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

合集下载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清热解毒药50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药50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药50味的功效与作用1、七叶一枝花【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3克。

外用:适量,磨汁涂布、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主治痈肿疮毒,咽肿喉痹,乳痈,毒蛇咬伤,跌打伤痛,肝热抽搐。

2、三白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水煎服;鲜者适量,或捣汁饮。

外用捣烂敷患处。

用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白带、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外治疮疡肿毒、湿疹。

3、了哥王【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宜久煎4小时以上),10~15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治肺炎,支气管炎,腮腺炎,咽喉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痈疽肿毒,风湿性关节炎,水肿臌胀,麻风,闭经,跌打损伤。

4、千里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杀虫止痛。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服,鲜品50克,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用治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5、卜芥【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9克(鲜品30~60克。

需炮制,宜煎2小时以上)。

外用:适量,捣敷。

主治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疮疡痈毒初起,瘰疬,蜂窝织炎,毒蛇咬伤,毒蜂螫伤。

6、羊蹄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炎、利尿。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用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肺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睾丸炎、乳腺炎、疖肿疮疡、皮肤湿疹、跌打扭伤。

7、马勃【功效与作用】清肺、利咽、止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敷患处或作吹药。

用治风热郁肺咽痛、咳嗽、音哑;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三、简答题1.简述清热泻火药的含义、药性、功效。

答案:清热药中,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甚的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这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

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具有清肺热、清胃热、泻心火、泻肝火等功效。

2.简述石膏的功效。

答案:石膏入药有生用、煅用之分。

生石膏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清热泻火力弱,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功效。

3.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4.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案:芦根、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渇。

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5.简述芦根、淡竹叶的性能、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淡竹叶的性味甘寒,同归胃经;芦根甘味大于淡竹叶,主归肺经;淡竹叶味甘淡,主归心经,兼入小肠经;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芦根还善生津止渇、清胃止呕。

6.简述栀子的功效。

答案:栀子入药有生栀子、焦栀子之分。

生栀子偏走气分,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入血分而功偏凉血止血。

7.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案:清热药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因其苦寒降泄、清热力大,故多并有清热泻火作用。

8.简述黄连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的区别。

答案: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于寒热互结及湿热中阻之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中药“清热解毒药”——山豆根

中药“清热解毒药”——山豆根

中药“清热解毒药”——山豆根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及根茎。

本品又名广豆根。

主产于广西。

秋季采挖。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切片。

本品有豆腥气,味极苦。

以味苦者为佳。

生用。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寒;有毒。

归肺、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6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三、临床应用1.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本品苦寒,功善清肺火、解热毒、利咽消肿,为治疗火毒蕴结所致乳蛾喉痹、咽喉红肿疼痛的要药。

可单用,如《永类铃方》单用本品醋磨噙服;或与桔梗、栀子、连翘等药同用;若治乳蛾喉痹,可配伍射干、金银花、麦冬等药。

2.齿龈肿痛,口舌生疮本品苦寒,入胃经,清胃火,故对胃火上攻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均可应用,可单用煎汤漱口,或与石膏、黄连、升麻等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肿疮毒等证。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司巴丁等。

其还含有柔枝槐酮、柔枝槐素、柔枝槐酮色烯、柔枝槐素色烯等黄酮类。

2.药理作用本品所含苦参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霍乱弧菌、麻风杆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以及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其所含总碱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显著增加冠脉血流量,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此外,本品还有升高白细胞、抗肿瘤、抗炎及保肝等作用。

3.不良反应本品含有广豆根总碱,大剂量使用对心脏呈负性频率、负性传导作用和心肌复极化障碍,对呼吸中枢先兴奋后抑制。

中毒时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四肢无力,心悸,胸闷;重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颤抖、麻木,大汗淋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步态不稳等;继则呼吸急促,四肢抽搐,面唇青紫,瞳孔散大,最终因呼吸衰竭而亡。

清热解毒药的分类

清热解毒药的分类

清热解毒药的分类
清热解毒药可分为以下几类:
1.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治疗内热引起的病症,通常具有泻火清热、解毒祛痰的功效。

常见的代表性药物包括黄连、黄芩、黄柏等。

2.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病症,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常见的药物有连翘、板蓝根、金银花等。

3.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病症,并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

