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

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种植技术规程为了加强绿色食品茶叶标准生产基地管理,提高茶树种植标准化水平,增加茶叶单位面积产量,根据绿色食品肥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 /T 391-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 T 394-2000)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 /T 393-2000)等技术标准,制定安化县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1 基地选择与建设1.1 基地选择基地选择在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和增进茶园及其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条件良好,自然植被丰富,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便于茶园排灌、田间作业,与工业小区、居民生活小区、交通干线在500米以外,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能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的农业生产区域作为原料(茶叶)生产基地。

1.2 茶园生态建设绿色食品茶树种植已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或者是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物作天然屏障,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上风口营造防护林,道路两侧植行道树。

对缺丛断行茶园,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记载生产过程中农药。

肥料使用情况及栽培管理措施及农事活动档案。

2 茶园规划与开垦2.1 茶园规划茶园规划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便于茶园的耕作、灌溉和作业,要根据地形、地貌、合理设置场部(茶厂)、种植区(块)、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绿肥种植区和养殖业区。

建基地时,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cm,以及不宜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

2.2 茶园开垦茶园开垦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方法和施工技术,开垦时首先要通过清洁障碍物、调整地形。

深翻熟化土壤,为茶树的优质高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坡度在15°以下的缓坡地可直接开垦,坡度达15°—25°的陡坡地按等高梯级开垦,初垦深度要在50cm以上,复垦(改造)深度40cm以上。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标准号: DB33/T 675 —2008类别:种植业关键字:茶叶前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均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F、附录H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浙江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李宁、赵志强、王小骊、章强华、姚晗珺。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茶叶安全生产种植的基本要求,包括记录的保留、质量安全要求、基地选择和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劳动保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浙江省茶叶的种植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5018-2001 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 5020 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 5244-2004 无公害食品茶叶3安全要求3.1应符合 GB 2762、GB 2763 和 NY 5244-2004 中表 2 的规定。

3.2 出口日本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A。

3.3 出口欧盟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B。

3.4 出口美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C。

3.5 出口韩国茶叶的安全要求同时参见附录D。

4 基地选择和管理4.1 基地选择4.1.1茶叶产地茶叶产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包括交通主干道),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4.1.2茶园环境茶园环境应符合 NY 5020 的要求。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一、引言无公害茶叶是指通过遵循一定的技术规程,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或其他有害物质,以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无公害茶叶的栽培技术规程,包括选地、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摘和加工等方面的内容。

二、选地和选种1.地理环境选择:选择海拔适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水适宜的地区,通风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块。

2.地块准备:选择整地较为彻底、排水良好的地块,松软的土地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3.选种:选择具有无病虫害、耐寒、耐旱、丰产、良种源的优良茶种,种植前进行必要的繁殖和选育工作。

三、施肥1.有机肥的施用:在选定的地块上进行堆肥,使用优质有机肥料进行施肥,优先选择畜禽粪便、绿肥等绿色有机肥料。

2.生物有机肥料的应用:适量使用生物有机肥料,如木屑、腐熟豆饼等进行施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茶树的抗逆性。

四、病虫害防治1.定期监测:栽培过程中要定期检测茶园,及时发现和识别病虫害的存在和传播。

2.生物防治: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引入天敌、利用益生菌、施用有机杀虫剂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轮作休耕:实施轮作休耕,适时清除病虫害源,避免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

五、采摘和加工1.采摘时机:在茶树生长的适宜时期进行采摘,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摘。

2.加工环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要保持卫生、严格遵循加工工艺,避免对茶叶的二次污染。

3.包装和储存:茶叶采摘和加工完成后,要进行合理的包装和储存,避免霉变和虫害。

六、总结无公害茶叶的栽培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茶叶生产方式,它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又保护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选择种植地块、优良茶种、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等,可以使茶叶达到无公害标准。

因此,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对于茶叶行业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茶叶规范种植标准最新

茶叶规范种植标准最新

茶叶规范种植标准最新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提高,茶叶种植行业对规范种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最新的茶叶规范种植标准,旨在提升茶叶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同时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与环境要求茶叶种植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土壤pH值宜在4.5至6.5之间。

种植区域应远离工业污染源,保证空气和水质清洁。

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品质优良的茶树品种。

同时,应避免使用转基因品种。

种植密度与方式茶树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确定,一般为每公顷3000至5000株。

种植方式推荐使用单行或双行种植,以保证茶树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光合作用。

施肥管理茶叶种植应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

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和化肥,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定期对茶树进行病虫害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灌溉系统建立合理的灌溉系统,保证茶树在干旱季节也能获得充足的水分。

