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民间故事
精选长篇民间故事大全【五篇】

【导语】在中华传统⽂化中,民间故事占据了很⼤的地位。
在许许多多的故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听故事的快乐,更感受到了传统⽂化。
下⾯是分享的精选长篇民间故事⼤全【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长篇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青年叫王天亮,以打柴为⽣。
⼀天他上⼭打柴,忽然看见⼀只⽼虎,伸着滴⾎的⾆头,⾛到他⾯前,摇头摆尾似有所求。
天亮问:"虎⼤哥,你若是有病,就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把尾摆上三摆。
"⽼虎听了把头点了三点。
天亮看后⼜问:"虎⼤哥,你若是病在嘴⾥,再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病在嘴⾥,把尾摆上三摆。
"⽼虎⼜把头点了三点。
天亮奇怪地说:"虎⼤哥,你坐起来让我看看。
"⽼虎听罢果真坐了起来。
天亮仔细往⽼虎嘴⾥察看,原来是⼀根⾻刺扎进⾆⾥,⾆上肿了个疙瘩,有⼀只胡桃⼤,流着脓⾎。
天亮轻轻把⼿伸进虎⼝,拔出了那根⾻刺。
接着他⼜从⾐袋⾥掏出⼀个朱红瓷瓶,倒出⼀点祖传⾃制创伤灵药,敷到⽼虎伤⼝上。
不⼀会⼉,⽼虎的伤就好了。
⽼虎很感激,对天亮说:"我们拜为兄弟吧!"天亮欣然答应。
从此,天亮便按照虎⼤哥的意思,每天到南⼭湖边打柴。
那⾥⼭清⽔秀,林茂花繁,百鸟和鸣,犹如仙境⼀般。
有⼀次,天亮打完柴依着苍松坐在青⽯上休息,忽然发现前⾯不远处有⼀枚⼤得出奇的鸟蛋。
天亮见了如获⾄宝,把蛋揣进怀中,挑着柴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天亮⼗分珍爱这枚鸟蛋,⽤棉花把它包得厚厚的,晚上睡觉也放在被窝⾥紧紧贴在⾝边,盼望有朝⼀⽇孵出⼀只⼤鸟来。
过了不久,果真有⼀只壮实的⼩鸟⼉"瞅瞅"地破壳⽽出。
天亮母⼦把它看作掌上明珠,⼀⽇三餐,精⼼饲养,百般爱护。
⽇⼦⼀天天过去,鸟⼉慢慢⽣出了⾦光夺⽬的⽻⽑。
"啊!"天亮母⼦惊异地叫道,"原来它是⼀只美丽的凤凰啊!" ⾦凤凰渐渐长⼤了,天亮母⼦却⼀天天瘦下去。
⾦凤凰忽然开⼝说话了:"妈妈和哥哥为我都瘦了,现在我的翅膀硬了,我要远飞了。
最精彩的民间故事

最精彩的民间故事最精彩的民间故事发布时间:2020-01-13你有没有给宝宝讲过最精彩的民间故事呢?民间故事是故事形式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类型。
下面是宝岛优品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最精彩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最精彩的民间故事篇一北宋神宗年间,禹州城出了一件奇闻:县令刘德昌因治理地方成绩显著,本应被升为秘书省校书郎,宋神宗突然颁了一道御旨,说刘德昌必须和他那以行乞为生的跛子哥哥刘德忠对换行当。
秘书省校书郎一职由刘德忠去充任,而刘德昌则去当乞丐。
刘德忠和刘德昌是一对亲兄弟,为何刘德昌当了官,而他的哥哥刘德忠却做了乞丐?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原来,刘家兄弟原本是大家子弟,他们两人从小都很好学,饱读诗书,志向高远。
谁知好景不长,他们的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年纪轻轻的都不善理财,不久家道就败落了。
兄弟俩吃了上顿愁下顿,屋内所有值钱的东西被典当一空,日子过得很艰难。
这一年,正逢京城大比,兄弟俩都想进京搏一把,苦无盘缠,只好厚着脸皮分头去借。
