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艺术审美理解

合集下载

中国史前拟形陶器的艺术特征

中国史前拟形陶器的艺术特征

中国史前拟形陶器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造型生动:拟形陶器模仿动物或人物的外形,使得陶器具有了生动的造型和表情。

例如,河姆渡文化的陶猪和红山文化的孕妇像,都展现了艺术家们对动物和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

2. 工艺精湛:史前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湛,例如,打磨、雕刻、绘画等技艺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艺使得陶器表面光滑、细腻,图案和纹饰精美。

3. 寓意深刻:拟形陶器所模仿的动物或人物形象,以及其上的图案和纹饰,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例如,一些动物形象可能代表着力量、勇气或财富,而人物形象则可能代表着智慧、勤劳或善良。

4. 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拟形陶器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例如,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长江流域的几何印纹陶文化等,都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审美风格。

总的来说,中国史前拟形陶器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生动的造型、精湛的工艺、深刻的寓意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等方面。

这些特征充分展示了史前时期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才能,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

论史前美术之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它兴起于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

红山文化的遗址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代表性遗址有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石家庄市的赵县红山村等地。

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

红山文化的艺术作品主要以陶器和玉器为主,这在史前文明中是独树一帜的。

红山文化的陶器在形制和纹饰上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先民对生活的认知和审美能力。

在红山文化的陶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动物形象和抽象图案,这些图案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展现了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红山文化的艺术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玉器了。

红山文化的玉器在整个史前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其玉器的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都非常高。

红山文化的玉器多数具有红色或红白相间的颜色,这种颜色在史前文明中并不多见。

红山文化的玉器在形制上非常丰富,有如龙、牛、鸟、鱼之类的动物形象,也有如圈、环、镜之类的抽象图案,这些玉器都具有浓厚的生命力和审美情趣。

红山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非常精湛,工艺水平非常高,展现了古代先民的高超智慧和劳动能力。

红山文化的美术作品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它的绘画艺术。

红山文化的绘画艺术表现在陶器和玉器上,展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红山文化的绘画多以鸟兽虫鱼等动植物为主题,也有不少的以人物为题材的作品。

这些绘画作品的线条流畅,结构严谨,表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赞美。

红山文化的绘画作品在纹饰上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有着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展现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红山文化的美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是中国史前文明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早期的史前岩画和陶器上的纹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绘画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鉴赏标准。

以下是有关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的相关内容。

1. 历史背景: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在陶器上进行简单的纹饰绘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从简单的纹饰发展为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图像。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壁画和绢画,标志着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和宋朝时期,绘画艺术达到了巅峰,许多著名的绘画家和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2. 审美观念: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的“写意”风格。

写意是指通过简洁的线条和点,准确地表达出主题或景物的神韵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不同,中国绘画强调意境的表达和画家的个性创作。

此外,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超脱”,注重与观者情感的共鸣,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

3. 绘画题材:中国绘画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宫廷和寺庙等。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门类,强调自然界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山水画通常采用“三远”和“三近”的构图方式,即通过远近不同的景象来创造艺术效果。

花鸟画则注重表现自然界中花草鸟兽的生动形态和个性特点。

人物画通常描绘名士、宫廷人物和民众,通过对人物气质和特征的描绘来表达主题。

宫廷绘画和寺庙画则是表现宫廷和宗教场景的绘画,同时也展示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绘画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艺术。

传统绘画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毛笔和墨,通过墨的深浅、笔画的粗细和变化来表现形态和纹理。

同时,中国绘画也注重构图的艺术,采用“虚实”和“留白”的技法来增强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指的是通过正常线条和虚线的搭配,来描绘物体或人物的形态和轮廓。

留白则强调画面中的空白部分,通过留白来突出主要内容,给观者留下余白,引发联想。

世界艺术风格演变年表

世界艺术风格演变年表

世界艺术风格演变年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表达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艺术风格也发生了不断的演变与变革。

