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与启示(一)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与启示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已取得骄人成绩,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立法、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农民科技培训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几方面的典型经验,总结出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特点,进而得出我国应通过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农民教育、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关键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经验Rural Social Dp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ed country had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reco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were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gisl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farmer training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Some usefu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in China should be adopt to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surpport, such as sound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statute system, perfec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 system as well as developmenting rural education and farmer cooperative orgnizations.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echnology support; experience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有利于弥补不足,让我们少走弯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1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1.1政府牵头,为农村发展提供立法和政策支持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为农村科技服务推广提供保障。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莫里尔赠地法》和《哈奇试验站法》,为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决条件,后来颁布的《合作推广法》又将合作推广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日本依照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和1999年颁布的《新农业基本法》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体系,从而在法律、制度和组织上为农村开发、农民教育与生活指导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1];英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立法规定在全国设立必要的推广机构,并明确规定了其任务、职能权限以及编制构成。1.2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1.2.1美国——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美国实行以大学为基础,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结合的“纽带”在州立大学农学院,各州立大学农学院均设有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它是美国农技推广工作的中级管理机构。此外,还设有农业试验站,主要对本地农业生产课题进行研究,解答农民生产应用中的问题。1.2.2日本——以政府与农业协会双轨并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政府所属的各级农业推广组织,另一个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即日本农协),两个系统均由国家和地方县共同出资建立,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2]。政府体系自上而下又分为四级: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地方农政局、各级农业改良主务课、农业改良所。日本农协协组织庞大,其推广活动包括农业技术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个方面,这两项工作由各农协中的“营农指导员”和“生活指导员”分别负责。1.2.3以色列——以政府农业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这类推广体系由国家投资建立,以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为主导,同研究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推广体系隶属于政府农业部门,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负责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是按照自然区划设置并实行垂直管理,经费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支付。以色列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1.3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1.3.1加拿大——最具特色的绿色证书培训加拿大农业职业培训制度中,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成效最显著的当属阿尔伯塔省(简称“阿省”)的绿色证书培训项目。该项目始于1970年,其培训工作由省农业厅绿色证书培训管理办公室主管,设有专门机构和3个专职人员代表省政府进行“绿证”培训管理。对参加培训的个人是免费的,培训者大多为富有管理和实践技能的农场主或熟练技术工人。其培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阿省的财政预算和教育部门转拨的高中学生绿色证书培训经费。1.3.2英国——系统化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英国农民教育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辅以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员与辅导员除了邀请农业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外,还聘请有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为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率,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奖励与考核制度,学员经考核合格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987年,英国还设立了“国家培训奖”,以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3]。1.4农民合作组织发挥重大作用1.4.1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成功的产业化模式日本农协既是日本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合作经济组织,又是由农民依法成立的,以相互协助、共同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日本农协分为基层(市町村)、地方(都道府县)和中央(全国)三级组织。农协的工作包括:提供农业生产的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从事农村医疗保险、文教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中,农户并不直接面对市场,而是由农户组成的农协面对市场,形成了一种“公司+农协+农户”的产业化模式[4]。农协还非常重视农民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人才培养,建有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国家设有农协中央学院,各地方设有40多所农协大学及各种研修中心,这也是日本农协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1.4.2韩国农协——国民的生命库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它是由农民出资建立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协分为中央农协和基层农协两级。省(道)市一级不设农协,只设中央农协的派出机构。基层农协以县(郡)乡(邑)农协为主,但并非每郡、每邑1个,而是由8~15个邑组成1个基层农协[5]。韩国农协有四大职能:①教育普及与农业技术推广。为成员农户提供教育培训与支持服务是该国《农协法》规定的农协责任与义务。②建立购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农协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农业流通活动,包括集中、储存、包装以及各种产品的加工,致力于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③从事信贷、保险业务,向农民提供资金(主要由农协银行承担)。④充当代言人。一是与政府对话的代言人,二是与社会对话的代言人,三是与国际市场对话的代言人。2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特点分析2.1政府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盾政府通过农业立法、政策制定、提供低息贷款、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及开拓市场等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由此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等。