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教学设计
音乐教案-梅花三弄

音乐教案《梅花三弄》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赖秋婷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聆听。
2、让学生能够演唱《梅花三弄》音乐主题,并进行音乐创作。
二、教学内容:1、欣赏《梅花三弄》。
2、视唱《梅花三弄》主题。
3、以王安石的诗《梅花》为题,按规定节奏,用五声音阶创作旋律并以小组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教学重点:欣赏《梅花三弄》并能用五声音阶进行音乐创作四、教学难点:视唱主题音乐及创作音乐五、课时:1课时六、课型:综合课七、教具:多媒体、口风琴、竖笛等八、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以提问的形式导入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梅花三弄》)(三)新课教学:1、练一练:视唱《梅花三弄》的音乐主题。
(1)教师先范唱或范奏音乐主题。
(2)学生跟琴学唱音乐主题。
(3)齐唱音乐主题。
(教师伴奏)2、听一听:聆听古琴版《梅花三弄》欣赏要求:(1)带着问题去听:该音乐主题共出现几次?古琴的音色是怎样的?(2)在音乐主题出现时举手表示或用画图形的形式进行记录。
3、教师简介《梅花三弄》及古琴音色,并点出五声音阶。
4、创一创:以王安石的诗《梅花》为题,按规定节奏,用五声音阶创作旋律并以小组的形式表现出来。
(1)复习五声音阶。
(2)熟练节奏:一边击拍一边朗诵王安石的诗《梅花》。
(3)教师示范创作旋律。
(4)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创作旋律,并能用歌声或其他形式(如竖笛)表现出来。
(5)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创作的旋律。
5、教师进行点评。
(四)总结全课。
花城版高中音乐鉴赏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第1节生命之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和体验伴随生命历程的各类音乐,感悟音乐在人类生命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初步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特点,分辨出每首乐曲的表演形式。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记出《猎人送葬》主题音乐并分析其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始对鉴赏音乐产生兴趣,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地球公民应”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教学内容】1、欣赏三首以生命的开始-成熟-终结的音乐作品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2、了解音乐小知识舞剧摇篮曲交响曲。
3、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和意义.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通过聆听记录音乐片段.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课时: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学案:1、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为使幼儿安静入眠而唱的一种歌曲。
在各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中,都有很多悦耳动听的摇篮曲。
后来作曲家们对摇篮曲的应用突破了原来只用于催眠的局限,逐渐发展成为在音乐会上表演的一种抒情歌曲,成为独具一格的音乐体裁。
摇篮曲有它的自身特点,它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安宁、亲切、温存、抚爱、真挚的特点;曲调抒情、优美、静谧;旋律比较平稳,音域适中,不用过高过低的音,起伏不大;节拍形式多为2/4、4/4、6/8等复拍子,也有3/4拍子的,节奏、拍节不强调重音,但律动整齐,以适应表现摇篮徐缓、摇曳的特点。
速度缓慢,大多是行板(Andante);力度较弱,一般不超过中强(mf);调式一般用明朗的大调式;演出形式一般为女声独唱。
2、舞剧《鱼美人》首演于1959年,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和杜鸣心作曲,由当时在中国任教的前苏联著名舞蹈家彼·安·古谢夫和他的中国学生们集体编导。
这部舞剧曾分别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音乐和舞蹈的"经典奖",在美国、英国、俄罗斯和香港地区进行了成功的演出。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1. 引言1.1 介绍《梅花三弄》古琴曲《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属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名曲之一。
这首曲子以表现梅花的婉约风姿为主题,音调清雅悠扬,富有诗意和情感。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的象征,常常被用来赞美高尚品格和纯洁之美,因此《梅花三弄》也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要求琴者灵巧细腻,需要通过变化的音调和技法来表达梅花的形态和情感。
演奏时需要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韵味。
《梅花三弄》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需要琴者有扎实的技巧和深厚的内涵才能演绎出其真正的意境和魅力。
通过学习和演奏《梅花三弄》,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琴音乐的魅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
这首曲子在中国古典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梅花三弄》,对于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2 古琴曲的历史背景古琴曲的历史背景是非常丰富和深远的。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古琴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丰富多彩的流派和风格。
在古代,古琴曲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不仅被士大夫们所钟爱,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日常娱乐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古琴曲不仅在音乐上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更是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古琴曲的演奏技法繁复多样,需要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以及对古琴曲的历史文化背景有较深入的了解。
古琴曲的演奏要求演奏者悟性高、修养深、情感细腻,能够通过琴音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演奏古琴曲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意蕴。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夜深沉(京胡与乐队)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夜深沉(京