本文将从史前艺术到现代艺术,为您呈现一个世界艺术风格演变的年表。

史前艺术(约3万年前 - 公元前3000年)史前艺术是人类文明初期的艺术表现,以洞穴壁画、雕塑和器物装饰等形式存在。

史前艺术注重对人类和动物形象的描绘,强调生命力和力量的象征。

古埃及艺术(公元前3100年 - 公元30年)古埃及艺术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艺术表现,主要以墓葬壁画、石雕和金属工艺品为特色。

古埃及艺术以神圣和永恒为主题,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理想化表现。

古希腊艺术(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审美理念和哲学思想。

其特点是追求和谐、理性和平衡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艺术以神话中的英雄和神祗形象为题材,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雕塑作品。

罗马艺术(公元前509年 - 公元476年)罗马艺术深受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也独具一格。

罗马艺术主要表现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方面。

其建筑风格宏伟壮观,雕塑作品富有表情和动态的特点,绘画作品注重写实和细节的描绘。

拜占庭艺术(公元4世纪 - 公元15世纪)拜占庭艺术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表现,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拜占庭艺术以建筑和壁画为主要形式,注重宗教主题的表达和神性的抽象化描绘。

文艺复兴(14世纪 - 17世纪)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运动,以人文主义和古典文化的复兴为特点。

文艺复兴艺术家追求写实和透视的表现形式,注重人体比例的准确描绘和光影的运用。

巴洛克艺术(17世纪 - 18世纪)巴洛克艺术是欧洲艺术史上的一种风格,它富于装饰和动感的特点。

巴洛克艺术强调运动、剧烈和戏剧性的表现形式,注重装饰和雕塑的细节。

启蒙时代(18世纪 - 19世纪)启蒙时代是欧洲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启蒙时代艺术主张理性和进步的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

世界艺术史知识点梳理

世界艺术史知识点梳理

世界艺术史知识点梳理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美学观念。

世界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演变。

本文将梳理世界艺术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史前艺术史前艺术是指人类文明出现之前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洞穴壁画和雕塑。

这些艺术作品通常以动物、人物和抽象图案为主题,具有神秘的宗教意义和生活经验的反映。

二、古埃及艺术古埃及艺术以宏伟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为代表,展现出强烈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威。

古埃及艺术追求永恒和稳定,注重形式的规整和纪念意义的表达。

三、古希腊艺术古希腊艺术以理性和人体的完美为核心价值观。

希腊雕塑以自由立体雕塑为主,追求真实的人体比例和动态的姿态。

建筑方面,希腊柱式成为西方建筑的基础。

四、古罗马艺术古罗马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

罗马雕塑以雕刻人物肖像和纪念碑为主,建筑方面发展了拱门和穹顶的技术。

五、文艺复兴艺术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人类对古典文化的回归和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文艺复兴艺术家追求真实的透视和解剖学知识,创作了许多杰出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六、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它以丰富的装饰和运动感的表现形式而闻名。

巴洛克绘画注重光线和阴影的对比,雕塑则强调戏剧性的姿态和表情。

七、印象派艺术印象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一种新兴绘画风格,它以捕捉瞬间印象和光线效果为特点。

印象派艺术家追求色彩的纯粹性和观察的主观性,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范。

八、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是20世纪以来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现代艺术家试图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制度,通过多种媒介和概念性的表达来探索艺术的可能性。

九、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指20世纪末至今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实验性和概念性的艺术实践。

当代艺术家关注社会问题和个人经验,通过多种媒介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论史前绘画艺术的自然态度和审美特征