2.2拥有健全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拥有健全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的共有特征之一。其推广体系均具有以下特点: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推广组织;组建了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有着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拥有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有稳定的推广保障,包括法律保障和经费保障。2.3构建了运行良好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从各国发展农民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实施“全民教育”,大力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了农民教育的发展;政府提供农民教育的经费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灵活高效;非正规农村教育促进了社区发展2.4建立健全了农民合作组织依靠农民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科技更好地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而农民主体力量的发挥则要依赖于完备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既是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农业、农村,先进知识进入农民头脑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农民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通过合作组织保护自己在农产品交易中的权益。3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特点的启示3.1健全农业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应制定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布局合理的科学研究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精干高效的科技人才体系、协调有力的科技管理体系和鼓励创新的科技运行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6]。其次,建立健全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相关的政策体系。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或贷款贴息;鼓励涉农企业、科技成果持有者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将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实现转化;培育和扶持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等。第三,应加大奖励力度,完善科技奖励体系,提高奖励的透明度、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最后,要制定措施来保障农业科技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3.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工程。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网站、服务热线等各类信息渠道,因时因地因需地常年向农民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完善并深化农村科技人员培训工程。各级政府要多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等学习机会。第三,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即从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搭配,组建科技支农队伍,分期分批下派到亟需科技支持的农村去支农,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技术推广方式,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入户面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种养实用技术。3.3发展农民教育发展农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基本出发点。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及科技知识培训等。向村民传授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从而培养出种植、养殖大户。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让农民们认识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推动作用。3.4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国农民数量庞大,但都相对独立,大多力量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发展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来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先,从立法上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保护。明确农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使其发展更规范,以此来理顺农业合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其次,政府应对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政策支持。适当减免农业合作组织的部分税收,对新的合作组织提供一定财政补贴。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项基金,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科技普及、低息贷款等给予相应支持。再次,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朝着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1.[2] 刘志民,郭霞,倪浩.国外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框架与政策法规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5,18(4):33-36,64.[3] 邓志军.美国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59-61.[4] 林梅.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65-69.[5] 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8(4):51-53.[6] 陈柳钦.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之鉴[J].中国农村科技,2009(12):59-61.[7] 张树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的理性思考[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近年来,全球各国的科技创新风潮愈加高涨,科技巨头如脱缰野马般涌现,打破原来沉寂的市场格局,成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的发展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的福祉。
那么,本文就以科技创新国际经验与启示为主题,探讨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一、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1.美国:激励创造美国的科技创新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明家和企业家正在改变世界,例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人都是美国创新的代表人物。
美国打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鼓励年轻的创业者和科学家实现他们的目标,提供良好的研发基础设施和出色的人才,加上便于融资的市场,这都成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
2.以色列:风险投资和初创公司孵化作为世界顶级创新国家之一,以色列通过政府的支持和风险投资,孵化初创公司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领先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色列有着大量成功的初创公司,例如起点计算机和马吉克软件。
根据以色列经验,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孵化和支持机制,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的快速增长。
3.日本:团队协作合作作为世界科技工业先进国家之一,日本一直致力于推动各领域的技术创新,例如电子、汽车、航空等等。
日本企业还注重团队协作与合作,强调一个人的创新不如团队的创新,这成功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团队和企业,如索尼和丰田等企业。
二、启示1.加强政府引领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科技创新方面,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缺一不可。
政府应当以税收、财政等手段扶持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他们投入更多的资源。
而在市场方面,科技创新企业必须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计划,市场要求企业在创新的同时能够盈利和扩展。
2.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人才是科技创新最核心要素。
因此,在国家层面,必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投入,鼓励社会各界支持科技教育。
在企业层面上,企业必须注重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创新,激励员工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发达国家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经验及启示_朱桂龙

