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
第一单元推荐作品《一剪梅》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板书课题)。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轻:轻手轻脚。
一剪梅教案范文3

一剪梅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一剪梅》;(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剪梅》的深入探讨;(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词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一剪梅》,深入理解诗意;3. 进行诗词创作,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创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现手法;4.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剪梅》的背景知识以及主题,理解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掌握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修养。
3.情感目标:通过《一剪梅》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主题,理解古文的语言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使学生具备对古文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展示《一剪梅》的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于梅花的印象,提问学生对梅花的印象和感受,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文本阅读(40分钟)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
2)解析文章的核心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
3)解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梅花在《一剪梅》中的隐喻意义。
5)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表达(30分钟)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
2)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对于梅花的情感和观点,并进行班级分享。
3)指导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梅花的情感和思考。
4.总结归纳(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短文,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
2.《一剪梅》的文本。
3.相关图片和视频。
以上是一份关于《一剪梅》高中语文教案。
教案主要涵盖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内容。
教案以导入梅花的形象为开头,通过阅读文本和分析比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一剪梅》的含义和主题。
在情感表达环节,通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梅花的美丽和坚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最后,通过学生的短文分享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剪梅教案范文2

一剪梅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剪梅》的基本词牌格律和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如爱国情怀、爱情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
(2)诗词的意境分析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
2. 诗词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词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词分析和修辞手法鉴赏方面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诗词情感的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剪梅》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古代词牌格律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相关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
2. 针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领会诗人的用词巧妙。
3.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词牌的格式和特点。
《一剪梅》教案三篇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能够体会和理解《一剪梅》中的情感。
3.能够初步感受古典戏曲艺术的美。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辨识并感受《一剪梅》中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古典戏曲的美之所在。
四、教学准备:1.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2.相应的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学生需要一些纸笔,用于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导入 (10分钟)教师可以用一段音乐片段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 欣赏《一剪梅》 (25分钟)1.播放录制好的《一剪梅》音视频材料。
让学生仔细聆听、观看。
2.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剧情、角色关系以及情感表达。
Step 3: 分组讨论 (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位代表,从剧情、人物、意义等方面讨论《一剪梅》。
2.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让全班进行分享。
Step 4: 思考问题 (10分钟)教师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加深对《一剪梅》的理解:1.《一剪梅》的主题是什么?2.你认为《一剪梅》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题?3.你对《一剪梅》中的人物角色有什么感受?Step 5: 表达感受 (15分钟)1.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一剪梅》的感受,可以是文字、画面或简短的诗句。
2.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Step 6: 总结反思 (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选择其他古典戏曲进行欣赏,扩展对古典戏曲艺术的认知。
2.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剧本创作或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收集学生的写作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剪梅》的剧情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对古典戏曲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的语言艺术,体会其意境之美。
3、指导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感受词人的情感。
赏析词的语言特色,如叠词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的含蓄与深沉。
理解词中“闲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细腻的情感、婉约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作,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经典词作《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1155 年 5 月 12 日),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一剪梅》这首词大约作于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
独守空闺的李清照,借这首词抒发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朗读词作,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3、请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词句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红藕香残”写荷花凋谢,“玉簟秋”写竹席透出秋的凉意,描绘了一幅冷清、萧瑟的秋景图,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提问:词人为何要“独上兰舟”?讨论后明确:“独上兰舟”可能是想排遣心中的寂寞和思念,但结果却是“愁更愁”。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让学生想象:词人在等待书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充满期待和焦急。
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一剪梅》诗词的理解和朗读•教学目标:–理解《一剪梅》诗词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一剪梅》诗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时间:2个课时二、教学准备•课文:《一剪梅》•多媒体设备:电子屏幕或投影仪•音频设备:音响或音箱•教具: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画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与导入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梅花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
2. 诗词介绍•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剪梅》的诗词,指导学生阅读,并解释生字词。
3. 诗词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诗词中的“一剪梅”指的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意义?–诗人通过描述“一剪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分组讨论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解释和辩证。
4.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跟读。
•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问题,复习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模仿创作•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仿《一剪梅》的格调和味道,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创作类似的诗词。
3. 诗词评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创作的诗词,并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
•同学们可以相互评析,激发彼此的创意和灵感。
4. 总结与展示•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复习《一剪梅》诗词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学生进一步创作相关的诗词或画梅花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一剪梅》诗词为核心,通过导入课、诗词介绍、理解解读、朗读、模仿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
《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范文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
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
(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
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
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
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
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
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
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
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
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
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
“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
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
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
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
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
“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
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
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
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
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
“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
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
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
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
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
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
李清照的'生平。
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
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
请坐。
请看大屏幕。
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
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
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
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
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
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
“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
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
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
“自”字有孤
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
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