常见的药物有生地黄、丹皮、蒲公英等。

4. 清热滋阴药:主要用于治疗阳热伤阴引起的病症,并具有清热滋阴、润燥生津的功效。

常见的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玉竹等。

5. 清热化湿药: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病症,并具有清热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

常见的药物有茯苓、车前子、荆芥等。

6. 清热祛风药:主要用于治疗风热引起的病症,并具有清热祛风、止痒止痛的功效。

常见的药物有薄荷、防风、绿豆等。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清热解毒药分类,具体的药物选择还需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

6、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热毒泻痢的药物

6、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热毒泻痢的药物
白头翁
苦,寒
胃,大肠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疮痈肿毒
2、阴痒
煎服,10-15克,鲜品15-30克。
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马齿苋
酸,寒。
肝,大肠。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热毒疮疡
3、崩漏便血,利尿通淋
煎服,10-15克,鲜品加倍
马齿苋寒,青盲白翳,利便杀虫,症痈咸治。
鸦胆子
苦,寒,有毒。
肺胃。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煎服,3-6克。
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马勃
辛,平。
肺。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血热吐衄,外伤出血
煎服,1.5-6克。包煎,或入丸,散
马勃味辛,散热清金,咽痛咳嗽,吐衄失音。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
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痢的药物:
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药名
药性
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药赋歌诀
射干
苦,寒。
肺。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咽喉肿痛
2、痰热咳嗽
煎服,3-10克。
射干味苦,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山豆根
苦,寒,有小毒。
大肠,肝。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各种疟疾
3、鸡眼赘疣
内服,0.5-2克,干龙眼肉或胶囊包裹吞服。
鸦胆子苦,治痢杀虫,疟疾能止,赘疣有功。
山豆根: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的药

几种清热解毒和清热泻火的药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消痈散结。

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脓利尿。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肿。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山豆根: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散肿。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肠经。

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马勃:辛平,归肺经。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归肝胆大肠经。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经。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截疟治痢,腐蚀疣。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

清热解毒,止痉明目。

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凉血退蒸,清泻肺热。

白薇:苦咸寒,归胃肝经。

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疮。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退虚热,清疳热。

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辛凉解表药:薄荷:辛凉。

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

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解毒药:山豆根、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清热凉血药概述下面112页第三组(药),主要(是)用于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

这一组药,它主要是治疗热毒郁结于咽喉而引起的咽喉红肿、疼痛,就相当于现在治疗的急性咽炎、喉炎这一类的用药。

其实前面有几味药也应该是这一类的,包括我们发散风热药当中的牛蒡子,其实它也是治疗咽喉肿痛的清热解毒药。

我们就在清热解毒药这一节里面,用于温热病的,比如说板蓝根、大青叶,还是比较典型的,尤其板蓝根(是)很长于解毒利咽的,只不过是那些药临床应用很广泛,它还有其它更重要的应用,所以就分在了其它的章节,或者其它的组里面。

那么我们剩下来在这里还有三味药,其它的热毒证用得比较少,相对来说,对热毒引起咽喉肿痛用得多,所以就把它分出了这样一组。

山豆根这一组的第一味药就是山豆根。

山豆根是一个豆科植物,山豆根它也叫做越南槐,这是一种豆科的小灌木,用它的根来入药。

其实这个地上部分它和苦参很相似,和苦参实际上是近缘植物,只不过比苦参植株要矮小一点,这个根要细一点,其实也是非常苦的,山豆根和苦参一样的苦,而且它们含的很多化学成分都(是)相同的,当然也有不同的成分,主要的成分都相同。

这种豆科植物的山豆根,是山豆根的正品,常常又把它叫做广豆根,因为广西也是主产地,它(是与)北豆根相对而言。

北豆根它不是豆科植物,它来源于防己科的植物,只是在北方的部分地区近年来使用,它有类似于山豆根的作用。

所以真正的山豆根,没有写明这个广豆根,它也应该是用的山豆根,这是正品,这个北豆根是地方性的用药,这个要注意。

这个山豆根清热解毒,它主要是用于咽喉肿痛,在解毒利咽的药当中,它的苦寒的药性是比较强的,有的书上说它大苦大寒。

那么大苦,本身它就是苦味非常浓烈,和苦参的滋味可能不相上下,那么这个大苦也是说它的清热解毒的作用、清热作用比较强。

那么大寒也是这样。

我们书上说的苦寒,但有的书上说它大寒大苦。

所以这个药物对于咽喉红肿疼痛,(可)单用,在古代,用它煎的汤,或者磨的,在碗里面,粗糙的碗,用山豆根来磨汁水,慢慢地咽下去,当然比较难受,因为很苦,让它作用在局部,这样子效果也是相当好。

