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稼》白居易唐诗鉴赏
于谦《观书》鉴赏《观书》译文及赏析

于谦《观书》鉴赏《观书》译文及赏析《观书》是由于谦所创作的,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书》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观书》明代: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观书》译文书卷就好像是我的多年老友,无论清晨傍晚还是忧愁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心中再无半点尘世间的世俗杂念。
坚持经常读书,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
勤奋攻读,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观书》注释故人:老朋友。
此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拟作“故人”。
“相亲”句:晨昏:即早晚,一天到晚.晨:早上。
昏:黄昏。
忧:愁。
每:时常。
亲:近。
三千字。
此为泛指,并非确数。
此句说明作者读书多且快,同时也写出他那种如饥似渴的情态。
胸次:胸中,心里。
尘:杂念。
这句说作者专心读书,胸无杂念,“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诗中:“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逐:挨着次序。
金鞍:饰金的马鞍。
玉勒:饰玉的马笼头。
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的通称。
这里指书房。
《观书》赏析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十五从军征》含答案5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十五从军征》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47.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李雷不理解主人公为何不自己赶快回到家中,还要询问乡里人。
请你结合诗句向他解释。
48.诗歌结尾主人公流下了泪,这泪水中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答案】47.示例:李雷,“家中有阿谁”这一句恰切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切,也表现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惊喜、心疼、同情等复杂的心情。
如果只写主人公的急切,人物形象就显得不够丰满立体。
48.示例:主人公的泪水包括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家园颓败的辛酸、征战多年的痛苦、未来生活的迷茫。
【解析】47.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分析。
根据《十五从军征》中的诗句,可知主人公十五岁就从军远征,直到八十岁才得以返回家乡,他在外漂泊了六十五年,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遇到乡里人,迫切地询问“家中有阿谁”,这是他急于了解家人是否安在,家中现状如何的直接体现。
这句诗不仅展现了他长时间离家后的急切心情,也揭示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主人公通过询问乡里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忐忑和期待,同时也展现了乡里人对他的同情和惊讶。
这样的描绘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人物情感更加丰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深远影响。
所以,主人公的这一行为是出于对家乡和亲人的急切关心,也是诗歌情感表达的需要。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4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可知,主人公看到的只是一片坟墓,亲人们早已离世,他无法与他们团聚,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
结合“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可知,这里描绘了家园荒芜的景象,野兔钻狗洞,野鸡在梁上飞,庭中生长着陌生的谷物,井上长满了葵菜,这些都是家园无人照料的象征,让人感到辛酸。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诗歌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

《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刈麦》诗词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刈麦》唐朝: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古诗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翻译/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注释⑴刈(yì):割。
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⑵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课时练习卷】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24 唐诗三首同步卷3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顷/风定/云墨色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八月秋高/风怒号D.风雨不动/安如山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指价钱)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系向牛头充炭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下列各组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八月秋高.风怒号高.者挂罥长林梢B.秋天漠漠向.昏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C.自.经丧乱少睡眠自.李唐来D.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
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C.“新乐府运动”是指唐代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和元稹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D.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施耐庵。
二.基础知识(共1小题)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暮投.石壕村(2)三男邺城戍.(3)死者长已.矣(4)高者挂罥.(5)俄顷..见此屋..(6)突兀(7)回车叱.牛(8)口称敕.(9)系向牛头充炭直.三.默写(共1小题)7.(1)勾画卖炭翁的外貌,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
初一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赏析

初一语文知识点:《观刈麦》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
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
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
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
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
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九上附录诗歌赏析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 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 滚流。 •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 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 仲谋。
卜算子 咏梅 •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词大意】
• 驿站外面的断桥旁边,梅花在那里寂寞的 开放无人过问。已经是黄昏时分,梅花在 那里孤独地忧愁。再加上遭受到风和雨的 摧残。梅花本无意思苦苦地争求春天,完 全听凭群芳妒忌。飘零落地成为泥土,又 被车轮辗作尘埃,只有那香气还和原来一 样。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 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 答: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梨花刚 刚开放,柳絮却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 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 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那么几点青苔,在茂 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 宋 苏轼 •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 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从下阕看,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 出现在百姓面前的?这体现了苏轼 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敲”字加以 分析。
• 答:作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中 的;为官的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例如 “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 佛造访朋友,唯恐惊扰于他,表现出一方 州官的平易近人、体恤百姓的特点。
诗人白居易诗词赏析合集

