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客观可归责性)一、因果关系概念因果关系是实行行为的客观危险性向构成要件结果现实化的过程。
1、因果关系的起点是实行行为,预备行为引起结果的,不成立犯罪既遂。
2、因果关系首先是存在实行行为引起结果这样的事实关系(事实判断);然后是基于刑法目的而对因果关系的规范限定(价值判断)。
二、事实关系的判定——条件说(一)条件公式:“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1、条件关系是肯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最低限度要求。
完全遵循条件公式,意味着任一条件都是原因(等价理论)。
2、构成要件的结果必须是具体的结果。
(二)代替的原因1、因果关系的断绝:条件公式意味着“没有前者行为,也会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不是后者的原因”。
2、择一的因果关系:甲、乙都在被害人的饮料中单独投入足以致死的毒药。
3、假定的因果关系:被害人亲属在死刑犯执行现场先于法警开枪。
三、对因果关系的规范限定——客观归责(一)相当因果关系说在条件关系的基础上,追加认定因果关系的要件,通过“相当性”来限定因果关系:1、要求实行行为通常会发生构成要件的结果;实行行为与构成要件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异常的、不适当的。
(经验上的通常性,此所谓“相当性”)2、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人可能认识、预见的,或者行为人特别认识、预见的。
(二)客观可归责性实行行为产生的危险被现实化为构成要件的结果,行为就是结果的原因。
1、实行行为制造了或者将已有风险升高到不被容许的风险。
2、风险以一般人能够预料(非罕见)的方式被实现为构成要件的结果。
3、因果过程的异常,是与实行行为的危险性不同的其他危险实现为结果。
四、具体应用根据当初行为的危险性是否现实化成了结果,作为因果关系的判断基础。
(一)被害人特殊事情【典型】对被害人实施了暴行,因其存在着特殊的事情而死亡。
【处理】在考虑被害人特殊事情的基础上,再去判断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特殊事情是因果关系发生的背景)例:(1)开枪射人,造成被害人失足坠崖死亡。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什么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什么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指危害⾏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危害⾏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当危害结果发⽣时,要确定某⼈应否对该结果负责任,就必须查明他所实施的危害⾏为与该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刑法的因果关系,与刑法的⽬的、任务、机能相关,故⾃有其主观判断性。
刑法因果关系是受刑法⽬的规制的。
⼀定的⾏为是否与危害结果有刑法的因果关系,必须依照⽴法者、司法者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以⼀定的客观事实联系包括事实因果关系为基础。
如故意杀⼈罪,医⽣故意注射毒药⽽令病⼈死亡,构成作为的故意杀⼈罪,⼜如医⽣以杀⼈的故意,对病⼈在其求救时不予救助,致其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罪。
前者,刑法因果关系以⾏为⼈的作为和危害结果为判断的基础,⽽后者,则以⾏为⼈的不作为、危害结果以及⾏为⼈的作为义务为判断的基础,在这⾥,⾏为⼈的不作为和病⼈之死亡结果是没有事实的因果关系的,⽽仅仅是因为作为义务的存在⽽具有⼀种事实的联系,但也由此⽽具有刑法因果关系。
但是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上,事实因果关系是刑法因果关系的物质前提,只要某⼀⾏为在逻辑上与危害结果存在这种必要条件联系,⽆论作⽤⼤⼩,距离远近,都应作为事实原因⽽纳⼊刑法因果关系的候选对象中,⽽不能在此区分原因与条件,从⽽将部分必要条件排除在此范围之外。
甚⾄还要考虑存在⼀定的事实联系,以避免判断不合理。
(⼀)刑法因果关系⾸先是⼀种联系。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的存在的,⽽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
(⼆)刑法因果关系是⼀种⼈的⾏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因为只有⼈的⾏为才能给予法律上的评价,⾃然⼒或者动物⼒纵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以刑法来处罚它们。
(三)⼈的⾏为是有主观罪过的⾏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没有主观罪过,⼈就不能对他的⾏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然不能认为⾏为和结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犯罪的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

当今世界,刑法领域内有三种犯罪论体系。
其一是前苏联等国采用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将犯罪构成要件分为主体要件、客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说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采用的犯罪论体系,将犯罪成立条件分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三要件说”,三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应当是由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组成的三阶层递进式。
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四要件说一直占据了我国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的通说地位。
而近三十年来,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少学者对于四要件说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开始也对德日的三要件说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四要件说的通说地位受到了质疑。
虽然学术界仍然颇多争议,而司法考试已经先行一步,2009年的司法考试大纲采用了德日的三要件说理论,摒弃了前苏联的四要件理论。
一、两种学说的内涵1、犯罪构成四要件说四要件说认为,犯罪构成要件是某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主客观条件的有机整体,由四个方面构成:(1)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
(2)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3)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抱得心理态度,包括犯罪目的和主观罪过等要素。
(4)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活动在客观上的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
