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猫》练习题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猫同步练试题答案解析

初一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猫同步练试题基础知识过关1.下列语句中有错别字的是(A)A.后来这只猫不知怎的忽然削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B.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
C.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
D.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答案】A【解析】削瘦→消瘦2.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畏罪潜逃: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妄下断语:胡乱说出断定的话。
3.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4.们要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文章也体现了“我”严于律己、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能力迁移提升1.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C)A.污涩.(sè)红绫.(líng) 怂恿..(sǒngyǒng)怅.然(chàng)B.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诅.咒(zǔ)婢.女(bì)C.相称.(chēn) 郁.(yù)闷一缕.(lǔ) 娱.(yú)乐D.妄.下断语(wàng) 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hū) 眼花缭.乱(liáo)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蜷伏辩护酸辛提心掉胆B.叮嘱暴怒乞丐若有若无C.咕噜安祥凝望畏罪潜逃D.惩戒悲楚衔着忘下断语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B)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跆拳道,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C.与他人交往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不能只顾自己。
《猫》中考题型设计(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猫》同步练习01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A.相称.∕称.呼难.过∕遇难.酸辛.∕幸.福B.怂恿.∕踊.跃挣.扎∕挣.脱蜷.伏∕缱绻.C.虐.待∕焦虑.诅.咒∕阻.止方便.∕便.宜D.怅惘.∕枉.然笼.子∕笼.罩潜.逃∕潜.水(解析:A. chèn∕chēng,nán∕nàn,xīn∕xìng;B. yǒng∕yǒng,zhēng∕zhèng,quán∕quǎn;C. nüè∕lǜ,zǔ∕zǔ,biàn∕pián;D. wǎng∕wǎng,lóng∕lǒng,qián∕qián。
)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依次改正在方框里。
神态安祥性情忧郁为罪潜逃若有若无提心掉胆毛色污涩忘下断语蜷伏足下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B.(它)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C.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D.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4.填空。
(1)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2)全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外貌描写)(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动作描写)(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神态描写)(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心理描写)6.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某班开展了以“关爱生灵”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部编7年级上册语文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7年级上册语文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参考答案:论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都不如前两只猫。
“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死感到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最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猫》基础知识课时练(含答案)

3.君问归期未有期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4.《次北固山下》中蕴含哲理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昌龄被贬龙标,李白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寄托他对远方朋友的关切与挂念。
第五单元
17猫
一、1.郑振铎 西谛 作家 文学史家
(2)________:鼓动别人去做_: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4)________: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二、日积月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2.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2.藤 懒惰 详 丐 刷 断 耗 怅 叮嘱 楚 倚 缕 逗 预警 芙蓉duóqián
3. (1)蜷 倦(2)诅 沮(3)忧 优(4)妄 枉
(5)虐 谑(6)戒 诫(7)恿 俑
(8)棱 绫 凌 陵(9)辩 辨 辫
(10)详 祥(11)zhēnɡzhènɡ
4. (1)污涩(2)怂恿(3)怅然(4)畏罪潜逃
第五单元
17猫
一、基础知识
1.《猫》的作者是________,笔名________,福建长乐人,________、翻译家、________。
2.易错字音字形
铎()畏罪潜()逃
3.形近字、多音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猫》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一、字词书写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 )怂.恿( )蜷.伏( )惩.戒( )怅.然( )相称.( )屋脊.( )虐.待(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怂恿..( )蜷.伏( )惩.戒( )怅.然( )妄.下断语( )二、选择题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历史车轮,时代潮流。
历史只会眷顾、、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A.滚滚向前浩浩荡荡坚定者奋进者B.滚滚向前浩浩荡荡奋进者坚定者C.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坚定者奋进者D.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奋进者坚定者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娱乐乞丐隐约活泼B.郁闷懒惰洗刷失踪C.归途慌忙预警污涩D.疑望松散诉说隔壁5.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项是()①实际上,猪是很聪明的动物,“智商” 远高于牛、羊等家畜。
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③例如,英国曾有一头小猪,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具备了与人握手、从1数到8等技能。
④人们常用笨得像猪形容某人很愚笨。
⑤科学家还认为,猪与狗、黑猩猩、人类等高智商物种一样,具有认知能力。
A.④②①⑤③B.①②③⑤④C.④①②③⑤D.①②⑤③④6.请选出下列语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句中的“里”是名词。
B.“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句中的“一遍”是数量词。
C.“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句中的“狭隘”一..民族主义和狭隘词是褒义词。
D.“学如道水行舟,不进.则退.。
”句中的“进”和“退”是一组反义词。
三、综合性学习7.综合性学习(1)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
为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某班级开展了“关爱生灵”班级主题活动。
①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关爱生灵”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一句内容相关的话,作为宣传标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6课《猫》同步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蜷(quán)伏红绫(léng)诅(zǔ)咒捕(bǔ)捉B. 忧郁(yù)叮嘱(shǔ)虐(nüè)待屋脊(jǐ)C. 一缕(lǚ)污涩(sè)消耗(hào)怅(chàng)然D. 咕(gū)噜怂(còng)恿懒惰(duó)廊(láng)前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藤椅衔着隐隐约约提心掉胆B. 安祥凝望畏罪潜逃滚来滚去C. 懒惰失踪若有若无忘下断语D. 惩戒芙蓉性情忧郁默默无言3.下列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__,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
心里便有些亡失的________。
③妻常常________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________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A. 酸辛预兆叮嘱悲愤B. 酸楚预警叮咛悲楚C. 酸辛预警叮嘱悲楚D. 酸楚预兆叮咛悲愤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将“努力”与“随时”调换位置)B. 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删除“具体”)C. 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传统。
(将“传统”改为“作用”)D. 经过共同努力,使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删掉“使”)5.下列对本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 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 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 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②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16《猫》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二、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句话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了铺垫。
第二句话表示第二只猫丢失后,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的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
第三句话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拓展了文意,也对全文作了总结。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
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参考答案:论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第三只猫都不如前两只猫。
“我”之所以对第三只猫的死感到更难过,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因为“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被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了它,它受到冤屈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精神,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知识点整理