诗人白居易诗词赏析合集《洛桥寒食日作十韵》唐代·白居易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
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
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
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
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
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
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
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
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秋夕》唐代·白居易叶声落如雨,月色白似霜。
夜深方独卧,谁为拂尘床。
《晚桃花》唐代·白居易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题岳阳楼》唐代·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绿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长相思·汴水流》唐代·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早冬》唐代·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重阳席上赋白菊》唐代·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唐代·白居易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池畔闲坐兼呈侍中》唐代·白居易池畔最平处,树阴新合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稼》白居易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观稼》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和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王守仁写的一首同名五言诗。
它在描写田翁的辛劳、歌颂劳动伟大的同时,也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大官僚。
【原文】
观稼
世役不我牵[1],身心常自若[2]。
晚出看田亩,闲行傍村落。
累累绕场稼,啧啧郡飞雀[3]。
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杯杓[4]。
敛手笑相延[5],社酒有残酌[6]。
愧兹勤且敬[7],杖藜为淹泊[8]。
言动任天真[9],未觉农人恶[10]。
停杯问生事[11],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12],曾不营农作。
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13]。
【注释】
[1]世役:即世事,指社会上的杂事。
不我牵:即“不牵我”,不关我事。
[2]自若:自在安闲的样子。
[3]啧啧(zé zé):鸟叫声。
[4]杯杓(sháo ):饮酒的用具,这里指酒食。
[5]敛手:拱手。
表示恭敬的礼仪。
延:邀请。
[6]社酒:过社日(祭祀土神和五谷神)用的酒。
[7]兹:这,这样。
[8]杖藜:拄的藜杖。
代指作者自己。
淹泊:淹留,停留。
[9]天真:自然坦率。
[10]恶:粗野。
[11]生事:生计,生产和生活情况。
[12]禄仕者:做官食俸禄的人。
[13]何殊:有什么不同。
卫人鹤:语出《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 squo; 使鹤,鹤实有禄位。
余焉能战。
’ ”这里比喻食禄不做事。
【赏析】
本诗叙述自己晚间散步时所见所感。
开头四句,写自己离开官场回到农村,顿时有一种身心自若之感。
“累累”四句,写晚间散步所见丰收之景象,叙写之中充满喜悦之情。
“田翁”以下十六句,写受到田翁款待以及闲谈诸情事,从田翁的热情款待中,见出农家丰收的喜悦,展现一幅农村生活的画面,也流露出对游宦的厌倦之情和对农民兄弟的亲近友好。
在闲谈之间也了解农民的生活。
“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写出农民终年辛劳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最后四句,对比自己饱食终日而无所事事,觉得自己真如“卫人鹤”一样,深感有愧。
全诗可见诗人对农事的关心,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农民不幸生活的同情。
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田园诗”。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前八句描写诗人沿农家村落闲行漫步中,看到一片五谷丰登、莺歌燕舞的大好景象。
作为统治阶层的一员,一个士大夫,他不受繁杂的事务缠绕,没有任何牵挂,因此说“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这就为下文“晚出看田亩,闲行旁村落”作好了铺垫。
“闲行”上承“自若”,因为他属于有闲阶层,因此可以用一副旁观者的态度,悠然自得地欣赏着黄昏时的田园风光,硕果累累的庄稼和啧啧鸣叫的飞雀。
下句移情入景,说“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的心情自然格外愉悦,他们听起那些小鸟的叫声也似乎比以往动听悦耳。
既然写到农村景象,自然少不了有农民出现,于是接下来的一段就描
写田舍翁的殷勤好客。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尊杓”,一切都是那
么自然,诗人路逢田翁,田翁默然不语便准备酒菜。
一个“喜”字传达出农家主人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希望客人也能分享快乐的心情,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主人的殷勤好客。
接着写道:“敛手笑相延,社酒有残酌。
”主人非常恭敬地邀请客人就座,来品尝祭地神时剩下来的一点酒。
品尝社酒,是因为庄稼丰收,主人认为是地神帮了大忙,因此“社酒有残酌”并非闲笔,而是上承“累累绕场稼”的丰收局面。
同时以
“残酌”待客,则说明主人并没有把客人当作外人,所以不计较是剩酒还是新打开的佳酿。
在如此殷勤好客、质朴无华的田家翁面前,客人只有恭敬不如从命,与田翁无拘无束对饮起来。
身边这位农家主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保持着古朴自然、天真的本性,丝毫也没有某些人中的恶习。
饮酒中间,客人不免询问起对方的衣食情况。
主人诉苦说,他和妻子儿女都下地劳动,时常筋疲力竭,免不了因劳累过度而受皮肉之苦,但即使如此,衣食问题还是难以满足。
这里“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可与上文“累累绕场稼,啧啧群飞雀”联系起来,读者不禁要问,庄稼有这样好的收成,为何农民还要诉苦,衣食所需不能满足呢?丰收年尚且如此,遇到灾荒年又怎么样呢!读者完全可以凭藉自己的想像力,展开丰富的联想,但诗中不再叙述这些,而只是说“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
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自己身为士大夫,不劳而获,虽不经营农作,却无衣食之忧。
这样的行为与卫懿公养的鹤有什么区别呢?诗人以“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作结语,严厉批判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大官僚们。
卫人鹤:据《左传》载,
卫懿公好鹤,鹤乘大夫之车。
敌国来犯,国人皆罢战,卫懿公遂杀鹤,以谢国人。
此处代指那些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
“饱食无所劳”与“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形成鲜明的对比,原来他们这些饱食无所事事的人剥削了农民用血汗换来的那点收成。
在批判官僚士大夫的同时,也显示出诗人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精神。
质朴自然是这首诗的最大特点。
诗歌看似漫不经意地描述了他在一次散步和作客中所见所闻的农家生活场景。
由描写农民的质朴到发表士大夫不劳而获的议论,转接自然。
语言风格朴素无华、明白如话,但在朴素中,却透露出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意蕴。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