岂料,过去那些跟刘家粘糖儿一般的亲戚朋友,见刘家今非昔比,一个个狗眼看人低,谁也不肯把银两借给这两个穷困潦倒的书生。
兄弟俩奔波了几天,最后都空着两只漏风巴掌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
眼看考期一天天逼近了,两个人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法子来。
刘德忠提议道:弟弟,依为兄之见,这一次由你去参加京城大考。
我去做乞丐,一路跟着你,讨来的钱粮供你沿途使用。
待你大考得中,日后你再资助我上京应试,如何?刘德昌一听,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但他却摆出一副难为情的样子,道:哥哥,亏你想出这么个主意来,我怎么能为自己赶考,而让你受这么大的委屈呢?应该我沿路乞讨,供哥哥赶考啊!瞧你说的,刘德忠笑道,我们是亲兄弟呀,还分什么彼此?你千万别跟我争了,就这么决定了!刘德昌看哥哥做事这么果断,连忙说:哥哥,如果我金榜题名做了官,一定资助哥哥你上京大比。
这天一早,兄弟俩动身往京城而去。
刘德昌一身古缎衣褂,摇着一把折扇,十足一副书生模样。
短篇的民间传说故事大全_经典民间故事大全

短篇的民间传说故事⼤全_经典民间故事⼤全民间故事从⽣活本⾝出发民间传说,但⼜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它们往往包含着⾃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短篇的民间传说故事⼤全,供⼤家参考。
民间传说故事1精卫填海相传,炎帝有个⼥⼉,名叫⼥娃。
⼥娃⾮常乖巧美丽,调⽪可爱,是炎帝的掌上明珠。
⼀天,⼥娃趁炎帝不在家,独⾃驾着⼩船到东海玩耍。
突然,海上起了⼀阵狂风,顿时巨浪翻滚,海浪把⼩船打翻了,⼥娃也被⽆情的⼤海吞没了。
⼥娃死后,她的灵魂化成了⼀只⽩嘴巴、红⽖⼦的⼩鸟。
它⼀边飞,⼀边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家给这只鸟取名叫“精卫”。
因为⼤海夺取了精卫的⽣命,所以她下定决⼼,⼀定要把⼤海填平。
从此以后,精卫不分昼夜地从西⼭衔来⽯⼦、⽊棒投到东海⾥。
可是⽯⼦、⽊棒在⼊⽔的⼀瞬间就被冲得⽆影⽆踪。
精卫没有⽓馁,仍⽇⽇夜夜在东海和西⼭之间来回飞。
奔腾的⼤海嘲笑她说:“你真是不⾃量⼒,你⼀只⼩⼩的鸟⼉也想把我填平?”精卫坚定地说:“哪怕再过上千年、上万年我都不会停下来,直到我死。
”⼤海⼜问道:“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因为你夺去了我的⽣命,⽽且你还会夺去其他⼈的⽣命,所以我要把你填成平地。
”说完,精卫⼜继续填海。
精卫长年累⽉地往返飞翔,从不停息。
⼀只海燕被她的⾏为感动了,与精卫结成夫妻,他们⽣出来的⼩鸟也和妈妈⼀样,去西⼭衔来⽯⼦、⽊棒填海。
⼈们都称赞精卫敢于向⼤海挑战的精神。
如果我们遇到难题时,也能像精卫⼀样勇敢,那么就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我们了。
民间传说故事2神农⽒尝百草上古时期的⼈们常以野兽、野果为⾷。
后来,⼈⼝越来越多,野兽的数⽬就相对变少了,⼈们渐渐觉得⾷物不够吃了。
那个时候,五⾕和杂草⽣长在⼀起,⼈们分不清哪些是粮⾷,哪些是草药,哪些是有毒的植物。
如果有⼈误⾷了有毒的植物,就可能中毒,严重的甚⾄会死亡。
神农⽒很想为百姓消除这个苦恼,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
他采集了⼏种可以⾷⽤的植物的种⼦,并教⼤家播种,这⼏种便是我们现在吃的“五⾕”。
有趣的中国民间故事会_中国民间故事短篇

有趣的中国民间故事会_中国民间故事短篇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有趣的中国民间故事会,供大家参考。
中国民间故事1祭鸟节(白族)远古时候,云南省鹤庆县大干山中的歌泉边上,有一个长满野枇杷和杜鹃花的小村,名叫黄郁坪。