胡与乐队)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拟定符合学情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音乐《夜深沉》的赏析,了解京剧传统曲牌音乐,熟悉京
胡和鼓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体验,学生熟悉主题,感受京剧曲牌独特的韵味及
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民族音乐的异彩纷呈,初步体验京剧曲牌的丰富表
现力和感染力,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学情分析
1、教学构想
本课的课题名为《夜深沉》。
内容选自《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第1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
本课题为一首京剧传统曲牌名,构想初期的教学设计是以“情”为主线,围绕着课本中提示的一个“离”字展开教学。
但是笔者经过对作品资料的分析,发觉这个“离”字具有片面性,容易在教学中误导学生,限制了音乐本体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
所以在新知的介绍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探讨原曲情绪与改编后乐曲情绪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曲名《夜深沉》并非是标题性的。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标题为“音乐与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失去了民族性,音乐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本节标题为“多彩的华夏之音”。
主要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背景《梅花三弄》是一首具有悠久历史的古琴曲,源自唐代琴家葛天氏所著的《太久引》。
这首曲子描绘了寒冷冬日中孤梅傲雪的情景,通过古琴的音色展现出了悲壮凄美的意境。
这首曲子也是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中的一部分,我们将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琴及其音色特点,了解《梅花三弄》的曲调和音色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审美能力,能够听懂、感悟和表达《梅花三弄》所表达的情感。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对古琴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包括其来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讲解《梅花三弄》的曲调结构和表达的意境;进行曲子的欣赏和分析。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古琴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古琴音色;通过比对多种乐器的音色,让学生了解古琴独特的音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辅以讲解《梅花三弄》的曲调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曲子的内涵;进行曲子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导入:通过播放古琴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古琴的独特音色,引发学生对古琴音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琴的来源、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让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曲调分析:讲解《梅花三弄》的曲调结构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曲子所表达的意境。
4. 欣赏分析:播放《梅花三弄》的演奏视频,让学生聆听曲子,感受曲子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教师的导向,帮助学生对曲子进行欣赏和分析。
5.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古琴音乐和《梅花三弄》进行总结和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听取学生对古琴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或课外阅读等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
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吹、打、弹、拉四种类型的民族乐器,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的起源、发展历程。
2、听赏民族乐曲,能把握四类乐器各自的音色、风格特点。
3、有进一步欣赏和了解民乐的兴趣和愿望。
2学情分析
当代世界上已有乐器几万种,但总的说来,原始社会乐器的创造与发展是当今乐器迅猛发展的根源。
通过他们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民族乐器发展的一般特点:形式上由不定型到定型;种类上由少到多;音律上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由不相联属的单音到有一定高低关系的音列。
3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民族器乐的种类及发展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女子十二乐坊的《胜利》,引入课题。
师:刚刚同学们所欣赏到的是我国的一个艺术团体---女子十二乐坊所带来的一首《胜利》,在这段音乐中,同学们都看到了那些乐器呢? 生:古筝、二胡、笛子、扬琴、鼓、琵琶等等。
师:很不错。
那同学们知道你们刚刚所列举的这些乐器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呢? 生:民族乐器。
师:那这些乐器根据他们的演奏形式的不同,能分成几类呢? 生:四类,吹、打、弹、拉。
师:非常棒!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乐器了解得真不少呀。
我们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华民族乐器可追溯至8000多年前。
今天,咱们一起回到这。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教案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

第二单元第一节多彩的华夏之音(民乐篇)第一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说出几种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名称,掌握民族乐器的分类。
2、通过对乐曲《原始狩猎图》的聆听,能够总结出主奏乐器骨笛的音色,培养对音乐的辨别能力。
3、学唱“梅花”的音乐主题,能够记住音乐的主旋律。
4、通过对骨笛、编钟这些古老的乐器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关注民族器乐的发展,并有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民族乐器分类,哼唱乐曲主题,了解民族乐器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做到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拓宽了音乐视野,还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有继续了解的愿望。