论史前绘画艺术的自然态度和审美特征
同挑战和 启发 今天人 类的想 象 力和 思维 。 恍若 昨天 的艳 要 内在心 理动 力 , 数 万年 之前 的 人类在 洞 窟绘 画 , 引导
丽灿烂 洞窟绘 画, 从来没有拒绝 与今 天人类的交流 。 鲁迅 先生 曾经对 远 古 的原始 人 绘 画发表 过 自己的
我 们的 目光指 向艺术产生重 要源点正是原 始人绘 画。 普列 汉 诺 夫则 认 为 的 : “ ……艺 术总 是 跟他 们 的经
[ 关键 词] 史前 绘 画; 洞窟 艺术 ; 自然 ; 审美
史前 绘 画艺 术主 要是 以 洞 窟岩 壁 的绘 画艺 术为 代 志 表达 出来 。 ” 托 翁的总 结 , 指 出符 号化的 外在标志 通常 线条 、 色彩来表达 人类 自己的理想世界 。 表, 这是 在数 万年前 人类 开创 与 自然洞 窟结合 的一 段绘 会 借助动作 、
画艺术 历 史 , 这 就 是 洞窟岩 石 壁上 的绘 画。 囿于年 代 实
史前 艺术与现 代人 类的科 学理性 不 同在 于 , 史 前原
最大 在 过 于久 远 , 彻 底 解读 这 些 史 前 的绘 画 作 品 已经 不 可 始 人类的 绘画 图像在使 用工具 和材料 更接近 自然 、 能, 对于 洞 窟绘 画艺 术看 法 多少 带些 臆想 和 揣测 , 不 够 限度 地强 化 了图像 作 品和 感性 、 情 感 紧密 的联 系。 展示 从绘 合理 和主观夸大 的因素在所难免 。 事实 的确如此 , 历经数 和 交流情 感的绘 画作 品的视觉 功能得 到充分 释放 。 为推 动艺术 发生和 发展形成 了重 万年 之后的这些洞 窟绘画 , 依然保持鲜 明 自然的 图像 , 如 画中表现 的真情 实感 ,
视觉艺术 史研 究
新视觉艺 术

美的历程艺术的发展

美的历程艺术的发展

美的历程艺术的发展美的历程—艺术的发展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历史的演进,展示了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审美追求和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家们展现出无穷的想象力和才华。

本文将探讨美的历程,以及艺术在不同时期中的发展。

一、史前艺术的雏形艺术最早的痕迹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在这个时期,人类用原始而简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洞穴壁画和雕刻。

这些艺术作品通常和神秘的宗教信仰有关,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仰望。

二、古代文明的绽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也逐渐展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埃及及美索不达米亚的壁画和雕像以其庄严肃穆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雕塑则更加注重人体的比例和动态感,倡导自由和平等的思想。

这些都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世纪的宗教艺术中世纪是基督教文化的兴盛时期,宗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教堂的建筑、壁画和雕塑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艺术形式。

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通常是为了传递信仰和道德的教诲,以及表达对神圣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题材上有严格的限制,但仍通过艺术手法和材料的运用来追求美的表达。

四、文艺复兴的艺术革命文艺复兴是欧洲艺术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人们重新发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追求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和自由精神。

绘画和雕塑艺术在此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师级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的杰作问世。

透视、光影和色彩的运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加逼真和立体,人物形象更加写实和栩栩如生。

五、近代艺术的多元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印象派和立体派艺术家们,用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他们更加注重对光影和色彩的感知和表达,追求个性化和主观表达。

而在20世纪后期,抽象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兴起,更是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世界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界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世界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信仰和审美观念。

世界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从史前艺术、古代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现代艺术等五个时期来探讨世界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

史前艺术史前艺术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起源于公元前3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

史前艺术主要以壁画、岩画和雕塑等形式呈现。

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阿尔代舍洞穴壁画,描绘了当时狩猎、战争和祭祀活动的场景。

这些作品具有简洁而生动的造型,展示了人类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认知。

古代艺术古代艺术是从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起源的艺术形式。

古埃及艺术以宏伟的金字塔和雕塑为代表,强调永恒和神圣。

古希腊艺术注重人体的完美表现,以雕塑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

古罗马艺术则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并在建筑和雕塑方面有所创新。

中世纪艺术中世纪艺术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艺术风格,包括了拜占庭艺术、罗曼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等。

拜占庭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以镶嵌和壁画为主要手法,追求宗教感和庄严感。

罗曼式艺术以宏伟的大教堂建筑和雕塑为代表,注重纹饰的丰富和壮观。

哥特式艺术则以尖拱形建筑和精细雕刻为特点,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式,追求美的统一和宗教的内涵。

