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读后感1

合集下载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汪曾祺散文集优秀读后感1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当代文坛巨匠,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最浪漫的散文集,最值得品味的浪漫作品,最值得回忆的艺术与生活的代表作。

能与这本书相遇,更是小女子的荣幸。

古往今来,描写吃的文章倒是不少见,像老舍的《骆驼祥子》啊,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啊,许多许多,更是将美食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汪曾祺先生的吃却更别具一格。

虽平淡,像菜谱一般,却处处流露出人间真情,引来无限遐想。

我原本就爱好美食,以至于入神般去品味这篇文章,更是受益匪浅啊!内容呢,都是生活中的食物,而汪先生却写的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例如在《故乡的食物》一文中,开头引用郑板桥的话:"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听着这句话,有种特亲切的感觉,炒米比较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一般吃泡炒米,是要抓上白糖的,这便是郑板桥话中的含义。

还有种食物,叫"焦屑",就是用糊锅巴磨成碎末。

它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无论是炒米还是焦屑,除了方便,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应急。

当时,县境内开了仗,我们用这种食物度过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用一碗炒米,焦屑温暖着彼此的心灵。

令我感到敬佩地是,作者在如此乱境之中,依然淡定从容,乐观安静,像文中说的:"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很好玩。

"真是乐观啊!也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啊!在作者的吃的部分中,用简单的话语,写出了各种美味佳肴,可以称他为美食家了。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精选14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你所见过的散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汪曾祺先生是我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话、半古文,风趣而幽默;他才华横溢,曾是沈从文等知名作家的学生;他的文字朴实而无华,组合在一起却使人回味无穷。

在他的笔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

在他的散文中,有关于吃的不在少数,而几乎每一篇都会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来吃一吃。

今天我就要谈一谈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诣。

要说关于吃的文章,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这一篇,我印象最深。

在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谓有理有据。

他先从发明了东坡肉的苏轼开始,分析了东坡肉的特点,而又从《韩熙载夜宴图》中寻找线索,甚至运用放大镜来观察食物。

他更是从《东京梦华录》、《会仙楼》、《水浒传》……等前人的作品中总结。

在不同的书籍中对比之后,他得出了结论:宋朝人的吃喝较为清淡,种类也不多,大多是分开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当我在看完这些文字后,我颇为感触。

以前我偶而会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却没有去查证。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我能学习汪曾祺先生,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

汪曾祺先生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总会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

在他的文字中总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悠闲,给人们带来轻松。

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无形的魅力,或许这也就是“纯粹的文人”的原因吧。

我们也更应该学习汪曾祺先生跳脱的人生态度,在遇到困难时也要跳脱出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汪曾祺是一位来自高邮的作家,他笔下的美食被描写的十分生动,富有特色。

每次读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14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1在汪曾祺的这几篇文中从字里行间都透出了汪曾祺对故乡的怀念和喜爱。

在我的生活里,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习俗。

童年生活也是在家人打造好的规规格格中长大的,在一个混合多民族的城市里长大的。

真羡慕一大群孩子在一起玩,羡慕他们即使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也有值得自己怀念和细心品味回味的东西。

汪曾祺的文中总给别人舒适、亲切、淳朴、自然的感觉,不仅使经历过这些事的人深受同感,还是没经历过如此多习俗的我有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她的语言非常自然,就如大人轻轻的给小孩讲着睡前故事。

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兴奋,有一点轻松。

回想着读过的每一句话,虽不是最华丽的语言,不是字字推敲写出来的语言,但这种猫不可言的东西却让我乐在其中。

总值汪曾祺的文章然我读来非常喜欢。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2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以风趣的笔法戏谑的语言记叙了当年西南联大里的一个重要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跑警报。

文章背景是抗战时期的昆明,由于华北地区的沦陷,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就在昆明继续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但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深入到西南重镇——昆明,经常派出飞机对昆明进行轰炸,所以空袭警报在昆明城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的声音。

为了躲避轰炸,每当拉响警报的时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转移,学生们也不例外,大家把这称作“跑警报”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报的侯姓同学,提着手提箱跑警报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报留在学校洗头和煮莲子的同学。

作者还记叙了不少在“跑警报”中出现的有意思的事,跑警报时变成热闹集市的古驿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学必会拿伞在校门口等候,将伞借给她们,以及跑警报时留下的经典的对联……在作者的笔下,原本紧张的躲避空袭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还带有一些乐趣的事情——跑警报。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汪曾祺文集》优秀读后感1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两本书《打渔杀家》和《孤蒲深处》。

汪是沈丛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响。

《打渔杀家》主要是他的文论,书评,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谈写作的一些内容。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性的散文。

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

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

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

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

他是江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江南之地。

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汪后来大多年是在北京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写和回忆。

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

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

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后感7篇当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语言文风。

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读出生活的。

这是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诚吧。

他所写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旧时代的高邮小城、西南边城昆明、文化界的故旧师友、西南联大的师生、北京京剧团的戏曲演员;故乡的大淖、荸荠庵,昆明的白马庙等。

他的作品中总有他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写起来有真切的认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较多的是散文。