这里住有一个名叫林音的白族姑娘。
林音家原先住在大干山脚的蜜腊村。
三年前的一天,她去大干山上砍柴,半路上拣到一个雀蛋吃了,回家后便怀了孕。
从此,她的父母和亲朋就不再相认她,把她赶出了家门。
林音受了亲人冷待,几次想寻短见自尽。
但折过头来一想,自己是个清白人,没做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糊里糊涂死掉也冤枉,便又铁下心活下来。
她向家里要了一点苦荞和几件生活用具,爬到大干山深处的黄郁坪来,在这里搭了一间茅棚,住了下来。
她在山林中开了很多山地,撒上荞子,种上燕麦,点上麻子,过着自耕自食的日子。
白天,百鸟同林音做伴,雀鸟唱着动听的歌,为她解愁消乏;夜晚,星月与她做伴,照着她绩麻纺线。
直到林音来到黄郁坪居住整十年的一天,她生下了孩子,一胎就生了十二个姑娘,二十四个儿子。
娃娃们生下地后,马鹿来给他们喂奶,雀鸟来为他们唱歌,蜜蜂送来蜜糖,萤火虫飞来照明,小白兔来帮忙照料……野枇杷花开了十次,杜鹃花谢了十回,三十六个娃娃长大了,都能帮助阿妈干活了。
春天,林音带着孩子们翻地、撒种;夏天,林音领着孩子到林中去采摘果子;秋天,娘儿们一齐收割成熟的荞子、燕麦;到了大雪降时,林音又领着孩子们安扣子、下陷阱捕捉野兽。
娘儿们相亲相爱,勤勤恳恳地过日子。
娃娃们到成婚年月了,西山正住有十二个山神,都来林音家求婚——他们要娶林音的十二个姑娘做媳妇。
这十二个山神也很好,平时帮助林音母子做过许多好事,因此,林音便把十二个姑娘,分别嫁给了十二个山神。
十二个山神,一家一家相隔很远,去来一次要半个月。
他们不盘山种地,吃的东西全是各种野兽肉。
十二个姑娘初到山神家,生活很不习惯。
她们常请雀鸟捎信来,向林音母亲讨要苦荞、燕麦等食品。
4个短的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1.无私奉献的故事——《精卫填海》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去东海玩,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
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
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
精卫填海的事惊动了天神。
水神共工很佩服精卫的精神,于是就降下洪水,把高原上的泥沙冲进大海,把海水都搅黄了。
于是,人们把东海北部发黄的海域叫作“黄海”。
当大海发觉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险时,赶紧采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边,泥沙在岸边沉淀下来,就形成了海涂。
海涂厚了、大了,人们就把它匡围起来,改造成良田。
2.顽强拼搏的故事——《愚公移山》很久以前,北山有个老头名字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山。
他觉得这两座大山挡住了他家的出路,让他每天出入都很不方便。
愚公九十岁的时候,把子孙们叫到面前,和大家一起商量,想要把这两座大山移走。
子孙们听了他的想法之后,都非同他的做法。
第二天,一家人便拿着锄头出门了。
一家人不管老小都去挖山,挖下的土和石头,用担到渤海湾去倒。
他们一家这样不停地干,感动了沿途许多人。
愚公移山的行动,不但感动了大地上的男女老幼,而且也感动了天帝。
于是天帝派了夸的两个儿子帮助愚公移山。
他们把一座山背到朔东,一座山背到雍南,不再挡在愚公家门口。
《愚公移山》的寓意:愚公移山借愚公的形象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
