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瞿塘峡文言文翻译

瞿塘峡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瞿塘峡》翻译二十六日,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两岸峭壁对峙耸立,向上直插霄汉,它平直得像削成(一样)。
仰望天空,好像一匹白绢似的。
江水已经消落,峡中平静的像一个(大)油蓊。
路访圣母泉,原来是石头上的一个隙缝,人在它的旁边大声叫喊就有泉水流出来,多次叫喊就多次流出,真奇怪啊。
傍晚,到达瞿唐关,(是)唐朝旧地虁州,和白帝城相接。
杜甫诗说“白帝虁州各异城,”大概是说不易改变吧。
瞿唐关的西门正对着滟预堆,滟预是小石块聚积而成,高出水面几十丈。
本地人说:“当夏末秋天涨水时,江水又比滟预堆高出几十丈。
”坐着轿子进关,拜见了白帝庙,(庙的)景象很古雅,松柏都是几百年的古物,有几座碑,都是后蜀孟知祥时树立的。
庭院中竹笋状的小石,上面有鱼黄鲁直(在)建中靖国元年的题词。
还有座越公堂,是隋朝杨素创建的;杜少陵给作诗的那个堂,已经毁坏。
现在的越公堂是最近几年建造的,(它)也非常雄伟壮观。
从瞿唐关向东,靠近东屯(的地方)就是杜少陵的旧居。
书上元夜游的翻译原文:已卯上元,予在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巳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苏轼的小儿子)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译文: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听从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做买卖的人也是杂乱的样子。
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
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
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2. 三峡的古文翻译,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成语,词类活用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通假字:1、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哀转久绝(转同啭婉转)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一词多义:1绝*沿溯阻绝(隔绝)*哀转久绝(消失)2、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由)*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经典古诗五言律诗赏析【五首】

【导语】五⾔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全篇共⼋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古诗五⾔律诗赏析:次北固⼭下 朝代:唐朝|作者:王湾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鉴赏 这⾸写冬末春初,旅⾏江中,即景⽣情,⽽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船,情景恢弘阔⼤。
三联写拂晓⾏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积极向上的艺术魅⼒。
尾联见雁思亲,与⾸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残夜,江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从海⽇东升,春意萌动,放⾈于绿⽔之上,联想起“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和谐⽽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五。
下⾯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次北固⼭下》唐⼈殷璠选⼊《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从来观⽓象,惟向此中偏。
” 王湾是洛阳⼈,⽣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句为“南国多新意,东⾏伺早天。
”其“东⾏”,当是经镇江到江南⼀带去。
诗⼈⼀路⾏来,当⾈次北固⼭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中的情思,吟成了这⼀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丽,⼜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点题中“北固⼭”。
作者乘⾈,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前进,驶向“青⼭”,驶向“青⼭”之外遥远的“客路”。
白居易的诗歌赏析

白居易的诗歌赏析白居易的诗歌赏析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白居易的诗歌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白居易的诗歌赏析一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
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
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的吟唱。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
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
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白居易的诗歌赏析二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
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

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白居易《夜入瞿唐峡》全诗赏析夜入瞿唐峡白居易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赏析:《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三月经过瞿唐峡(即瞿塘峡)时所作。
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
全诗用新颖的比喻创造出崭新的意象。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
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
但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
《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
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
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
《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足见诗人所言不虚。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
因此过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
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
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2)同样是羁旅在外,本诗与晩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塘。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区域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整理—古诗阅读专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浙江省区域高一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整理—古诗阅读专题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高一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3. 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这两个传统意象都寄寓美好。
起句平缓叙述,主人公涉江采莲的雅洁形象跃然纸上。
B. 本诗第三、四句巧用设问,一句深沉的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自问自答,也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作铺垫。
C. 此诗后四句,采用“悬想”手法,把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达到“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效果。
D. 本诗是游子思乡之作,采用“思妇调”的“虚拟”方式,以故乡妻子的口吻,设想家室离思,表达了游子思乡的苦闷、忧伤之情。
14. 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本诗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正确答案】13. B 14. “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
①语言质朴自然,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有自然美,诗中很多地方是直白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日常生活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粗俗,反而增添了情绪。
②语言凝练含蓄,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如本诗化用《楚辞》的意象和诗句,暗示了其未申明的含义,体现了含蓄美。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黯然神伤转为欢欣雀跃”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此句抒写女主人公由采花的欢乐转为独自思夫的忧伤,情绪并未转为欢欣雀跃。
故选B。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一、学习目标1﹒理解意象和意境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二、知识归纳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
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情)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酒代表消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明月代表思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铃霖》(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多个相关的意象组合成特定的意境。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落日怅望马戴(孤寂冷清)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新高二 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安西馆中思长安唐•岑参家在日出处,朝来喜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
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
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
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
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
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
(1)从题材看,本诗属于________诗;从内容看,可做本诗诗眼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黄庭坚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
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
种德江南,宣威西夏,合宫陪享。
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
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
遍舞摩围,递歌彭水,拂云惊浪。
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骢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
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
③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入瞿塘峡》白居易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夜入瞿唐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述瞿塘峡之奇险,抒发作者内心的哀愁。
全诗用新颖的比喻创造出崭新的意象。
【原文】
夜入瞿唐峡
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自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三月经过瞿唐峡(即瞿塘峡)时所作。
【赏析】
大凡诗词抒情状物,或含蓄,或直率。
含蓄的结同耐人回味。
但
当诗人感情非常激动时,就会喷薄而出,一泻无余,不会再用含蓄手法了。
白居易的这首诗,描述瞿塘之险与抒发内心的哀愁,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堪称为典型的风格直率的作品。
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是其中最险要者。
《太平寰宇记;夔州》:“瞿塘峡在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岸千丈,奔流电激,舟人为之恐惧。
”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因而此诗首二句直率地感叹道:“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从诗人那沉重的感叹中,读者也会受到感染,想像那令人胆战心惊的旅行,为航行的小舟担忧。
三、四句“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十分形象地揭示瞿塘峡的奇险。
因为水流夹在两山中间,从舟中向上望去,两岸如屏风合在一起,偌大的天空仅能看到一条白练,一“开”一“合”,两个动词用得极其精警、传神。
《水经注;江水》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足见诗人所言不虚。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性命在此被无情的江水吞噬。
因此过往行人有“船不发声,飨荐神庙”的迷信习俗。
此时的诗人奔波于贬官的途中,政治抱负远未施展,心中本有无限的愁绪,又遇到如此险要的鬼门关,身涉险途,又遇逆风惊浪,前途命运实在难以预卜,所以诗的最后,发出了“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的感慨。
因景生情,恰切地反映出诗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心情。
比喻新颖也是这首小诗的一个特点。
以屏风、匹练喻山峡之险狭,已颇警拔,而诗人更即景设譬,以滟滪堆之高,喻自己愁绪之多,真
可谓妙手天成。
前人喻愁,多用水。
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居易却能匠心独运,跳出窠臼,创造出喻愁的崭新意象。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