当然配伍我们前面学过的像板蓝根、大青叶、牛蒡子,甚至于金银花、连翘,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利咽作用,或者加上一些清肺热的药,像黄芩这一类,其实在临床上是作用很强的。

这个是这个药的基本应用。

所以我们书上的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实际上强调了它的清热解毒,主要在于利咽消肿,它是一个功效。

近年来这个药物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扩大,除了咽喉肿痛,比如说牙龈肿痛、其它的疮痈肿痛,用它也可以促进红肿的消退,甚至对肺热咳嗽或者一些实热病证都可以用。

那么它的药理学的研究,它和苦参有很多相同的药理作用,比如说升高白血球,抗心律失常,所以山豆根在这方面和这个苦参一样地使用。

我们在这个参考资料里面谈到了,但是我们要求是传统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要用于咽喉肿痛,也可以用于其它的一些热毒病证。

这个内容实际上非常简单。

那么要注意的是这个药的用法和使用注意。

这个用法用量里面这个量,对于植物药来说,用量是比较小的,3~6克。

使用注意里面,就说不能过量,因为它大苦大寒,服用过量引起恶心呕吐、头昏头痛、腹泻腹痛、四肢乏力、心悸胸闷等等,有的还更严重的一些中毒反应。

这些反应,一个是消化道的,另外是一些神经系统的轻微的中毒反应为主体的。

我们书上也谈到了,有的文章报道山豆根如果用6克左右,统计了214例患者,只有一例患者出现了轻微的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比如说有一点恶心这样的(症状)。

统计了使用9克的53例当中,就有9例(有反应),这个占的比例就要高一些了,就占了百分之十几,十五左右了。

那么使用10克以上的46例,就有24例出现了不同的不良反应,那么就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所以这个明显的与用量的关系是相关的。

所以我们这个量就这样定在一般不要超过6克,6克以上不但很苦,很难服用,更主要的是很容易产生这个不良反应。

山豆根就这样了解一些内容,它作为一个熟悉的药,在这一组药当中相对来说作用强一些。

射干第二味药射干。

射干也能够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其实是省掉了消肿利咽四个字,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射干的消肿利咽的作用不如山豆根。

所以山豆根主治的咽喉肿痛一般都比较重,射干相对来说这个咽喉红肿疼痛要轻一点,因为它作用要缓和一些。

但是这个射干有一个特殊性,就是结合到它的兼有功效,它长于祛痰。

所以这个咽喉肿痛,如果说热痰比较重的,或者热痰壅滞证的,它有利于祛痰,有利于咽喉的通畅,也有利于咽喉肿痛的消退。

所以它的最佳适应证是热毒咽喉肿痛,兼有痰浊阻滞,就是应用一的第二行,113页,这个就突出了射干在这方面它的个性特征。

尽管它的清热解毒不如山豆根,但是因为能够祛痰利咽,兼有痰浊阻滞咽喉的,它是最适合的。

另外它的清肺祛痰,可以专门用在咳喘痰多,治疗咳喘痰多不分寒热都可以用。

如果是肺寒或者风寒,它可以配伍温肺或者发散风寒的,比如说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它和麻黄这些(药)配伍在一起,(治)寒性的咳喘痰多。

如果是这个风热或者肺热的咳喘痰多,它本身就是清热药,有清肺的作用,当然更适合使用。

这是这个药,功效比较单一。

另外我们书上在使用注意当中,有一个孕妇慎用或忌用,在这个清热解毒药当中,很多药都没有提到,尤其是同类药当中,这是唯一提到的。

因为在古方当中,把这个射干作为一个活血消癥的药在使用,认为它能够通月经,破癥结,它属于一个活血化瘀的药。

这个作用不强,现在已经不强调,但是它有这方面的倾向性,有这方面的作用。

今后大家学《金匮要略》当中的鳖甲煎丸,里面有一味药叫做乌扇,那个扇风的扇子,乌扇,乌鸦的乌,风扇的扇,乌扇,其实就是指的射干,在那个方中它就是属于活血消癥的,整个鳖甲煎丸就是治疗腹内的癥瘕结块,就是(治)肝脾肿大的,它是一个辅助的药物。