3.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我国西晋时期有一女子祝英台,她非常喜欢读书,梦想是外出求学,但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没有办法祝英台就用了女扮男装的方法,求学途中遇到了同为背井离乡外出学习的男子梁山伯,两人相见恨晚,意气相投,就在一草桥上结拜为兄弟,两人一同到了书院就读。
读书期间,白天两人如影随形、寸步不离,晚上就同枕共眠,一读就是三年,祝英台在朝夕相处中爱上了梁山伯。
这三年,祝英台从没当着梁山伯的面解下衣裳,而他却一点也没有怀疑,直到英台接到家里的书信,要她速速返回,临走前,两人依依不舍,十八里相送,在英台的暗示下,梁山伯才发觉其是一女子。
彝族有名的民间故事

彝族有名的民间故事彝族民间故事的产生与彝族原始宗教、原始民间文学密切相关。
那你知道彝族有名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彝族有名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彝族有名的民间故事:若哪莱的传说“若哪莱”是阿细语,汉话就是“丢失儿子的山。
”若哪莱座落在西山和圭山的交界处。
这个山名的由来,阿细人民有一段传说:在那很久很久以前,阿细西山没有坝塘,阿细人没有水喝。
大约在农历六七月间的一天,有个妇女背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上山去开荒。
太阳象盆火,烤得大地滚烫滚烫的。
妇女没有水喝,舌燥心焦手无力。
这时候,远方吹来一阵微风,微风带来一阵阵“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这水声拨动着妇女的心弦:木色婆(天神)怕是看到我们了,要不,他怎么会放出天水来解百姓的渴呢!妇女解开背带,放下婴儿,又把背单铺垫在地上,轻轻地将婴儿放在背单上让他人睡。
然后,开始去找水。
风儿轻轻地吹着。
流水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响着。
妇女走啊走,翻过了一座山,又翻过了一座山……。
可是她只听得到水流的响声,却看不见流水的影子……妇女没有失望,没有悲观!她还是走啊,走啊,走过了十二块平坝,翻越了十二座大山。
突然,一个慈祥的白胡子老人出现在眼前。
妇女忙上前磕了个头,深情地问:“老爷爷,木色婆放出的大水现在淌到什么地方?”白胡子老人没有回答。
妇女在疲劳和惊慌中定神一看:啊!这哪里是人,原来是水呀!妇女走下山,走近水,双手捧水喝个够。
喝饱了水,妇女转身往回走。
当她回到原地的时候,背单照样铺垫在地上,可是,婴儿早已被大黑蜂抬光了。
“木色婆啊,你给生不给活;要是山上有水喝,我的儿子还活着……”妇女悲惨地哭着。
哭声从这山传到那山,山寨里的父老们听见了,立刻宰了条小牛,剥下皮,拖到山里让朵年么来抬。
用这种办法尾蜂子,尾了三天,在五十里外的底吐栽呆找到了蜂窝。
云南民间传说故事

云南民间传说故事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那你知道云南民间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云南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民间传说故事:阿诗玛的传说相传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
这事被阿黑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赶回去救阿诗玛。
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
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以热布巴拉家。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得救了,兄妹俩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
