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坏血酸的临床意义
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_概述说明

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在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是生物体正常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这些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生的活性氧种(ROS)却可能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为了保护细胞免受活性氧物质的侵害,细胞内存在着一系列抗氧化酶系统。
其中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
这些抗氧化酶通过催化活性氧的转化和清除,起到维持细胞内稳态、减少氧自由基对生物体的伤害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定义、功能、结构、机制以及其在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
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超氧化物歧化酶。
首先,我们将解释其定义和功能,包括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然后,我们将探讨其结构和催化机制,揭示超氧化物歧化酶如何通过催化超氧阴离子(O2.-)的转化来清除活性氧物质。
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我们将解释该酶的定义和功能,并探究它在细胞中是如何通过消除过氧化氢(H2O2)来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损伤。
第四部分将涵盖过氧化物酶。
我们将描述该酶的定义、功能和结构,并讨论其通过催化有机底物或无机底物的转变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物质积累的机制。
最后,在第五部分结论中,我们将总结本文提到的要点,并展望未来对这些抗氧化酶系统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增进读者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重要抗氧化酶系统的认识。
通过了解它们的定义、功能、结构和机制,以及在生理作用和临床意义方面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对抗活性氧物质的保护机制,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2. 超氧化物歧化酶:2.1 定义和功能: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它参与细胞内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以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损伤。
抗坏血酸(维生素c)

维生素c百科名片维生素C图片维生素C(Vitamin C ,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
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3000mg维生素C。
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目录[隐藏]基本性质发展历程功效适宜人群富含食物正常需求吸收代谢注意基本性质发展历程功效适宜人群富含食物正常需求吸收代谢注意∙人工合成∙维生素C片说明书[编辑本段]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外观:无色晶体熔点:190 - 192℃沸点:(无)紫外吸收最大值:245nm荧光光谱:激发波长-无nm,荧光波长-无nm;溶解性:水溶性维生素化学性质分子式:C6H8O6分子量:176.12uCAS号:50-81-7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在溶液中易氧化分解,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被氧化,为己糖衍生物。
构成:一个维生素分子由六个碳原子、八个氢原子和六个氧原子构成。
组成:维生素C由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坏血病,是几百年前就知道的疾病,但是由于以前人类对它发生的原因不了解,当时被称作不治之症,且死亡率很高。
一直到1911年,人类才确定它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而产生的。
在18世纪,坏血病在远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他们远离陆地,缺乏新鲜水果和蔬菜),也流行在长期困战的陆军士兵中、长期缺乏食物的社区、被围困的城市、监狱犯人和劳工营中。
例如140年前加州的淘金工人和90年前阿拉斯加的淘金工人都有大批的坏血病病例。
坏血病开始的时候症状是四肢无力,精神消退,烦躁不安,做任何工作都易疲惫,皮肤红肿。
病人觉得肌肉疼痛,精神抑郁。
然后他的脸部肿胀,牙龈出血,牙齿脱落,口臭。
皮肤下大片出血(看来像是严重的打伤)。
抗坏血酸的用途

抗坏血酸的用途抗坏血酸,也被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益处。
以下将详细介绍抗坏血酸的用途。
1. 具有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并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通过消除自由基,抗坏血酸可以预防或缓解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
2.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坏血酸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它能促进白血球的产生和功能,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提高免疫力。
适量的抗坏血酸摄入可以减少感冒和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3.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抗坏血酸对胶原蛋白合成至关重要。
胶原蛋白是皮肤、骨骼、血管和肌肉等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摄入足够的抗坏血酸可以改善皮肤弹性、促进伤口愈合、增强骨骼健康,并减少肌肉疼痛和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4. 促进铁的吸收:铁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和氧气输送。
抗坏血酸能够促进非血红蛋白铁的转化和吸收,从而缓解贫血的症状,提高血液中的铁含量。
5. 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抗坏血酸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它还可以降低高血压的风险,保护心脏和血管的健康。
6. 角质层抗氧化:抗坏血酸能够穿透角质层,并在皮肤表面发挥抗氧化作用,减少紫外线引起的氧化损伤。
这有助于预防皮肤老化、皱纹和色斑的形成,保持皮肤的年轻和健康。
7. 抗炎作用:抗坏血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关节炎、哮喘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症状。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损伤的修复。
8. 缓解压力和焦虑:抗坏血酸在应对压力和焦虑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抗坏血酸能够调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压力激素的释放,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9. 提高认知功能:抗坏血酸对脑功能的保护也很重要。
它可以减少氧化损伤,预防老年痴呆症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发生。
适当的抗坏血酸摄入可以提高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10. 改善消化系统:抗坏血酸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和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防止胃溃疡和消化不良的发生。
2抗坏血酸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