四要件说认为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而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进行排除。
2、三要件说三要件说认为,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除了行为符合构成要件并属于违法之外,行为人还必须负有责任,也即是说一个行为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三个递进式组合的条件。
(1)犯罪构成该当性。
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致。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一、概述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因为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因此,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作用和适用方法等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因果关系的含义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刑法中,所说的因果关系一般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联系。
犯罪行为是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三、因果关系的作用刑法规定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为了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刑法规定的犯罪,不仅包括行为,还包括结果。
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导致的结果,才是真正构成犯罪的实质内容。
因此,必须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司法机关在审判中,必须严格依据刑法规定的因果关系来确定犯罪事实。
如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法官就可能会依据个人主观认识对犯罪事实加以扩大或减少,导致司法机关滥用权力。
四、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在刑法适用中,因果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分析具体情况来定性。
关于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 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因果关系的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与其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属于直接因果。
2. 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因果关系的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联系。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从若干个环节分析其相关性,然后结合事实情况与定罪标准来确定。
3. 因果关系的追溯性因果关系的追溯性是指行为发生后,时间上可能存在某些因素的介入,影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追溯并分析相关因素从而定性。
五、结论因果关系是刑法的基础概念之一,是判断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要联系的重要途径。
因为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必须掌握因果关系的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应用到刑法适用中。
主观题 刑法构成要件

主观题刑法构成要件
刑法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某一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条件。
根据刑法的规定,一般来说,刑法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要件:客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行动。
这通常包括作为行为基础的行为主体、犯罪对象、犯罪手段和方法等。
2. 客观结果:客观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实际后果。
例如,对他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等权益的侵害。
3. 直接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关系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与其产生的客观结果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即犯罪行为是直接导致了后果的发生。
4. 主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具有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主观故意是指行为主体明知其行为将会导致某种后果,但仍然有意为之;过失是指行为主体由于疏忽、粗心等原因未能预见和防止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
这些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还会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性质、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刑法构成要件的合理确定和适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详解

3.被害结果不属于注意规范 保护目的的范围
夜晚,两辆没有照明的自行车前后行进, 前面的自行车因为光线不好与对面来的汽 车相撞,致使骑车人死亡 。 但是如果后面的骑车人(被告)灯亮的 话,前车就不会因为视线不好与来车相撞。 能否将事故结果归结于后车车主?
案例:李某系一辆大货车车主,未办牌照。 李雇用付某为某水泥厂运矿石,并多次授意 付某超载运送。某天,付某驾驶该无牌照大 货车装载超载的矿石,占道行驶,与相对行 驶的另一大货车相撞并坠下公路,造成付某 及该车另两名搭乘人员当场死亡。 经交警部门认定,付某在此次事故中负主要 责任。李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司解:机动车辆所有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 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以交通肇事罪定 罪处罚。
例如,一辆火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山 崩,岩石堵塞了两条轨道,火车司机因 来不及刹车撞上岩石而死。司机撞上岩 石的地点是右车道,而司机之所以行驶 在右车道上,是因为被告过错地将铁道 道岔从左边调整到右边,但左右两车道 均遭堵塞。
3. 合义务的择一举动 被告人甲,在一条笔直的6米宽的道路上驾驶汽 车,右侧的乙(醉酒)朝着相同的方向骑自行车。 按规则汽车与行人之间应该保持1.5米的距离, 但甲只保持了0.75米的距离。最后,乙由于饮酒 醉倒在车下,被车后轮轧死。经查明,甲即使保 持了规定的间隔,发生同样事故的可能性依然很 高。
IV.
