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化湿法治疗腹泻
“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PEDIATRICS OF rCM
VoI.3 No.4 JuL 2007
3.2 运 脾和 胃法
脾。《类证治裁》说 :“治 胃阴虚不饥不纳 ,用清补 ,
用 于乳食积滞证 ,症见脘腹胀满 、嗳气酸馒 、泛 如麦冬 、沙参、玉竹、杏仁 、白芍 、石斛 、茯神 、粳米 、
弱”,“不胜药势”。明代儿科 医家万密斋对小儿 的 皮理气运脾为主,却不取补脾益气之品。他首创异
五脏特点进行 全面分 析后 ,在 《幼科 发挥》中说 : 功散 ,只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陈皮一味 ,便令补
“肝常有余 ,脾常不 足 ,此却是本脏 之气 也。”他还 而不滞 ,补运兼施 ,用于小儿更为妥帖。钱 乙这一
个机体的健康 和生长发育。因此 只有脾胃健运 ,才 等。本证 多见于夏令时节 ,由外感 时令之湿 、内伤
能保 持脏 腑之 间 的动态 平衡 ,不 致太 过 和不及 。这 饮食 如过 食生 冷瓜 果 或 脾 弱 失 运 、湿 浊 内生 所 致 ,
对于儿科临床来说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湿性黏滞 ,湿阻中焦则脾气困遏 ,运化无权 ,故治疗
收 稿 日期 :2007—04—27
作者简介 :张士卿(1945一),男,教授 ,主任 医师,医学硕士 ,硕士 、博士研 究生导师 ,主要从 事 中医儿科教 学以及 中医 内科 杂病的 临床 和
研 究。
一 5一
维普资讯
第 3卷 第 4期 2007年 7月
一 面 ,但 也 有 脏 腑 幼 娇 、消化 力 弱 、易 受 损 伤 的一 3.I 运 脾化 湿 法
面 ,“脾 常不 足”常 是儿 科 内伤 、外 感诸 疾 发 生 的主 用 于湿 困脾土证 ,症 见胸 闷纳 呆 、恶心 呕 吐 、脘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45泄泻泄泻在中医药学中被称为“泻痢”,是指消化道蠕动功能失调、排便次数增多或粪便质地稀薄,常伴有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疾病。
中医师承药方具有丰富的治疗泻痢的经验,并且这些方剂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
以中医师承医案分享的方式,本文将介绍一些治疗泄泻的有效方剂。
第一则:朴开汤(方剂)患者张某,女性,41岁。
主诉腹泻已经两天,大便水样便,每天频繁排便超过5次。
伴随腹胀、腹痛、全身乏力等症状。
朴开汤为圣惠方,治实症。
处方如下:朴开汤朴实:9g滑石:30g生姜:6片大枣:5枚生甘草:3g服药三次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减少,大便次数逐渐恢复正常。
连续服药五天后,症状完全缓解。
第二则:草乌酒煎合剂(方剂)患者李某,男性,56岁。
主诉频繁腹泻已经三天,每天排便次数超过8次,大便质地水样便。
伴随全身乏力、口干舌燥等症状。
中医师承通过草乌酒煎合剂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草乌酒煎合剂草乌:30g黄连:10g连翘:10g青皮:10g薄荷:10g患者服用草乌酒煎合剂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腹泻症状逐渐改善。
连续服用七天,患者的泻痢问题完全消失。
第三则:白头翁合剂(方剂)患者王某,女性,32岁。
主诉腹泻五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大便呈水样便。
伴随腹涨、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师承用白头翁合剂治疗患者。
处方如下:白头翁合剂白头翁:15g车前子:10g砂仁:10g香附:10g焦山楂:15g炒苦杏仁:15g患者服用白头翁合剂后,腹泻症状明显缓解,大便次数逐渐减少。
连续服用十天,患者的泻痢症状完全消失。
第四则:大黄附子汤(方剂)患者刘某,男性,45岁。
主诉持续腹泻已经十天,每天排便超过10次,大便质地稀薄。
伴随腹痛、全身乏力、纳差等症状。
中医师承以大黄附子汤治疗该患者。
处方如下:大黄附子汤大黄:15g附子:10g生姜:10片干姜:6片生甘草:6g大枣:10枚白术:15g患者服用大黄附子汤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腹泻症状明显减轻。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

泄泻九法及对应用药泄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大便次数增多、量少、呈稀水状,并伴有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学对泄泻有着详细的分类和治疗方法。
下面将介绍九种常见的泄泻类型及相应的用药方法。
1. 脾虚泄泻:该类型的泄泻常见于脾气虚弱的人群,主要症状是大便稀软、色黄、量多,并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时可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参、黄精、参等。
2. 肝郁泄泻:肝气郁结、不舒畅时易导致泄泻。
此类泄泻伴有腹胀、烦躁、胸闷等症状,多见于长期情绪压抑、烦躁易怒的人群。
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治疗,如柴胡、青皮等。
3. 湿热泄泻:多见于中暑、饮食不洁等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次数增多、黏液质地、口渴、尿黄等。
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
