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4课花之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4课花之歌教学设计、导学案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前四句歌颂了花的什么?
3.文章前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讨论交流、合作互学
1.《花之歌》中描绘的花,是“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也是“礼品”“冠冕”“祭献”。结合原文,联系生活,说说你眼中的“花”又是怎样的形象。
结学
拓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4花之歌
成长芬芳凋谢
积极乐观
( 语文 )学科导学案课题4源自花之歌定学导
学
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象征手法。
3.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4.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
学
互
学
一、情境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2.想一想,最后两段表现了花的怎样的精神特质?
四、启发引导、多媒体助学
播放音乐纪伯伦的《花之歌》,在音乐声中读散文,体会作者寄予诗歌的特殊情感。
示
学
评
学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全班汇报,展示评价
用
学
测
学
练习:
本诗开篇连用四个比喻“我是……”,构思精巧,语言清新。请你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花之歌”吧。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
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本文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教案1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
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
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花之歌》教案设计

4.* 花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
(板书课题:花之歌。
齐读课题)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
(学生自由说一说)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派代表交流)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合作探究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思考:作者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案与反思第【1】篇〗《花之歌》要怎么上,读了五遍,我都没什么想法。
一方面觉得纪伯伦写的东西比较唯美,男生可能不太喜欢;另一方面他的想象真的奇特,要理解他的想法也不太容易。
思前想后,设计如下:1、早读,字音纠错,词语答疑(旖旎、婆娑、硕大无朋)2、课题,花之歌的歌是什么意思。
3、默读,勾画,作者把花比作了什么4、交流,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理解纪伯伦想象的秘密5、运用学习1-4自然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5-7自然段,交流喜欢的语句。
6、花儿告诉我们的哲理是什么?第四个环节教学片断师:(指黑板)(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哪一项是你最没有想到,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生:我最没有想到的是: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觉得每一朵花,都好像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都在对我们说话。
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语,花语。
如果有人送你一朵玫瑰,那他是在说生:我喜欢你师:如果是一枝百合生:很纯洁师:如果是一株猪笼草生大笑师:哈哈哈,确实很不一样,大自然会说话,是因为人类赋予了它意义,这样的想象很有画面感,真好。
还有吗?生:我和同桌喜欢的是: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荫中,我觉得特别是在夜晚的时候,茫茫的草地就像天空一样,一朵朵花儿就是一颗颗的星星,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美了。
师:你这样一说,我也感受到了。
生:我觉得奇特的是:我是诸元素之女。
一般人都只有爸爸、妈妈。
但是花却了四个父母,春夏秋冬生大笑师:是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是什么呢?生:是时间生:也是轮回师:花是时间的女儿生:哇,感觉特别不一样了。
师:说到哪些想象很神奇,让你印象深刻的时候,你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上面三个句子,我们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一二三自然段和四自然段作者在想象上,有什么不一样。
师生互读师:一二三自然段中作者是怎么在想象的?四自然,他又是怎么想象的呢?生:一二三自然段中,作者想的都是不是实际的,就是自己脑海中理解的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花之歌》(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花之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花朵的变化?”比如,春天时花朵如何绽放,秋天时又是怎样凋谢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花朵来表达人生的奥秘。
-创意写作的开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借鉴诗歌的写作手法进行自己的创作,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诗歌的个性化解读: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不同,如何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也是一大挑战。
举例说明:
-在讲解象征意义时,可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其他常见的象征性事物,如“鸽子象征和平”,以加深对诗歌象征手法的理解。
-针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可挑选诗中的典型句子,如“太阳向我微笑,我向太阳问好”,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修辞,并解释其效果。
-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问题,如“如果你是一朵花,你想成为哪一种?为什么?”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对于个性化解读,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促进思想的碰撞和深化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和创作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象征意义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果你是一朵花,你想成为什么花?为什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花之歌》的意象和修辞,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加强文化意识,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的自然美和人生哲理,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小组合作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激发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4花之歌教案与反思

4.* 花之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的丰富的哲理。
3.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4.感受花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花渴饮朝露、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理解作者笔下的花的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在诗人笔下花有生命,有灵气,充满了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感受作者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进而体会花的精神。
(板书课题:花之歌。
