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血压的监测技术
有创血压监测_技术

导管口方向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 压强。有创测压时准确的测法应是导管口方向与血流方向垂 直。在临床上通常测定动脉压的导管口是迎向血流方向,因此 测出的压力是血管内侧压强与血流流动的动压强之和,其值稍 大于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当血流速度不大时,导管口方向的 影响可忽略。有研究表明在心率增快、血流速度增加以及动 脉管腔由于导管插入而阻塞形成终端动脉时,将造成动脉压力 波的反响、共振,就会使测得的压力值显著高于实际值。
并发症
导管脱落
血管痉挛
感染
出血
穿刺部位用 透明敷贴粘好后, 再用胶布加固, 标明穿刺时间, 并且用约束带和 纸板进行固定, 避免患者躁动及 为患者翻身、吸 痰时,套管针折
叠、脱出。
末梢循环差时,调 整房室温, 肢体 保暖热敷, 观察 穿刺侧手掌部有 无疼痛及皮温、 颜色的变化, 通 过同侧手指套血 氧饱和度动态监 测手部的血运情 况。在进行肝素 冲管时,速度不可 太快,以免血管收 缩,引起缺血、疼 痛。
有创血压监测 ABP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将穿刺管直接插入动脉内, 通过测压管 连接换能器直接测压的监测方法, 能连续、准确地提供动脉收缩 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数据, 同时能绘制动脉压力曲线,
可随时发现动脉压力变化,还可取动脉血做动脉血气分析。不受 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的影响。是危重患者监测的首 选方法。
在建立有创动脉 血压监测后,应严 格无菌操作,加强 穿刺点皮肤的护 理,每日用0.5% 碘伏消毒穿刺点, 并更换透明敷贴。
若有污染应及时 更换,保持局部清 洁干燥。
用肝素稀释液冲 洗测压管,可致患 者凝血时间、凝 血酶原时间和凝 血酶时间延长。 应加强观察穿刺 部位有无渗血!肿 胀等现象,对于老 年和肝肾功能不 良者尤其应注意 有无出血情况。
有创血压监测技术

测压装置校验
传感器测压时由于其本身、测压装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均会使测量值发生偏差,在使用前用水银或弹簧血压计分别 在不同压力点进行测试,观察监测仪所显示的压力值是否与上 述压力点一致,在测压过程中除反复校验零点之外,还可用回 转血流法对传感器和测压装置进行测试。传感器的频率为 0Hz~100Hz,测压系统的谐频率和阻尼系数为0.5~0.7,阻尼过 高增加收缩压读数,降低舒张压读数,而平均动脉压变化较小 为确保测压准确性和可靠性,需对测压装置定时进行检修和校 对。
第15页/共19页
有创血压监测与无创血压监测
一般认为,对于血压正常者来说,有创法测得的动脉压比无创法略高,收 缩压常常会高出5mmHg~20mmHg。有对比研究表明, 有创血压值高于无 创血压值,而且收缩压差异较大,与年龄相关性小,而舒张压的差异与年龄有 关,年龄越大差异越小,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休克、低血压和低体温病人有创血压和无创血压的比较 ,Campbell 在对危重病人特别是休克状态的病人的研究中发现无创血压可能提供不 可靠的,较高的血压值,而有创血压监测能准确的反映病人的血压状。在 行无创血压监测时,由于袖带充气加压,通过肌肉组织将血管压闭,此时压闭 血管近心端,血容量逐渐增多,相当于一个蓄水池的作用,当放气时,外加压 强逐渐降低,当降至内外压强相等时,积聚的血液在心脏收缩时冲过压闭的 血管,引起血管外部的压强增大,产生较高的无创血压值。研究发现有创血 压可更准确地反映病人的低血压状态,但在心脏术后8h后有创血压值与 无创血压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11页/共19页
监测护理
1 保持动脉测压管通畅 患者术后将动脉穿刺管接三通,整个测压管道连接应紧密,无漏液、漏
气,并充满肝素盐水,每24h更换肝素液,每小时以及每次抽血后用注射器 抽吸2-3肝素盐水冲洗管道,保证管道、三通内无回血,防止血液凝固。若 冲管时阻力大,回抽时无回血,不可强行冲管,必须立刻将动脉置管拔除;若 出现冲管通畅,回抽无回血时,可能在三通与测压管连接处形成了凝血块, 引起活瓣样作用。需在无菌操作下脱开三通清除血块或拔除置。
有创动脉压监测

早
尽早拔出导管,局部按压10分钟
放
拔出后的导管放入医疗垃圾桶内
谢谢大家
有创动脉压监测
目 Contents 录
01 有创压监测概念 02 适 应 症
03 禁 忌 症
04 操 作 流 程 05 并 发 症
有创血压监测的概念
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直接测 定血压的方法
和临床常见的无创血压监测相比,有创压可以提供连续、 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
适应症
体位准备
