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部编版2019年秋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16课《猫》知识点

七上第五单元16.《猫》知识点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课后练习三)1.横向比较三只猫的差别论来历,第三只猫本是被人遗弃的,是“我家”出于怜悯拾来的。

而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第二只猫是特地从舅舅家要来的,相比之下,第三只猫来得更随意、甚至有些无奈。

论外形,第三只猫毛色花白。

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第一只猫则白雪球似的可爱,第二只猫浑身黄色,也很可爱、相比之下,第三只猫从外貌就不讨人喜欢。

论性情,第三只猫不活泼、忧郁、懒惰,第一只很活泼,第二只猫更加活泼。

所以第三只猫并没有如前两只猫给家人带来许多欢乐。

论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是若有若无的,大家不大喜欢,不大注意它,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

2.原因探究:“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

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文章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文章中心)归纳概括文章中心常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①阅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②抓住生动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用一定的句式,完整地表达课文的中心。

基本格式:文章通过记叙(具体事件),反映(表达、赞扬、揭示、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主题(人生哲理)。

9.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课后练习二)【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

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猫的课文七年级上册笔记

猫的课文七年级上册笔记

猫的课文七年级上册笔记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他对这些猫的喜爱和失去它们的痛苦。

第一段描述了作者第一次养猫的经历。

他买了一只黄色的猫,非常可爱,给作者带来了很多快乐。

然而,这只猫最终因为生病而死亡,让作者感到非常难过。

第二段描述了作者第二次养猫的经历。

这次他买了一只灰色的猫,同样非常可爱。

然而,这只猫最终被邻居家的狗咬死了,让作者感到非常愤怒和悲伤。

第三段描述了作者第三次养猫的经历。

这次他买了一只黑色的猫,同样非常可爱。

然而,这只猫最终因为偷吃鱼而被打死了,让作者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奈。

最后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这三只猫的回忆和感慨。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悟。

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生命,不要轻易伤害它们。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猫》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2)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答: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用“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事情,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删去吗?答:不能删去,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后文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4)文章中的伏笔答: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反复渲染第二只猫的活泼,爱在街上乱跑,预示它将会丢失;第三只猫经常凝望鸟笼,预示鸟被咬死,猫会受到冤打。

三、阅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

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丢失或死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第一只猫是怎样的一只猫?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答:活泼、有趣、可爱。

从毛色、性情、动作等方面。

如“花白的毛”写毛色,“很活泼”写性情,“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比喻形态,“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及扑抢“红带”或“绳子”都是写动作。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答: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文本解读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说课稿第1篇】《猫》是郑振铎写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作者)家三次的养猫经历,表达了我和家人对猫的喜爱之情。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郑振铎《猫》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教材分析《猫》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在《猫》这篇课文中,作者郑振铎先生通过记叙自己家的三次养猫经历,表现了不尽相同的感受和一种细致地人生思考。

特别是由于我的武断和粗暴造成第三只猫的冤死,使我深深的自责。

另外,通过学习本文,学生们在感悟作者的仁者情怀的同时,可以获得许多为人处世方面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作为农村孩子, 对于猫这种动物他们并不陌生。

所以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对这类记叙类散文,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学习起来也不很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积累字词,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重点) 能力与目标:2. 品味精彩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学会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欣赏小猫,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小猫可爱滑稽的,激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1—2分钟)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

三、走进作者。

(请同学起来读)通过了解作者,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预习检测。

(出示多媒体教学课件,检查预习情况)本环节通过字音、字词理解的检测,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有利于文本的理解。

五、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3、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它们不同的结局,“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文章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在养第三只猫时发生了一个事件,我们就把它叫作“芙蓉鸟被害案”,针对这个事件,我让学生来做法官,来判定这个案件的性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精品课件(共74张PPT)
❶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作者围绕养猫叙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按时间顺序 排列,组成一串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 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 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 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以“自此,我家 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严谨。
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 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精读细研
第三只小猫
(1)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 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蜷伏”表现了小猫虚弱无助的姿态。“并不好看”直 接点出了小猫的外貌不受作者喜爱。
(2)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 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表明“我们”收养这只猫完全是出 于怜悯和无奈。
精读细研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 写,哪几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 怎样的?
2. 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整体感知
1. 作者写了几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哪几 次是略写?作者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1)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前两次是略写,第三 次是详写。 (2)作者是按照“得—养—失”的顺序分别描写 三只猫的。
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精读细研
①经过上面的分析,你总结出第一只小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花白的毛,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高清课堂:动物世界(上)】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会刊)第199期上。

它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作品中主人公“我”有知错就改和实事求是之心,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等观念的影响。

当然,这些观念是五四启蒙思想的产物,属于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

知识积累1.涩.(sè):这里是不光滑的意思。

2.绫.(líng):一种丝织品。

3.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

4.丫头:这里指女孩子。

5.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6.惩.(chéng)戒:惩罚使警戒。

7.快意:心情爽快舒适。

8.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9.怒气冲天:形容愤怒到极点。

10.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11.一缕.(lǚ) 12.蜷.(quán)伏13.衔.(xián)着 14.悲楚考题例析1.(2015•江苏常州中考)把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括号内。

商务印书馆今年3月付梓.( )出版了《草木情缘: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作者描绘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色彩斑lán()的植物世界,解析不同时代有着jiǒng()异名称与寓意的植物zī(),并追溯植物引进中国的脉络.( ),厘清文学作品的写实与想象。

(中国社会科学网) 2.(2015•湖南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此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能力。

4个字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

“梓zǐ”出现在《范进中举》的“桑梓”;“斑斓”都跟文字旁有关;“迥”字书写时,不能在口上加两点形成错别字。

“络 luó”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

此题题型较为新颖,将字词的注音书写放到语境中来,体现了“字不离句”的特点。

答案:zǐ斓迥姿luó2.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年份看数字,可以筛选出特点。

根据农村和城镇的数据筛选出特点。

答案示例:(1)2011-2014年某市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相比城镇初中生普遍偏少。

