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7(第7章) 中国美术史[20页]
![7(第7章) 中国美术史[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8a41c417fe4733687e21aab3.png)
论述专项
(3)南北宗论 晚明文人画家董其昌以禅宗南、北两个宗派来比喻山水画的不同风格。他将王维和李思训分别定为 南、北两派的祖师,荆、关、董、巨、米家父子至元四家为“南宗”正传;赵伯驹和李、刘、马、夏 为“北宗”。极力推崇南宗为画家正统,贬斥北宗为行家画。他的这一理论观念对明末、清代乃至当 代的中国画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专项
②以明末董其昌、清初“四王”为代表的画家,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力主摹古。董其昌进一步提 纯了绘画语言,即把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从绘画的综合因素中突出出来,不再仅仅作为营造图像的手段, 而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目的。其结果便是使笔墨的组合成为了单独的审美客体,使笔墨的精妙与趣味成 为画面的中心,由此建立起具有抽象形式美感的画面结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四王”是依董其 昌开辟的道路、力图集古人大成的代表。他们十分看重笔墨,大多以古人丘壑挪前搬后,表现平静安闲 的情感状态,体现所谓“士气”与“书卷气”,但较少观察自然,描写具体感受。由于他们能精研书画 表现上共同的一面,注意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古人笔墨布局上的成就,所以发展了干笔渴墨 层层积染技法的艺术表现力,审美趣味的表达更趋于精致。
论述专项
★4.阐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发展。
答题要点: (1)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
也时有出现,但仅作为图符或宣教故事的衬景。 (2)魏晋以后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自觉的山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意识及相应审美观的变化,体
现出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宗炳的《画山水序》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隋唐时,山水画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
中国国画简介介绍

未来展望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未来,中国国画将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继续发展。通过结合现代技术和传统技巧,国画将焕发出 新的生命力。
国际交流与推广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画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传播,进一步提高其在国际艺术 界的影响力。
05
中国国画鉴赏与收藏
鉴赏标准与方法
气韵生动
国画追求意境和神韵,气韵生动是首 要标准。鉴赏时需观察画面的整体氛 围,体会画家的情感表达。
构图巧妙
中国国画在构图方面注重 巧妙布局,通过虚实相生 、藏露结合等手法,使画 面更加生动有趣。
代表作品分析
《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以城市风光为描写对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与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历史价值 。
《庐山谣》
这幅作品以庐山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价值。
构图布局
国画构图讲究章法,通过画面元素的 排列和组合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鉴赏时需分析画面的构图、透视和比 例关系。
笔墨技巧
国画注重笔墨运用,通过笔触、墨色 变化展现画家的功力和风格。鉴赏时 需仔细观察笔墨的浓淡、干湿、粗细 等变化。
主题与意境
国画常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 ,通过描绘自然或人物形象表达画家 的思想和情感。鉴赏时需理解画家的 创作意图和主题内涵。
墨
墨是中国国画中重要的绘画材料 ,常用的墨有油烟墨、松烟墨等 ,不同的墨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宣纸
宣纸是中国国画的主要绘画载体 ,常用的宣纸有生宣、熟宣等, 不同的宣纸有不同的特性和适用 范围。
技法与材料的结合
笔法与墨法的结合
在国画中,笔法和墨法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 画面效果和情感表达。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莫能逢之...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国画基本绘画理论

书画同源: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2同起源: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
象形文字。
3同形源: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同神源: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5同心源: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
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南北宗论:1明,董其昌,华亭派、松江派代表人物。
2佛教禅宗分南北,唐时始分。
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3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
4南宗: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5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6缺点: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
限制了绘画的发展。
三远法:1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2高远、深远、平远。
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六法论:1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2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古画品录》)中。
3气韵生动(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临摹作品)谢赫《古画品录》(画品)南朝齐1国画理论著作2书中提出的“六法”之说,影响大,为历代画家、鉴赏家遵循,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六要论:1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2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
《中国画论》各时期代表人物及著作影响