●固定位置,充分暴露, 手伸不平时,穿刺时 会容易引起穿透血管, 这时可以在手腕部垫 一个纱布卷,1~2cm 动脉搏动处
常规方法(a)
十字定位方法(b)
血压偏低或过于肥胖的患 者可采用此法
穿刺 定位
穿刺方法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直接测压所得数值较无创血压为高(5~20mmHg) 预先定标零点,换能器水平在第四肋间平腋中线。 测压通路保持通畅,不能有任何气泡和凝血块,最好持续冲洗,条件不
行则2小时冲洗一次。
并发症
相关并发症
血栓形成,器官的栓塞
01
出血的风险
01
导管相关感染
03
护理要点
严格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波形异常 严禁进气 血液循环 预防感染
• 考虑打折、应抽回血进 • 行定冲时洗检查管路有无气泡 • 有无肿胀、颜色异常 • 严格无菌操作
护理要点
干
穿刺点的局部干燥,若有渗血应及时更 换皮肤保护膜
适应症
循环功能不全 脏器移植等大手术 低血压、高血压 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反复采血进行检查
禁忌症
01
感染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有创血压的监测

禁忌症
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对已使用抗凝剂患者,最好选用浅表
且处于机体远端血管 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形成原理
• 保证一定的血压差,要保持三条基本元素
A:心脏收缩射血所产生的 动力和血流流 动时所受到的阻力的相互作用。 B: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 C: 大血管的弹性。
C.防止气栓发生
在调试零点、测压、抽取血标本等操作过程中应严防 气体进入而造成空气栓塞;测压管各连接处衔接紧密, 避免脱出后出血。
D.防止感染
留取血标本、测压、冲洗管道时无菌操作,加强临床 监测,有感染征象及时拔除,必要时做细菌培养,置管 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E.防止出血、血肿
穿刺失败及拔管后要有效的压迫止血,对于应用抗凝剂 的患者,压迫止血时间可适当延长,必要时局部用绷带 加压包扎,30分钟后予以解除
1.为保证动脉测压管的通畅,应保证加压气袋的压力在 300mmHg。
2.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进行冲洗,以防 凝血。
3.管道内如果有血栓堵塞应及时抽出,勿将血块推入,防 止发生动脉栓塞。
4.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也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 稳定后,应及早拔出,拔管时局部压迫10分钟,观察无 渗血时,用无菌纱布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有创血压护理常规
1. 妥善固定导管,标识清晰,尤其在患者躁动时防止脱落出 血。
2. 正确安装管路,保持通畅,无气泡、血栓,观察动脉波形 是否良好。
3. 每次测压前校零,当监护仪数字显示为“0”时,方可显示 正常的波形和数值,影响管道传输的因素有管道阻塞、血 栓、气泡、管道扭曲、太长、连接不紧密等。
有创血压监测ABP

ABP监测可以提供详细的动脉波形数据,有 助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血管健康。
2 准确性
由于直接测量动脉内压力,ABP监测比非侵 入式方法更准确。
4 定量指标
ABP监测可以提供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 脉压等多个血压指标,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 诊断和治疗决策。
ABP监测的注意并遵循操作规范,避免误操作 导致不准确的血压数据。
有创血压监测ABP
什么是有创血压监测(ABP)?它是一种通过直接连接到动脉的导管来测量血 压的方法,为医生提供了连续和准确的血压数据。
ABP监测原理
1
阻抗式传感器
通过测量电阻变化来计算血压值,准确性高,但需要侵入血管。
2
压力传感器
使用传感器直接测量动脉内的压力变化,精确度较高。
3
动脉波形反射
通过观察动脉脉搏波的反射来推算血压值,无需侵入血管,但准确度低。
ABP监测设备
动态血压监测仪
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患者的动脉 血压。小巧轻便,可以携带在体 外。
压力传感器
导管
将动脉内的压力变化转换为电信 号,并传输给监测仪器进行处理。
连接动脉和监测设备的一次性管 道,可以准确获取动脉内的压力 信息。
ABP监测的应用领域
手术室
专注于手术期间患者的实时监测,帮助医生及 时调整麻醉和药物剂量。
科研实验
在动物模型或临床试验中,用于了解血压变化 对身体功能和疾病进展的影响。
重症监护室
