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白居易

合集下载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分析
作为宋代学者和文人的杰出代表,白居易的诗歌深受世人尊崇,其中有许多诗歌的象征内
涵意象也可以以具体的文学理论述说出来。

首先,主要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中意象的美学特
征就是象征主义美学。

白居易经常以自然象征来表达人类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以此来深度
地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想,来感受心灵的洗礼和抚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在象征主义的基础上更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欣赏价值。

其次,白居易诗歌还有讽喻美学的特征,他善于以各种暗喻的手法使语言表达变得更丰富、多元。

他不仅能够采用鲜明的象征性语言,还善于编织性的讽喻,令其作品意象更加明显
和准确。

此外,白居易诗歌还表现出了伴随性美学特征,他倾向于将多种语言、多种景观、多种心理现象和思想等的叠加,以此使自己的作品更加深刻与丰富,从而促进读者的思维
灵活性和能力拓展。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白居易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涵蕴着象征主义美学、讽喻美学和伴随美学等特征,这构成了白居易诗歌意象的独特美学特征,也是其文学影响力及传承价值与强烈魅力的重要根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人物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长诗。

全诗以韵文的形式,通过描写浩瀚的场景和瑰丽的物象,展示了这段爱情的起伏,以及最终的悲剧结局。

在诗歌中,白居易以唯美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

诗中主要涉及的人物包括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甄妃、武则天等。

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对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唐玄宗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为了爱情而为之痴迷的皇帝。

白居易通过描述他为了与杨贵妃在一起而失去了理智和决断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违背了政治的原则。

唐玄宗的痴情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为了与杨贵妃在一起,不惜抛弃了其他妃子,这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整个王朝的灭亡。

其次,杨贵妃是本诗的另一个主要角色。

她是唐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也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

白居易以细腻而温婉的文字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娇媚,同时也写出了她的独立和聪明。

然而,她对唐玄宗的痴迷和权力的追逐使得她在政治权谋中不可避免地被牵扯进去。

她的自私和贪婪最终导致了她自己和唐玄宗的悲剧结局。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角色是甄妃,她是白居易诗中的反面人物。

她是一个贤良淑德,明理谦和的女子。

白居易通过甄妃的形象展示了传统女性的美德和价值观。

她没有像杨贵妃一样争权夺利,而是选择了忠诚和坚守。

然而,她最终也成为了权谋斗争的牺牲品,被迫害致死。

她的悲剧命运让人不禁感叹,也体现了诗歌中对于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此外,武则天在诗中也有一定的存在感。

白居易通过武则天的形象暗示了权力之争对于整个王朝的影响和破坏。

她代表了政治权谋的一面,不仅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政治的动荡和王朝的衰落。

综合上述分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涉及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命运交织在一起,为整个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铺展了必要的基础。

这些人物形象既展示了古代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也反映了白居易对于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

诗人之悲: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丽瑰宝。

这首长达一千余字的长篇叙事诗,以细腻、富有感情的笔触勾勒出了唐皇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的悲剧故事。

本文将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探讨其中所折射出的诗人之悲。

正文1. 背景介绍在正文部分,我们需要对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所处的背景进行介绍。

白居易是唐朝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然而,在他晚年时期,他因为某些原因(例如,贪污指控和政治反对派),被贬到乡间甚至被流放。

这段时间正是他写下《长恨歌》的时候。

2.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接下来,我们将分析《长恨歌》所描述的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与悲剧。

诗中描绘了杨贵妃美丽的形象、她与皇帝之间的深情厚意以及你死我活的爱恋。

然而,这段爱情最终被政治斗争和宫廷权谋所破坏,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结局。

白居易通过描写这一悲剧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哀伤。

3. 白居易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在《长恨歌》中,白居易不仅仅关注杨贵妃和李隆基之间感人而悲惨的爱情故事,他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思考。

白居易在诗中呼吁和平、正义和公平,并批评那些背离道德准则的人和政治家。

4. 诗人之悲:文学创作中抒发个人情感最后,我们来讨论“诗人之悲”在《长恨歌》中体现出来。

白居易巧妙地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个人遭遇的悲伤和沮丧。

诗人面对自身命运和社会风云不断变幻的现实,抒发了内心深处的悲凉之情。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才华横溢的作品,通过对杨贵妃与李隆基之间爱情与悲剧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思想观与“诗人之悲”。

这首诗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中令人痛心的事物。

白居易通过精湛的笔墨和细腻动人的描写,使《长恨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对白居易《长恨歌》解析,并探讨其中所折射出来的“诗人之悲”的文档内容编写。

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篇作品。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清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
的爱情故事以及长恨之情。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
感。