《猫》练习题一、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文章记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
(2)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答:文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用“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3)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事情,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删去吗?答:不能删去,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后文详写第三只猫做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详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4)文章中的伏笔答: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反复渲染第二只猫的活泼,爱在街上乱跑,预示它将会丢失;第三只猫经常凝望鸟笼,预示鸟被咬死,猫会受到冤打。
三、阅读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在文中有何作用?答:总领全文。
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丢失或死亡”,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3)第一只猫是怎样的一只猫?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的?答:活泼、有趣、可爱。
从毛色、性情、动作等方面。
如“花白的毛”写毛色,“很活泼”写性情,“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结合毛色比喻形态,“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及扑抢“红带”或“绳子”都是写动作。
(4)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答: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猫》练习题;
1、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文体是,作者是,现代、、。
2. 全文用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等不同的感受;。
3、简析下列句中的表达效果;;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2)它躺在露天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4、开头的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1、“我”一家人对是谁咬死了鸟的意见如何?他们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2、为什么“我”会说:“一定是猫,一定是猫!”找出最恰当的一个答案()
A.因为“我”亲眼看见了猫咬鸟。
B.因为“我”不喜欢这只猫。
C.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
“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猫吃了鸟,所以“我”肯定地说:“一定是猫”
D.因为猫会吃鸟。
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得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验这两句话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与“妄下断语”相呼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7、“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何深刻含义?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感情?
8、花白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它会想些什么?
9、为什么第三只猫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10、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1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乌,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13.如果让你来处理“猫吃鸟”事件,你会怎么办?
14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15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答案: 1、叙事散文郑振铎作家学者翻译家2、第一快乐辛酸、愤恨悔
恨
3(1)这是对第二只小猫“更活泼”的特征的举例描写,写出了一个活泼顽皮的小猫的形象,也为后文中这只小猫被人捉去做了一个暗示和铺垫。
(2)对芙蓉鸟被咬死后,“我”找花白猫“兴师问罪”时它的状态的描写,一方面突出了它的懒惰和不活泼,另外“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是作者愤怒心情的主观臆断,也是造成误解的原因。
(3)正是第三只猫的不幸结局让“我”的“酸辛”“难过”不断重复,弱小者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作者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深化。
4答案:总领全文
5作品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的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阅读1“我”一口咬定是猫干的,妻子也认定是猫,张婶也默默无言,不能否认。
她们根据平时猫常常爬上桌凝望着鸟笼,被赶走还会再跳上去。
从而来判定猫咬死了鸟。
2 C 3第三只猫的死,与“我”武断、粗暴有关,它催“我”良心发现,感到内疚和悔恨。
因此,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这两句话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两次震动。
“我家好久不养猫”包含一种失落感,当别人夺取自己所爱的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
“我家永不养猫”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包含的思想感情,要深沉得多。
一个“永”字,表现其难过达到无可复加的程度。
5“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的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总结全文。
6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7这句话是对“我”的错误行为的无情鞭挞。
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8答案:(示例)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为什么?你们人类是怎么了?为什么像恶魔?
9因为这是一只捡来的猫,它外形上不好看,毛被烧脱后就更难看了。
也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喜欢顽游,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因此,它没有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自然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10答:有六个情节,小标题依次可以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的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至于疑云当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才使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11、“似乎”一词不能删。
花白猫对这一对黄乌的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判断,并不能十分的肯定12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略
14、“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
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5、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
因为写第三只猫
最能表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