4. 肾虚泄泻:肾脏功能不足导致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不稳定、夜尿频繁、腰酸、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补益肾气的药物,如杞菊地黄丸、肾气丸等。
5. 气滞泄泻:气滞不畅时易出现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黏液质、腹胀、肚脐周围疼痛。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香附、柴胡疏肝丸等。
6. 寒湿泄泻:多见于寒湿郁结所致的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稀糊、腹冷、腹泻等。
治疗时可使用温经散寒的药物,如理中丸、温中纳气丸等。
7. 食积泄泻:多因饮食不当、过食油腻等导致食积积聚而引发泄泻。
治疗时可使用理气和中的药物,如瞿麦、草果等。
8. 寒凉泄泻:寒凉体质的人容易患上此类泄泻,主要症状是大便清稀、伴有腹痛、畏寒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经驱寒的药物,如炮姜、肉桂等。
9. 药物泄泻: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等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泄泻。
治疗时需要停药或减量,并辅以调理肠道功能的药物,如蒲地蓝消炎丸等。
需要注意的是,泄泻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和调理方法。
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来使用,避免滥用药物或选错药物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也是治疗泄泻的关键,如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泄泻-2012春新版

代表方:
痛泻要方加减
•白术
•白芍
•
陈皮
•
防风
•健脾补虚 •养血柔肝
•理气醒脾
•升清止泻
•
抑肝扶脾
五、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一)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起居有常,调畅情志,防感冒。 (二)调护
1.急性泄泻要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忌辛辣、肥甘、油
腻。
2.慢性泄泻在以上基础上,要严格掌握饮食规律,避
3、辨兼夹 夹风:伴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脉浮。 夹暑:炎夏,身热烦渴,头重自汗,脉濡数。
夹食积:脘腹痞满,嗳腐,伤食史。
二、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运脾化湿
运用:急性泄泻多以湿盛为主,重在化湿,佐以分利。
寒湿——温化寒湿 湿热--清化湿热 化湿渗利 表邪--佐以疏解 暑邪--佐以清暑
食滞--佐以消导
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而发泄泻。脾虚失运可造成
湿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
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病
案分析
•
赵某,女,53岁 患者自1992年起大便溏泄,时发时止,曾服多种药物末愈,
•
1998年冬季开始腹泻次数增多,夹有末消化食物,白天大便2-3次 ,夜间1-2次,常矢气后大便流出,食少神疲,在我院门诊服肠炎 灵,腹可安后,症状解除。今年7月份因服不太新鲜的荔枝,腹泻
泄
泻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概
一、定义
述
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障碍,造成水谷停 滞,清浊混杂而下,引起以排便次数增多,粪 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 病证。
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病势较缓。
新生仔猪三种疾病不容忽视

石斛 、 沙参 、 山药 、 玉竹 、 实 、 肉 、 芡 莲 自术 、 升麻 、 自扁豆 、 甘 草、 大枣 肉施之 。
7 泻 脾 散 火 法
脾喜 升而恶 降 , 居中焦 。今脾 气 虚弱 , 升反 降 , 位 不 提 摄失司, 以致 内脏 下坠 、 肛 。 状 : 脱 症 久泻 久痢 不止 、 神沉 精 郁、 四肢 无 力 、 舌淡 、 薄 、 虚弱 , 苔 脉 宜施 升 脾益 气 之法 , 以
( 津县 畜牧局 , 南 孟 津 孟 河
4 10 ) 7 10
中 图 分 类 号 :8 82 ¥ 5 .8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号 :0 4 5 9 (0 80 — 0 9 0 10 — 0 02 0 )9 0 3 — 2
11 定义 . 假死是 指新 生仔 猪窒 息。简 而言之 , 是仔猪 就
肿, 舌淡 白, 脉浮数无 力。治 以健脾益气 , 参苓 白术散主之 。
2 补 脾 摄 血 法
脾 , 不鼓 舞 . 不 健运 , 脾 气 以致 水谷 积 聚 而久 为湿 , 须 健 故
中州 , 脾 阳 , 涤湿 。 运 亦 6 甘 养 脾 阴 法
适用 于家 畜慢性 出血 症 、 便血 、 血 、 尿 流鼻 血等 。 状 : 症 精 神倦 怠 , 欲 减少 , 食 不愿 行走 , 动则 气 粗 , 淡苔 白, 细 舌 脉
