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5.14•【字号】皖政办〔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5月14日目录第一章工作成效与面临形势第一节自然概况第二节工作成效第二章总体要求与目标策略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规划目标第四节总体布局第五节总体策略第三章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第一节长江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第二节淮河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第三节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第四节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保护和修复第五节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第六节新安江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第七节江淮运河生态廊道保护和修复第八节淮北平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九节江淮丘陵岗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第十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第十一节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与修复第十二节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建设第四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加强资金保障第三节加强实施管理第四节加强科技支撑第五节鼓励公众参与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前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编制《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衔接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国家、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和《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明确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总体布局、修复分区和重大工程,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是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合肥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合肥是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十三五”时期,要继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依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成就合肥市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突出改革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坚持等高对接,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打造现代产业基地的战略突破口。

“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提升,技术储备实现提档升级,集聚发展态势日益显现,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实现20.5%和21.9%的较高增长率。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增加值分别达到2788.8亿元和698.7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3%。

二是成为结构调整的主推手。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9.9%。

新型显示、机器人等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取得显著成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金融、物流、研发设计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是成为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创新型城市加快建设,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户,新增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279个;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予量分别达15000件、3300件。

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等启动建设。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与审核中的航道技术等级依据问题的思考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与审核中的航道技术等级依据问题的思考

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与审核中的航道技术等级依据问题的思考作者:姜满山来源:《珠江水运》2016年第10期摘要:本文对《航道法》贯彻施行后,正在开展的航道规划编制过程中,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与审核的航道技术等级依据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航道保护技术等级依据问题思考1.问题的提出《航道法》自2015年3月1日施行以来,我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正在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并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会同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等编制安徽省航道规划,将报省人民政府会同交通运输部批准公布。

从启动航道规划编制到批准公布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目前正处于规划编制过程。

在此过程中,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核,是依照现有的航道发展规划和航道技术等级评定所确定的航道技术等级,还是按照规划编制过程中拟定但尚未批准公布的规划航道技术等级?这个问题,无论是建设与航道有关工程的建设单位,还是承担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报告编制的技术咨询单位,还是承担审核工作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都必须面对和应当解决的问题。

2.《航道法》施行前航道管理和保护中的航道技术等级依据已批准并公布的航道发展规划、航道技术等级评定所确定的航道技术等级是航道管理和保护的依据。

按照《跨越国家航道的桥梁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审批办法》,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或者航道管理机构对建设桥梁等与航道有关工程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的审批时,航道技术等级依据,只能是《航道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的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批准并公布的航道发展规划和经评定确定公布的航道技术等级。

这是因为,中长期航道发展规划是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一定的水平年编制的,不仅是航道建设的依据,也是航道管理和保护的依据。

而航道发展规划是通过航道建设来保障其实现的,一般只对需要采取建设措施的重要航道进行规划,例如包括航道发展规划在内的《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5—2020年)》,以四级以上航道为主体,由“两干三支国家高等级航道”和“五条地区重要航道”共同组成安徽省内河航道的骨架体系,规划里程约1130公里,而安徽省内河航道总里程达6612公里,规划航道只占17.1%,还有5482公里一般和其他航道没有进行规划,如果只依据航道发展规划所确定的航道技术等级作为航道管理和保护依据,我省将有82.9%的航道没有管理和保护依据。

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安徽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4、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完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要求完成了标准文本第一稿编写工作;
5、2018年5月至2018年6月编制组对第一稿规程文本进行了集体讨论审查,并根据内部审查意见完成了第一次全面修改,形成第二稿文本。2018年7月,安徽省公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第二稿文本进行了审查,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规程编制组结合专家组审查意见,就下步修改方向和落实专家组修改建议进行了讨论确定,随后,规程编制组根据会议精神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形成第三稿文本,并对第三稿文本组织进行了逐条讨论,至2018年8月中旬完成了规程全部内容的讨论定稿,并同步完成了内容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
1、填补了安徽省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处治方面的技术空白;
2、为安徽省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基层管理与技术人员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为具体养护方案的制定、病害处治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促进农村公路的施工标准化建设;
3、有利于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减少农村公路的养护维修成本,最大限度发挥农村公路工程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最终形成我国农村公路的病害防护与治理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2015年,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应“以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绿色环保、安全耐久为原则,建立健全适应本地特点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完善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十三五”重点任务中指出应“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地方标准。”交通运输部《“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提出“推进养护规范化”,“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养护作业标准化框架体系,建立健全养护技术标准、规程和技术指南”等发展目标与任务。安徽省交通运输厅2015年出台了《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切实抓好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增效、科学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官,到2020年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目标。2017年1月,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印发的《安徽省“十三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要求加强农村公路养护,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的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2017年3月,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建立适应各区域特点的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体系,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水平。”