文艺复兴艺术文艺复兴艺术是起源于意大利的艺术运动,兴起于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

文艺复兴艺术倡导人文主义和对人的关注。

在绘画方面,文艺复兴艺术家们注重透视和人体比例的准确表现,以达到更真实、更具艺术感的效果。

著名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现代艺术现代艺术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个人表达和审美的多样性,艺术形式也趋于多元化。

印象派、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运动相继兴起。

其中,印象派追求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注重感官体验;立体主义则注重结构和几何形态的表现;超现实主义通过离奇和梦幻的图像反映内心的情感;抽象表现主义则以表达艺术家内心感受为核心,追求情感的抒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艺术审美理解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4期摘要:史前艺术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雕塑和新石器时代的巨石建筑,是史前人类感性精神活动的结晶。

洞穴壁画中的《手形》是力的象征,是史前人类主体意识的自觉表现;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是史前人类对生活世界的审美再现,暗含“羊大为美”的观念;《维林多夫母神》突出了人自身的生产,体现了以胖为美的价值取向;《巨石阵》凝聚了石屋和石栏的形式,间接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居住环境和饲养、劳作方式。

关键词:史前艺术;力;羊大为美;以胖为美;崇高一、力的象征史前洞穴中的《手形》是有意味形式的。

人手是劳动的器官,类人猿正是通过双手的劳动逐渐演变成直立行走的人。

劳动改变了人类世界,也改变了人自身的形态。

史前人类在长期的采集与狩猎等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了手和脚的解放和明确的分工。

《手形》是力的象征,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形式化和图像化。

它是史前人类对自身的观照和赞颂,是史前艺术家的一次自由自觉的创造,是洞穴壁画创作的重要作品。

手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标识,间接反映了人所独有的生存方式。

二、羊大为美洞穴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栖居的地方,可以御寒,躲避猛兽袭击,因而洞口往往较小,甚至也很隐蔽。

洞穴主要是天然的地质构造,但也可能是史前人类模仿自然洞穴,用器具开掘形成的。

这是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特定的生存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史前洞穴和壁画的发现,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有两个:一是客观上,法国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留下数以百计的史前洞穴,这些洞穴并未分布在与人隔绝的地方;二是西方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及其工作的开展,发现史前洞穴并积极探索史前的奥秘。

偶然因素主要指洞穴和壁画是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无意发现的。

因此有人说,童年的小孩和人类的童年似乎存在某种感应关系。

确切地说,童年的孩子具有敏锐的形式感知力;童年人类创作壁画,也许就像小孩子画画一样。

但史前人类挖掘洞穴和创作壁画,主要是面对异常严酷的生存环境。

而在建造石屋后,就没有必要再创造类似的洞穴及壁画了。

史前最著名的洞穴,是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分别被誉为“史前的西斯廷教堂”和“史前的卢浮宫”。

阿尔塔米拉洞穴顶部和墙上都画有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马、野牛和野鹿等动物,其中最为壮观的是洞顶长达15米的兽群图。

无独有偶,拉斯科洞穴也有一个庞大的画廊。

画廊的动物包括野马、野牛、野鹿、野猪、犀牛和山羊等,身长两米以上,最长的甚至有5米多,最令人瞩目的也是洞顶的兽群图。

为什么壁画的内容大都是野马、野牛和野鹿等动物呢?大概是因为它们是史前人类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动物,审美因素占据主导的地位。

当然,这并不排除马、牛、鹿等动物,同时也是史前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

马、牛、鹿都是比较大型的动物,这对于史前人类的狩猎和生存更具优势,正所谓“羊大为美”。

人是肉食动物,而史前人类是否能体会肉的美味呢?从洞穴作画的条件来看,史前人类在黑压压的洞穴里作画是不太可能的。

他们应该已经懂得火的使用,因此他们能夠吃到烤熟的肉了,熟肉要比生肉好吃得多。

一定程度上,史前人类应该感受到了熟肉的美味。

但他们吃的毕竟是没有咸味的肉,因而毫无美味可言。

因此,“羊大为美”一方面是专指审美层面,史前人类的确欣赏大型动物健硕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专指实用层面,大型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更符合人类生存的目的,因而是好的,也是美的。