同时,避免过量灌溉,防止土壤盐碱化。

采摘标准茶叶的采摘应根据茶树的生长周期和市场需求进行,一般以一芽二叶为标准。

采摘时应避免损伤茶树,保持茶叶的完整性。

加工与储存茶叶加工应遵循传统的工艺流程,确保茶叶的品质和风味。

加工后的茶叶应储存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茶叶受潮或变质。

质量监控建立茶叶质量监控体系,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储存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定期对茶叶进行检测,确保茶叶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

可持续发展鼓励采用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如轮作、间作和套种,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茶园的生态保护,维护茶园的自然生态平衡。

通过实施上述茶叶规范种植标准,可以有效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促进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茶叶种植及管理制度

茶叶种植及管理制度

茶叶种植及管理制度一、种植茶园茶叶的种植是一个需要长期耕耘的过程,要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种植和管理制度。

以下是关于茶叶种植及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1.地块选择: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茶叶,避免高温、高湿、多雨和多雾环境条件。

2.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如落羽茶、绿茶等。

3.整地施肥:在种植茶叶前,需要进行地块的整地和施肥工作,保证土壤的肥力和通气性。

4.种植栽培:按照适当的行距和株距进行茶树的栽培,保证树冠的通风和阳光充足。

5.灌溉管理:适时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水logging,防止根部腐烂。

6.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茶园,及时发现并治理茶树的病虫害,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7.修剪管理: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管理,保持树冠通风和光照充足,促进茶树的生长。

8.施肥管理: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及时补充树体所需的养分,保证茶叶的生长和品质。

9.采摘管理:定期对茶叶进行采摘,根据不同品种和时间进行采摘,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二、茶园管理茶叶的种植和管理工作需要长期的耕耘,茶园管理制度是确保茶叶品质和产量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关于茶园管理的具体内容:1.定期检查茶园:定期对茶园的茶树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茶树的病虫害,保证茶叶的品质。

2.灌溉管理: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水logging。

3.施肥管理:适时施入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根据茶树的生长状态和需求,及时补充养分。

4.修剪管理:定期对茶树进行修剪管理,保持树冠通风和光照充足,促进茶树的生长。

5.采摘管理:根据茶叶的不同品质和时间要求,定期对茶叶进行采摘,保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6.包装与储存:对采摘好的茶叶进行包装和储存,保证茶叶的新鲜和品质。

7.销售管理:在销售茶叶时,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推广茶叶品牌和文化。

三、茶叶管理制度茶叶的种植和管理工作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和指导,以下是关于茶叶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1.建立档案管理:建立茶叶种植和管理档案,记录种植过程、管理情况和产量等相关信息。

茶叶规范管理制度

茶叶规范管理制度

茶叶规范管理制度一、茶叶种植管理制度1. 地块选择:选择适宜种植茶叶的土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避免选择有污染的土地。

2. 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茶叶品种,保证茶叶生长的品质。

3. 施肥管理:科学施肥,谨慎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遵守环保法律法规。

4. 病虫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5. 茶园管理:保持茶园的整洁,及时修剪茶树,防止茶树过度生长造成产量下降和茶叶品质下降。

二、茶叶采摘管理制度1. 采摘时间: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季节,确定采摘时间,避免采摘过早或过晚对茶叶品质造成影响。

2. 采摘标准:采摘时,选择嫩叶和嫩芽,保持叶片完整,避免破损和受伤。

3. 采摘工具:使用专业的采茶工具,减少对茶叶的破坏,确保采茶的品质和安全。

4. 采摘流程:严格按照采摘流程,避免采摘过程中出现不合规范的行为,确保茶叶的品质。

5. 采摘人员:选择专业的采茶人员,经过培训和考核,确保他们遵守采摘规范管理制度。

三、茶叶加工管理制度1. 萎凋处理:严格控制萎凋时间和温度,确保茶叶的香气和色泽,避免茶叶发黑或变味。

2. 揉捻处理:遵循揉捻工艺流程,控制揉捻时间和力度,确保茶叶的外形和口感。

3. 发酵处理:按照茶叶不同的发酵要求,控制发酵时间和温度,确保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4. 干燥处理:合理选择干燥设备,控制干燥时间和温度,确保茶叶的保存和品质。

5. 包装处理:选择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遵守包装卫生法规,确保茶叶的安全和卫生。

