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运动的快慢教案(无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案

《1.3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通过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匀速直线运动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强调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匀速直线运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不变的。
2.学会使用基本物理工具,如刻度尺、秒表等,进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
3.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6.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对于优秀生,可以适当拓展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匀速直线运动现象,如火车在铁轨上匀速行驶、学生在操场上匀速跑步等,引发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思考。
4.知识巩固与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5.情境创设与情感教育: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行驶、电梯的运行等。
2.实践探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验能力。
1.3 运动的快慢—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包括四个部分内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速度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3、认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速度公式的计算;其中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也是中学物理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由两个物理量构成的新物理量,因此学好本节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已经形成了对物理问题的合作和探究能力,但是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为明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判断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3)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方法】根据本节重难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将采用点拨、启发、探究、拓展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并借助PPT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学生则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探究方式,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本节速度及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构成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基础。
同时,初中是正规物理教学的开始,,而如何进行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遵循怎样的规律变成了教学的核心问题。
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让物理变得有趣、形象,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具体设计如下: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几组运动的图片,让同学比较它们之间运动的快慢,思考物理学角度如何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习新知:请同学讲述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并询问学生:如何判断龟兔跑的快慢?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判断运动快慢的方法;之后再提出百米赛跑,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得出判断运动快慢的另一种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运动的快慢(第二课时)

1.3运动的快慢(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了解平均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而致用的思想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机械运动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一)自学交流请同学们自学课本20、21页内容,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完成学案(一),自学后组内展示。
(二)想想议议请同学们看21页和22页想想议议,完成学案(二)。
(三)自学规范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关于速度的应用计算步骤有哪些要求呢?请同学们看课本21页例题,总结规范自己的解题过程。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位统一为所需的单位。
3)解题过程,要求写出根据公式(或由公式得到的导出式),然后按公式逐项代入已知数值和单位。
4) 代入后检查数值、单位是否统一到符合求答要求,最后得出计算结果。
(四)尝试展示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完成学案(四)。
教师巡回辅导。
等同学们完成后,在班内展示。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作业布置P22动手动脑学物理3、4。
【板书设计】1.3 运动的快慢一、机械运动的分类:1.按路程的曲直: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按速度的变化: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三、平均速度1.概念: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运动物体,由于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变化的,人们常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1.3《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一章课题3《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速度公式的意义及速度单位的含义,能通过分析比较和计算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应用及计算【教学方法】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龟兔赛跑的图片,并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
展示百米赛跑的图片,展示不同的比较的快慢的图片。
2008年8月16日,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的北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9秒69的成绩夺得金牌并打破 9秒72的世界纪录。
百米赛跑中,究竟是如何判断谁是冠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速度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展示游泳比赛中,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念图片。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过渡】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观众和裁判的比较方法是不同的。
那么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归纳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行驶的路程越长,运动得越快 (2)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得越快。
【过渡】那么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比较呢?这就是我们物理学中所涉及到的——速度,究竟什么是速度呢?2、速度(1)定义: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叫做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中学教案总第个教案
示范:
汽车的速度是“10m/s” 它的物理意义:汽车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0米。
练习:
飞机的速度是“1800km/h” 它的物理意义:
学生思考:汽车每秒通过的路程是30m,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260km ,
谁的速度更大?
5、 单位换算:1m/s=3.6km/h
课堂小练:
比一比:一辆行驶速度为72km/h 的汽车与一辆行驶速度为30m/s 的火车,
谁更快?
看图填单位:见ppt.
衔接:图中的物体都在做什么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
曲线运动。
学生讨论:沿直线行驶的两辆小汽车运动有什么不同?
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特点:(1)是直线运动;
(2)速度不变,即速度大小不随路程、时间而变化。
3、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4、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
无关。
三、小结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速度
1.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0 0 123436910 0 123421
47。
八年级物理上册 1.3 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专题一:
拓展演练第一题
专题二:
拓展演练第二题
专题三:
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物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对吗?
四.巩固提升
1.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运动的快慢?
方法一:相同时间比较。方法二:相同路程比较。
方法三:路程不同,时间不同比较。
2.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
公式:变形式:
以“想想议议”引入课题。通过生活中快慢比较的方式引出速度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自学阶段表现安静认真的小组加分表扬。突出课堂常规的重要性。提出问题的小组加2分组分。
解答正确的加2分,格式接近要求的加2分。
教师巡视全场,对讨论积极的小组表扬加分。
5、教后反思
【深入探究】
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能够利用小学所学对这类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物理解题格式上,对学生进行训练。
【拓展演练】
1、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单位:基本单位常用单位
3.1m/s=km/h
72m/s=km/h 108 km/h=______m/s
4.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5s内通过的路程为30m,这个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他通过48m用多长时间?
5.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第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方法点拨:先统一单位,在进行比较。
2、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第1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2h内通过的路程是80km,在第3h内通过的路程还是80km,小华说该汽车在这3h内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小明则认为汽车在这3h内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他们谁说得对?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3 运动的快慢 教案

《运动的快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本节课在学习了运动的描述后,具有承上的作用,又为后面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二力平衡做好铺垫,有启下的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关于运动的快慢的知识和经验,但主要是在数学中有接触,对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和单位不是很明确。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的快慢;②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像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多媒体课件“猎豹捕羚羊”的生存竞争中,体会速度的重要性②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计算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我采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投影]不同的运动物体,龟兔赛跑的片断[提问]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如何描述物体的快慢?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时间相同,看通过的路程;2路程相同,看所用的时间。
[设疑]如果时间、路程都不相同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同时投影:校运会百米赛冠军成绩为12秒,奥运会万米比赛冠军是28min ,哪个更快?[设计说明]通过有声有色的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另外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和概念。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速度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活动一]让学生先计算投影的题目,并且强调计算他们在1秒内的路程[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得出速度的物理意义、概念、数学表达式,让学生构建速度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教法]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与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并适时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善初中八年级下期物理导学案执教:班级_______________
教学内容第3节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
方法
观察比较法,练习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
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
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课件准备多媒体
环节教学活动旁批
自主学习1、速度及其物理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图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生活中我们常说“跑比走快,乘坐火车比汽车快,坐飞机比坐火车快”,这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例如:百米赛跑
归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