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2。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
三、补充资料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课文原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5.《黄河颂》优秀课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有关黄河的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6.九曲黄河十八弯
“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 现有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全 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 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 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由实 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主
望黄河
体
颂黄河
尾声
学习 黄河精神
阅读从“啊!黄河”到“伸出 千万条臂膀”,回答下列问题: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 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 代中华儿女。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 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 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 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 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黄 河 颂
光未然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 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 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 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始终通过奇特的 想象和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 阔的历史画卷,歌颂苦难与抗争,反映中华 儿女的真实场面。
体会情感,朗读比赛
朗读指导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 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 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 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 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 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黄河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
参考答案: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及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
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参考答案:本诗属于直接抒情。
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举例:闻一多的《太阳吟》属于直接抒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则属于间接抒情。
三、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1.学习课文中的“批注示例”,想一想示例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2.请在课文中选出最能体现黄河特点的两三处词句,仔细品味并加上批注。
参考答案:1.批注的对象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可以从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解感受、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批注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批注的语言要力求精简。
2.提示: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黄河特点”这几个字,主要从“望黄河”和“颂黄河”片段选择两三句诗句加以体会并批注。
(可参考课文详解)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
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
提示:举办小组诗歌朗诵比赛,重在巩固和拓展知识。
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认真练习,加强交流展示。
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点拨:课外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力求有所收获。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

《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批注讲解与训练(44张PPT)

联想式批注 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以用许多古人 的诗句进行批注,“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 压枝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用 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给《桂林山 水》作批注。 解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用诗人臧克 家《有的人》中的诗句作评注,
圈点批注的符号:
~~(曲线)画在文采斐然,写作可以借鉴的句 子下面。划在文章优美语句下面。 △△(着重号)标在句子关键词下面。 ===(双横线)划在文章关键句子(过渡句、 总起句、中心句等)下面。 。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 的语句下面。 ?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批注的位置: “眉批”(批在书头上) “旁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 “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 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 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 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 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 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 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荒原觅食”片断) 批注: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 “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 心理压力。
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写不下可用 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如果该书 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的笔写。
金圣叹论《水浒传》
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 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 《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 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 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 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 ——摘自 金圣叹《水浒传•又序》
第5课《黄河颂》课件(共2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黄河颂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 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预习检查反馈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山巅( diān ) 哺育( bǔ )浊流( zhuó)狂澜 ( lán ) 滋长( zī ) 宛转( wǎn )掀起( xiān )体魄( pò ) 九曲( qū )澎湃(pénɡ pài)屏障( píng zhàng) 磅礴( páng bó )一泻万丈( xiè )
2.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激 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二、研读诗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本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一开
始就歌颂,而是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诗中找出一
五、诗歌朗诵比赛。 1.朗读诗歌,读出诗歌节奏 2.说说下列句子应该怎么读?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 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 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 “奔”“劈”重读; 这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出黄河一泻万里、奔腾不息、波澜 壮阔的气势和无坚不摧、势不可挡的力量。 ②“啊!黄河!”重复三次,诗人反复吟唱,三个 ““啊!”, 应该怎样读?
(三)明目的,知主题(为什么写) 把握诗歌主旨
作者描绘黄河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 精神,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诗人借歌颂黄河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1938年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 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 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 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光未然奔赴 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中国雄奇的山川,英勇 抗敌的战士,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 涨的爱国热情,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梳理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文章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揭示出来,以小见大,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这篇课文历来深受师生欢迎。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作者对沦丧故土的怀念不是抽象直白地抒情,而是通过对大量景、物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歌塑造了一位我国古代北方勤劳、孝顺、勇敢、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
主人公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诗歌还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广受欢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探究
1、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 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 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 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近镜头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俯瞰全景
从昆仑山下奔 向黄河之边;
黄河颂
考考你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长达6300千米。从高空俯瞰,它非常 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 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 山,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 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 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
速和语调。 二、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
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整体感知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 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 什么?
整体感知
1、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其所表现的我们伟 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 歌。
整体感知
3、诗的最后一段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文章结构
绘黄河
颂黄河
抒壮志
直奔东南
惊涛澎湃
望
颂
浊流婉转
力劈中原
中华民族的摇篮 中华民族的屏障 千万条铁的臂膀
增发 强扬 民民 族族 观精 念神
整体感知
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整体感知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
欣赏黄河
注:黄河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
欣赏黄河
黄河上游景观
欣赏黄河
黄河中游景观
欣赏黄河
落日
芦花
欣赏黄河
黄水黄土奇观
壶口瀑布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 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 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 诗《黄河大合唱》,经 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作者简介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 名的音乐家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创作了《救国军歌》、《游击军歌》、 《茫茫的西伯利亚》、《在太行山上》 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由于他对发展 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 “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聚集知识
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
澎湃( 气魄( 狂澜( 浊流(
)(
)
) 高山之巅(
) 哺育(
) 屏障(
) ) )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黄河船夫曲》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谣》 《保卫黄河》
《黄河颂》 《黄河对口曲》 《黄河怨》 《怒吼吧!黄河》
配乐朗读
深情地读: 一、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纵向描写 横向展开
“望”统领
整体感知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 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 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 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
整体感知
从黄河的历史贡献方面赞颂了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从黄河的地理特征方面赞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方面赞颂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
背景介绍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 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 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 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 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 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 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 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 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 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整体感知
• 今天学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 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 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