史前人类首先在墙壁上刻画出动物的形状,然后用特定的方式涂上颜色,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化,便形成了靓丽的人文景观。

学界常常提及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受伤的野牛》。

这头受伤的野牛蜷缩着身子,有气无力地趴在地上,腿部与头部的轮廓看起来比较模糊。

在黄色墙体映衬下,野牛大面积的深红色的身子显得特别壮实,因此符合实用的目的。

它是被人类打伤的,还是受到猛兽攻击而受伤的呢?但无论如何,对于史前人类而言,这或许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现在来看拉斯科洞穴的作品之一《鹿群》是一幅简约的壁画。

鹿群的轮廓非常简单,从左到右5头鹿都由高昂的脖子、头部和鹿角构成,左边两头没有眼睛,而右边3头的眼睛也只用一个黑点来表示。

从它们的神情来看,似乎对周围的环境感到很陌生。

整幅壁画由黄色、白色和褐黑色构成,鹿群处在褐黑色的岩石边沿,无法继续前行。

褐黑色遮住了鹿群的身子,所以呈现出类似“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意象。

这说明当时的人类不仅有简约的形式感知力,而且有一定的想象力。

《犀牛》也是一幅简约的壁画。

壁画左上方有两头看起来像狮子的动物,它们只有身子和头部,张开的嘴巴显得特别凶猛。

壁画右半部分有一组犀牛:最下方一头呈跳跃状,似乎受到了猎人的追赶,但它的前腿非常生硬,而且后半身残缺不全,像被肢解了一般;上方两头由于牛角、背部与附加的线条紧密排列在一起,所以看起来好像有望不尽的牛群;其余3头在静静吃草。

这些犀牛的头部和脚都比较模糊,而最清晰的是身子。

这表明画家对犀牛不同部位的记忆和创作,精确度是有差别的。

当人们对洞穴壁画大加赞赏的时候,难以想象实际的创作难度有多大。

犀牛身上的黑色画法,表现了画家的童趣和游戏的创作态度,更重要的是,这幅壁画反映出史前人类对物种的分类和把握。

同一物种内部总是显得更有亲和力,不同物种之间难免产生弱肉强食的现象。

作为食物,犀牛应该是史前人类最喜欢的一个物种了。

拉斯科洞穴有不少关于野马的壁画,其中最美丽、最传神的是《野马》。

在史前社会,世界更多是属于动物的,有丰盈茂盛的草和其他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所以这匹野马特别肥壮。

作为食物,野马符合史前人类的实用目的,但人类想要捕猎,却不那么容易。

野马向前奔跑的4条腿,小得只剩下支撑身子的骨架。

但它奔跑的姿态似乎并没有受到身子的重压。

野马漆黑的头部,始终保持着对周围世界的警觉,仿佛它有着保存自我的意志,而不仅仅是出于本能。

此刻,它是否受到人类或猛兽的追赶?也许是的,所以它奔跑的气度是美的、崇高的。

它热情奔放、洒脱豪迈、成熟稳重、桀骜不驯。

客观而言,史前人类已经艺术性地掌握了他们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将现实形象传达出来的创作能力。

纯真而热情地创作动物形象,便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以胖为美《维林多夫母神》是一尊圆雕。

雕像头部是一个椭圆形的球体,并与胸部、肩部相接合,所以实际上它并没有颈部。

整个头部被凹凸相间的绳纹式头发覆盖,这是否准确刻录了史前人类头部的形象特征,以至于今天的一些西方人还流传着绳纹发式?维林多夫母神正是西方人的祖先,问题是史前人类是否意识到头脑是思维的器官而且相当重要呢?史前人类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狩猎,集体参与舞蹈等,都需要经过头脑。

大脑和五官是人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雕刻家没有精准的雕刻水平,还是有意将头部雕刻成一个球形?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把握。

如果人们对模糊的头部表示难以理解,那么,对于通过夸张手法雕刻而成的硕大的乳房、膨胀的球状肚子、腰部,则一眼就能看出,这样的形象是雕刻家有意凸显了女性生育与哺乳的功能。

