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短文两篇》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八年级桃花源记知识点

八年级桃花源记知识点

八年级桃花源记知识点《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对于八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以下知识点是很有必要的。

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二、重点字词1、缘:沿着,顺着。

2、鲜美:新鲜美好。

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异:对……感到惊异。

6、欲穷其林:穷,尽。

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10、俨然:整齐的样子。

11、属:类。

12、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4、悉:全,都。

15、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6、乃:竟然,居然。

17、具答之:具,详细。

18、要:同“邀”,邀请。

19、咸来问讯:咸,全,都。

20、妻子:妻子儿女。

21、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2、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3、为具言:为,对、向。

具言,详细地说出。

24、叹惋:感叹惋惜。

25、延:邀请。

26、辞去:离开。

27、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8、不足:不值得,不必。

29、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30、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31、及郡下:及,到。

32、诣太守:诣,拜访。

33、遂迷:终于。

34、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

35、未果:没有实现。

3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

37、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三、通假字1、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四、一词多义1、舍(1)便舍船:舍弃。

(2)屋舍俨然:房屋。

2、寻(1)寻向所志:寻找。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二篇4:初二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一、相关背景1、关于: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辞赋,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2、相关知识: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57岁,因为此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

他拒绝同统治者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但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到他的无能为力的思想矛盾。

课文下面注释:二、请掌握下列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顺着、沿着。

2、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八年级的语文上册的《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的语文上册的《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 í鳞l ín 藻 zǎo 荇 xìng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晓雾将歇。

歇:消散。

夕日欲颓。

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用原文填空。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川之美,古来共谈。

水的美,自古以来都喜欢谈论。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之:的。

(2)患:担心。

(3)故:所以。

(4)异:感到惊奇。

(5)莫:没有。

(6)是:这。

(7)以:认为。

(8)知:了解。

(9)而:但是。

(10)其:他的。

(11)于:在。

(12)者:……的地方。

2.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2)其充塞四虚乎?虚通墟,废墟。

3.一词多义:(1)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③故为之说(介词,为)④以试人(介词,用来)(2)乐:①不亦乐乎(愉快)②乐亦在其中矣(乐意)③乐琴书以消忧(快乐)④心中不乐(欢乐)4.古今异义:(1)古义:一古文观止/今义:古老的文字、文献(2)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有关记载(3)古义:了解/今义:知道、了解(事物的情况)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从旧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2)饱食暖衣(形容词用作动词,穿暖吃饱)(3)黎民不饥不寒(使动用法,使……饱/使……暖)(4)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王于兴师(使动用法,使……称王)6.重点短语:(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努力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用作动词,勤奋学习)(3)任重而道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责任)7.重点句子翻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完整版《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桃花源记》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名篇。

1. 内容概述《桃花源记》是一篇以桃花源为主题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偶然发现的桃花源的仙境,描写了那里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文中主人公一行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感叹于这里人民的自给自足、和平安宁的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离开后无法找到回去的路。

这篇文篇通过描绘遗世独立的桃花源,寄托了人们对乌托邦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人物角色2.1 主人公主人公是一个意外来到桃花源的旅人,他和同伴偶然发现了桃花源的位置,被这里人民的美好生活所折服。

他试图向外界传达桃花源的存在,但并未成功。

2.2 桃花源人民桃花源人民生活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乌托邦般的地方。

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食物丰足、人民安宁。

他们对外界的生活和社会动态一无所知,过着与世隔绝的状态。

3. 美好生活的描绘《桃花源记》通过详细描绘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美好乌托邦一般的世界。

在桃花源的山水之间,环境优美,水清花丽,动物和谐相处,形成了一片人间仙境。

而人民的生活也十分幸福、和平,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劳动也有丰盛的食物,没有纷争和矛盾。

他们与世隔绝,没有被外部的世俗所困扰。

4. 寓意与反思4.1 平和与安宁《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被视为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给人们展示了平和与安宁的生活场景。

这一点反应了古代文人对平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也给现代社会传递了人们对和谐共处、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的思考。

4.2 隔绝与怀旧作为一篇描绘与外界隔绝的故事,不禁让人们思考与现实生活的差异。

桃花源人民的幸福生活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寻找一些养生活、减压的方式,以及与社交网络、繁忙的工作相对立的的生活方式呢?5. 文学风格《桃花源记》以叙事散文的方式呈现,旨在描绘和表达一种理想和未来的美好愿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的知识点总结一、疏通文意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原因:时间:人物: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3、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5、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6、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7、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8、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17、本文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9、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