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要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俩人都迷了路。
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
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一经走散,便谁也再找不到谁。
直对洪水渐渐退去,阿诗玛和阿黑又才碰到一起。
但俩人都已迷失了方向,又加浑身冻得直哆嗦,他们犯愁了。
这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为。
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我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
”讲完就落在阿诗玛的包头上,阿诗玛用手把它赶起后,就同阿黑哥尾站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
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白猪找不到。
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
他把泥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白鸡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他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
小学学过的民间故事

小学学过的民间故事小学学过的民间故事发布时间:2020-01-13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很多小学生都学过相关的民间故事,下面是宝岛优品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学过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学过的民间故事篇一三喜是个木匠,三十出头,心灵手巧,要价公道,在河东一带名头不算小。
三喜挣下的手艺钱主要做了三样事,一是盖房,二是买木料,三是淘古旧家具。
年头长了,他的藏品摆了整整三大间屋子,其中不乏珍稀绝品。
三喜收藏有几张百年老床,工艺繁复,雅韵古然,但是没有一张能令他真正满意。
某天,三喜听说一个皮货商将要举家搬迁,于是他赶去碰运气。
在那间光线昏暗的老宅子里,他看见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雕花古床。
那床是皮货商死去的老爹老娘留下的,遍布浮尘,体形大得令人瞠目,床中有睡铺、马桶箱、梳妆台、小橱、首饰箱、点心箱、麻将桌、香烟抽屉等,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房间。
床的四周雕满各种图案,有花鸟、草木、蝙蝠,还有人物故事,主要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有《关公送嫂》《桃园结义》《空城计》《七擒孟获》皮货商说,这古床是他老爹老娘心爱之物,两位老人走后,屋子和床都保持着原样,从未动过。
他经常坐在床前,体味老人残留的生活气息,回想他们的音容笑貌。
若不是举家搬迁,路途遥远,他说什么也不舍得卖掉。
三喜用高价将雕花古床买下后,便运回了家中。
他用鸡毛掸子把古床拂拭干净,然后抱来被褥枕头,心满意足地躺在上边歇息。
下半夜,正在床上熟睡的三喜忽然被一阵铿铿锵锵的声响惊醒,睁眼一看,奇了!古床对面的木板竟然变作一个小戏台子,一帮尺把高的小人正在台上演戏,曲目是《白蛇传》:西湖边的石拱桥上,美丽多情的白娘子偶遇撑着伞的书生许仙三喜以为在做梦,于是狠命掐自己大腿,疼得龇牙咧嘴,才知不是做梦。
