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赏析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的景物,感悟景物之美,体会诗人内心的感受,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两首诗词:
背诵、默写、说体会。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课件出示《书湖阴先生壁》。
5.课文配套图片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江苏江阴),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既是咏史怀古,也是
对唐王朝统治者委婉的劝诫。后来武宗发动会昌灭佛,从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
这是一首素负盛誉的写景诗。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题为《江南春》。)
注释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赏析全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赏析全

八·古诗词鉴赏*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1. 把握标题,翻译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一)手法:(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内容方面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1*知识积累: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例:春风一得意落叶一失意月光一思念菊花一高雅莲花一高洁杨柳一惜别流水一叹婉鸿雁一思远浮云一飘零落日一惆怅冬雪一冷峻秋雨一忧愁红豆一相思竹林一闲趣旷野一凄清落花一感伤美酒一壮行大漠一苍凉古琴一知音故国一乡愁归燕一温情枯藤一萧瑟秋虫一凄凉孤灯一孤苦)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例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3 古诗词三首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3.读出节奏。

学生先自读,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并板书: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4】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4.女生男生赛读。

5.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闻到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二)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教师指导: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摘要】古诗词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赏析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

背诵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表达中体会语言之美。

解析古诗词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他们对文学之美的认识。

写作古诗词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通过比较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在古诗词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小学六年级, 审美情趣, 语言表达能力, 文学素养, 创造力, 批判思维, 传统文化1. 引言1.1 介绍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出对优美文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古诗词教学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背诵古诗词,学生可以提升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培养语言表达的自信心和能力。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并提高其文字表达的水平。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六年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六年级的意义在小学六年级阶段,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感受到审美的乐趣和人文情怀。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逐渐向网络文学等现代文化倾斜,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情感表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江南春》: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全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书湖阴先生壁》: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作品,是题壁诗,广为流传。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之古诗赏析的技巧和方法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之古诗赏析的技巧和方法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之古诗赏析的技巧和方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富含着丰富的意境之美,还承载着文化的千年积淀。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赏析古诗词,以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古诗赏析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一、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古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都对其意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赏析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作家的生平事迹等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意义。

比如,苏轼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矛盾的思考,这与他辗转官场、历经沉浮的经历密不可分。

二、关注古诗的音韵美古人讲究音韵美,在古诗中尤为突出。

一句好的古诗不仅意境深远,而且韵律和谐,给人一种心灵的愉悦。

在赏析古诗时,我们可以关注古诗的韵律、格律以及押韵等方面,体会其中的美感。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疑”、“月”、“光”等字的押韵处理,更增添了诗意。

三、品味古诗的意象美古诗以其深邃含蓄、形象鲜明的意象被誉为“凝练的诗意”,在其中流露出丰富多样的意象美。

当我们赏析古诗时,可以逐字品味、揣摩其中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略诗词的魅力。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意境独特,意象鲜明,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四、理解古诗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也是触发意境之美的重要因素。

在赏析古诗时,我们可以留意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细致分析和理解这些修辞方法,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感。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溪上梅花今已开”一句,通过“门前流水”与“溪上梅花”的比喻手法,让读者感受到兄弟之间永不分离的情感。

五、体验古诗的情感美古诗中常常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体验,通过古人的心灵感悟,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共鸣。

在赏析古诗时,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感表达,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引言:在小学课程中,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定义、意义、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案:古诗词欣赏。

一、古诗词的定义和意义古诗词是指具有古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珍贵遗产,是中国文学的精髓。

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优美、文化内涵深刻,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启迪人们的情感。

阅读古诗词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能够促进人们的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是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良好情感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目的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方法1.演讲授课法演讲授课法是指通过讲故事、讲解诗词内涵、分析诗句表达方式等方式,将古诗词的意义和美妙之处展现给学生。

教师需要通过熟练的口才和适当的表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词的内涵,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喜爱。

2.拍板法拍板法是指通过节奏鲜明的声音和手势,比如敲笛子、折纸花等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古诗词配以不同的拍板节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音韵之美。

3.诵读法古诗词具有优美的语言和韵律节奏,因此可以通过诵读法来学习和欣赏。

教师可以先朗诵一遍古诗词,然后让学生模仿诵读,注重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词的意义和美妙之处。

4.比喻和化用法比喻和化用法是指将古诗词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意义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比喻和化用法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诗词背景介绍- 诗词语言赏析- 诗词意境感悟- 诗词创作启示教学步骤1. 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 解读题目:分析诗题,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主题。

2. 诗词语言赏析- 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生僻字、关键字,解释其含义。

- 句式分析:分析诗词的句式结构,如对仗、排比等。

- 修辞手法:讲解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诗词意境感悟-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如喜悦、忧伤等。

- 价值观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价值观,如爱国、敬业等。

4. 诗词创作启示- 写作技巧:分析诗词中的写作技巧,如构思、用词等。

-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词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诗词文本: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

- 参考资料:有关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的资料。

-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等。

教学建议-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指导。

-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兴趣。

-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诗词学习的氛围。

以上为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古诗赏析
六年级古诗赏析(山居秋暝)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3、诗歌中以动衬静、声色相间的句子是:
对其中的“动”“静”和“声”“色”略作分析:
4、你是如何理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两句的艺术特色的?
5、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两句表达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和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之情。

B、“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写人,传达出诗人喜爱这里的自然生活中人的美。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之所以有名,只是因为用了
“照”“流”两个动词。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留恋此处景美、人美、留恋隐居生活的心声。

E、这首诗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V
F、“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7、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生活的人生态度。

答案:
1、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4、前句写女子,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诗情画意。

5、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6、C
六年级古诗赏析小练习(送友人)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1、解释加点词语
(1)孤蓬万里征征()蓬(
(2)挥手自兹去去()
(3)萧萧班马鸣班马(
(4)青山横北郭郭()
(5)此地一为别为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填空:
(1)《送友人》的作者是朝诗人,人称“”。

他的诗歌具有的特点。

(2)《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
4、对《送友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送别的地点、环境。

B、三四句以“孤蓬”比喻远行的朋友路途孤单。

C、五六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D、最后两句是写送君千里终有一别,马儿迫不及待地想离去,朋友只得分手。

5、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画线句子设喻巧妙,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8、此诗最后一联描写“马鸣”的目的是什么?请作分析?
9、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是比喻。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中的“游子”“故人”一指友人,一指自己。

D、“萧萧班马鸣。

”借着班马鸣叫表达离别之情。

10、找出能体现作者送友人的诗句。

(1)(2)
参考答案:
5、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六年级古诗赏析(黄鹤楼)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黄鹤楼》作者生活的时代是 .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中用了叠词“历历”“萋萋”,使作品朗读时呈现的艺术特色。

3、请还原下列颠倒的语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满怀思乡愁绪的作品。

B、这是一首抒发有志报国而实施无门的作品。

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

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5、解释加点词语
(1)此地空余黄鹤楼余(2)黄鹤一去不复返复
(3)晴川历历汉阳树历历(4)日暮乡关何处是乡关
6、对《黄鹤楼》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的诗风历来雄浑奔放,风骨凛然。

B、诗中最后一句运用倒装的句式,使之读起来更显气势。

C、这首诗情景交融,气势恢宏,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思念故乡的情怀。

7、下列关于诗歌《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诗歌,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向往之情。

B、据说李白为此诗折服,当时发出这样的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C、诗中“萋”与“凄”意思相近,说的是凋零的草木叫人伤心。

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写出了诗人对岁月不再的遗憾和世事茫茫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