床实 践中 , 发现 许多 养殖户 虽然 对猪 传染病 的预 防 和治 疗 积 累了一 定经 验 , 却对 新生 仔 猪 的常 见病 认 识不 足 , 无从 下手 , 现将 临床 实践 中容易 忽视 的 i种新生 仔猪 疾病 总 结
盛 , 以温脾 助 阳 , 宜附子 理 中汤 。 当 施
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

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刘浩李燕1(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四川南充637000)【关键词】腹泻;化湿;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442.20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3)01-0054-021川北医学院学生处,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刘浩(1980—),男,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结合治疗。
腹泻又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含有未消化食物。
病情多迁延不愈,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单一的治疗方法常常难以获得满意疗效[1]。
2001-02—2012-01,我们采用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并与单纯运脾化湿法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106例均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0 65岁,其中20 30岁11例,31 40岁9例,41 50岁19例,51 60岁5例,>60岁12例;病程1.0 4.5年,其中1 2年13例,2 3年17例,3 4年18例,>4年8例。
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其中20 30岁10例,30 40岁8例,40 50岁15例,50 60岁7例,>60岁10例;病程1.0 5.0年,其中1 2年11例,2 3年18例,3 4年12例,>4年9例。
2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组一般资钝厚变硬的梨状肌,用力深压并用弹拨法来回拨动梨状肌,弹拨方向应与肌纤维相垂直。
弹拨10 20次后再做痛点按压。
最后由外侧向内侧梨状肌纤维走行方向作推按捋顺,两手握住患肢踝部牵抖下肢。
每周2次[2]。
1.3.2中药治疗予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牛膝、赤芍药各9g ,没药、炒五灵脂、地龙、川芎、秦艽、羌活、香附、甘草各6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脾化湿法治疗腹泻
功能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该病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有关,尚无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法。
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角度,功能性腹泻大致可分为肝脾不和、脾气虚弱、脾肾阳虚、食积痰浊等 4 个证型。
其基本病理应是脾虚失运为本,湿浊久蕴不化为标,临床用药紧扣这一基本病理,则可持简驭繁。
在治疗本病注重辨证与治法的统一。
认为在临证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谴方用药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辨证与治法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如患者既往有精神刺激病史,症见情绪较低落、常因情志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病情,辨证属肝脾不和的,治法当以疏肝健脾为主,主方中适当加重调节情志药物的剂量如百合、合欢皮、夜交藤、木香等;如有明显脾胃虚弱表现,症见纳少、腹胀、倦怠乏力、肠鸣失气,辨证属脾气虚弱的,治法当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主,主方中当以健脾药物为主,如党参、白术、云苓、山药等;如患者久泄不愈,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形寒怕凉,腰膝酸软,辨证属脾肾阳虚者,治法当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谴方中当选用如乌药、当归、肉桂、乌梅、诃子等。
从用药特点的角度来看,注重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并用。
本病以脾虚为本,湿胜为标,此类患者大多由于劳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生活失于调摄所致。
其病之初多为脾虚失运,湿浊不化。
然而久泄不止,脾阳渐衰,日久及肾,命门火衰,寒从中生;又因久泻伤阴,阴虚生内热。
故其病日久则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论治功能性腹泻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平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