(% 美国
美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业极其发达, 科技中介服务机 构种类繁多, 组织形式多样, 专业化程度高, 活动能力
!"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世界之窗
理; 提供企业接待、 文秘、 复印和传真等办公服务, 帮助 处理 大 量 文 书 工 作 ; 提供法律、 会计等专业服务; 提供技 术咨 询 、 技术转让和技术指导服务; 提供各种最新信息; 提供“ 种子基金” , 参股新建企业等等。 ( 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 !) 属于这样一种专业服 圣荷西市软件发展中心( "#$ ) 务机构, 中心的软件测试设备和工具 由 %&’ 等 大 型 计 算 机公司赞助。 中心帮助小软件开发企业获得专利、 资金, 免费提供使用软件测试设备, 组织企业主与风险投资家 见面并举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 大学里的技术转移办公室( () )*+ ) 将大学的技术成 )*+ 的 主 要 工 作 是 进 行 技 术 转 移 , 果转移给合适的企业, 同时把社会、 产业界的需求信息 反馈到学校, 推动大学与企业的合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与完善科 技 中 介 服 务 体 系 的 成 功 经 验 ,同 时 警 惕 它 的 特 定 弊 病 ,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本文总结出如下启示:
农业试验站
!6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范畴的启示
目前我国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定义五花八门, 对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界定也含糊不清。借鉴发达国家的 界定, 结合我国实际, 归纳出如下定义: 所谓科技中介服
强。其执行主体主要包括下面五类: ( 官方组织 ()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 的职能是实行各种 担 保 和 /0’ ) 贷款计划, 帮助企业获取资金, 如: 贷款担保计划、 小额 贷 款 计 划 和 .)+ 贷 款 计 划 等 ; 设立小企业发展中心( /01 、退休工商领袖服务团 ( /!345 )和商务信 息 中 心 2! ) ( , 提供各种信息、 咨询和技术服务; 帮助小企业获 06! ) 得政府采购合同。 小企业发展中心得到政府和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 持, 它被明确为非营利性机构, 运行经费来自联邦政府、 州政 府 和 其 他 收 入 , 其 中 不 超 过 .)7 的 经 费 来 自 联 邦 政 府, 目前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网络, 共 有 .8 个 州 中 心 和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

BSERVATION 观察科技中国 2021年5月 第5期24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文/袁立科 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再次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德国根据独特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将内外压力转变为动力,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极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适时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战略和举措,依靠科技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一、德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跻身先进工业国家行列1871年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惠于国家统一和教育改革,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科技和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脱颖而出,李比希、霍夫曼等著名化学家确立了德国化学在世界化学中的领导地位;以高斯、克莱因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哥廷根大学打造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欧姆、亥姆霍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引领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在工业方面,德国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以及专利立法保护前沿应用技术,使德国实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孕育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工业的崛起,使德国迅速成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化强国。
(二)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德国科技恢复发展,在世界科技和经济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战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调控作用,重新调整科技主管部门,成立科学、空间等领域研究委员会,以及专司科技政策与规划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在物理、生物技术等主要领域组建大型国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创新,建立工业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研发机构,鼓励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动德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生物学、材料科学、重离子研究等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和医药、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更是全球领先。
世界发达国家有关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详解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做法一、国外美国:“官产学研”联手1993年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推出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推动科技创新,强调科学为国家利益服务。
其主要政策措施有:加强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领导,新成立了由克林顿亲自领导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幅度增加民用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将研究重点转向军民结合型技术,提高民用产品的竞争力;建立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继续将集中于700多个国家实验室的大部分技术解密,以“扶持幼小的高技术工业,扩展国家经济基础”。
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1999财年年度(1998.10——1999.10)继续将研究开发作为增加投入的5个重点领域之一,民用研究开发预算达378亿美元,创下了冷战结束后的最高投资水平;而且还拿出310亿美元设立“21世纪研究基金”,支持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
高科技产业是美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
在发展科技方面,突出重点技术,并实行“官、产、学、研”四结合,加速高新科技产业化。
同时,成立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全国性协调机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以减少研究和开发中的盲目性。
信息产业是美国科技领域中的佼佼者,已进入了全国创新和应用的崭新阶段。
去年1月克林顿要求国会大力支持建立新一代因特网。
预计,由政府、企业、大学联合开发建立的因特网,将在两年后投入使用,2003年实现商业化。
以此,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同时促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日本:加快成果转化战后的日本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科技大国”。
为了使科技水平从“追赶欧美”转向“同欧美竞争”,日本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组织实施,加大投入,促进技术转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等各个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动独创性技术和创造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
1995年11月和1996年6月日本先后公布了两个指导性的综合战略方针——“科学技术基本法”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强调“科技创新立国”,开展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为科研成果商品化创造条件。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
回顾发达国家在发展中所走过的历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一、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
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
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启示

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启示
一、科技发展历程的启示
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出人类
不断前进的进步历程。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而且带给人们更