先秦、秦、汉美术理论概论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概述隋、唐、五代、两宋美术理论概述元代美术理论概述在注意元代美术发展线索时,赵孟頫是一个应该特别注意的人物,他作为宋末元初的著名文人与画家,其绘画理论及美术实践都处于一种承先启后、全面探索的状态。
赵孟頫反对宋代院体那种拘泥于具象的画风,以对“古意”的追求力倡返朴归真简率不似的文人画风,努力在绘画中返归唐及其以前的古朴风格,开创一种迥异不同于宋代院画的新风尚,这是打着复古之名而行创新之实的典型例证。
在绝大多数元代画家那里,不求形似成为追求传神的重要提法。
当然,也有强调传神必借形似的观点存在,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画坛由宋代院落体一统天下向文人画称雄艺坛的时代转换的过渡性特征。
不求形似的呼声在宋代提出,到元代高涨。
这种倾向为明清时期大写意画风、笔墨独立表现倾向及不似之似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与这种不求形似相关的是对书法意味的追求。
以书入画在中唐张彦远提出后,在北宋也有郭熙、黄庭坚等提及,但几乎都未造成影响。
真正的影响及实践的普遍是在元代,主要与赵孟頫与钱选有关。
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强调的是书画之“同”。
钱选项认为画中隶体用笔即士气之所在。
元画特别讲求笔墨,甚至笔墨已超出了作为绘画造型的功用而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书法用笔已经作为一种纯粹的心灵表现。
然而,如同元画强调不求形似却并未真正不似一样,作为过渡阶段的以书入画的倡导,更多地强调的是书法用线与造型作用的一种有机的结合,亦即书法用线对画中形象的一种依附,书法意味及笔墨表现并未真正独立。
纵观整个元代画学,以书入画无不强调这个“同”字。
在欣赏元代绘画时,其书法用笔也的确是在巧妙地完成造型任务之后再呈现自己的审美价值的。
这与我们在明清时期看到的绘画“第一论笔墨”的表现犹隔一层。
钱选的暗示笔墨独立于造型功能而自主表现个性情感的精彩预言,到明代董其昌才真正得以提倡和实践。
所以元代美术是从唐宋到明清的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
美术笔记(绘画理论篇)

第四章中国绘画理论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一、人物画论(一)顾恺之东晋著作:《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对魏晋名流画家作品的评论。
《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
《画云台山记》——一幅画的创作文字设计稿。
观点:传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顾恺之——论点论点第一,明确的提出传神的重要性;第二,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第三,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四,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
【以形写神】指要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外部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方法。
【迁想妙得】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谢赫(南齐)时间:南朝齐、梁间1.著作:《古画品录》(《画品》)——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观点:谢赫六法《古画品录》——开篇“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绘画功能2.谢赫六法①气韵生动:最高准则,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②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③应物象形:画家描绘社会生活或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④随类赋彩:解决色彩的问题;⑤经营位置:构图;(章法、布局等)⑥传移模写:临摹画的技能。
(三)孙畅之北魏(or南朝梁)著作:《述画》——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二、山水画论(一)宗炳南朝宋著作:《画山水序》——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论点:“畅神说”“卧游”——“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卧以游之”另:透视原理的初步阐明透视原理的初步阐明今张绢素以远暎ying,则昆、阆lang之形,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二)王微南朝宋著作:《叙画》论点:娱情作用——“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第二节唐代时期绘画理论一、裴孝源(初唐)著作:《贞观公私画录》——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著录(古画著录之祖)二、朱景玄著作:《唐朝名画录》——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绘画断代史。
中国画论

“解衣般礴”论出自《庄子》“庶免马首之络”出自徐渭孔子的《论语·述而篇》说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基本上把“艺术”的作用位置规定好了。
以绘画主体分,有院体画、文人画、画工画之分。
被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而光照画史的画家是顾恺之“万物莫能与朴素争美”是老子的观点。
明代董其昌等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
北宗宗主是李思训“师意不师迹”提出者是郑板桥“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齐白石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传神论四王为代表的绘画仿古思想,在清初画坛上是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
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郭熙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等七种墨法的是黄宾虹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写胸中之逸气石涛在理论上明确提出了“不似之似”这一绘画原则。
“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画论》“用墨优劣在于生动与否”提出者是黄宾虹明代提出山水画南北宗论的是董其昌,这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关于画派的理论。
康有为变法论主要内容是合中西“君形”指绘画首先要神似,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南宗画系宗主是王维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与王微的《叙画》为山水画形成期的重要文献。
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四王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是在.明代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五代·荆浩在其山水画论著作《笔法记》中提出“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东晋·顾恺之有《论画》、《画云台山记》、《摹拓妙法》三篇绘画理论著作。
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黄荃、徐熙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用笔“三病”有板、刻、结。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梳理分析与评价