学习方法:以聆听为主,采用引导、分析、提问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当中获得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习过程:一、民族乐器分类:(按演奏方法)1、 2、 3、 4、二、《原始狩猎图》1、相关知识骨笛: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一匹骨笛,共 21支,距今约8000年,它们全部是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个孔。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乐器。
这事实也证明了古老的中国音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音乐分析现代作曲家钱兆熹创作的《原始狩猎图》,再现了骨笛这一乐器在远古时期吹奏时的情景:在悠远的旷野上、山谷里,山民们为捕捉猎物静候以待,终于捕获到时之狂吹“乐舞”,人声吆喝与器乐混响,成功表现了这一想象的图景。
3、音乐欣赏骨笛的音色:三、《梅花三弄》1. 相关知识【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由大小不同的扁圆型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每个钟体上都饰有简单的兽面或花纹,内腔是空的。
编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产生,最初为陶制,商代以后多为铜制。
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隋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编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

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摘要】本文介绍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对古琴曲《梅花三弄》的背景进行了介绍,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接着设定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古琴曲的演奏技巧。
然后详细分析了教学方法和步骤,通过示范演奏和练习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演奏古琴曲。
在教学过程展示中,展示了学生学习古琴曲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技巧。
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音乐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演奏水平。
总结了本文重点,强调了学生应该关注的重要内容,提高他们在音乐教学中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花城版音乐教材、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背景介绍、教学内容、目标设定、教学方法、步骤分析、教学过程展示、教学效果评估、总结。
1. 引言1.1 介绍【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花城版音乐教材第十一册第7课五彩缤纷的音色世界(五)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学设计》是一篇围绕古琴曲《梅花三弄》展开的教学设计文章。
通过该文章,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及目标设定,分析教学方法与步骤,展示教学过程,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最终总结教学设计的重点。
通过这篇教学设计,我们将带领学生进入古琴音乐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
古琴曲《梅花三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之作,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内涵,通过这篇教学设计,我们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一经典之作,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琴音的魅力,体会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
2. 正文2.1 古琴曲《梅花三弄》背景介绍《梅花三弄》是中国古代著名古琴曲之一,传统曲目中的“三弄”意指该曲共三段,是古琴曲的一种形式。
据传,《梅花三弄》的曲谱最早见于宋代儿童读物《癸辛杂识》中,可见其历史悠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音乐花城版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1节梅花三弄
(编钟与乐队)教学设计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理念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当代学生音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而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和音乐意境,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
本节课的教学,我选择了《梅花三弄》这首古曲为教学内容,以编钟与乐队演奏的作品形式,结合视、听、朗诵,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诗、乐为一体的艺术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音乐,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高尚品性。
2学情分析
1、当代流行新事物对学生冲击较大,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更是是当代学生音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待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2、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很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且在中学阶段掌握了音乐技能的学习,但他们还缺少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对音乐的美还初步局限于流行歌曲的“好听”和“不好听”,所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来理解音乐的内涵,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是本课的主旨;
3、学生自我创造、表演能力暂时较弱。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视、听、朗诵,组织学生进行欣赏、评价、体验。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诗、乐为一体的艺术美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兴趣。
3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欣赏《梅花三弄》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了解祖国悠久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同学们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