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个问题~健脾和运脾的区别是

合集下载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大夫,我最近疲倦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去医院检查也没啥问题,是怎么回事?”钱先生今年43岁,这段时间总是觉得腹胀不舒服,同时大便也出现溏薄的状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没什么问题,这让他很苦恼。

于是今天,他就想试试中医,把把脉,看到底有啥问题。

“从你脉象上看,你是脾胃虚弱,运转不利,脾胃对我们人体是很重要的,平时要注重脾胃的保养,但学会如何运脾胃更重要。

”钱先生一听懵了,脾胃保养这么重要吗?他又该怎样运脾胃呢?中医解释脾胃的重要性中医所说的“脾”,并不是西医上的脾脏,而是包括胃、小肠、大肠等器官在内的综合功能。

脾的生理功能,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分化水湿。

简单来说,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气血,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

《黄帝内经》中说道:“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

”意思也是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

《脾胃论》一书也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书中说道:“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

”这是说感染了风邪,就会生病,但不管生什么病,都可以从脾胃调理入手。

小孩想长身体,女人想保持苗条的身材,男人想体格健壮,老人想健康长寿,都需要进行脾胃保养。

6法“运脾”我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健脾不在补而贵在运”,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一旦脾胃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善于调理脾胃的人,可杜渐防微,预防疾病侵袭。

那么,中医是如何运脾的呢?具体来说,有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和养胃助运法6种方法。

1.运脾化湿法运脾化湿法主治小儿脾虚湿滞,比如不爱吃饭、便秘、腹泻舌苔发白等病症。

古代医学家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特别是对于小孩来说,由于脏腑尚未发育成熟,脾胃薄弱,如果饮食不当,就很容易使脾胃受损,导致食欲不振、感冒、咳嗽等病。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医基础知识脾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伤脾在液为涎,在五脏中脾属阴中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

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输送,转运;化:消化、吸收。

将我们所吃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

小儿的脾胃最为弱,常常因各种饮食不当的原因,造成伤时、泄泻、食欲不振等,小宝宝本身生理特点就是“脾常不足”,“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小儿三分饥的原则就是要使小儿吃到七分饱留三分余地。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损伤。

如果宝宝的脾胃已经受伤,:补脾经,捏脊,揉按足三里,摩腹,揉按板门,运内八卦,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

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

“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

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

现代人的病很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

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呢?有几个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看舌头,肥大,有齿痕。

辨健脾、运脾、醒脾

辨健脾、运脾、醒脾

辨健脾、运脾、醒脾健脾、运脾、醒脾均是中医学治疗脾病时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指意不尽确切、界限不甚明晰,致使其临证运用常出现误解误用、似是而非的现象。

兹对三者作一梳理辨析。

健脾脾虚则弱,脾弱宜健,欲健宜补,补之可使其由弱变强,故亦称补脾、益脾。

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或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过虑多思,或它病所及等。

脾气一虚,则无力司职,临证常致两类病变:一为运化失常,不能把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使湿停于中,通过演变又或聚而为痰,或凝而为饮,或积而为水,进而成为许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或背景。

二为生化乏源,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化生气血,进而脏腑失养,成为诸多疾病发生或久治不愈的内在原因。

而在脾虚的状态下,实际上两类病变过程常兼夹交织,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脾虚的基本表现为: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渐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

对此,当通过补脾使其复健,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并衍化出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健脾升提、健脾养心等诸多治法及相应方剂。

运脾关于运脾,含义较为混乱,至今未达成共识。

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的释语为:“是治疗湿重困脾的方法。

湿重的表现为胃部饱胀,饮食无味,恶心欲吐,中淡而黏,头昏身倦,大便泄泻,或腹胀,四肢浮肿,小便少,舌苔白腻,脉濡。

用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蔻仁、茯苓、泽泻等药芳香袪湿以运脾。

”中的观点是:“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白豆蔻者是也。

”笔者认为,运脾是一种基于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所设计的治法。

脾胃同居中州,两者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相助,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与精微转输,并且作为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而可上行下达,斡旋四旁。

显而易见,脾胃要完成上述功能活动,就必须保持一个“动”的状态,即“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否则,不动则滞,脾不升者可滞,胃不降者亦滞,虚实皆然。

而滞者宜运,无论虚实。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江 老从 医 6 0余年 , 中医儿科 急 性 热 病 、 胃 对 脾
、… 一


疾病 、 系疾病等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 富的一床 肺 }
经验 6 代 主持 制订 的麻 疹 肺 炎辩 证 诊 治 标 0年
推行 于全国 以热 、 风理论指 导滇行性 乙望照 炎 痰、
“ 。“ 运 运 , 行 、 、 、 有 转 旋 动之义 , 动而不 息之特征 运 与 有 化, 是脾的 主要 生理功 能 , 运者 运其精 微 . 化者 化其 水谷, 运 化水 谷以敷布全 身。从现代 小儿脾 胃病的病 固特 点看 , 饮食
不 足 者少 , 于 饮 食 者 多 , 成 滞 胃困 脾 . 纳 运 化 失 职 , 伤 造 受 这