·艺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梳理分析与评价代 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摘 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许多绘画种类,但绘画与文字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中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经过不断演变,文字担负符号叙述的重任,绘画则担负造型叙事的重任,二者才开始明显地区别开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绘画理论也随之出现。
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有零星的绘画理论观点,如战国时期庄子提出的“解衣般礴”说,西汉刘安的“谨毛失貌”和“君形”说等,都表现了古人对绘画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绘画理论对后世画家及其作品的影响。
关键词:绘画;品评;评论1 魏晋南北朝绘画品评魏晋时期,中国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后绘画品评也相继出现。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所著的《论画》,它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篇画论”,在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
”这是他对画的内容的难易程度提出的观点,从现在看来有一定的偏颇性。
他还提出:“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
”其中,“临见妙裁”是关于作画题材的取与舍,“置陈布势”是关于绘画的构图,“达画之变”是绘画与现实的观点,表现出他对绘画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要求处理画面要有一定主观性,不能照葫芦画瓢。
他还提出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观点:迁想妙得。
是说绘画怎样构思,大意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寻求灵感,肯定了想象力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以心运笔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思如泉涌,画笔就会表达你的所思所想,画面意境自然而然就会流露出来,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绘画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
当然还有很多绘画理论观点也是他在《论画》中所提出的,如“传神阿堵”“骨法用笔”“天趣”等。
由此也反映出顾恺之对庄子“天人合一”的继承与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
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
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
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
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
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
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
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
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
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的山水画与道释人物画、花鸟走兽画呈并立之势五代至两宋山水画已作为中国画十三科之首而遥遥领先这一时期的大画家多是山水画的高手一些划时代的绘画大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不朽的山水画论这些画论充实完善了以“六法”为总纲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
代王维《山水诀》、《山水论》。
因此中国绘画理论到了北宋已相当完善成熟理论与创作呈比翼双飞态势构成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四完善阶段从元代到现代的七百余年是中国绘画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的发展阶段。
由于元代之前中国绘画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元代以来的理论研究只是在大的框架内部进行。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对前人理论作补充2善增加了分科技法的总结3对中国绘画的基础———笔墨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从而打开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两汉以前中国绘画理论的发生情况1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生,《老子》,大,精神的充盈、自然、和谐、解衣盘礴、绘画达观超逸,个性追求。
(2)从本体的角度讲,绘画技法上:观察法、创作方法:类;色彩上:黑白素朴;(3)教化功能的产生:目的了解天象或“使民知神奸”(4)形神意识的产生,重视神。
《淮南子》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1、第一次高潮:(1)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
(2)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
(3)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
(2)“比《雅颂》之述作”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1)以形写神出自《魏晋胜流画赞》,用形来传达神气,汉代《淮南子》已提出绘画或音乐演奏中的“君形”问题,可视为传神论的雏形,它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当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示了绘画的本质。
价值意义:(1)确立了中国绘画的中心是“气韵”;(2)开创了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笔);(3)为中国画创作开列了完整的技术清单(用笔,用色,构图)。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
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元代如此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决定着元代绘画与隋唐五代和两宋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主流。
元代统治者对绘画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在题材、技法、审美倾向上不自觉地表达文人的情趣和爱好,从而带来元代绘画题材、风格以及技法上的巨大变化。
在复古思潮下,唐宋的文人画和山水画自然成了师法和模拟的对象。
总之,以水墨写梅兰竹菊,成为元代文人作画的特殊题材和时尚,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了明清绘画之先河。
元代绘画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其传世作品比六朝、隋唐五代、两宋都多。
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史前美术以生活工艺品为主,其发展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迎来了美术史上光辉的黎明。
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革新,社会生产力和人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成为推动美术发展的巨大动力。
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
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强生,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汉的统一使得科学和文化艺术也出现繁荣,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此时代增添了光彩,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
后期佛教美术初见端倪,为后来繁荣做了准备,对后来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与唐代相比,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
山水花鸟画的成熟,诗歌书法的渗入,由偏重描写个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个体,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绘画形成了完美而成熟的格局体系。
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
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
现实性和世俗性明显增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元明以后有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随着民族大融合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挣脱开旧的束缚,佛教美术勃然兴起。
艺术造诣极高。
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
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知道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正确阐明他们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研究美术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绘画艺术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
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艺术生产有其特殊规律性,宫廷绘画都曾受到重视,发挥着宣扬教化装饰宫廷的职能,一部分美术雅化的趋向成为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艺术现象,民间美术的活跃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应得到科学的评价,在写意花鸟画成就最高,山水画也有一定发展,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则明显衰弱,后期剧变动荡,中国美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百年来近现代美术的变化与发展证实了这一点。
如石涛的绘画创作建立的独特画风起了先导作用,其《苦瓜和尚画语录》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行艺术概括,反对泥古不化,“借古以开今”名气颇大。
明代晚期,经董其昌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提倡复古,以临摹前人为能事,中国山水画艺术陷入步履古人的圈子而少有创造。
影响所及,直到清初的四王(王晕、王时敏、王鉴、王原祁)也都是如此,“摹古逼真便是佳”。
他们虽有泥古之弊,但在摹古之中也总结了前人在笔墨方面的不少经验心得,对于绘画遗产的整理与研究,不能说是毫无贡献。
明代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画家趋向于摹仿古人笔墨,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要创新,但仍要努力地去吸收传统中技法和笔墨之精髓。
有人认为临摹几张作品就算是继承了。
其实真正有成就的画家时时刻刻都在汲取前辈留给我们所有丰富宝贵的经验和精深的笔墨功力,从而使自己更能从中发扬和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辉煌作品。
2__ 山水画的历代变迁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艺术史上,审美理想的确立与艺术语言的成熟常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正如山水诗兴起于南朝的谢灵运,而在盛唐达到高峰,山水画艺术语言的成熟也需要历代画家的不断锤炼经营。
从魏晋到隋唐,受外来佛教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家的写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在人物画上表现显著,在山水画上同样如此,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自然的开始,勾线填彩之法自然就成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宋元山水画家忠实于自然,师法造化,形成了注重写实的画风,这为元代山水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情感与笔墨形式美相结合,完成了画风由尚形写实向抒情写意的转变。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
但之后的绘画,仍有所突破。
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
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
明代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的山水画成就较高。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
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
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
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