唐玄宗是《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白居易笔下的形象之一。

他是一个富有
魅力、智慧高强的帝王形象。

在诗中,唐玄宗展现了君王的荣耀和权力,但也表达了他对
长恨之情的悲伤和痛苦。

唐玄宗爱杨贵妃如命,却因为政治权谋而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他的形象展示了爱情的无奈和命运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君王权谋带来的内心挣扎和
痛苦。

杨贵妃是《长恨歌》中的另一个中心人物。

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又勤恳的女子形象。

诗中描写了她的容貌和才艺,以及她与唐玄宗之间的深情。

杨贵妃一心为国家和皇室付出,但最终却成为政治争斗的牺牲品。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忍受痛苦的力量,同
时也折射出社会政治的黑暗和奸诈。

诗中还描绘了一些宫廷生活的细节和其他相关人物的形象,如宫女、太监等。

他们则
作为背景衬托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突出了爱情与宫廷政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表达了百姓对权力腐败和世事无常的痛苦。

《长恨歌》通过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政治和命运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王唐玄宗、杨贵妃以及其他人物的形象通过描写和对话,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们的
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读者可以体味到诗中蕴含的长恨之情和历
史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与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与创作风格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与创作风格分析1. 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诗人白居易以其杰出的才华和丰富多样的作品而成为当时文坛瑰宝。

然而,在探究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和风格时,我们不能忽视他在地方官员身份上的经历和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白居易作为地方官员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深入解读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探讨白居易作为地方官员的身份,包括他在政府任职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经历。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一身份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地方官员形象与特点。

最后,我们对白居易创作风格进行深入剖析,包括诗歌题材和主题偏向性、表达方式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并探讨影响其创作风格的因素。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与创作风格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联系与影响,并对其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和影响分析。

同时,我们将探讨后人对白居易地方官员身份研究的重要性,展望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诗人形象与作品。

2. 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与创作风格分析白居易的地方官员身份: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生平中担任了多个地方官职。

在唐代,地方官员通常从三品以上开始,依次称为翰林学士、给事中、都统、牧使等。

白居易的升迁顺序大致如下:进士及第、直秘阁、集贤校理功曹参军送院京兆尹王少府从政于陕州、至信州别派马到荆南已除监察御史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可见,他的官职多达七次之多,经历也颇为丰富。

官职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影响:白居易作为一位地方官员,在其创作中明显受到了自身官职的影响。

首先,由于拥有高级官职的身份,他有充分的时间和资源去进行文学创作,并与当时文坛上的重要人物有所接触,这为他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其次,地方官员的生活经历、见闻和社会交往为他带来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这些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材来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及其文学地位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而在这个时期,有一位出色的诗人白居易,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传奇人物。

白居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和自然妙趣等特点,广受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他晚年更以“中兴三百年之后,文人无出其右者”的自豪之言,展现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和影响之重大。

本文将从白居易的作品、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这位大诗人的传奇人生。

一、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是唐代最为活跃的诗人之一,创作的诗歌范围广泛,涵盖了楚辞、乐府、绝句、长篇叙事诗等不同的体裁,且涉及生活、思想、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

他的最高成就便是“八十七首唐诗中二十首以上跻身于现代汉语诗歌的经典级作品”,这说明了他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

他的代表作品有《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父死》、《钱塘湖春行》、《赋得双峰插云》等,这些作品都是白居易不同时间段作品的代表,涵盖了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创作风貌。

二、白居易的艺术特色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深情绵绵、豪放洒脱、内敛含蓄、洒脱自然、唯美古朴等特色著称。

其中,清新自然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

例如《琵琶行》,他用诗歌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和人物,通过琵琶女的歌声,营造出了自然的氛围。

深情绵绵,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浓浓的伤感之情上。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表现了他在离别时的悲伤和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豪放洒脱,这种特点表现在他的诗歌中自由奔放,语言简洁,文字流畅,富有节奏感。

比如《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运用豪放的笔法,描绘了钱塘江的壮美景色。

三、白居易的文学地位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最富个性的一位,而他的诗歌艺术特点,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颇高,不但是唐代诗歌中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的文坛而言,白居易的地位更是不可替代的。

诸如辛弃疾、杨万里、唐婉等一批后来的名家,对白居易的诗歌深深感受并进行了借鉴,成为了自己的创作的源泉之一。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试论《长恨歌》的人物形象分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诗,描写了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爱情故事。

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本文就《长恨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杨玉环是《长恨歌》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被描写成人美心善、才情出众。

诗中的描写将她塑造成了一个贤淑美丽的女子,她不仅仅是唐玄宗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和智囊。

在杨玉环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女性的某些特征,比如她的温柔贤淑、通晓音律等等。

而唐玄宗则是《长恨歌》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被描写成一个英明果断、仁慈宽厚的君主形象。