对危重病患者进行连续血压监测,提供准确的 血压数据,以指导治疗和调整血流动力学。
血液透析
在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压,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 和有效。
ABP监测的优势
1 连续测量
相比传统的间断测量方法,ABP监测可以提 供连续准确的血压数据。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实时性
新版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及时发 现异常并采取相应措施,而传统方法则无法做到 这一点。
安全性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血栓形 成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确保患者的安全。
04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适用人群和适用场景
降低医疗成本
促进医疗技术创新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的出现和 应用,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为未来的医疗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使用能够减 少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从 而降低医疗成本。
05
结论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价值和意义
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能够 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血压数据, 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压 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
指导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有创血压监测的结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调整药物 剂量、控制输液速度等。
危重患者监测
对于重症休克、心衰等危重患者,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以更好地评估 患者的循环状态和组织灌注情况。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和挑战 Nhomakorabea01
02
03
感染风险
由于导管直接插入动脉内, 容易引发感染,因此需要 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护理。
目的和目标
目的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旨在提供更准 确、可靠、实时的血压监测数据,帮 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制定 治疗方案。
目标
新版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目标是提高 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误差和 干扰,同时简化操作流程,提高临床 应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0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基本知识
有创血压监测

禁忌症
1.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2.凝血功能障碍。 3.患有血管疾病的病人,如脉管炎等。 4.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5.ALLEN试验阳性者禁忌行桡动脉穿刺测压。
改良ALLEN试验:
对于昏迷者,利用监护仪屏幕上显示出SPO2脉博波 和数字来判断。举高穿刺手,双手同时按压尺,桡 动脉,波形和数字消失。放低手,松开尺动脉,屏 幕出现波形和数字,即为正常。表明尺动脉供血良 好,
动 脉 压 波 形
异 常 动 脉 压 波 形
影响波形准确性的因素
放大波形的因素 降低波形的因素
空气 管路打折 管路过软
(衰减过度)
管路过长 三通过多
(衰减不足)
传感器位置
传感器低于右心房 血压读数升高 传感器高于右心房 血压读数降低
Daily, E., & Schroeder, J. (1995). Techniques in bedside hemodynamic monitoring. (5th ed). St Louis: Mosby.