下面我将从他的散文中举几个例子,分析一下语言,表达我的感受和观点。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

我熟悉他的一切好处,知道那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

云从树叶中间过去。

壁虎在葡萄上爬。

杏子熟了。

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

蜘蛛网上一只苍蝇。

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哪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犹豫,别的是花飘下,香橼花时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

——《花园》《花园》这篇散文读起来颇有趣味,语言十分的生动活泼。

对景物的刻画很好,文字虽是印在纸上,纸虽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体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的。

感觉手是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园》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样真实地出现在我眼前,唤起了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

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语言平实、生活,它所描写的东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却凝聚着巨大的能够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温馨,贴近的观察生活。

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它居闹市很近,大哥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片,摇动做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汪曾祺自选集》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汪曾祺自选集》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汪曾祺自选集》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汪曾祺自选集》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6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汪曾祺自选集》读后感(一):他没有的那种天真去了哪儿 80年代的那一版也有,和家人有点缘分。

这个是题外话。

不提了。

……汪曾祺没有他老师沈从文的天真,但对人对世道更有余裕,为文内心有掂量,有分寸,朴素只是外现。

给无声知了的眼套上马齿苋的花瓣,也是绝了。

写昆明的雨季,才可见柔软的内心,饱含的感情,是真爱,也不愿掩饰。

对家乡,更远的距离与怀念,才能出好文。

他对于文章与审美的“和谐”,是自觉的主张。

所有的节点都拒绝铺排。

点染之间节制很多,特别讲究收与放的比例。

这一点从书画可知,画极简,线条笔墨有书法内功蕴含力量的底子,想起和大才女大画家凌淑华的画对比,有一点相似,又有更多的不同,后者文人画性格鲜明,风格一贯,汪老一画蔬果,就偏向了齐白石。

羡慕他的求学受教历程,其师承体系永远不可再复制。

羡慕沈从文给他手批作品。

我私人的感情,是更爱沈。

……也不提。

只是,汪老也应该有天真的,他的天真去了哪儿?对于后学,对于高邮现在的文人圈子,其实我有点看法,人人都赞汪老,却不知真正的好处。

平淡与素朴,不是想学就能从笔下学的来的。

现在出手连浓烈都做不到,连丰盛都没有,连文采文气都没有,是会淡出鸟来的,是开水加凉水,摆摆样子,连自己都不想喝。

……写作,不是由奢入俭难,反过来了。

整天“汪味”,“汪味”,看的烦了,学得不像,很蹩脚。

……本书想照顾多面,收了书画照片,文种分类齐全,但装帧潦草,字体令人不适,应该有上下册分或者其他办法。

有点失败。

……《汪曾祺自选集》读后感(二):书中自有真情在在病中看这本书,亏得这本书,解救了我病中持续且越来越困顿、焦躁、烦闷的情绪。

比起现在流行的心理医生、音乐疗法、舞蹈疗法、禅修……见效快、无副作用、更灵。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生活自得其乐
汪曾祺老先生是我们江苏人,他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在小说、散文上都颇有造诣。

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很多,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

汪曾祺老先生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读他的文章,好像在欣赏一件件被人摩挲了千万遍的木头雕刻,闻着散发着的原始的木头的清新味道,触摸着能感受到厚重古朴的艺术气息。

读他的文章时,我仿佛能看到对面坐着一位满头银发,笑容可掬的微胖的老者,在娓娓叙述着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老者的脸上虽布满皱纹,精神却格外矍铄,让人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文艺的经历颇丰的老人。

拜读过他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言语虽质朴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父子的深厚感情;他的《泡茶馆》、《北京的胡同》,文字细腻,感情醇厚,对民俗文化的描写引人入胜,从小处着手,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读后感觉受益颇丰;他的《端午的鸭蛋》,细节描写堪称一绝,让人不禁感叹他善于捕捉平凡之美,于平凡小味之中体味生活之大美。

读汪老的文章,不仅可以感受平凡之美,还可以获得许多知识。

尤其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读了不少描写美食
的文字,也学到许多美食的制作方法。

譬如在《自得其乐》中写道“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

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

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

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

老先生很欣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由此可见他对美食、对生活充满热爱。

我不禁想到近阶段新冠病毒在我国肆虐,许多人都不得不待在家里,哪里都去不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沉迷游戏,有人痴迷赌博,将大好的光阴都浪费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更有人因为适应不了而患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疫情面前,也有许多人并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热衷在家健身,研究美食,书画创作等有益身心的活动。

翻翻朋友圈,你也许会发现有人在晒刚刚学会的美食制作过程或是心得,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么,我想,如果汪曾祺老先生还健在,他一定会说“疫情算什么?我正好可以钻研钻研美食哈。

呵呵!”他们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不正是我们现在应该推崇和倡导的么?不管有什么困难,生活都要继续,只有常怀对生活的爱,才能得到生活的美好馈赠。

生活赋予了我们
什么?也许是一顿饭菜,也许是几株花草,亦或是一场大雨,几片落叶......不管是什么,我们都要用心体会,好好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