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010

合集下载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准备收集气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
收集的呼出气体
思考: 1)如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用排水法收集 2)排水集气法适用收集什么样的气体? 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3)收集的呼出气体为何正放? 密度大于空气 3)判断气体集满的方法? 气泡向瓶口外冒出时
3)收集空气 (两瓶) 思考: 1.如何收集空气?
将集气瓶装满水,然后将水倒掉,盖上玻璃片。
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 蒸气的含量较多,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发 现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生成,说明 空气中含有什么气体。
答案:澄清的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 浑浊,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别二氧化碳气 体。澄清石灰水久置空气中生成白色物质, 说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例2:举例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例3 : 现有三瓶气体,分别 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简 单的方法来鉴别。
答案: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到 瓶中,如果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 发生的是空气。
佳题选编
1、(河南省中考)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 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 有什么不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下表是他们的 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设计实验 步骤:
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 象?看到现象后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震荡,观察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 哪些物质?
实验操作
1、在蜡烛火 焰上方罩一个 冷而干燥的烧 杯 2、将烧杯取 下来正放,迅 速往烧杯中倒 入少量澄清石 灰水,振荡
实验现象 烧杯内壁有 水珠生成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点燃 二氧化碳+水 石蜡+氧气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时1)学习目标: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___________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_________,通过对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展示提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你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哪些特点?【深入探究】: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成分是什么呢?【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讲点拨:1、小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

他的以下做法中你认为不合适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查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C.因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故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达标体验:1.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火焰中约1 s~2 s后取出,能观察到()A、均匀的变黑B、与外焰接触部分被烧黑C、与内焰接触部分被烧黑D、与焰心接触部分被烧黑2.蜡烛是由和组成的,蜡烛的颜色是,形状。

硬度较,气味是,蜡烛不溶于水,把蜡烛放入水中,蜡烛(填浮在水面或沉入水底),蜡烛的密度比水(填大或小)。

3.蜡烛燃烧既发生了变化又发生了变化,火焰分层,_ 最暗, 部分的温度最高,部分温度最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教案建议课标要求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内容分析及教案建议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案建议如下: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

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此项探究活动,敢于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谁观察到的现象越多,描述越详细越准确越好;要鼓励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改进自己的短处。

教材中对这个探究活动的小结很重要,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⑴关注物质的性质;⑵关注物质的变化;⑶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引导学生积累对物质的一些具体性质和变化的认识,为下一单元学习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等打好基础。

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较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但该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练习,以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 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 内容 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 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交流讨论 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1. 学习化学实验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取一根火柴梗,(或在蜡烛的火课堂讨论1. 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 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s-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 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表示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4篇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4篇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优秀4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篇一【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实验准备: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洁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课时:二课时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

思维联想:怎样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实验探究:探究1: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观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详细的、客观的观察、描述和记录。

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观察提示:1、点燃前:观察色、味、状态,形状,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高低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迅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明,有轻微的气味,质地柔软。

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安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

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迅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

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点燃蜡烛时要仔细观察前、中、后的所有现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关于空气与呼吸排出的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空气与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其成分完全 相同 B.减少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的气体 C.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氧气有明显的减少,二 氧化碳和水蒸气则有明显的增加 D.吸入的空气中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 化碳和水蒸气 3、如图,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 倒插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可观 察到的现象是 , 。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一部分 提出问题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部分 作出猜想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低 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高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变高
第三部分
知识准备
(通过查阅资料获取) 大家能不能结合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 生活中的常识来讲讲如何检验这三种气体。
呼出的气体中 二氧化碳的含 量变高 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的含量变 低 呼出的气体中 水蒸气的含量 变高
空 呼出 气 气体
(4)
作业: 1、抄写10遍并背出。 磷 P 氯 Cl 硫 S 钡 Ba 铂 Pt 金 Au
氩 Ar 碘 I
汞 Hg
2、《学程导航》P8 尝试训练 P9~10 《自主检测》P4~6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 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 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 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
〖活动提示〗怎样观察?
反应前 反应物的 色味态 反应时 现象,反 应条件 反应后 生成物的 色味态
2、已知在物质的变化或转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是 不会发生改变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碳、氧两种元素, 水中含有氢、氧两种元素。某学生为了证明甲烷中含 有碳、氢两种元素,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方案。请 你帮他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甲烷中含有碳、氢元素 实验用品:火柴、盛有甲烷的贮气瓶、一个光洁干燥 的小烧杯、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蓝色火焰。 ⑴点燃甲烷 ⑵将光洁干燥的小烧杯罩 在甲烷燃烧的火焰上方 ⑶将蘸有 澄清石灰水 的 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有小 证明含有 氢 元素。 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 证明含有 浑浊。 碳 元素。

