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第一部分简介

合集下载

柳青《创业史》课件

柳青《创业史》课件
柳青《创业史》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
• 柳青简介 • 《创业史》概述 • 人物形象分析 • 艺术手法赏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柳青其他作品介绍
01
柳青简介
生平简介
柳青,原名吴文光, 出生于1926年,祖 籍江苏武进遥观镇。
柳青于1985年因病 去世,享年60岁。
柳青毕业于南京大学 中文系,长期从事文 学编辑工作。
《平凡的世界》
总结词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 活历程。
详细描述
小说《平凡的世界》以广阔的视角和细腻的 描写,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人 们的生活历程,以及他们在时代变革中的命 运与抉择。
反映农村变革的写照
作品通过描述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于了解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面 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学评价
史诗性的叙事结构
柳青在《创业史》中采用了宏大的叙 事结构,将个人的创业历程与整个社 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展现出史诗般的 壮丽画卷。
人物塑造的深度
作品中对主要人物如梁生宝、徐改霞 等的塑造具有深度,他们各自的性格 、命运和心路历程都得到了细致的刻 画,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现实意 义。
04
艺术手法赏析
叙事结构
双线交织
柳青在《创业史》中巧妙地运用 了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使得故 事情节更加紧凑,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
时间跨度
柳青通过跨越不同时间段的方式, 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的变 迁,使得作品具有历史厚重感。
伏笔与照应
柳青在叙事中巧妙地埋下伏笔,并 通过后文进行照应,增强了作品的 逻辑性和可读性。
梁生宝与富裕中农
富裕中农是合作化运动中的阻力,他们害怕失去自己的利益 ,对合作化运动持怀疑态度。梁生宝与他们的关系反映了合 作化运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第二章 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1949-1966)第一节、概述

五、别样情调,人性美的战争小说《百 合花》
作者简介:茹志娟(1925— 1998), 1958年在《延河》 发表《百合花》。新时期发表 有对历史、现实进行反思,批 判极左路线的作品《剪辑错了 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 作品内容: • 人物: 十九岁的小战士、新媳 妇、文工团的 “我”。 • 情节:小战士向新媳妇借被子, 为救老百姓牺牲。(请叙述)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农 民英雄朱老忠从不成熟 到成熟,(现代成长小 说),发起反割头税斗 争。 •情节跌宕起伏,从第一 代朱老巩(自发)保卫 锁井镇48亩公田失败, 吐血身亡;到第二代朱 老忠远走他乡多年后回 乡复仇(自觉革命); 到第三代江涛、大贵遇 到共产党,成长为无产 阶级战士。
•艺术上:气势宏伟,结构 庞大,有民族气魄。家族小 说与阶级斗争建构相结合, 朱、严两家三代农民的不断 奋争; •锁井镇乡土气息浓郁,日 常生活化叙事特点明显,具 有北方农村风俗画、风景画 特征。
炼》
1、作者简介: 1906—1970,原名赵 树礼,山西人,很小就受民间戏剧、戏 曲的影响,是《讲话》后实践毛泽东文 艺思想的最佳作家。1943年发表《小二 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1944年后,发表《李家庄的变迁》。建 国后主编《说说唱唱》,创作了长篇 《三里湾》、短篇《锻炼锻炼》、《登 记》,及戏剧、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作 品追求大众化,语言通俗、风趣。是一 个置身于农民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写作的 作家。与马烽、西戒、孙谦、胡正等一 起形成“山药蛋”派。
三、周立波及其《山乡巨变》
1、作者简介
1908—1979,湖南益阳人。1934开始创作。 1946创作写东北地区土改的《暴风骤雨》,与 丁玲作品一起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解放后创 作了表现湖南地区1955—1956合作化运动的 《山乡巨变》(1958发表上篇,1960发表下 篇)。1978年后发表《湘江一夜》,获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以及以故乡农村为背景,写得 很秀美的《山那面人家》。

创业史每章梗概

创业史每章梗概

创业史每章梗概创业史每章梗概:第一章:人类创业的起源本章主要讲述了人类创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文明的出现,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

随着商业活动的兴起,人们不再只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和财富积累。

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创业浪潮本章主要讲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创业浪潮和创业家们的成功故事。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能,为创业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从卡内基的钢铁帝国到福特的汽车王国,这些创业家们不仅改变了世界,也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第三章:科技创新的崛起本章主要讲述了科技创新的崛起对创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创业门槛大大降低,普通人也有机会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