(2)2011-2014年某市城镇和农村初中生的名著阅读量均呈增长趋势。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文章写了“我”三次养猫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人对事要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理清结构写作特色1.抓住特征,描写逼真。

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只猫,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

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乱跑、爬树、扑蝴蝶、捉老鼠、不怕生人、常跑到铁门外边晒太阳。

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顽游”,常“蜷伏”钻炉火底,跳上桌子凝望鸟笼,受责打前“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别人家的黑猫,可以算作第四只猫,凶恶,“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猫,猫!又来吃鸟了”,“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四只猫,四种形象都被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各自特点,逼真传神,活灵活现,这与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抓住特征,捕捉住独特的细节分不开。

2.详略得当,讲究照应。

第一只猫写得略一些,因为它在主人面前表现的特征不多,至多是一个玩物。

第二只猫写得详,它不仅是主人的玩物,而且还能维护主人的利益,更得到主人的青睐。

第三只猫写得更详,这只猫是悲剧角色,它的命运悲剧令人不寒而栗,又是“我”觉醒的触发物,作者更多用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示它的悲剧的历程。

本文讲究照应主要表现在“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自此,我家好久没养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既是文章内容的照应,又是“我”的心路历程的展示。

3.心理描写,细致真切。

本文中“我”的内心活动,紧紧围绕着三次养猫的悲剧展现。

比如:“我”爱第二只猫的更加活泼有趣,从它那里得到“饭后的娱乐”,它“不怕生人”,常“跑到街上”,“我”“很为它提心吊胆”,对于它的失踪,“我”先是有“亡失的预警”“不高兴”后来“心里还有一线希望”,最后失踪被证实了,于是“怅然”、“愤恨”、“诅骂”、至此“我”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得到深刻的表现。

再如:结尾处为了不再经历类似的不幸,决计“永不养猫”,从而表现了“我”的正义感,同情心和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这样一边写养猫的过程,一边写人物的感情变化,二者紧密结合,虚实相生,互相映衬展示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主题。

4.托物寓意,运用象征手法。

表面写猫的特征、遭遇,实质上写人的特征、遭遇。

含意深刻,令人回味。

把握重点1.对本文主旨的不同看法。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旨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里举出有代表性的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猫》中寓有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

因此作者写猫的故事,寓意便是: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凡事要实事求是,明白判断,不要不做调查,主观武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猫》的寓意和主题是: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的好恶、私心和偏见加以处置。

否则就会出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本来,一个喜欢猫的人,对各种猫都应当一视同仁,但“我”并非如此,对三只猫的态度各不相同,以致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第三只猫蒙冤遭打悲惨死去),这一重要环节,正是提炼主题的基础。

第三种观点认为,主题的归纳不可随意拔高,本文的思想境界不是那么太“高”,很难挖掘出更高层次上的所谓“思想意义”。

我们在剖析《猫》的主旨时,不难看出作者通过对三次养猫过程的不同感情的叙写,流露出一种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的感情。

因误伤并不通人性的猫以后那严厉的自责,则反映了他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2.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

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

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

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

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难过”,“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猫咬死的?芙蓉鸟被咬死一只,一是根据第三只猫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大家便异口同声地断定它是“凶手”。

二是妻责问张婶“为什么不小心”,张婶默默无言,于是人们认为“猫的罪状证实了”。

三是找不到猫,“我”便断定它“畏罪潜逃”。

四是猫躺在露台板上,嘴里好像吃着什么,我便断定它“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

5.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和在家中的地位,说说三只猫各自的特点?(关键词)第一只:要来的花白活泼病死大家都喜欢(活泼的猫)第二只:要来的黄色更有趣、更活泼亡失大家都喜欢(更活泼的猫)第三只:拾来的花白不活泼死在邻家屋脊上大家都不大喜欢(可怜的猫)6.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写了小猫的结局,可见作者对这些小猫的结局非常关注。

对三只小猫的结局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对第一只猫:酸辛对第二只猫:怅然、愤恨对第三只猫:愧疚、痛苦、有负罪感7.如何理解“我的良心受伤了”?我们对猫的冤屈不仅仅是那些莫须有的证据,而是一直以来的对猫的不喜欢!8.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阅读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较长的课文,能抓住关键句,无疑就能提纲挈领,下面这几个句子均是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语句。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句(1)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课文叙述的中心内容;句(2)是前一部分的总结,又暗含了对第三只猫的叙写,因为是“好久”,而不是“永远”,这一句在结构上也就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句(3)呼应开篇,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梁羽生谈郑振铎第一个因飞机失事而死的名作家是徐志摩,第二个是郑振铎。

谈徐志摩的甚多,我来谈谈郑振铎吧。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日,他担任“中国文化团”团长,往阿富汗与苏联访问,飞机在苏联境内失事。

他的死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五四”时期,对中国新文化运动发生极大影响的两个文学团体,一个是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组成的“创造社”;另一个就是郑振铎、沈雁冰(茅盾)、耿济之、叶绍钧等人组成的“文学研究会”。

前者着重在创作与文艺思潮的介绍,后者着重在文学名著的介绍、研究与古典文学的整理,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可说是各有千秋。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一九二一年,得到商务印书馆的全力支持,说来和郑振铎颇有关系。

原来郑的妻子高君箴乃是当时商务元老高梦旦的女儿。

郑振铎留学英国回来,便因岳父的关系,进了商务当编辑。

郑、高的婚礼是当年上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瞿秋白代表宾客致贺辞,“他便用‘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这个题目,讲了又庄严又诙谐的一番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