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合集下载

新生儿室隔离制度

新生儿室隔离制度

新生儿室隔离制度新生儿室隔离制度 1、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在隔离室隔离治疗,所用物品均应先浸泡后清洗再高压灭菌消毒。

操作护理时应穿隔离衣。

2.患儿入院时,首先确定是否为感染病,对疑似患儿不能同确诊患儿同住一室,确定感染病后,按病种分别安置,病室外挂明显隔离标志。

3.感染患儿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

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

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洗手。

4. 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患儿分房处理与安置。

5. 感染患儿应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诊疗,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6.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儿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后的敷料要焚烧。

7.如病区内有几个病种,工作人员应按不同病种调换隔离衣,有计划地进入各病室进行工作,并严格消毒双手,在脚垫上擦鞋。

11.患人使用过的物品应经初步消毒后再送洗衣房、供应室。

13.医疗器械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和更换,各种消毒液及无1/ 14菌器械要定期更换。

14.病历牌、医嘱本不得带入病室,医生查房完毕后,要洗净双手,脱去隔离衣,然后再翻阅病历牌,开医嘱。

一、新生儿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小扫除,每周大扫除。

清洁工作用湿式打扫,卫生工具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应有醒目标志。

室内不得有蚊、蝇、蚂蚁、蟑螂、老鼠等。

二、正常新生儿室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15~20 分钟,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 55%~66%之间。

三、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婴儿抱出喂奶时照射),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 500 个/m3.四、新生儿被服、尿布、洗澡手术等,以及和其他新生儿所接触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五、新生儿床套,每周更换二次,出院后更换被褥,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每次哺奶前,应消毒小毛巾,产妇拭净乳头、双手。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

儿科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与消毒隔离制度1.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2.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室内温度在24°C~26C,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II类环境标准。

人机共存的消毒机定时开机消毒,做好记录。

3.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4.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5.设置隔离室,用于收治特殊感染患儿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

6.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7.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消毒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更换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8.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浴巾、浴垫等。

9.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专门人员负责清洗消毒处理专人专用。

10.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11.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

1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13.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14.医疗垃圾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1.母婴同室应设置在新生儿房相近的独立区域,并设置有洗手装置。

工作人员进入室内接触婴儿前后应洗手,非工作用品禁止携带入室。

2.根据《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xx),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暖箱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3.产妇哺乳前必须洗手、清洁奶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灭菌。

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

4.婴儿所用的被褥、衣物、尿布(纸尿裤)和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必须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5.母婴一方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对有乙肝、梅毒、艾滋等传染病的应在病历夹、床头卡上有区别标志,所用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单独处理。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感染性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时应及时隔离。

6.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

7.严格探视陪住制度。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每次探视结束后,母婴室应开窗通风,并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

9.每月对母婴室空气、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并存档。

对不合格的以及接近限值的,及时采取措施,并重新监测直到合格。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室内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

设立严格的门关,新生儿病房不允许探视.有特殊情况家属需探视时必须穿专用的衣、帽、鞋。

感染流行期间严禁探视。

2.工作人员入室前必须更换专用衣服,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3.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患有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如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消化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严禁家属在各病室间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4.患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与普通新生儿隔室治疗,严格按照传染病消毒隔离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6.新生儿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0-60%,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2次,地面湿式清扫三次;病室使用动态循环风消毒机消毒,定时开机消毒。

7.无菌物品专柜存放,定期检查,在有效期内使用。

无菌物品一旦打开应注明开启时间,操作者签名。

开启的药液在2小时内使用。

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小时。

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8.新生儿治疗室物品一用一消毒,各种仪器使用后用消毒液擦拭备用,暖箱每日用清水及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终末用含氯消毒。

抹布专用,一用一灭菌。

9.每个婴儿一个口布,随吐随换,并且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0.新生儿衣被、床褥有呕吐物随时更换,对其进行单独的消毒和清洗,设专用柜存放。

IL新生儿沐浴室的浴池一用一消毒,一人一垫布,用后灭菌,避免交叉。

新生儿用的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沐浴巾、浴垫、治疗用品等,必须一婴一用;12.新生儿所用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8小时更换一次。

13.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14.新生儿出院后应将暖箱、被褥、使用过的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15.医疗废物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放置,按照要求贴好标识,内容有科室、废物种类、废物产生时间。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入室须更换室内专用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并用肥皂液洗手,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科室负责人允许不得随意进入,严格控制室内人数,限制不必要的探视,确需探视时,护士将患儿推出病房,家属隔窗探视。