他不由大喜,原来这雕花古床带着仙气!他打小就是个戏迷,这下可好,不出门也能看戏!从那以后,他白天忙木匠活,夜里看戏,日子美得不行!有时候太疲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戏台子啥时候收场他也不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山民间故事太湖七十二峰我国五大淡水湖中,要算太湖里的山峰最多。
为啥太湖中有这么多的山峰?这要从秦始皇南巡说起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知道国家地盘很大,但不知道究竟山有多少,水有多少,田有多少,就派出大臣到全国各地去丈量。
丈量后,大臣们回来报告说:“我国的地盘是三山六水一分田。
”秦始皇一听,觉得山也太多,水也太多,就是田太少了。
怎么办呢?秦始皇想:我有一根赶山鞭,何不把山赶到水里去,这样一来,不就山也少了,水也少了,田就多了么!秦始皇想好之后,决定带着赶山宝鞭,到天下去巡游。
他巡游到太湖边上,只见湖水望不到边沿,太湖好大啊!他一问当地官员,说有三万六千顷。
再看看太湖边上,山峰一个连着一个,一问当地官员,说有三千六百个。
秦始皇一边看,一边想:这里湖大山多,正好把山赶到湖里去。
于是举起赶山鞭,看到一山挥一鞭,挥起一鞭赶一山,一会儿这里“扑通”,赶下一座山,一会儿那里“扑通”,又赶下一座山,把太湖闹翻了。
太湖接近东海,属东海龙王管辖,虾兵蟹将立即将秦始皇赶山的事报告东海龙王。
龙王一听,心里急啦:把山头赶到湖里,我的子孙没有地方蹲啦,我的地盘也缩小啦,倘若让他再赶下去,湖海都填平了,我住到啥地方去?龙王急得团团转,想来想去没有办法。
这时,他的小女儿来了。
小女儿聪明伶俐,一见父王这个样子,便问道:“父王,你为何这般模样?”龙王把秦始皇赶山填湖的情况说了一遍。
小女儿想了想说:“父王不必着急,女儿自有办法。
”接着,便附在龙王耳边说了几句,龙王听了大喜道:“好!好!就这样办!”再说,秦始皇在湖边赶山,每天赶下九座,一连八天,一共赶下了七十二座山。
这天,秦始皇拿着鞭子,来到一座高山下,正要举鞭,忽见山脚下有间草屋,屋里有个姑娘在纺纱。
秦始皇走近一看,啊!这姑娘多漂亮呀,心想:我见过天下多少美女,那一个比得上她!秦始皇连赶山也忘记了,立即叫人把姑娘抢进了皇宫。
晚上,姑娘和秦始皇一起喝酒,秦始皇喝得烂醉如泥,死猪一样睡着了。
这时,姑娘偷偷找到赶山鞭,一阵风似地离开皇宫,回到东海龙宫里去了。
原来,这姑娘就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呀!她知道秦始皇好色,变了个漂亮的姑娘,故意让秦始皇抢去,好拿掉他的赶山鞭。
现在,立在太湖中的七十二峰,就是当年被秦始皇用赶山鞭赶下去的。
后来,秦始皇失去了神鞭,就没法赶山了。
要不,太湖中的山头还要多呢!石公石婆传说,从前太湖里有个水怪,它的本事大得吓煞人,张口一阵风,闭口一声雷,挥手一阵雨,抬头一个浪。
但是它跟鱼一样,离不开水,上不了岸。
太湖大得很,周围八百里,三万六千顷,鱼蚌虾蟹多得出奇。
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太湖沿岸的百姓,都靠太湖吃饭。
自从出现了水怪,太湖就变成了一个无人敢到的地方,吓得渔民再也不敢下湖捉鱼,吓得客商只好绕道而行,太湖一带的水上交通断绝了,甚至吓得人不敢去湖里淘米洗菜。
因此,凡是住着人的岛屿,都筑起了丈把高的堤岸,防止水怪出来伤人。
一个好端端的太湖,竟变成了水怪的天下,真叫人担心骇怕,日夜不得安宁。
那个水怪也真奇怪,放着嘴边的鱼蚌虾蟹不吃,独爱吃人。
因为人都吓得不敢下湖了,所以水怪饿得要命。
于是,它就拣中了太湖当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岛屿——西山,兴妖作怪。
霎时间,岛上刮起了狂风,落下了大雨,弄得整个西山岛好象一艘小船,在风浪中摇摇晃晃,要沉勿沉得危险极了。