雕像没有手臂和足部,小腿也是残缺的。

这种形象是否意味着女性在狩猎等生产劳动方面要逊色于男性呢?实际上,四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四肢的残缺又反衬出生育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

女性生育是一种自然的分工,一种自然的奥妙,是自然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于维林多夫母神,艺术史学家曾做出一种猜测:它的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被放置在某处以供人们崇拜。

这种猜测应该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因而未必能说明维林多夫母神在史前人类某部落社会中的处境。

与其说维林多夫母神体现了史前人类对女性和生殖的崇拜,不如说它更多地是表达史前人类对后代的延续和健康生存的祈祷。

它也是人对于自身来自何处的一种追问和解答。

史前社会生产力低下,种族的延续往往因生活资料的匮乏而经受严峻的考验。

所以,肥胖的女性显得更有生育能力,加上有身孕的女性看起来也更肥胖,肥胖甚至上升为一种审美理想。

四、力学上的崇高巨石建筑分布很广泛,从地中海诸岛到大西洋沿岸地区都有一些由巨大石块构成的建筑遗址。

它的形式包括石柱、石屋、石栏、石桌、石道,等等。

如此丰富多样的巨石建筑,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石屋的出现表明史前人类有了建造住房的能力,它作为新的居住地,使人类逐渐摆脱穴居的方式。

石栏的建成意味着史前社会已经出现饲养文化,可以确保相对充足的食物供给。

这说明,史前人类在生存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

讲起巨石文化,艺术史学家们都会提到英国南部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

它的造型是每两条石柱上放置一块横梁,如此连接起来排列成圆形。

但巨石阵只剩下两个残缺的同心圆,石块呈立方体状,有4米高,数吨重,表面比较粗糙,所以人们走到石阵前面会感到对象庞大而粗犷。

但史前人类只有石器和骨器作为工具,他们究竟是如何开采石场并切割巨石的呢?人们难免会否认巨石阵是史前社会的建筑遗址,因此它公认是史前社会的一个奇迹,因而不得不赞叹史前人类有惊人的才智与力量。

无疑,巨石阵折射出了史前人类力学上的崇高。

有的艺术史学家认为,巨石阵是史前人类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与当时的丧葬风俗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人们还是无法触摸和了解当时的丧葬风俗和宗教活动形式。

也有的艺术史学家认为,巨石阵是一座天文台,因为到夏至时,同心圆刚好与太阳直射的路径相一致。

这个判断让人难以理解,但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史前人类对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及季节的循环更替有了一定的认识。

巨石阵有两个圆形,而圆形的创作灵感或许正来自他们对太阳和月亮的欣赏。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巨石阵是一种天人感应的物化表现形式,是模仿自然创造的杰作。

此外,它还试图表现石屋和石栏的结构。

可以想象,石屋的门大概也是由两条石柱和一块横梁构成的;而石欄作为饲养的场所,也有类似闭合的圆形。

巨石阵融合了石屋和石栏的形式,是史前人类对自身居住文化与饲养文化的一种赞颂,也反映了史前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怀。

但问题是新石器时代的社会能否确保人人都有相对良好的居住环境?如果不能,那么没有实用价值的巨石阵,是不是一种建筑的奢侈呢?五、结语史前艺术记录并照亮了史前的生活世界。

洞穴壁画中的动物形象是史前人类对生活世界的审美再现;维林多夫母神突出了人自身的生产;巨石阵间接反映了新的居住环境和饲养的劳作方式。

这些艺术创作独立于一般的生产劳动。

因此可以说,它们丰富了史前人类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表现了史前人类的审美情感,也隐含着史前人类趋向永恒的历史观念。

艺术家们似乎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自己的作品,而如今,这些作品成了跨越时空的感性精神文化。

从史前艺术回到现实世界,不难发现,当代人们已经最大限度地征服了自然,并将各样的动物都关进了动物园,使人们很难领略动物尤其是素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勃勃生机,难免有一些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