齐读课题)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2.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交流学习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要说一说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提示: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找出文中体现奇特想象的句子。
(学生自由说一说)3.分小组讨论: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小组派代表交流)预设:(赏析句子)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沉默。
)三、细读品析,合作探究1.师:同学们齐读课文第1~3自然段。
思考:作者将花2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花之歌》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花之歌》是⼀⾸散⽂诗,也是⼀篇充满哲理的美⽂。
诗⼈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动形象地表现了四季更迭的⾃然变化,塑造了花朵作为⾃然的使者和奉献者,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形象。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4课《花之歌》课⽂原⽂ 我是⼤⾃然的话语,⼤⾃然说出来,⼜收回去,藏在⼼间,然后⼜说⼀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与群鸟⼀起为它送⾏。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我微睡时,⿊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昼的那只硕⼤⽆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掌。
我总是仰望⾼空,对光明⼼驰神往;我从不顾影⾃怜,也不孤芳⾃赏。
⽽这些哲理,⼈类尚未完全领悟。
________ 本⽂作者是黎巴嫩的纪伯伦,译者仲跻昆。
【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4课《花之歌》教案1 教学⽬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理解课⽂内容。
2.整体把握这⾸散⽂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喻、拟⼈、排⽐等修辞⼿法,体会以物喻⼈、寄托诗⼈⼼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体会⽂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课时 教学过程: ⼀、导⼊新课,揭⽰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乐⽚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导语:同学们,⽼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歌曲,还有西⽅的古典⾳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之歌》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花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花之歌》,并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意境。
(2)学生能掌握诗歌中生字词的含义,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尤其是对花卉美的欣赏。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
(2)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要点1.情境设计通过展示花卉图片,营造花园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诗中的花卉之美。
2.教学内容的处理(1)先整体感知诗歌,再逐句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重点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诗歌中的难点和亮点展开讨论,深化理解。
情境体验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中的花卉美。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花卉图片、播放诗歌朗诵音频等。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诗歌内容、修辞手法等。
四、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黑板或白板及书写工具五、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六、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花卉图片,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花园氛围。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花卉,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 朗读诗歌(10分钟)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清字音、节奏和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花之歌《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
诗人以花自喻,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
无论处于哪一种境遇,总要积极地追求光明。
诗歌第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成长、芬芳、凋谢的过程展开了详细的描绘。
第5~7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富有感染性和启发性。
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诗歌中没有一个“花”字,却每一句都在写花。
且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个积极向上的花的形象。
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婚礼上的冠冕”等,营造出了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其次,在语句表达方面大量运用结构整齐的句式。
如第3自然段“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等。
这些整齐的句式使诗文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层次清晰地将作者的想象一一铺陈开来,画面丰富而有气势。
此外,“阅读链接”中的散文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杨柳和水莲的对话引发思考,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个版块的设置意在指导学生继续练习“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能够说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重点感受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体会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效果。
教学难点感受花的各种形象,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1.字词教学字音方面,注意注音的字词,“啭”是翘舌音;“娑”是平舌音。
词语理解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苍穹、冠冕、馥郁、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教学本文隽永清新,读来旋律优美,朗朗上口。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自主探究为重点。
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力和象征意义,并通过多种方式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感,真正走入作者的内心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其次,在交流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打开学生的联想,能说出为什么能够看出“我”是花。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曲折的人生经历来体会他独特的人生态度,如此一来便是从他的人生感悟想开去,从文中的“花”读到文中的“人”,再想到生活中的自己,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3.表达运用本文想象奇特,多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花的特点,抒写理想。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多想,多议。
最后可通过小练笔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我是……”的句式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草之歌”“树之歌”“风之歌”等,真正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1.课前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旋律美和音韵美。