歪垄墅奎: 垂 匝 虞: 墨熊趟曼 乓喜 粤
感染防治的科研 , 究成果分别获得了 茅省 技 研
进 步奖和 江 苏省 卫 生厅 科研 成果 奖 江老执 教 4 0余栽 ,99 开始培 养 中 医儿科 学 17 年 顾 士研 究 生 ,97年 创建 了全 国 第一 夸 中医 儿科 博 18 士点 , 为全 国培养 了一 大 批 中医儿 科 学 术 带 头人 和
儿科之圣 , 北宋医家钱乙特别重视小儿脾 胃 中论 及脾 胃病 变提 出 了“ 主困” 脾 的重
要 学术 思 想 , 认为 脾 胃病 的 证 候 特 点 是 脾气 困遏 , 化 失职 . 运
升 降失司 :他所创立名方益黄散 , 广泛 用于食不 消、 吐泻 、 疳 证、 慢惊等多种疾 病 , 方组成 以陈皮 、 该 丁香 ( 香 )青皮 理 术 、 气 助运 为主, 加炮 诃子暖 胃 , 甘草 和 中, 旨在于舒 展脾气 , 主 恢 复脾运 钱氏另一名方异功散 , 是在 补脾 的四君 子汤中增 加 陈皮一昧, 使之成为补运兼 施之方 , 产生“ 补脾而 能流动不 滞” 的功效一清代 名医陈 复正将 仲景 枳术汤 易为 丸剂 . 内加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中,脾是人体五脏之一,位于腹部,是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器官之一。

脾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提供营养,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而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与西医有所不同,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中医认为脾是生化之源。

生命活动是由气血津液等物质构成的,而脾则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和运输中心。

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等物质,供给全身各个部位的需要。

因此,中医常常把脾比作人体的“厨师”,将食物烹制成适合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脾是肌肉的“母亲”。

肌肉是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基础,而脾则是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肌肉萎缩、无力等问题。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保护脾的健康,以保证肌肉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

中医认为脾与情志有密切关系。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脾则是情志的调节中心,它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如果脾功能不好,就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烦躁等问题。

因此,中医常常建议人们要保持心情愉悦,以促进脾的健康。

中医还强调脾与脾气的关系。

脾气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它是由脾运化水谷产生的。

脾气能够影响人的体质和免疫力,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易受感染。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保护脾气的健康,以促进人体的免疫力。

中医还强调脾与其他器官的关系。

脾和其他器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

因此,中医常常强调整体调理,以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中医对脾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深入和细致,它把脾视为生化之源、肌肉的“母亲”、情志的调节中心、脾气的产生中心以及整体调理的重要器官。

因此,保护脾的健康,对于人体的健康和长寿具有重要的意义。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到底是该【补脾】还是【健脾】
脾胃虚弱的人,一定要认真看这篇文章,因为搞错的人太多了。

脾胃虚弱的人通常认为脾虚肯定就在于补,结果越补越上火,这就是搞错了补脾和健脾的区别。

仅仅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

补脾:
主要补的是脾气,脾气越足,脾胃运转的动力就越强。

脾就相当于一个发动机,脾气就是发动机所用的燃油,油少了当然要补足,这样脾胃才能继续工作。

所以如果单纯的脾气虚,那确实应该补脾。

参考:补中益气丸
健脾:
而健脾是指清除脾胃里的痰湿积食,保证脾胃功能可以正常运行。

健脾就像给发动机做保养,除污垢、上上油,让脾胃没有阻碍的运转,有健脾养胃的泰渭散、金免幽就能做到健补相结合,提高整体的脾胃运化能力的提升。

如果湿气比较重,那就得健脾同时要祛湿。

参考:泰渭散、金免幽。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

健脾与补脾的区别,你能分清吗?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这本,所以脾对人身体的健康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事实上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关心一点中医,也经常会听到补脾与健脾的概念。

不过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是完全模糊的,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区别,还有很多人干脆认为他们就是一个意思。

脾在身体中的作用主要是运化,这个“运”是指运转输送;而“化”则是指消化吸收。

所以,脾主运化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就是把水谷化为精微,然后再把这些精微吸收输送至全身,达到内养脏腑,外养皮毛的作用;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运送到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作用,再把代谢的水液下输给肾,由膀胱排出体外。

如果脾的运化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而出现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

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就会引起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