他深爱着杨玉环,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君王,他在处理国事时仍然能够保持克制和冷静。

在唐玄宗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君主的某些特征,比如他的仁慈和宽厚、深爱着百姓等等。

除了主要人物之外,《长恨歌》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它们的形象设置也很丰富。

比如说穆婆婆这个人物,虽然只是一个配角,但她马上被描绘成一个热心肠的老人,她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乡村中典型的长辈形象。

而在诗中描写唐玄宗的舞姬时,舞姬的身影变得十分具体,她们一个个身着色彩缤纷的舞衣,跳起来如同凌波微步的舞步和华丽的舞姿让读者难以忘怀。

总之,《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这首诗所展现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能够反应出唐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这些形象不仅有文学性,而且有历史价值,对于我们研究唐代文化和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长恨歌》是他叙事诗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许多人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这里,本人将针对作品的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性爱情悲剧故事,是历代诗歌、小说、戏剧中经常描写的一个传统题材。

白居易根据这个题材写出了著名的叙事诗——《长恨歌》,在当时特别是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长恨歌》的广泛探讨,特别是在作品的主题方面。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了丰富性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李杨爱情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

作者以这个传说故事为基础并结合历史材料,在加工、改造、提高中表现了作者态度的丰富复杂性。

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看: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

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的生离死别则着意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性批判。

陈鸿《长恨歌传》“惩尤物,窒乱阶”之说是板着面孔做文章,故不能视为此诗的写作动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

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重过马克,“不见玉颜空死处”。

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
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缈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

“情”的宣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地带有诗人的主观的理想成分,并早已超出了历史事实的范围,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同时,从整部作品来看,安史之乱尽管与李杨贪恋欢爱有关,但主要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杨贵妃的身上,她只是一个得恩受宠的妃子,却“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

在致词中,杨贵妃又是一个情谊深重、忠于诺言、忠于爱情的痴心女子形象。

体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和歌颂。

整部作品,既有作者对李杨的批判和讽刺,也有作者对李杨的同情和歌颂。

还体现了当时的爱情理想。

其次,李杨爱情这一事件本身,同时代的人和后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

同时代的人由于深受安史之乱之苦,他们大多数会把这一社会动乱归结到统治者身上。

杜甫在他一系列揭示统治阶级罪恶的诗篇中就隐含这一思想。

如《丽人行》一首,就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的面目。

因而对这一事件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后人对这一事件,则可能会因他们社会地位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民对李杨的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大致可能与同时代的人基本一致,归为“乱由上作”,而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人物,特别是士大夫阶层和文人,他们对这一事件,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他们认识到唐明皇荒淫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因而会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

如果单从这一事件本身来看,李杨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

可以说是“人间至情”,又会对其进行歌颂。

这种爱情,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所向往的。

体现了当时一种爱情理想。

而这种“人间至情”遭到无情的毁灭和破坏,他们对此又会感到遗憾,从而对李杨特别是杨贵妃寄以同情。

作者生活在中唐时期,属于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对李杨爱情这一事件,也同样包含这几个方面的思想。

因而在作品中,他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自然会体现出来。

第三、作品主题的这种丰富性的特点又与作者自身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属于社会中层。

他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经历了一段贫困生活,接近了人民。

因而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同人民有相同之处。

而且,作者在35岁时写这首叙事诗,此时,他还处于他一生中的“志在兼济”时期,“兼济天下”的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些多少会影响他对李杨爱情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在作品中采取批判和讽刺的态度。

白居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又属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士大夫阶层,与平民布衣又有不同,这又决定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的过失不会采取尖锐的批判,“为王者讳。

”而采取含蓄曲折的委婉讽刺。

即使在开头讽意明显之处,也是说“汉皇”,借以说唐来表现这种讽意。

另外作者有一首《戏题新栽蔷薇》诗云:“少府(作者自称)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

”次诗作于元和三年,可知本年作者尚未婚。

又据元和三年戊子八月二十九日《祭杨夫人(白妻之姊)文》“近接嘉姻。

”可知白氏成婚当在元和三年春季之后,即作者37岁之时。

(《白居易诗选》顾肇仓、周汝昌选注,作家出版社中的《白居易年谱》)而他写作此诗正处于未婚之时,那么李杨之间这种坚贞专一、生死不渝的爱情又很可能是他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的爱情。

从而在作品中极力地倾注全部感情描绘李杨爱情来表现他一个未婚的文人的爱情理想。

另外,他的士大夫文人身份又决定了他仅从李杨爱情本身来看时,又会对其悲
剧结局予以同情。

总之,作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及地位、身份、写作的时代背景、人们对李杨爱情不同的看法、事件本身丰富性内涵等等。

这多方面的因素对作品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具有丰富性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