四、茶叶销售管理制度1. 经销渠道:选择合法的经销渠道,遵守相关销售法规,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2. 销售标准:制定合理的销售标准,不夸大产品功效和效果,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3. 售后服务: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保证消费者的权益,解决消费者的投诉和问题,保护品牌的声誉。

四、茶叶质量监控制度1. 茶叶质量检测: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测系统,对茶叶进行检测和监控,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种植茶树的技术管理规定

种植茶树的技术管理规定

一、目的和意义为规范茶树种植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茶树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种植技术要求1. 选地与规划(1)茶园应选择海拔500-1200米之间、坡度30度以下的缓坡地、山地和丘陵,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等酸性土壤为宜。

(2)茶园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因素,确保茶园生态平衡。

2. 品种选择(1)选用抗逆性强、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2)80%采用无性系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 种植技术(1)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的方式种植,行距1.2-1.8米。

(2)种植前挖种植沟,施足底肥,施用农家有机肥。

(3)采用深沟浅种法,茶苗定植时根系蘸黄泥浆,扶正茶苗、填细土,分层压紧根际土壤至泥门,浇足定根水。

4. 土壤耕作(1)根据茶园类型、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

(2)避免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肥力改善。

(3)定期中耕除草,春茶前与春茶采摘结束后分别中耕除草一次,结合茶园施有机基肥改土效果最好。

5. 水肥管理(1)应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加强养分综合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基肥和追肥配合,按需施肥。

四、病虫害防治1. 配备至少1名植保人员,负责制定防治方案。

2. 定期检查茶园,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3.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确保茶叶品质。

五、加工与销售1. 茶叶加工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茶叶品质。

2. 茶叶销售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消费者权益。

六、监督管理1. 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对茶树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2. 茶农应自觉遵守本管理规定,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3. 对违反本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予以查处。

七、附则本管理规定由XX市农业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茶叶种植规程(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茶叶种植规程(茶叶栽培技术规程)

茶叶种植规程(茶叶栽培技术规程)茶叶栽培技术规程栽培时间。

茶子树的最佳栽培时间在每年的10月或2月。

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最好控制在每亩100株左右,即每株2米左右,每行3米左右。

栽培方式。

种子播种,幼苗插枝和嫁接都是可能的,但种子播种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基本上在2年半到3年左右就会有效果。

科学施肥。

施肥应该分三个阶段。

第一,苗期施肥以氮肥为主。

也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尿素主要是促进油茶的生长,第二阶段是茶子树开始结出果实的3年。

此时,茶子树正处于壮年期,因此必须分3个阶段施肥。

首先,春季施用1次生长肥,开花期施用1次促花肥,最后在结实期施用1次壮果肥。

第三阶段是几年前,我们第二阶段,也就是在收获茶子树后,再加一个养肥。

生长肥以氮肥为主,花肥以钾,磷肥为主,果肥以硼肥为主。

茶叶栽培技术规程最新版栽培要点采用无性系扦插繁育。

选择土层深厚,有效土层60厘米以上,PH(H2O)4.5~6.0,排水和透气性良好,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0%以上茶园进行种植。

种植密度为:单行双株140厘米×40厘米,双行双株150厘米×40厘米×40厘米。

幼龄茶园三次定型修剪,修剪高度为第一次15厘米,第二次30厘米,第三次40~45厘米。

新垦茶园深挖50厘米左右深度,开种植沟,每亩施有机肥(猪牛粪、土杂肥等)4000-5000公斤、饼肥300公斤和复合肥100公斤作基肥,每年春、夏、秋三季茶萌发前施尿素作追肥,施肥量一般1-2年生茶园每亩施10公斤,3-4年生茶园每亩施30-40公斤,投产后按鲜叶产量每100公斤施尿素10公斤左右茶叶的栽培和修剪技术茶叶修剪是茶园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修剪的目的是使茶树有良好的树势和宽阔的采摘面,培养具有矮、壮、宽、匀的茶蓬,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适于机械采茶和提高采茶的工作效率。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一般采用“以采代剪”方法,年终进行用平剪的方法培养树冠。

具体做法是持续反复地打顶采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安全生产种植技术规范篇一:标准化茶叶栽培和生产标准化茶叶栽培和生产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无公害茶叶生产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和食品质量的下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食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开始从温饱型食品向纯天然、富营养、高品位的食品方向发展。

近年各种无公害茶的开发生产,正是顺应当今国内外人们日益增强的卫生保健的消费意识。

因此,发展无公害茶叶,既为我国茶叶出口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为国内茶叶生产提供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国茶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使茶叶生产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无公害茶的开发与发展较快,对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问题,开始受到国内外茶叶界同仁与生产者、消费者的普遍关注。