护理要点:
1.严格观察监测指标:一般每30min监测一次并做记录,病情不稳定时, 随时监测记录。严密观察监护仪上各波形和压力的变化,若波形过高、低 钝或消失,压力数值与临床不符,可能存在动脉导管阻塞、脱出,换能器 位置不当等,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2.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3.保持压力测压管通畅 4.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1)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2)远端肢体缺血 (3)感染 (4)防止气栓发生:在调试零点,取血等操作过程中严防气体进入动脉内 造成气栓形成。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A
穿刺部位每24h用安尔碘消毒及更换 敷料1次,防止污染。
抽取动脉血时,导管接头处应用安尔 碘严密消毒,不得污染。
06.1.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测量部位
部位:股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桡动脉。 注: 在周围动脉不同部位测压时,测得的结果不但压 力数值不同,而且波形也有显著不同。
动脉插管
并发症: 影响插管部位远端肢体灌注; 护理措施: 检查侧支循环情况
置管前
桡动脉: Allen试验 其他动脉(腋, 肱, 股, 足背): 肢体颜色, 温度, 毛细血管 充盈时间, 运动
改良ALLEN试验
对于昏迷者,利用监护仪屏幕上显示出SPO2脉博波和数 字来判断。
举高穿刺手,双手同时按压尺,桡动脉,波形和数字消失。
放低手,松开尺动脉,屏幕出现波形和数字,即为正常。 表明尺动脉供血良好,
优点
直接动脉压力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不受人工加 压,袖带宽度及松紧度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取值。 根据动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的突然变 化。 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减少患者痛苦。
适应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有潜在危险的患者; 危重患者、复杂大手术的术中和术后监护; 需低温或控制性降压时; 需反复取动脉血样的患者; 需用血管活性药进行调控的患者; 呼吸、心跳停止后复苏的患者。
置管中
经常观察 将氧饱和度传感器留置在动脉插管远端
Allen试验
有关桡动脉与尺动脉完整性的检查操作过程
检查者压迫患者的桡动脉与尺动脉 要求患者反复握拳直至手掌发白 检查者松开患者的桡动脉或尺动脉 观察患者手部循环及颜色恢复情况 对另一动脉重复相同检查
结果:手部颜色应在6秒钟之内恢复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普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董知国
概念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将穿刺管直接插入动脉内,通过测 压管连接换能器直接测压的监测方法,能连续、准确地 提供动脉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同时 能绘制动脉压力曲线,可随时发现动脉压力变化,还可 取动脉血做动脉血气分析。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 度及松紧度的影响。是危重患者监测的首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创血压得监测技术
、技术简介 有创血压得监测技术就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动脉内直接测量动脉内血 压得方法a (正常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比无创血压高2-8mmHg,危重病 人可高 10-30mmHg 、)
目得
直接动脉压力监测为持续得动态变化过程,不受人工加压.袖带宽
度及松紧度影响,准确可靠,随时取值。
患者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可及早发现动脉压得突然变化。
反复采集动脉血气标本减少患者痛苦。
三、适应症 仁 各类危重病人.循环机能不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大血管 外科及颅内手术等病人,均需连续监测周围动脉内压力。
2、严重低血压、休克与需反复测量血压得病人,以及用间接法测压有 困难或脉压狭窄难以测出时,采用直接动脉内测压,即使压力低至 30〜40mmHg,亦可准确地测量。
2、 可根据动脉波形变化来判斷分析心肌得收缩能力。
3、
3、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病人需用血管收缩药或扩张药治疗时,连
续监测动脉内压力,不但可保证测压得准确性,且可及早发现使用上 述药物引起得血压突然变化,如嗜珞细胞瘤手术。
4、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得病人。
5、染料稀释法测量心排血量时,由周围动脉内插管连续采取动脉血样 分析染料得浓度。
6、需反复采取动脉血样作血气分析与pH 测量得病人,为减少采取动
脉血样得困难,以及频繁得动脉穿刺引起得不适与损伤,一般也主张 作动脉内插管,既可对循环动力学进行监测,又可在病人稳定状态下 采样,提高测量数据得准确性。
四、禁忌症
1、穿刺部位或其附近存在感染;
2、凝血功能障碍:对已用使抗凝剂患者,最好选用浅表且处于肌体远 端血管;
AI len' S 试验阳性者禁忌行税动脉穿刺测压。