课题二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二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0
探究3:蜡烛燃烧的产物
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有哪些? 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设计实验:
实验、观察、纪录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评价反思:
21
填写探究报告: 实验内容 步骤与方法 结论 沾有澄清 蜡烛燃 点燃蜡烛,在 了解蜡 火焰上方罩沾 石灰水的 烧生成 烛燃烧 有澄清石灰水 烧杯内壁 二氧化 后的产 的烧杯,观察 出现浑浊 碳 . 物 点燃蜡烛,在 干冷烧杯 蜡烛燃 火焰上方罩干 内壁出现 烧生成 冷烧杯,观察 无色液滴. 水.
(10)蜡烛火焰为什么会闪烁摇晃? (11)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 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 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
外焰
内焰
焰芯
探究2: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提出问题: 蜡烛的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蜡烛火焰最外层 ( 外焰 ) 进行猜想: 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取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 设计实验: 中,1秒后取出,比较其不同部位被烧
观察和描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分析
燃 着 时
4
观察和描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火焰分 三 层,最外 层最 明亮, 最内 层最暗。一根火 柴在火焰不同部位燃烧的情 火焰温度外层高内层低 况: ; 在火焰上放一干燥的烧杯观 察到的现象是内壁出现水滴 , 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析
明液体是什么?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
(6)蜡烛燃烧过程中只有化学变化,对吗?为什么?
8
学习化学具有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即不孤 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性质或变化,而是 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 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并分析和比较,以 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反思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反思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反思【原创版4篇】篇1 目录I.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II.教学反思a.教学方法b.教学难点与重点c.学生反馈d.教学改进措施篇1正文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自然界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在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来学习各种化学原理和反应,从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难点和重点,比如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等。

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反馈对教学改进的重要性。

在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学生对实验部分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实验和实践,同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最后,我认为教学改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改进。

篇2 目录I.引言II.化学学科特点A.实验为基础B.科学方法的应用C.理论与实践的结合III.教学反思A.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B.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成果C.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篇2正文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反思一、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方面。

学习化学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还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化学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反思。

二、化学学科特点1.实验为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从而揭示物质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2.科学方法的应用:在化学学科中,科学方法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
某活动小组为研究动物的呼 吸作用,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实 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动 物呼吸吸进________,呼出 ________。
A.酒精易挥发,滴酒精在手上感觉有凉意
B.汽油能燃烧,人靠近汽车闻到一股刺激性油 味
C.铁的熔点高达1535℃,熔化的铁极易在空气 中变成黑色物质
D.蜡烛有可燃性,点燃蜡烛产生黄色火焰,生成 了气体
复习巩固:
4.生活中许多变化都能产生能量,下列放热现象 主要是由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液化气燃烧放热 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1)将蜡烛熄灭观察
(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现象:火焰顺着白烟
将蜡烛重新点燃;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察实验的步骤、方法:
实验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味道、硬度等;
实验中: 实验条件(如常温、加热、点燃等)
(一光、二
热、三生成) 实验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 有沉淀生成或声音等)
实验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味道、硬度等。
表1-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步骤
点燃前 白色固体,质软、 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蜡烛溶成液态,形成气态,火焰分三层外
焰温度最高。火焰最明亮,放大量热生成二氧
化碳和水。
熄灭后 有白烟且可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⑵证明实验②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 基础的科学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蜡烛前:侧重 观察颜色、状态、形状 、硬度、溶解性、密度 等;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蜡烛燃烧:
(1)火焰
最亮,温度最高 温度较低
C.电暖器通电放热 D.食物腐烂放热
5.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光放热
B.发出黄色火焰
C.生成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 D.长度变短
复习巩固:
7.某校化学活动小组分两步进行实验:①将硫 粉和铁粉在研钵中研磨;②研磨后的混合物在 加热时产生剧烈的发光、放热现象。 ⑴证明实验①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的方法是:
概念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依据)
伴随现象 物质的外形,形状发生改变 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 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 体,产生沉淀等
相互联系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实例 说明
矿石粉碎,水蒸发,汽油挥 木炭燃烧,铁生锈,食
点、沸点、硬度、密度、氧化性,稳定性
溶解性、挥发性等

木柴燃烧— 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 化学性质 铁生锈—— 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化学性质
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化学性质
复习巩固:
温度最低
说明:应用外焰进行加热。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蜡烛燃烧:
熔化
(2)蜡烛的外观
变短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生成物
倒置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说明有水生成
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蜡烛+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水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3.蜡烛熄灭后:
现象 结论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 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有。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小结: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现象 结论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 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二氧化碳 氧气

吸入空气 含量较少 呼出气体 含量较多
含量较多 含量较少 含量较少 含量较多
背景知识:
①二氧化碳(CO2)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CO2)气体也越多(前 提条件: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 ②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 旺,说明氧气(O2)越多。即氧气(O2)可以助燃。 ③二氧化碳(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 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如何判断气体 是否收集满?
3.收集满气体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说明该气体具有那种物理性质?
步骤2 比较二者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一瓶 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 察现象。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步骤3 比较二者中氧气的含量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 的气体中观察现象。
现象 空气中木条继续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 结论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含量较少。
步骤4 比较二者中水蒸气的含量
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 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 一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发等
物腐烂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等现象发生,但发光发热等 现象产生的变化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概念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
物质在化学
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 变化中表现出来

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 通过化学变化可
仪器测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 可燃性,还原性,
1.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导电性 B.可燃性 C.挥发性 D.溶解性
2.下列那种变化与其他三种有所不同( )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千里冰封,万里飘雪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复习巩固:
3.下列叙述,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该项性质表 现出来的化学变化是( )
步骤1 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步骤: 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 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 放在实验桌上
思考:
1.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需具备什么样 的物理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