鉴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对茶叶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是最基础、最源头,经调查研究与生产实践证明,只有从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建设入手,重视全面规划与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条件,加强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运用经济手段和组织管理措施,抓好生产基地的各项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对提高无公害茶叶的产品质量、产量与经济效益才有保证。

一、无公害茶的含义由于当今工业的污染,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和食品污染几乎遍布全球,所以绝对无公害的农产品已不多见。

“无公害茶”是一个科学名词,只是一个相对的慨念。

无公害茶叶应该表述为:无公害污染或者把公害污染物(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标准以内的茶叶产品。

该产品是安全、卫生、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无公害。

无公害茶的含义,实际上它是包含了当今按标准生产的无公害的茶叶、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茶叶三个名称。

这三种茶叶虽都属无公害茶,但由于依据的1标准不同,其要求也不一样,它们之间仍有较大的区别。

简介如下:1、无公害茶叶:按现行有关标准规定生产的茶叶,其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的茶叶产品。

2、绿色食品(茶):是根据我国国情于90年代初提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近年来又分为A级和AA级两个标准,AA级标准与有机食品标准接近。

3、有机茶:有机茶的生产、加工是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产品。

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除草剂、添加剂和转基因技术,只能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产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数量的农药残留,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有机生产控制系统。

4、绿色食品茶叶和有机食品茶叶认定:⑴ 有机食品茶叶的认定颁证:有机食品、有机茶的颁证是由IFOAM认定的单位才有资格进行。

我国有机食品、有机茶的管理部门是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及其有机茶开发分中心(在杭州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内),颁证的证书有效期一年。

⑵ 绿色食品认定颁证:绿色食品颁证是我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省的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对生产地与产品进行检测认证,证书有效期三年。

二、生产基地条件1、环境选择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周围无污染源的地方作为无公害生产与加工的基地。

为确保无公害茶的质量,在进行大气、水质、土壤和茶树的取样,检测分析污染残留物质时,各项污染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我国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规定值,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均不得检出。

评价方法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

2、空气质量有机茶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空气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1中的各项浓度限值指标。

3、用水质量⑴ 茶园灌溉用水要求不受污染,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灌溉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2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⑵ 有机茶基地生产、加工用水,如冲洗加工设备与直接接触产品的部分用水质量,必须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1988)和《生活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用水水质中的污染物不得超过表2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4、土壤质量⑴ 基地茶园土壤要求土层深厚,有效土层达60厘米以上,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层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

⑵ 茶园土壤质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各种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表3中的各项浓度限值。

土壤重金属含量高背景值地区也不得超过国家二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表1 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注: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连续采样三天,一日三次,晨、午和夕各一次:氟化物采样可用动力采样滤膜法或石灰滤纸挂片法,分别按各自规定的浓度限值执行,石灰滤纸挂片法挂置七天。

表2无公害茶基地生产、加工用水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注:农药残留均不得检出。

表3无公害茶园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5、周边环境⑴ 生产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茶园应与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附近及上风口(或河流的上游)没有污染源。

⑵ 茶叶生产、加工、贮藏与销售场所及周围场地禁止使用人工化学物品,防止可能来自系统外的污染,经常保持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

⑶ 无公害茶种植区与常规农业区之间,应有50-100米以上宽度的隔离带。

以山、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也可用人工果、林和作物为隔离带。

如果是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茶基地,则这些果树与作物必须按有机生产方式栽培。

第二章新发展茶园技术要点9-10月是茶园新发展最佳时期,广大茶农要在各乡镇的统一部署和技术部门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搞好新发展茶园的工作,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一、选择适宜植茶的土壤: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或微酸性的土壤中,PH值4.5—6.5之间,过酸或中性偏碱都不利于茶树生长,一般就地上部宜茶指示植物有映山红、马尾松、油茶籽、蕨基草等。

二、标准化放线、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茶树是多年生植物,抓好基础工作是持续优质高产的关键,15—25度的坡地茶园要筑梯,厢面宽度要大于1.2米以上,平地茶园原则上东西向开厢,但也应因地制宜,特别要便于排湿。

开厢放线标准:大行距165㎝(5尺),在大行距内放一条66㎝(2尺)的栽种行,栽种行要深耕改土重施有机肥,深耕40㎝(1.2尺),在深耕行内及时施入有机肥2500公斤,磷肥75公斤,回填后间隔7天左右就可以栽茶。