3.工作人员凡患有传染性疾病、急性呼吸道感染、非特异性发热疾病、胃肠炎或皮肤感染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4.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严格洗手,并用消毒液消毒双手。

(二)消毒隔离1.新生儿病房包括新生儿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病房、配奶间、沐浴间、治疗室应布局合理,分别设置。

2.新生儿病房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前应先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然后更换新生儿病房专用衣裤及鞋。

3.每张床占地面积很多于3平方米,床间距很多于90厘米。

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很多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4.发现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阮病毒、多重耐药菌株等)或沾染病的新生儿,要按沾染病的有关划定施行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步伐,同类病人可相对集中。

所用物品必需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织使用,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实施标准预防。

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应调离新生儿室,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6.新生儿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7.桌面、床、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日清洁拖地2次,拖把专室专用,如疑似污染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

每周彻底擦墙、刷地。

8.每日各项操作先由早产儿开始,隔离患儿最后接受治疗。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疑污染操作时应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监测、培训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程序
1.2 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1.3 制定感染控制手册
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
2.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2 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
2.3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监测
3.1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3.2 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3.3 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
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培训
4.1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
4.2 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防护装备
4.3 定期举办感染管理知识普及讲座
五、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5.1 定期评估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5.2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5.3 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新生儿病房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措施,不断监测和培训,持续改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共同为新生儿的健康努力。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健全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并履行职责。

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建立培训记录。

三、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洁、污分开,符合功能流程。

四、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各种监护仪器、婴儿暖箱、蓝光照射箱等保持清洁,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

循环风动态空气消毒机按规定使用,过滤网定期清洗,并有记录。

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规程。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六、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及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七、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患儿,后感染患儿。

特殊感染(MRSA、VRE等)病儿单独安置,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八、新生儿各种用物专人专用,按规定清洗、消毒或灭菌。

九、诊疗过程中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接触人体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各种灭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十、严格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及反馈制度》的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避免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十一、严格按照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十二、按要求每季度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和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且不得有致病菌检出。

不合格者,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后再次监测,直至合格,确保医疗安全。

十三、严格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运送。

交接登记内容完善、资料保存齐全。

十四、加强对陪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卫生宣教。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科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预防与控制新生儿科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管理1. 新生儿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2.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操作前必须进行卫生洗手,指甲不过肉际,不戴戒指、手表等饰物。

3.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凡有皮肤化脓、各型肝炎、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调离本岗位。

4. 护理人员为每一个婴儿洗澡前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5. 工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不随意触摸面部、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环境管理1. 室内空气新鲜,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保持清洁、通风。

2. 每月对空气、物表、新生儿物品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3. 每日定时对空气进行常规紫外线消毒、开窗通风,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新生儿洗澡台、护理台、体重秤、洗澡盆、游泳设施、门、桌、椅台面等内部设施。

4. 新生儿抚触台上双面中单应每日一换,并有记录。

5. 定期对墙壁、天花板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四、消毒隔离制度1.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原则和操作规范。

2. 沐浴时先洗正常新生儿,再洗感染新生儿。

3. 婴儿用的眼药水、粉扑、油膏、浴巾、柔湿巾、治疗护理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并采取双消毒措施。

4. 新生儿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水等应使用一次性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5. 对感染新生儿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其他新生儿及工作人员不受感染。

五、培训与监督1. 定期组织新生儿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对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对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职等处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制度
生效日期:2007年3月20日修订日期: 2011年5月12日
一、新生儿病室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无陪护监护室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

二、环境要清洁,空气新鲜、无异味,根据季节温度不同,定时开窗通风,净化空气。

室内温度在24℃~26℃,湿度50%~60%,空气、物体表面应达医院环境Ⅱ类环境标准。

循环风紫外线消毒定时开机,做好记录。

三、落实手卫生,病室内设置非手触式洗手设施、洗手图,配备清洁剂、干手物品,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四、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洗手、戴口罩、戴帽子、更衣、换鞋,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患感染性疾病者严禁入室。

五、早产儿室与隔离室分开,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

六、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七、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一次性呼吸机管路用后焚烧,重复使用呼吸机管路用后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八、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九、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十、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等由供应室统一回收、清洗、消毒或灭菌;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十一、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

使用一次性诊疗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不得交叉使用。

确诊为传染病人的,应转至专业医院治疗。

十三、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十四、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暖箱内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留存监测资料。

十五、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