一、健脾在《增韵》中说:“健,强有力也”。

如果将人体的脾胃比喻成“土地”,健脾就相当于给土地进行松土,除草,使土质变得更好。

就是将庄稼地里的那些影响庄稼生长的障碍除掉,这样脾胃运化起来就会非常流畅,可以将食物完美的转化成身体内的各种需求物质,将不需要的物质排出体外。

那么影响脾胃运化的障碍物一般就是指湿气、痰、还有积食。

二、补脾脾气是脾脏运化的动力,补脾其实就是向脾胃补充一些能够生长脾气的药食,就像给车加油一样,有了油,车就能动起来了。

像甘草、红枣、党参等食物就是能够让脾气运化的“油”。

简而言之,健脾侧重“清除”,补脾侧重“加油”。

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我们知道导致脾失健运的病因有虚有实。

虚,就是因为脾气虚或脾阳虚,无力运化。

出现这种情景,我们就需要补脾。

看完上面这个,我们就知道在什么情况需要补脾,在什么情况需要健脾了。

需要健脾爱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及饮食不节、喜欢吹冷气、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不爱运动、爱生气的。

这些人在平时表现为身重、舌苔黏腻、脘腹痞闷,呆滞、脉濡。

运脾、补脾话健脾

运脾、补脾话健脾

运脾、补脾话健脾运脾、补脾话健脾作者:赵霞汪受传正文:脾胃病系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

儿科鼻祖钱乙概括了“脾主困”的病理特点,陈文中注重固护脾阳,万全强调小儿“脾常不足”,陈复正擅长调脾和胃。

1 脾胃的生理功能胃的功能只有一种,即受纳谷食。

病时的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

《内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人体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脾的功能有二: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或健运)精微。

谷物经消化后变为津液气血,灌溉营养脏腑四肢,这个任务是由脾来完成的。

《鹤山医案》中说:“脾气以升发为好,胃气以和降为顺”。

所谓升降是指脏腑的功能,特别是指气的机能而言。

脾气常升,胃气常降。

脾升则健,胃降则和。

纳与运、升与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平衡体。

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调和,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身体才能健康。

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平衡就被打破,机体就会得病。

纳与运也是如此,能纳能运为常态,只纳不运或只运不纳或纳多运少皆为病态。

2 小儿脾胃病的主要治法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不外补、清、运3大法则。

补法如补脾气、养脾血、益脾阴、滋胃津;清法如散脾火、泄脾热、清胃热、泻胃腑等;所谓运脾乃调和脾胃、扶助运化之意,属8法中的和法,有行、转、旋、动之义。

此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

钱乙治疗脾胃病的主方为益黄散,方名益黄,却不取补脾益气常用之品,而以陈皮、丁香(木香)、青皮理气运脾为主,加炮诃子暖胃,甘草和中,广泛用于慢惊、吐泻、疳证、食不消等多种病症,其立方主旨在于舒展脾气,恢复脾运。

钱氏异功散与同时代的局方四君子汤相比,均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补脾益气,钱氏只增陈皮一味,便令补而不滞,补运兼施,用于小儿更为妥贴。

3 运脾法的具体运用3.1运脾化湿法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两个方面。

暑湿当令,或贪食生冷瓜果,则湿从外侵,脾弱失运,水湿不化则湿自内生。

脾性喜燥而恶湿,湿性腻滞,蕴阻中州则脾气受困,输运无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教个问题~健脾和运脾的区别是
概述
健脾化湿(invigorating spleen for eliminating dampness)是中医临证运用具有健脾助运、祛湿化浊作用的药物以消除湿邪的治法。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燥恶湿。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主运化,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主湿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易困脾。

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黏不渴等症。

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

健脾化湿药味多辛苦或甘淡,性多偏温,主归脾、胃二经,功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主要适用于脾虚湿阻之证。

适应证
健脾化湿法适用于脾虚水湿不化证,证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脘痞满,肢体困重,饮食不化,大便溏薄或泄泻,水肿,妇女带下,苔白厚腻,脉缓等。

主要方药
1.常用健脾化湿药:白术、党参、茯苓、扁豆、薏苡仁、山药、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2.常用健脾化湿的方剂:参苓白术散、完带汤、实脾饮、苓桂术甘汤、萆薢分清饮等。

3.常用化湿健脾食物:山药、绿豆芽、红小豆等。

临床应用
湿有寒湿、湿热之分,使用健脾化湿药时,应根据湿的不同性质进行配伍。

寒湿者,配温里药;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故应用化湿药时,常配伍行气药。

脾弱则生湿,脾虚者应配补
脾药以培其本。

又湿性趋下,配伍利湿药,可使湿邪下泄,提高祛湿效果。

1.脾虚湿阻之泄泻
证候:泄泻,腹胀呕吐,不思饮食,倦怠乏力。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主方:钱氏七味白术散。

方药:人参、茯苓、白术、藿香、木香、甘草、葛根。

2.脾阳虚衰之水肿、腹胀
证候: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则:温化水湿,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

方药:干姜、附子、白术、茯苓、炙甘草、厚朴、大腹皮、草果仁、木香、木瓜。

3.脾虚湿盛之带下
证候:妇女带下清稀。

治则:健脾化湿止带。

主方:完带汤。

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注意事项
健脾化湿药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不宜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