百姓都吓破了胆,一天到晚慌张不安。
这时候,西山有个名叫王拆天的人,他生得特别长,伸手可以摸到天。
五百斤一副石担,他一只手可以连举一百次,真是身大力不亏。
可是听说太湖有水怪,却吓掉了魂,他怕岛屿沉下去,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就抓了许多百姓往太湖里抛。
一会儿,太湖里风停了,浪息了,水平如镜,原来水怪吃饱了肚皮,到湖底睏大觉去了。
水怪一觉醒来,肚皮又饿了,于是狂风暴雨又来了。
王拆天在湖滨的一个山脚下,又要抓人喂水怪。
树林里突然窜出两位老人,一男一女。
老汉对着王拆天大喝一声:“住手!”王拆天一看,是一个弯腰曲背的老头,他心想:你这老头竟敢对我王拆天呼五喝六,真是到太岁头上动土了。
于是他便动手来抓老汉,嘴里还骂道:“你这个老牌位,活得不耐烦了,老子叫你先下水去!”老汉不让他沾身,当下两个人就对打起来。
老汉赤手空拳,前跳后闪地招架,这时,老太手执一根龙头拐杖,在一旁助老汉一臂之力,老汉反手一掌,把王拆天打翻在地,又夺过王拆天的宝剑。
老太急忙拿起一条麻绳,象裹粽子一样,把王拆天绑得结结实实。
老汉又关照她捏紧绳头,自己用力将王拆天甩下太湖。
再说那个水怪,早已张开了窑门一样大的嘴巴,想吃东西了,看到有人下得水来,便连人带绳一口吞到肚里。
王拆天身上挂着的剑鞘,正象钓鱼钩子一样横在水怪肚里。
老太用力一拉绳子,把水怪吊出了水面。
老汉对准水怪连刺三剑,刺得水怪三声惨叫,连蹦三蹦,把山坡上的老太也拉到水里去了。
老汉见此情景,立即纵身跳到湖里。
水怪下了水,用足力气吹出一口次冷气,顿时,狂风暴雨,白浪滔天,雷声滚滚,惊天动地,水怪两条长臂好象两根铁棍,两只前爪赛过两把铁耙,拼命向老汉打来。
水怪的长臂比老汉的剑长得多,可是水怪打不着老汉,老汉的剑却能刺得着水怪。
这倒不是老汉的本领比水怪大,而是有老太在帮忙的缘故,老汉在左,老太在右,左右夹攻。
当老太看到水怪的两条长臂高高举起,狠狠打下,将要打着老汉的时候,就突然用力把手里的绳子一拉,把水怪拖了个四脚朝天。
老汉乘机扑上去就是一剑,等水怪站起身来,老汉早已离得远远的了。
他们就这样一拉一刺,两下配合,跟水怪周旋了七天七夜,才把水怪斩成了肉丁喂了鱼虾。
老汉和老太也因为七天七夜没有歇、没有吃,劳累过度,最后也死在了太湖边上。
老两口都是硬骨头,死了也没有跌倒下去,仍旧象活人一样站在水里,说也奇怪,他们在石公山东北角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石头。
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这两块石头叫做石公、石婆,把旁边的那座山叫做石公山。
可惜的是,石公、石婆在“文革”中被炸毁了。
缥缈峰上金兰花俗话说:“无锡惠山高又高,不及西山缥缈半截腰。
”太湖七十二峰,最高的就数缥缈峰。
很久很久以前,江南一带发大水,遍地一片汪洋,连高高的缥缈峰也只剩下一个尖帽顶,至于其他的山峰,都隐没在大水里了。
就在那个年头,顺水漂下姐弟两个人,弟弟叫金听子,姐姐叫金兰花。
他们已经在水里漂了三天三夜,可是大风大浪拆不散他们姐弟俩。
漂啊,漂啊,一直漂到缥缈峰才停住了,正巧,山巅上有块大青石,姐弟两个人,就立在这块石头上。
缥缈峰上,只有圆桌那么大的一块地方,也不是保险墩!恶浪滔天,丈把高的浪头一个连着一个,向他们打来。
只要稍微疏忽一点,就会送掉性命。
兰花姑娘整日整夜,一眼不眨,把弟弟护在身后,面孔迎着风浪,浪头打得兰花姑娘连气都透不过,眼睛、鼻孔、嘴巴里都呛出血来了。
就这样,她一连熬过了两天两夜,到后来,实在精疲力竭,累得倒在大青石上。
“姐姐,姐姐!”小听子喊得一声比一声响,左推推,右推推,可姐姐没有应声了。
兰花姑娘死了。
不过她的手,还是牵着小弟弟。
小听子喊破了喉咙,哭干了眼泪,还是一声声唤着“姐姐,姐姐!”最后听子也死在缥缈峰上。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缥缈峰上多了一种小鸟,这鸟叫“叫天知”,据说是小听子的化身。