多的知识和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动力,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世界发展的趋势是科技进步。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向前推进的最根本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只有不断地增强科
学技术的水平,才能使各国发展得更好、更快。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发展的主动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3、要抓住机遇,赶超发达国家。
科学技术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发展,加强基础研究,赶超发达国家。
4、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
只有
解决好科研人员的薪酬和职业发展问题,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激烈
的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5、要注重科技的应用。
只有将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生产,才
能发挥科技的真正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有效的经济
效益。
二、结论。
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

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及启示摘要: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大促进了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他们在专设政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有效的投入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和加大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比较;借鉴一、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一)设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比较各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可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政府为依靠高新技术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纷纷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协调能力,大幅度调整科技体系结构,纷纷建立专门的政府组织领导机构,专司科技发展职责,避免政出多门或身兼数职,造成政策混乱。
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总统、副总统分别担任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9个专业委员会,总统授权它们分管全国科研、技术开发、国际合作及教育培训事务,同时,还成立了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
日本设立了以首相为牵头人的高度信息化社会促进部,全面负责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英国在首相办公室内增设了科学技术办公室(OST),主管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及预测。
法国、韩国、新加坡、巴西等国家也相继设立了由国家领导挂帅的科技领导机构,且这些领导机构的人员组成也由过去的以政府科技官员为主,转变为官、产、学、研等多方高级权威人员组成。
(二)制定严密的科技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发展领域为使高新技术能更充分、更迅猛地发挥聚集效应,以美、日、欧盟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与规划,以此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与综合国力。
如,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因特网Ⅱ计划”;日本的“产业政策构想计划”、“产业结构转向尖端技术计划”、“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先导计划”;法国的“电子技术计划”;德国的“材料发展十年规划”;英国的“阿维尔计划”;韩国的“头脑强国计划”、“技术立国计划”;新加坡的“国家科学技术计划”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与启示(一)
【摘要】进入新的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科技支撑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与启示,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科技支撑启示
一、科技支撑体系概述
科学技术活动己成为人类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并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科技、经济、社会之间构成一种相互包含关系:社会包含经济,经济又包含科技。
在一定意义上,科技与经济、经济与社会之间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分别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不同层面。
科技支撑体系是从属于社会经济系统并为其服务的子系统,它是一个由科技资源投入,经过科技组织运作,形成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产品的有机系统。
科技资源是科技支撑体系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人力(从事科技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及其他为科技研究与开发服务的人员)、财力(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即R&D经费)、物力(用于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科技组织是科技支撑体系的实体或主体,是科技活动的实施者或承担者,包括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及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科技中
介服务的机构;科技产品是科技支撑体系的产出成果,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如论文、专着、专利技术、生产设备、新产品样品、数据库、信息库等。
二、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必要性
从18世纪末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到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创新是获得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各国无不先后出台和实施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政策,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基础来保障和促进科技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
美国在一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着最强大的世界高科技实力和最高的科技产业化效率,其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路径与机制对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因素。
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才能够培育出良性的科技创新体制和产业转化机制。
目前,对于中国这个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原计划经济国家,好的国家制度和政策显得尤其重要,它直接作用于产学研各环节,决定了整个国家创新体系中人、财、物力的投入与流向,使用效率及效果。
因此,分析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经验,研究发达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组织与管理的创新模式及政府功能创新等方面,对我国建立自己的国家科技支撑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发达国家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的启示
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各国政府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科技政策,高度
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并在国家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方面显示出各自鲜明的特色。
1、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
企业应该和国家科研机构及高校一样,既要生产知识、供应技术,更多的则应该是运用知识,并最终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从而参与创新的全过程。
如美国联邦政府科技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界限分明,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导力量。
德国联邦政府认为,德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最大限度的取决于其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此思想指导下,德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研发的资助计划。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研发动力主要来自市场的需求。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国家的企业制度和市场环境,辅以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来促进企业建设自身的创新机制,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并理顺其涉及的知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