加快高邮湖航道升级,力促运西船闸改建

加快高邮湖航道升级,力促运西船闸改建

加快高邮湖航道升级,力促运西船闸改建摘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整治苏北大运河,新建高邮运西船闸,沟通了大运河与高邮湖航运,并对湖区航道进行了疏浚,由此形成了由高邮通往安徽天长市的航道,天长市辖区内白塔河、铜龙河、秦菱河均汇入高邮湖,构成高邮湖航道网,高邮湖航道成为安徽天长矿石及农副产品水路外运的唯一通道,湖区航道里程36公里,其中苏皖各18公里,后经两省共同投资配布18座航标,改善航道通行条件。

运西船闸为80年代所建,标准低,随着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目前运西船闸已成为高邮湖航线水运瓶颈,提升高邮湖航道等级,促进运西船闸改建迫在眉睫。

关键词:航道升级船闸改建一、高邮湖水系水运现状高邮湖又称珠湖、璧瓦湖,属浅水型湖泊,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高邮湖属于淮河流域,湖区航道36公里(安徽、江苏各18公里)航道淤积严重,据当时实测,高邮湖水深比新白塔河水深少1米,这就造成船舶在湖区不能正常航行或减载航行。

遇枯水季节,100吨级以下船舶都无法航行,给天长市水运发展带来严重的制约。

天长市境内,围绕高邮湖,主要通航河流有:白塔河、铜龙河、秦菱河,均经过高邮湖航道,通过高邮运西船闸进入大运河,是沟通江苏中部与安徽东部的重要水上通道。

高邮运西船闸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投资建造的,是大运河建设配套工程,其建设规模为六级通航船闸,通航100吨级船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上运输发生了根本变化,船舶结构由八十年代的100吨级以下水泥质、木质船发展到现在500吨级以上钢质运输船,运西船闸原建的六级规模小而且设施落后,运行不正常,维修难度大,已不能满足过往船舶的通行需要,成为高邮湖水系经济水道的最大瓶颈,急需运西船闸升级改造。

近年来,滁州市积极推进高邮湖航道水系维护升级工作。

2002 年安徽省航道部门与江苏省航道部门联合在高邮湖区36 km航道上设置了17座航标,2012年安徽省港航管理局将老标拆除,按照一类配布12座航标(含铜龙河口、秦菱河口各一座),对湖区航道的稳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使用,正常水深均能达到3米以上。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05•【字号】皖政〔2017〕87号•【施行日期】2017.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皖政〔2017〕8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7年6月5日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期为2016-2020年,发展趋势展望到2030年。

本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全省人口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一)人口现状。

1.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省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以上,总和生育率1.7左右,常住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7.27‰。

五年累计出生人口384.25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少出生6.69万人。

2015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49.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22.5万人;常住人口6143.6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86.9万人。

2.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全省人口结构持续调整,变动趋势明显。

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的128.6下降为2015年的117.4,继续朝合理方向发展。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

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

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

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9.13•【字号】皖政办〔2016〕53号•【施行日期】2016.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皖政办〔2016〕53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第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9月13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考虑(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是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50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921.5亿元,年均增长2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3.6%提高到22.4%,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产值超千亿元。

二是一批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以面板为核心,集聚了液晶玻璃、光学膜、偏光片、驱动芯片等上下游企业30多家,合芜蚌地区正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区。

机器人产业在全国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龙头企业埃夫特公司已进入国产机器人整机企业第一梯队,四自由度以上机器人销量占国产机器人的1/3,位居全国第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