2抗坏血酸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抗坏血酸(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以下是2抗坏血酸的功能类别及作用机理的详细说明:1.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自由基是不稳定的分子,它们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可通过氧化反应引发损伤细胞的DNA、蛋白质和脂质。
抗坏血酸通过捕捉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炎症。
2.促进免疫功能:抗坏血酸对免疫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坏血酸通过促进白细胞(免疫细胞)的功能,并增强抗体的产生,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帮助保持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运作。
3.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C在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胶原蛋白是皮肤、韧带、肌腱和骨骼等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维生素C通过调节胶原蛋白的合成,促进这些结缔组织的形成和修复,对皮肤健康和伤口愈合起着重要作用。
4.改善铁吸收:抗坏血酸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转化为可吸收的铁质,从而改善机体对铁的吸收。
这对于贫血患者和铁吸收不良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5.保护心血管健康:研究发现维生素C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抗坏血酸可以降低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6.提高抗氧化剂再生:抗坏血酸可以再生其他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使其恢复其抗氧化活性。
这样,维生素C间接增强了其他抗氧化剂的作用。
7.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维生素C在神经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有调节作用,也可以改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合成。
总而言之,抗坏血酸具有抗氧化、促进免疫功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改善铁吸收、保护心血管健康、提高抗氧化剂再生和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等多种重要功能。
因此,维生素C在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和维持各种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维生素c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

维生素C的功能主治及联合用药1. 维生素C的功能主治维生素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
它在人体中起着许多重要的功能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维生素C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和环境因素的伤害。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C是胶原蛋白的重要合成因子,对皮肤、血管、骨骼和其他结缔组织的形成和修复具有重要作用。
•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白细胞活性和抗体产生,帮助身体抵御感染和疾病。
•促进铁吸收:维生素C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提高铁的利用率,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抗炎作用:维生素C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伤口愈合。
2. 维生素C的联合用药维生素C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其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维生素C联合用药情况:2.1 维生素C与铁剂联合维生素C和铁剂可以联合使用,以提高铁的吸收和利用。
由于维生素C可以还原铁的价态,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因此在治疗缺铁性贫血和改善铁吸收障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联合应用。
不过,联合用药时需注意剂量和时间,避免剂量过高或与含铁食物一起摄入。
2.2 维生素C与抗氧化剂联合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与其他抗氧化剂联合使用,以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常见的一种联合使用情况是维生素C与维生素E的配伍应用,两者相互协同作用,提高抗氧化效果,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
2.3 维生素C与抗炎药物联合由于维生素C具有抗炎作用,可以与某些抗炎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其疗效。
例如,维生素C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联合应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提高治疗效果。
2.4 维生素C与免疫调节剂联合维生素C可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因此可以与免疫调节剂联合使用,以增强免疫效果。
例如,维生素C与人参、灵芝等中药常常被用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和疾病。
3. 总结维生素C在人体中起着许多重要的功能作用,包括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和抗炎作用。
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

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抗坏血酸的一些主要生理功能:1. 促进细胞间质的生成:抗坏血酸参与细胞间质的生成,维持细胞之间的联系。
细胞间质是细胞之间的物质,它为细胞提供营养并帮助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缺乏抗坏血酸可能导致细胞间质受损,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2. 增强免疫系统:抗坏血酸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帮助身体抵御感染和疾病。
3. 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胶原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对于皮肤、骨骼、肌腱和韧带的健康至关重要。
抗坏血酸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有助于保持皮肤弹性和光泽,并促进伤口愈合。
4. 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能够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对身体的损害。
氧化应激与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因此抗坏血酸可以帮助预防这些疾病。
5. 参与铁的代谢:抗坏血酸参与铁的代谢,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铁质。
缺铁可能导致贫血和疲劳等症状,而抗坏血酸可以帮助身体保持足够的铁水平。
6. 维护牙齿和骨骼健康:抗坏血酸对于牙齿和骨骼的健康也有重要作用。
它有助于维护骨骼的矿物质密度,预防骨折。
同时,它还能帮助预防牙龈疾病和龋齿。
7. 参与脂肪代谢:抗坏血酸参与脂肪的代谢,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总之,抗坏血酸在人体内发挥着多种生理功能,包括促进细胞间质的生成、增强免疫系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抗氧化作用、参与铁的代谢、维护牙齿和骨骼健康以及参与脂肪代谢等。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建议摄入足够的抗坏血酸,主要来源是新鲜水果和蔬菜。
尿常规14项检测结果解读