三、品种与种植方法:我市目前主要推广的品种有名山白毫131、名山特早芽213、福鼎大白等。

合格茶苗高在23㎝(7寸)以上,每亩用苗6000株(其中500株用于补苗)。

将购买回来的茶苗剪到20㎝(6寸);在已改造好土壤的栽种行上,按小行距40㎝~50㎝ (1.2尺~1.5尺)双行单株,退株 17㎝~23㎝(5寸~7寸)开浅沟栽种茶苗,要求根系自然舒展,先用泥土压紧,使泥土与根系紧密结合,然后覆盖细土至泥门,栽好的茶苗要浇足定根水,有条件的地方可在茶苗行间铺上稻草,保湿、保温、抑制杂草生长。

也可以用黑膜覆盖后栽茶苗,但要注意茶苗不能与黑膜直接接触以免灼伤。

四、幼苗期的管理:篇二: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一、除草松土:茶园经过4-5个月的雨雪,土壤已经板结,有的已长出青草,而此时土温较低,因此,在春茶开采前进行茶园除草松土,有利于疏松土壤、提高土温,削除杂草,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有利于促进春茶的提早萌发。

除草松土一般以2月底、3月初进行,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

二、施催芽肥:施催芽肥时间宜早不宜迟,在离茶树根部15-20厘米处开沟施入,亩施尿素30-35公斤或复合肥30公斤或腐熟栏肥2000-2500公斤,施后覆土。

对于不能开沟施肥的茶园,可在雨天撒施尿素,并用竹竿抖动茶蓬,让肥料掉落入土。

三、修剪:修剪最好是在2月底至惊蛰前完成,最迟不能超过3月10日。

因此时茶树经过一冬的休眠,茎、根贮藏的养分多,修剪后易恢复,又加上早春气温回升,修剪后长出的枝条不易受冻,劳力又不紧张,容易掌握。

生产茶园一般提倡轻修剪,即一般剪去去年的秋梢(青梗),留养春、夏梢(红梗),约剪去2一3厘米。

如果树冠受冻的,要根据受冻程度进行修剪,修剪要掌握宁浅勿深,免得剪去尚能发芽的部分枝条。

而对于没有受冻,又采摘名优茶的茶园,为提早春茶的采摘可改春修剪为春茶结束后修剪。

四、防冻:早春气候异常,气温乍暖乍寒,这种气候条件对茶园生产高档名优茶极为不利。

在早春季节应随时注意当地气象预报,提前作好预防倒春寒的措施。

在寒潮预报发布后,对于已萌发芽叶的早生品种茶园,要集中人力抢采幼嫩芽叶,以减少冻害损失。

在易受冻害的迎风坡茶园用稻草、杂草或遮阳网覆盖茶行蓬面,待寒潮过后及时将覆盖物掀去。

茶树遭受冻害后,必须根据受冻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复壮措施,使茶树尽快恢复树势。

五、清沟排水:春季雨水多,若茶园排水不畅,茶树易受渍害烂根,造成茶芽迟发、减产。

因此要及时开沟排水,清理疏通排水沟,保证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做到雨停茶园干、不积水。

六、补叶面肥:3月上旬,当气温超过12℃以后,可利用茶树叶片吸收功能,根外补施肥料,促使茶树提早萌芽,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根外施肥可用0.5%尿素、0.3%磷酸二氢钾、多功能营养液“中茶早”和激素“920”等。

七、防治虫害:春茶采摘期,正值蚜虫、茶毛虫和黑刺粉虱等虫害发生初期,应抓紧在春分后清明前用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进行喷杀防治。

以下信息由爱茶网收集整理于网络: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我国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占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重要的出口物资之一。

据统计,目前我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4000多亩,但由于经营分散、缺乏栽培技术、管理粗放等原因,产量不高,因此,强化技术投入,实现规模开发,逐步走上茶叶生产、加工、营销相结合的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努力。

一、茶叶树的生物学特性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年要求降雨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易旱易涝、石灰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不宜栽植。

茶叶生产的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以后随气温的升高而生长增快,日平均气温15-20℃时生长较旺,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我县此气温均在清明前后),日平均气温超过20℃生长虽旺盛,但茶叶粗老质量差,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生长停滞进入休眠。

我国一般茶叶新梢生育4-5月为最旺盛时期,其次在7-9月。

茶叶树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长,茶叶每年只发2-4轮,管理好,采摘技术措施得当可达到5-8轮新梢。

二、造好茶叶品种和茶园地茶叶品种的优劣关系到将来投产的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