从乔布斯的苹果公司到扎克伯格的Facebook,这些科技创业家们通过创新和技术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第四章:社会企业的兴起本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社会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关注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盖茨的微软基金会到费尔曼的Patagonia,这些社会企业家们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责任的践行,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第五章:创业失败的教训本章主要讲述了创业失败的教训和经验。

创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很多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

从乔布斯被苹果公司开除到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发射失败,这些失败的经历都给创业者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反思。

第六章:创业的未来趋势本章主要讲述了创业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创业的形式和模式也在不断演变。

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到可持续能源和生物科技,这些新兴领域将会成为未来创业的热点,并为创业者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结:创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的创业活动到现代的创业浪潮,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创业故事和经验。

通过学习创业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创业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创业家们的成功和失败。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

名著导读《创业史》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2.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表达过自己创作《创业史》的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农村的各阶级人民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

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3.内容概括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1929年,陕北大旱,梁三将灾民宝娃子母子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从此,宝娃改名梁生宝。

解放后,蛤蟆滩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梁家分到了十来亩稻地,梁三老汉又重新燃烧起了个人发家的愿望。

而此时当了民兵队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完全沉浸到建立互助组的事务里去。

父子之间在创业上的激烈冲突,即将爆发。

1953年春天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一年的生产,一方面要度春荒。

村主任郭振山寄希望于富农和中农,希望通过活跃借贷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响应者寥寥无几。

富农姚士杰偷放高利货,郭世富要和贫雇农“和平竞赛”。

郭振山失去对局面的控制,加之自己要走自发道路,故对贫雇农的困难、自发势力均作壁上观。

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成了互助组和贫雇农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第15-16课时——《创业史》

第15-16课时——《创业史》

第五章——“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业史》 1创业史教学目的1、了解柳青的创作概况。

2、掌握《创业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成功塑造的原因。

教学重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教学媒体PPT.教学把握一、作者及其创作简介柳青(1916—1978/6/30)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方面,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柳青与梁斌、杨沫一样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作家,他们在解放前,在革命部队中就写过一些作品。

但他们的突出成绩都是在建国以后取得的。

柳青是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后来在陕西米脂县做过基层工作,在写《创业史》之前,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在建国前根据自己在农村工作的体验,描写解放区组织变工队,互助合作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变化为内容的小说叫《种谷记》,后来又根据延安保卫战史实写了一部长篇叫《铜墙铁壁》,它与《保卫延安》写的是同一事件,但在取材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保卫延安》追求的是一种史诗型的结构,从全局上表现保卫延安的战争,《铜墙铁壁》则表现了一个具体的战役,表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柳青回到他长期生活过的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并参加了农村从土改以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致人民公社整个发展历程。

他在工作过程中考查和了解了农村各个阶层的农民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在思想上、行动上、心理上所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创作《创业史》这部长篇作了准备。

柳青在解放初至1960年发表《创业史》时,他写的作品并不多,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对《创业史》的构思和写作中去。

原计划打算写四部,从互助组成立一直写到高级社成立,但这个计划没有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是主要因素,作家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身体也搞垮了,粉碎“四人帮”不久就去世了。

现在出版的仅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准备修改整理,但这一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

《创业史》

《创业史》

梁生宝------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
画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还有些面嫩口拙。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 有牺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
梁三老汉-----梁三老汉的形象有血有肉很真实。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
的辛酸史,拥护土地变迁。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 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柳青对他的描写完整、 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பைடு நூலகம்。
秋天,梁生宝的互助组获得了大丰收,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也提前完成。生宝 的威望不断提高,互助组更加壮大,退组的又回来了。郭振山的所作所为使他威 信扫地。为了恢复威信,他积极整顿他所在的官渠岸互助组。经过县里的培训, 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在铁 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穿上了新棉衣到黄堡镇去打油,受到人们格外 的尊重。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欢悦的泪!它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 艰辛。
此时,春荒笼罩着蛤蟆滩。这是互助组和整个蛤蟆滩最困难的时刻。他们一方面要筹划新的一年生产,一方 面要度春荒。但他们手中既无钱又无粮,这是多么大的困难啊。在这种形势下,梁生宝自然成了互助组主心 骨和带头人。为了推行一年稻麦两熟的丰产计划,他顶着霏霏的春雨,到郭县为互助组去买百日黄稻种。为 了筹集生产资金和度过春荒,他组织互助组组员开进终南山割竹子。这些举措,解决了贫苦农民的困难,稳 住了互助组的阵脚。这些行动,也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了重重波澜,他们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然而,生宝的行动有时却不为梁三老汉所理解。继父时常对他冷嘲热讽,称其为“梁伟人”。对此,生 宝毫无怨言,他相信继父会觉悟过来。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创业史》(第一部)是柳青先生在一九五三着手创作;《创业史》对农民的描写及其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趣味;《创业史》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店铺今天要介绍下柳青励志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