尿常规14项检测结果解读1.微量白蛋白(mg/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80,120临床意义:病理性蛋白可见于肾损伤。
2.肌酐(mmol/L)正常参考值:4.4-17.6异常参考值:偏低0.9,偏高26.5临床意义:偏低可见于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A)、贫血、急慢性肾衰竭;偏高可见于长时间剧烈运动、食肉过多、肌肉健硕。
3.尿钙(mmol/L)正常参考值:1.0-7.5异常参考值:10临床意义: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D3摄入过多、骨质疏松症。
4.蛋白质(g/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0.15),+(0.3),++(1.0),+++(≥3.0)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见于:1、肾小球性蛋白尿;2、肾小管性蛋白尿;3、混合性蛋白尿;4、溢出性蛋白尿。
5.隐血(CELL/μ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25),++(80),+++(≥200)临床意义:泌尿系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炎、慢性肾炎、泌尿系肿瘤、结核、肾盂肾炎、膀胱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
6.白细胞(CELL/μ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15),+(70),++(125),+++(500)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结核等。
7.葡萄糖(mmol/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2.8),+(5.6),++(14),+++(28),++++(≥55)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糖尿;2、血糖正常性糖尿;3、暂时性糖尿。
8.酮体(mmol/L)正常参考值:-(0)异常参考值:±(0.5),+(1.5),++(4.0),+++(≥8.0)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惊厥等。
抗坏血酸多肽的淡斑原理