五、评估
穿刺动脉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得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穿刺部 位血管情况,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情况,用物及环境准备。
3、
患有血管疾病得病人,如脉管炎等; 4、 手术操作涉及同一部位;
5、
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罠
(一)保持维护管路得通畅、在位(防止回血堵塞)
1、原因分析
(1)无加压袋时,未定时用肝素液冲管或间隔时间太长。
(2)病人处于高凝状态、肝素配制浓度低。
(3)加压袋漏乞,不能保证有足够得压力°
⑷有回血时,没有及时将回血冲干净。
(5)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使导管扭曲、打折。
2、解决方法
(1)连续冲洗可有效地防止血凝阻管。
(2)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
以防凝血。
(3)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入,以防发
生动脉栓塞。
(4)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也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
后,应及早拔出。
(5)防止管道漏液,如测压管道得各个接头应连接紧密,压力袋内肝素
生理盐水袋漏液时,应及时更换,各个三通应保持良好性能等,以确保肝素盐
水得滴入。
(6)妥善固定套管、延长管及测压肢体,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
(7)应使三通开关保持在正确得方向。
(二)导管相关性感染得预防
1、原因分析
(1)护理人员无菌观念不强,通过动脉导管采血时没有严格执行无菌
操作。
(2)动脉导営周围有渗血时未及时更换敷料O
(3)动脉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4)肝素帽脱落,测压管道系统未处于密闭状态。
2、解决方法
(1)加强护理人员得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⑵穿刺部位每24h用安尔碘消毒及更换敷料1次,并用无菌透明贴膜覆盖,防止污染。
局部污染时应按上述方法及时处理。
(3)在动脉测压管内抽血化验时,导管接头处应用安尔碘严密消毒,不
得污染。
(4)测压管道系统应始终保持无菌状态。
⑸加强临床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查血象1次。
如患者出现高寒战,应及
时寻找感染源。
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 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6)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一般希望导管留置不要超过3〜4日。
当局部出现感染或有任何炎症征象时,即应立即拔除导管。
做导管血培养及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三)确保测压装置得有效性?
1、原因分析
(1)压力范围选择不合适。
(2)选择得换能器不合适。
(3)导管中有乞泡。
(4)未选择合适得导管,导管硬度不够,导管过长,超过120cnio 2、解决方法
(1)选择合适得换能器。
(2)根据所测部位不同,选择合适得压力范围。
(3)测压管中无乞泡。
(4)选择长度、硬度适宜得导管。
(四)保证监测结果得准确性?
k原因分析
(1)换能器位置不正确
(2)换能器未校零
(3)动脉导管扭曲、打折2、解决方法(1)换能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2)换能器与数据线重新连接后需要再次校零
(3)保持导管通畅
参考文献:
K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靈•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M] ,2003 2> Darovic, G、,Vanriper, J、,& Vanriper, S、、Arteria I pressure monitor ing、In Darovic, G、(Ed、),Hemodynamic Monitoring:
Invas i ve and non i nvas ive cl ini ca I appIi cat ion、Phi IadeIphia:
Saunders pany、1995,177-210 3、Ahrens, T、Ask the
W、B、
Experts、Critical Care Nurse, 1994,14 (6), 98-99、
4^ ChuIay, M、Ask the experts^ Critical Care Nurse, 1995,15 (2), 108.
5、Daily, E、,& Schroeder, J、、Techniques in bedside hemod yn ami c m on itori ng、(5th ed)、St Lou i s: Mosby、1995
6、Ben Gupta, 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7、谢红英,方敬,幸莉萍,等、有创血压监测过程中相关问题得原因分
析与护理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6, 21 (8):749-750.
8、周红,文婷亮,张琼、外科ICU患者有创血压得监测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7,3(2)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