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

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

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

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10、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

桃花源记文言文知识点《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武陵渔人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祥和的桃花源。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二、重点字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惊异。

4、欲穷其林:穷,尽。

5、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才,仅仅,只。

7、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9、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10、鸡犬相闻: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悉如外人:悉,全,都。

12、黄发垂髫: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3、具答之:具,详细。

14、咸来问讯:咸,全,都。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的人。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不复出焉: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17、遂与外人间隔: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18、问今是何世:何世,什么朝代。

19、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21、皆叹惋:叹惋,感叹、惋惜。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23、此中人语云:语,告诉。

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道,说。

25、既出:既,已经。

2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

向,先前的。

2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28、及郡下:及,到。

29、诣太守:诣,拜访。

30、寻向所志:寻,寻找。

向,先前。

志,记号。

31、遂迷,不复得路:遂,终于。

32、欣然规往:规,计划。

33、未果:果,实现。

34、后遂无问津者:问津,问路。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

八年级上下学期语文文言文归纳整理八(上)21《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邀yāo 邀请便要还家具——俱jù详尽具答之二、一词多义[中] ①年间。

(晋太元中)②中间。

(中无杂树)[志] ①标记。

(寻向所志)②做标记。

(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

(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

(寻病终)[闻]①听说。

(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

(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

(便舍船)②(shâ)房舍。

(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②做。

(设酒杀鸡作食)三、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名词作状语,往前、上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到头.22、《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三、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23、核舟记24、大道之行也26、《三峡》一、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二、一词多义[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三、词类活用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四、实词解释月色入户门内念无与为乐者想遂至承天寺就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庭积水空明清澈透明但少闲人只28、观潮29、湖心亭看雪八(下)21、与朱元思书一、通假字: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窥谷忘返:“反”通“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①绝:独一无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停,断,猿则白叫无绝。

②上:向上,负势竞上;上面,横柯上蔽。

直:一直,直视无碍;笔直,争高直指。

③百:数词,十的十倍,一百许里;数词,极言其多,猿则百叫无绝。

三、词类活用:①负势竞上:动词“竞”作“上”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向:先前(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

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二、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三、古今异义(1)率妻子...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四、知识内容1.出自本课的成语。

(1)成语:世外桃源。

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

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2.句子解读。

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短文两篇》知识清单一、一词多义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③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鲜: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名: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②名之者谁?(动词,命名)丁:①往来无白丁(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②庖丁解牛(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逍遥游》)③其日丙丁(天干的第四位)(《吕氏春秋》)往来:①往来无白丁: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外:①中通外直:外面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二、古今异义①宜乎众矣。

(古义:应当,与“乎”连用,意为当然,今义:合适,应当)②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身。

今义:样子。

)③惟吾德馨。

(馨,古义:美好。

今义:芳香。

)④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渊博。

今义:指鸿雁,书信。

)⑤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指丝绸和竹子)⑥亭亭净植:古义:竖立,挺立,今义:种植三、词类活用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出名,著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异。

)③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作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以为有了芳馨。

)④无丝竹之乱耳。

(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⑤无案牍之劳形。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四、特殊句式①倒装句何陋之有?(为了强调宾语“何陋”,用“之”将其提到动词谓语“有”之前,翻译时的语序应为“有何陋”。

)②省略句谈笑有鸿儒(谈字前面省略主语“吾”,句意:我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

)(简介:此句后面的“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都是省略主语,是无主句。

)陋室铭一、重点实词虚词1、山不在高(在于)2、有仙则名(出名)3、有龙则灵(灵验,神奇)4、斯是陋室(此,这)5、惟吾德馨(只)(品德高尚)6、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7、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可以调素琴(弹奏)9、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扰乱)10、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劳累)(形体,身体)11、无丝竹之乱耳(助词,不译) 12、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无义)爱莲说1、可爱者甚蕃.(多)2、晋陶渊明独.爱菊(只)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4、香远益.清(更加)5.、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7、陶后鲜.有闻(少)8.、宜..乎众矣(应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

“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3.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4.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5.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6个字:释、留、去、替、补、调。

1.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

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当然,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断。

2.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

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

4.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

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义当古义。

5.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6.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

1.留。

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

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

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如:原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

(桃源中有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渔人)。

4.删。

即删去不译的词。

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

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翻译时应调整为“有何陋”,即“有什么简陋呢?”6.换。

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