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

♦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 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教学的作用: 1、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2、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 内化学说
工具理论 语言符号系统
♦ 对教学的影响
1、学习者是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 者”。 2、学生的学习是受背景影响的。 3、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挑战性认知任务和 支架。 4、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 Student:I throw it-box. ♦ Teacher:You threw the box? ♦ Student:No,I threw in the box. ♦ Teacher:What did you throw in the box? ♦ Student:My----I pait? ♦ Teacher:Your painting. ♦ Student:Painting? ♦ Teacher:You know----Painting. ♦ Student:Yes,Painting. ♦ Teacher:You threw your painting in the box? ♦ Student:Yes,I threw my painting in the box.
环境和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不断产主 和解决推动了个体的心理发展。 ♦ 2、在这一矛盾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 ♦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必须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个体 心理的发展。 ♦ 4、这个矛盾在个体生存的整个时期内是一直 存在的,特别是在儿童时期更为活跃,成年以 后,由于心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作用虽然存 在,但已相对减弱。
(二)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理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心理学(全部九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心理学(全部九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 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发展概况创建:夸美纽斯 ( 遵循自然) 、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 、卡普捷列夫 (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完善(成果[4] )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概述含义 [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 [4]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确2.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教育心理学 各章知识汇总
15.试述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11.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与负强化。负强化指通过警告或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某一行为的过程。正强化即跟随某一行为后并能增强该行为反应的发生。——理解记忆
12.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
13.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4.少年期儿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了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5.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6.学习准备: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7.关键期: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2岁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在个体发展中,初中阶段(11、12岁—14、15岁)正好处于少年期,高中阶段(14、15—17、18岁)正好处于青年初期。
2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根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2章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识记与理解:第2章

D、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笆性的可逆思维。
E、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2、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6、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采用的智商是以同年龄组被试的 总体平均数 为标准确定的。
三、简答题:
l、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三、掌握部分: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
“一样长”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面积守恒(8-9岁)
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重量守恒(9-10岁)
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教育心理学
图中的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 久性。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 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 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 他就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
年龄稍大的儿 童能够爬过遮 挡用的帷幕, 寻找他所感兴 趣的玩具。
教育心理学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随着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 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 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 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 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 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 是单维的和不可逆的,其推理也 常常是不合逻辑的。这一阶段, 儿童的思维表现出如下特征:
教育心理学
• 自我中心意味着儿童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
缺乏理解。他们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
事物和他人的立场。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 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
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我 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 表象中、逻辑中,而且在儿童中 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教育心理学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 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 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
• 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 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 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 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
教育心理学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 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儿童心理产生量变和质变,从而 得到发展。 • 儿童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 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 对客体的适应,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 适应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的,即图式
A 两块叠在一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 “A更重” (不守恒)
“一样重” (守恒)
教育心理学
体积守恒(12-13岁)
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向儿童呈现(Ⅱ)
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 准备放入水中
教育心理学
• 例如,儿童认为月亮跟着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 不走了。 • 这种拟人化的现象,皮亚杰称为“实在主义”,正是这 种实在主义妨碍了儿童,是他们混淆了自我与客体之间 的界线,不能摆脱自己主观感受的束缚,不善于从事物 的内部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事物,因而把注意力集中在 自己的观念和动作上,导致儿童把个人瞬间的感知当作 绝对真理,把主观感觉当成了现实。 • 儿童的实在主义使儿童一方面与直接观察相联,另一方 面比成人远离客观世界。这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
• 主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扩大了主 体的认识结构,适应着变化的客观世界。
教育心理学
敲击是婴儿在探索 世界时比较喜欢使 用的一种图式。
当儿童把新事物 整合到图式中时, 就产生了同化。
当一个新事物不适 合已有的图式时, 就产生了顺应。
教育心理学
(3)平衡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 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 “B更大” (不守恒) “一样大” (守恒)
教育心理学
长度守恒(7-8岁)
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 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Ⅰ) A B A B 向儿童呈现(Ⅱ)
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
教育心理学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 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教育心理学
直觉性
•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 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 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 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 的过程。 •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 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 “高一些”或“低一些” (不守恒) “一样高” (守恒)
教育心理学
分类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根据事物的性 质或关系对事物进行不同的组合,正确 的分类,并进行类的运算。
教育心理学
排序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由于已经达到了守 恒,能进行正运算,也能进行逆运算;在思维时 既能前瞻,也能后顾,表现在排序上,能同时利 用>和<两种关系,在内心依据大小、多少、轻重 和长短等关系对事物的次序作出安排,并能进行 具体事物的传递推理。 但这个阶段的运算还是具体运算。 第一,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第二, 运算还是孤立的、零散的,还不能形 成一个完整的组合系统。
主要论著
《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问题》 《心理学危机的含义》 《儿童期高级注意形式的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问题》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心理学讲义》 《思维和语言》
教育心理学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
问题
•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停 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又突飞猛进?
•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某种技能,
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会? •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后,在解 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却仍感到困难?
教育心理学
④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将事物的内容和形
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行推理。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通过思考命题本身而对命题的
逻辑性作出评价。他们不需要结合着现实世界的环境来思
考这些命题。 当面对难题时,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考虑可能产生 影响的所有因素,甚至在外部特征上没有明显显现的因素。 然而,他们会极尽思考,逐步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 维果斯基(1896-1934)是前苏联卓越的 心理学家,是维果茨基学派(又叫维列 鲁学派)的创立者、组织者、领导者。 •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 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 系问题。 • 维果茨基被誉为“心理学的莫扎特”,以其独特的人格 魅力和才华将一批优秀的学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了 著名的文化历史学派,被选为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最有影 响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scheme)。
教育心理学
(1)通过图式建构 • 图式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行为 模式或思维模式,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概念。 • 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 的反射,如新生儿的抓握、哭叫、吮吸等行为。
• 随着儿童的成长,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 化,逐渐丰富起来。形成比较复杂的图式系统,这
教育心理学
自我中心
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每一 件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 切事件都是以他为中心的,他 不会考虑别人的意见,也不会 协调自己和别人的观点。
实验者从前、后、左、右 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 上述四位臵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臵 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教育心理学
儿 童 的 言 语 交 流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 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 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
教育心理学
平衡
同化


顺应
失衡
外在刺激


内在刺激
平衡
教育心理学
2.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 皮亚杰认为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 结构。换言之,正是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使儿 童(个体)的智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
泛灵论
教育心理学
• 如,看到水就要玩水,看到别人玩球又要玩球。一旦 动作停止,对该动作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
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 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 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 边。儿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 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固定不变,既不能跨越,也不能 颠倒。
•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 • 发展的阶段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重叠。 Nhomakorabea育心理学
(2)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儿童主要用感知、动作与外界发生关系,逐渐形成客体 永久性观念,即使物体不在眼前他也知道仍然存在。这 是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智慧的萌芽 时期。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 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