大水冲毁了一切,夺去了无数人家的身家性命,所以听子心里气愤极了,就变成了一只小鸟,拼命朝天上飞,飞出云天,飞过南天门,飞进了玉皇殿,寻着玉皇大帝评理。
玉皇被他缠得头昏脑胀,才派出禹王爷下凡治水。
不说禹王爷怎样把太湖一带的洪水治理了,单说兰花姑娘为了跟听子弟弟常能相会,她便化作一盆金兰花,年年开,月月开,日日开。
太阳一出,金兰花就发出香气,那金兰花的叶子绿如碧玉,黄腊腊的花朵,有桑木扁担那么长,散发出来的香味,真比醇酒还要香百倍。
叫天知一闻到这股香味,便快活地飞呀唱呀,口口声声唤着“姐姐,姐姐!”,据说那香味飘到哪里,哪里就百花盛开,所以洞庭西山成了太湖里的一个宝岛。
据说,谁要是亲眼看到了缥缈峰顶上的那盆金兰花,谁就能够做啥发啥。
缥缈峰下陈巷地方,从前有位李老头,他就曾经亲眼看到过山头上那盆金兰花,所以他当天种下三棵筷子粗的香樟树,一夜之间就长得足有头号钵头那样粗哩!西湖寺中平底螺在西山陈巷里西湖山上,有一座西湖寺,始建于南北朝时代的梁朝。
西湖寺前有一个很大的池塘,它的水脉是直通太湖的,太湖中要起浪前,这里的水面便先会出现波动,所以称为“小湖”;又因为它在西山西部朝西的山坡上,所以俗称“西小湖”,西湖寺的名称也因此而来,西山八大胜景之一“西湖夕照”就在这里。
唐朝时有一天,一尊沉香木雕制而成的观音菩萨像漂在太湖中,西山十八所寺院的和尚各自在湖边设台烧香念佛,都希望自己的寺院能得到这从天而降的观音菩萨。
因为是天赐灵物,不能出船相争,只能让菩萨自己选择,漂到哪里就算是谁家的。
陈巷的太湖边有几株野生的莲花,最后观音菩萨像就漂在这里,西湖寺终于迎得了沉香观音。
为了感谢湖边的莲花,西湖寺的和尚把这几株野生莲花移植到了西小湖中。
西湖寺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垂青,一下子名声大振,人们纷纷到寺中烧香捐钱,求观音菩萨保佑。
一天,方丈大师为扩建佛殿出门请匠人去了,几个小和尚从太湖边摸来了一篮蛳螺,准备趁师父不在开开荤荤。
正当他们剪好了蛳螺准备下锅时,忽见师父正沿小路走上山来,便只能匆忙将剪好的蛳螺全都倒进寺前的西小湖中,以免被师父看见又要被罚念三天三夜超度经了。
西小湖中的莲花因为沾到了观音菩萨的灵气,使被剪去底部的蛳螺都活了下来,长成了底部平坦的“平底螺”,以后西小湖中便有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平底螺。
倪家坞里渔祖庙位于西山缥缈峰南麓的倪家坞是一个林幽谷静、风光秀丽的山村,早在唐朝就已有倪姓渔民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村名就叫倪家坞。
北宋时,倪家坞里出了一位行侠仗义、名振江南的江湖豪杰倪熊。
倪熊出身贫寒,武艺高强,嫉恶如仇,不畏权势,结交的朋友也都是江湖上行侠仗义的好汉,梁山英雄“混江龙”李俊就是其中的一个。
宋江受朝廷招安时,李俊不愿俯首受降,便携女儿一起浪迹天涯,来到太湖西山倪家坞旧友倪熊处安身,等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倪熊重义气,虽然知道李俊是朝庭钦犯,仍慨然接纳,把李俊父女安顿在自己家里。
为维持生计,不久李俊父女便随倪熊一起驾船在消夏湾打鱼。
闲时则与渔民们谈天说地,评说天下大事,在渔民中建立了融洽的关系。
为掩人耳目,李俊改名肖恩,他女儿改名肖桂英。
当时无锡马山有个渔霸,手下有一帮打手,常到西山对消夏湾一带的渔民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渔民们叫苦连天,渔霸还勾结官府,渔民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
李俊知道这个情况后,觉得实在是忍无可忍,便与倪熊一起,在夜里潜入马山渔霸家里,把渔霸和他手下的打手全都杀了。
杀了渔霸后,李俊自知在西山难以立足,不得不与倪熊挥泪告别,带了女儿离开西山到别处安身去了。
渔民们起先不知渔霸是何人所杀,后来不见了肖恩、肖桂英父女,便知道是他们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