被告甲驾驶大客车沿滨海公路从基隆往宜 兰方向行驶,行驶至某路段时,在对象车 道驾驶小客车的乙,因长途驾车疲倦,以 40公里的时速突然驶入甲的车道,此时, 甲、乙两车的距离约为10米。甲刹车不及 以致两车相撞,事故导致乙脑挫伤颅内出 血,后不治死亡。事后查明,肇事时甲的 时速为62-66公里,该路段行车速率限制为 时速50公里。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

犯罪构成三要件说与四要件说之比较犯罪构成要件是衡量罪刑的基本标准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确立何种情形下可以认定为犯罪行为。
对于犯罪构成要件,目前普遍的分法是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
这两种分法各有优缺点,下面就进行详细比较。
一、三要件说的构成要件三要件说即是指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是行为、结果和过失三个要件。
这三个要件构成的犯罪行为才能成为犯罪行为。
1.行为要件行为要件是指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必须经过既定的行为方式,否则不能构成犯罪行为。
行为方式包括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指明了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行动背景,使得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分明。
2.结果要件犯罪行为的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如人的生命、财产、身体安全等,必须明确,并与行为要件紧密结合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结果要件。
3.过失要件过失要件是指犯罪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具有过失,即没有完全避免或未尽合理的安全注意义务,而导致了危险的发生,才能成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
过失要件与行为要件和结果要件紧密联系,一旦因疏忽或不当而导致了犯罪危害,就将构成犯罪行为。
二、四要件说的构成要件四要件说,即在三要件的基础上增加一项客观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对象),认为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结果、过失和客体四个要素。
所谓犯罪客体,就是指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如偷窃的财产、谋杀的人命等。
1.客体要件客体要件是四要件说独有的要素,指明犯罪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即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通常包括生命、财产、身体安全、公共资源等。
2.行为要件行为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包括犯罪人的主体行为和客观行为。
3.结果要件结果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如人的生命、财产等受到损害。
4.过失要件过失要件与三要件说一致,是指犯罪人在犯罪行为中未尽到合理的安全注意义务,导致危害发生的过失行为。
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的比较1.构成要件个数三要件说只包括行为、结果和过失三个要素,而四要件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客体要素。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是指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正确把握刑事
因果关系判断公式对于判定刑量和刑责的大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为刑事因果关系的判断不仅关系到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还关系到被
害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下面将具体说明刑法因果关系判
断公式的内容和应用方法。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可以用简明(前因后果)、全面(直接性、间接性)、客观(合理推断)三个指标来概括。
简明性是指因果
链条要清晰,前因和后果之间要有明确的关联关系;全面性是指必须
详细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直接因果和间接因果;客观性是指强调推理
过程要逻辑、合理,不受主观意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具体应用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时,首先要明确刑事犯罪行为
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
其次,要分析犯罪行为的因
果关系,先考虑直接因果关系,即直接发生在被害人身上的损害程度;再考虑间接因果关系,即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对被害人的家庭、社会团体、社会管理等产生了影响,分析影响深度和广度。
最后,根据因果
关系的深浅广窄,综合考虑刑罚的有效性、社会公正性、人道性因素
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量刑措施。
总之,刑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是指定罪量刑的基础,正确应用刑
法因果关系判断公式对于判定刑量大小和人身自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
作用。
因此,我们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简明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个方面,根据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判决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行为结果与因果
关系
犯罪构成要件是刑法中对于一个行为能否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
在
刑法中,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行为要件、结果要件和主观要件。
其中,行为结果要件是指犯罪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后果,而因果关系则是
衡量这一结果是否与行为形成必然联系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对刑法中
的犯罪构成要件及其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进行解析。
一、行为结果要件的意义
行为结果要件是刑法犯罪构成要件中的重要一环。
它涉及到犯罪行
为所产生的后果,是判定一起犯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基本标准之一。
行为结果要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特点,
具体要求也有所差异。
二、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因果关系作为行为结果要件的一部分,是刑法犯罪构成要件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犯罪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对刑法犯
罪的成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因果关系是法律逻辑的要求,也是法治社
会对犯罪行为进行判断和制裁的基础。
三、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的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结果要件与因果关系的关系,本文将选取一些
经典案例进行分析。
1. 故意杀人罪案件
故意杀人罪是刑法中的严重犯罪之一,行为结果要件为“死亡”。
在
此案件中,凶手以刀具刺伤被害人,导致被害人失血过多而死亡。
在
法律上,需要证明的是凶手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凶
手的刺伤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的死亡。
如果可以证明这一因果
关系成立,那么凶手的行为就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2. 故意伤害罪案件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造成他人身体损伤或健康伤害的犯罪行为。
在
此案件中,被告人在纠纷中将手中的燃烧物投掷向被害人,造成被害
人面部严重烧伤。
在法律上,需要证明的是被告人投掷燃烧物与被害
人面部烧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即被告人的投掷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被
害人的烧伤。
只有当这一因果关系成立时,被告人的行为才构成了故
意伤害罪。
3. 盗窃罪案件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动产侵占为己有的行为。
在
此案件中,被告人非法进入被害人的住所,并携带走了一些贵重物品。
在法律上,需要证明的是被告人的进入行为与被害人物品损失之间的
因果关系,即被告人的进入行为是否直接导致了被害人物品的损失。
只有当这一因果关系成立时,被告人的行为才构成了盗窃罪。
四、其他相关问题的思考
除了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关联外,还存在一些其他与此相关
的问题,例如:
1. 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与“间接因果关系”的区别?
2. 对于连续性犯罪行为中的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如何进行解析和
判断?
3.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推定规则?
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讨论和具体分析。
总结:
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解析行为结果与因果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关键
的问题。
行为结果要件和因果关系之间的关联决定着一个犯罪行为是
否构成犯罪。
在法律实践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法律逻辑推理,准确判断因果关系的存在与否,以便正确判定犯罪事实和适用刑法的
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