柳青《创业史》的农民人物形象的塑造历史上的每个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成长都是经历了与旧事物的激烈斗争。

在这个时期中,有些人仍然沿袭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但是有些人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一现状就是柳青笔下的陕西省渭原县中名为“蛤蟆滩”这样一个小村落上演的农业变革,作者选取广阔的农村视角,真实地描述了建国后开展农村合作社时的各种矛盾冲突,并且还重点描述了生产资料在向公有制转变时所引发的不同农民的思想变化,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一)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梁生宝童年时逃荒讨饭过活,少年时在东家家里做长工,并且整个少年时期晚上都睡在马棚里,青年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而逃到秦岭深处浑噩度日,他整个早期的成长历程都饱受了苦难,他并不知道造成他苦难的源头,当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后,他便知道他和继父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根源便是万恶的私有制,因而他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聪明以及热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所倡导的事业中,并且他认为在党的指引下为群众办事虽苦犹甜。

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个勤劳实在的农民,是一个公道、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积极地担当起了蛤蟆滩走向合作互助的重担。

他在工作中从不摆领导者的做派,也不夸夸其谈、指手划脚,甚至在人们看来他是一个面嫩口拙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创建合作组时,他会忘了瞌睡,忘了吃饭,甚至淡漠女人对他的关怀,他不惜和家里人闹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献出都毫不吝惜,只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和梁三老汉不一样的创业之路。

比如,他进城“买稻种”的时候,为了帮互助组里的乡亲多买些种子,他不下馆子,不住宿,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实事,在他的心里互助组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当他注意到渭河和汤河在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时,他便想到这会不会对稻子的生长产生影响。

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doc教案资料

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doc教案资料

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d o c名著导读《创业史》阅读练习及答案【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当代著名小说家。

1938年到延安后开始小说创作,在写作《创业史》之前出版有长篇《种谷记》和《铜墙铁壁》。

50年代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生活了十四年,参与了当地农村合作化的过程。

这期间除了不多的散文特写以外都在为拟议中的鸿篇巨构《创业史》做准备。

《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59年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

“文革”发生,使写作计划中断。

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主要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但计划终于未能完成。

【作品简介】《创业史》一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

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

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

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

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

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积极、聪明、公道、能干。

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

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

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叙
讲的是陕西省1929(民国十八年)闹饥荒。

下堡村,梁三在饥民群体当中跟着讨还妇女,最后成了新家,人也改头换面了。

梁三他爹给他盖房子娶媳妇之后就死了,但是运气不好的梁三,死了两头牛,媳妇产也后风死了,租不到土地,只得拆了房子卖掉,又住在草棚里。

懒得打理家的梁三今儿有领回来个女的,他家有变样了,家里有个孩子,梁三也很高兴的上钟南山。

十年过去了,十四岁的宝娃也已经长得可以当长工了,在地主家但是被欺负,宝娃就想自己种地。

为了这个目标就努力的学习各种知识,有一天他花了五块钱买回一头小牛犊,还说服了他爹梁三。

后来他就离开地主家,自己用那头牛和租来的十八亩地自己干,可是向地主租来的种子肥料,都在收了之后基本上还完,为了过的好一些,就还是朦朦的的努力地种地。

上卷
种地好好地,结果要抓壮丁,梁三为了不让宝娃被抓,就把牛卖了换回宝娃,宝娃逃到终南山里了。

结果解放了,包产到户,梁三还不相信,生宝已经积极的参加合作社,还是互助组的小组长。

积极地报上面。

而梁三老汉可不乐意,还发了一次火,说没有新房住,同村的改霞喜欢上生宝,她在改革时解除婚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