思考: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课时板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多幅鲜花图,进行欣赏。
2.谈话:同学们,一朵朵娇艳夺目的鲜花,带给我们的是美的享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
在诗人纪伯伦的笔下,花是有灵气、有生命、有个性的事物,她与万物和谐共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她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启迪。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花的美好和灵性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交流资料,介绍作者。
(1)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介绍纪伯伦,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
《组歌》共五首,包括《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诗歌,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3.出示本课容易读错的词语,并进行警示,对其中难理解的词语进行点拨。
苍穹孕育冠冕摇曳馥郁琼浆鸣啭婆娑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4.默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围绕《花之歌》写了哪些内容?5.学生小组汇报,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芬芳以及凋谢的过程。
第5~7自然段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赞扬了她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6.同学们,这首散文诗在写花,却没有出现一个“花”字,你能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我”是花呢?找出描写花的语句,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句段1: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介绍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
“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2)指导朗读,学生读出花开花落的韵味。
句段2: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2)(出示草地上鲜花盛开的图片)学生分享直观感受。
仿佛看到了草地上花朵点点,就像星星从天空坠落下来一样。
(3)男女生比赛读,读出美的感受。
句段3: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1)引导学生从前后语句中体会“诸元素之女”指四季,即春、夏、秋、冬。
(2)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你能试着从四季的变化来理解这句话吗?这句话把花比作诸元素之女,写出了花在冬天孕育,在春天开放,在夏天成长,在秋天凋零的过程。
(3)指名读,读出花在四季更迭变化的过程。
句段4: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花是什么?这句话是说花是人类纯洁和神圣感情的寄托。
花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2)引导学生从读中想开去,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花还有什么用处?(3)教师展示花在不同的场景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知花的作用。
(4)分小组比赛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板块三介绍背景,读懂诗情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花的形象,然后说一说花在做什么。
句段1: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和“硕大无朋的独眼”是什么意思?(2)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指夜空中的星星,“硕大无朋的独眼”指太阳。
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昼夜更替的自然变化。
3.想一想,你觉得纪伯伦是在写花吗?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1)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在短暂而光辉的生命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感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
他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农家。
12岁时,因不堪忍受当时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了美国,过着清贫的生活。
1898年,15岁的纪伯伦返回祖国学习民族文化。
1902年返回美国后,病魔先后夺去了他的三位亲人,之后他以写文卖画为主,挣扎在社会底层。
1908年他得到友人的资助奔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指点。
以后一直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
当他感到生命即将到达终点时,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于是无视病痛的折磨,坚持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2)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之后,结合最后一自然段,说一说你对课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句段2: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从花的精神“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感受到了作者追求光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再读,读出花向往光明、积极向上的精神。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想开去,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块四拓展阅读,互学互享1.过渡:看来,我们要真正读懂一首散文诗,就要学会在阅读时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才会对诗歌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有更准确的认识。
2.出示“阅读链接”中《杨柳与水莲》一文,简介作者宗白华。
3.自由朗读选文,想一想文中又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杨柳”和“水莲”之间的对话形式来说明道理。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思考:面对刚刚逝去的夜,杨柳和水莲有着哪些不同的感受?杨柳:感受“夜的美”。
水莲“恐惧悲哀”,感受着“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
(2)从杨柳与水莲的对话中,你能说一说它们各自都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吗?杨柳:立于“碧夜的幕中”。
水莲:躲于“绿叶的帘里”,“抱着她悲哀的心,含泪的眼,婷婷地立在黑暗的深处”。
(3)由杨柳与水莲的对话想开去,说一说,她们的对话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杨柳”代表一种执着探寻、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水莲”代表一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人生态度。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积极向上、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的肯定。
4.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5.结合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小练笔:以“________之歌”为题(如“草之歌”“树之歌”“雪之歌”等),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仿写一首散文诗。
板块五 课文回顾,拓展延伸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花之歌⎩⎪⎪⎨⎪⎪⎧⎭⎪⎪⎬⎪⎪⎫“我”是谁⎩⎪⎨⎪⎧ 大自然的话语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冠冕、祭献“我”在做什么⎩⎪⎨⎪⎧ 与晨风迎光明 与群鸟送光明在原野摇曳 在清风中呼吸渴饮朝露 听鸟鸣唱仰望高空 向往光明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