抗坏血酸多肽的淡斑原理
抗坏血酸多肽(Ascorbyl Peptide)是一种常见的美容成分,
被广泛用于护肤产品中,其淡斑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多肽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中
和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皮肤的损害。
氧化应激是导致皮肤色斑
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的产生,抗坏血酸多肽可
以帮助减轻已有色斑,并防止新的色斑形成。
2. 抑制黑色素生成,抗坏血酸多肽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黑
色素是导致皮肤色斑形成的主要色素,通过减少黑色素的生成,可
以帮助淡化色斑,使皮肤更加均匀。
3. 促进胶原蛋白生成,抗坏血酸多肽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胶原蛋白是皮肤的主要支撑物质,可以帮助皮肤保持弹性和紧致度,减少色斑的出现。
4.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抗坏血酸多肽还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的关键酶,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以减少
黑色素的生成,从而减轻色斑。
总的来说,抗坏血酸多肽通过抗氧化、抑制黑色素生成、促进胶原蛋白生成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等多种途径,可以有效淡化色斑,改善肤色,使肌肤更加光滑、均匀和有弹性。
当然,使用抗坏血酸多肽产品时,还需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最佳的淡斑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检抗坏血酸是什么
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 ,一般用VitC或VC表示。
有资料显示,常规的尿液标本中约有20%左右可检出抗坏血酸,浓度范围在70mg/L(0.4mmol/L)~3500mg/L(20mmol/L)不等,平均约350mg/L (2mmol/L)。
机体内抗坏血酸水平与膳食有极大相关性。
试带法检测尿液中的抗坏血酸浓度,可以用于机体抗坏血酸水平评估。
但更主要的用途是用于判断试带法检测尿液其他项目结果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受到尿中抗坏血酸相关浓度的影响。
试带法检测尿液,易受抗坏血酸干扰的项目主要是潜血(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葡萄糖。
一般情况,当抗坏血酸浓度≥90mg/L(0.51mmol/L)时,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项,当抗坏血酸浓度≥250mg/L(1.4mmol/L)时,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亚硝酸盐、胆红素三项,当抗坏血酸浓度≥500mg/L (2.8mg/L)时,则可能会干扰潜血(隐血)、亚硝酸盐、胆红素、葡萄糖四项。
抗坏血酸性质
抗坏血酸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脂肪,极易氧化,在碱性条件下易被破坏,在酸性条件下较稳定。
抗坏血酸生理功能有哪些
抗坏血酸的生理功能
1. 促进胶原组织的合成:胶原细胞是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构成部分。
当缺乏抗坏血酸时,羟化酶活性下降,胶原纤维合成受阻,致使伤口愈合缓慢,血管壁脆性增强,牙齿易松动等。
2. 抗氧化作用:抗坏血酸是机体内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它可直接与氧化剂作用,保护维生素A、维生素E、胡萝卜素、必须脂肪酸等免受破坏。
维生素C还可使双硫键(-S-S)还原为巯基(-SH),在体内其他还原剂一起清除自由基。
3. 参与机体的造血机能:维生素C可使铁在消化道中处于亚铁状态,提高机体对铁的吸收,预防营养性贫血;另外,维生素C还具有将叶酸转变成活性型(四氢叶酸)的能力,对预防巨幼红细胞贫血有积极意义。
4. 预防恶性肿瘤:维生素C可清除自由基和阻止某些致癌物质的形成,所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疏菜和水果,可以降低胃癌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危险性。
抗坏血酸异常会怎样
机体缺乏抗坏血酸
一般起病缓慢,自饮食缺乏维生素C至发展成坏血病约历时4~7个月,我国北方地区新鲜疏菜水果比南方少,故维生素C缺乏病较南方更为多见。
1. 非特异性症状:激动、软弱、倦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及面色苍白等,也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紊乱症状,此阶段可称为隐性病例。
2. 出血症状: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与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皮肤出现瘀血点与瘀斑,关节出血可形成血肿、鼻衄、便血、月经过多等。
3. 其他:维生素C缺乏还可出现伤口愈合不良,胶原合成受阻,导致骨骼有机质形成不良而出现骨质疏松。
维生素C缺乏影响铁的吸收导致贫血。
机体抗坏血酸过量
由于维生素C的治疗作用非常广泛,因此滥用维生素C的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尽管维生素C的毒性很低,但一次服用数克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可以引起下列疾病。
1. 维生素C可在体内转化为草酸,显著增加尿中草酸盐或尿酸盐的排泄而形成肾结石。
患有草酸结石的病人,维生素C摄入大于1000mg/d时可能增加尿中草酸盐的排泄,增加尿路结石病发的危险性。
2. 容易引起不孕,妊娠期间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能影响胚胎发育。
处于生长期的儿童容易患骨骼疾病。
3. 可使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也可影响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
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人接受大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或一次口服维生素C大于6g 时可能发生溶血。
4.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后,一旦突然停药,仍可能会出现坏血病症状。
机体抗坏血酸水平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维生素C的浓度可达12~15mg/L;当血浆维生素C的浓度低于4mg/L时,提示维生素C缺乏;如果血浆维生素C浓度低于2mg/L,可能会出现坏血病症状。
机体抗坏血酸水平评价
1.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这是诊断维生素C缺乏的简单方法。
试验的原理是通过压迫静脉增大毛细血管中的压力,以测定毛细血管壁的抗压能力。
目前测定束臂试验的方法是在前臂屈侧肘窝下4cm画一直径5cm的园圈(如果原有出血点,先把已有的出血点标出),然后在上臂用压脉带加压至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持续8分钟后解除压迫。
5分钟后在充足的自然光线下计数新出现的出血点数目,超过20个为阳性,提示受试者可能缺乏维生素C。
2. 血浆(或全血)维生素C浓度:该值只能反映近期维生素C的摄入情况,不能反应机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水平。
白细胞维生素C的浓度:该值反映机体内维生素C的储存水平,白细胞维生素C的浓度小于10μg/108个为缺乏,11~19μg/108为不足,20~30μg/108为正常。
3. 尿中抗坏血酸的排出量:受试者清晨口服维生素C500mg,收集4小时内收集的尿液,测定其中抗坏血酸的排出量,抗坏血酸的排出量大于10mg为正常,小于3mg为缺乏。
抗坏血酸的推荐摄入量
我国居民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RNI)为成人100mg/d,孕妇、乳母为130mg/d。
抗坏血酸的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新鲜疏菜和水果。
含量较丰富的疏菜有辣椒、菠菜、油菜和花菜等。
含量较丰富的水果有新鲜大枣、柑桔、柠檬、柚子、草莓等。
另外,野生的苋菜、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丰富。
干的豆类及种子不含维生素C,但豆类发牙后则可产生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