既然它有活血消癥的作用,不管强弱,那孕妇一般不宜使用,这是个原则。

所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它加以了强调。

量大的时候它也是能够滑肠,所以脾胃虚寒的不宜用。

这个射干它来源于植物,我们教科书上112页倒数第三行,这个鸢尾科,那个字读[yan],一个游弋的“弋”,下面一个“鸟”,鸢就是鹰的意思。

因为这个(图片)现在不典型了,没有开花,没有这个花茎的时候,它下面的叶片就像张开的鹰的尾部,所以它叫鸢尾,那么这个扁平的叶片,几个叶片在一个平面上张开,像鹰的尾巴。

很多地方都把这个鸢尾科的一些植物作为观赏的或者绿化的(植物),这些绿化带里面,但是有的那种绿化带里面开的花是紫色的或者蓝色的花,那就是鸢尾,有的比如叫蝴蝶花。

在有些地方,把它叫做土射干,它有类似于射干的清热解毒利咽喉的作用,最初是作为一种代用品,但不是正品,但是它有类似的作用。

近年来有的单位对这个射干准备进行研究,因为它有比较好的抗病毒的作用,准备扩大它的临床运用范围,把它治疗多种病毒性感染的疾病,试图在这方面找它的一些新的、潜在的用途,最后发现它里面含的这个苷类的成分——鸢尾苷这一类的,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抗病毒的作用。

那个单位开始没有注意药材的品种,就用了土射干,就是鸢尾,而不是射干,结果一研究,后来才发现品种没有对,再和正品一对照,里面含的有效的成分比这个射干还要高,所以后来就干脆用那种鸢尾,就是土射干来提取,提取的时候准备就作为一个抗病毒的药物,现在还分离出了单一的成分作为注射剂。

刚好前不久就是这个“非典”流行的时候,好像是国家科技部,最早资助了几百万同意进行临床观察的,好像是在中药方面,因为它刚好申报临床,它又是作为一个抗病毒的中药的一个注射剂,有这么一个(科研),现在可能开始进入了临床观察了,但是现在又没有“非典”了,当然只能观察其它的病毒类的病症。

所以这个药,我们在下面的资料里面有,它有抗炎解热、抗病毒、抗菌。

这个咽喉肿痛,它可能是细菌感染,也可能是病毒,它还可以用于其它一些病毒性的(疾病),可能还有潜在的一些利用价值。

这是关于这个射干,相对来说,它比较安全一些,运用也广泛,(治)咽喉肿痛。

马勃下面还有一味药,马勃。

马勃是一个菌类植物,就相当于我们吃的蘑菇那一类的,是一个菌类的植物,在没有长成熟的时候,就把它采集起来作为药用,这个药的清热解毒作用就非常平和,药性也是平性的,也就是说它的清热解毒作用并不强,所以它也可以用于咽喉肿痛,但是一般用于轻证,或者作为辅助的药物,所以这个就作简单了解。

因为这个药止血,可以内服,更主要的就把这个马勃撕成片状,消毒了以后,局部,就像西药里面止血的海绵一样,放在局部加压,把它包扎起来,它也可以达到止血的效果。

所以在止血方面,它外用有它的特色和优势。

当然清肺热,一般的肺热咳嗽可以用。

这个作为一个了解的药,知道了功效,对应的应用并不复杂。

所以在我们这一节里面,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就这么三个药。

山豆根作用最强,主治证相对比较重一些,但是量不要太大。

那么这个射干,介于之中,虽然不是很强,但是能够祛痰,所以局部有痰浊阻滞的比较适合。

马勃作用最为平和,一般适合于轻证,或者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来使用。

这就是这一类的药物,主要就是这三种,都不重要,在其它的热毒证方面现在应用还不广泛,所以它们的应用相对的局限一些。

下面第四组,就是主要用于热毒痢疾的清热解毒药。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痢疾它可以称为湿热痢疾,也称为热毒痢疾。

那么痢疾治疗的时候又有里急后重,所以配伍一点行气的药,比如说木香这一类的,或者枳壳、枳实这些都能用,或者薤白,今后理气药当中要学的,也可以配伍一点活血化瘀的,有利于脓血便的消除,常常配伍比如说当归这一类(药)的在这个(方)里面。

那么这一类的药,最重要的治疗热毒痢疾,或者湿热痢疾,是我们前面的清热燥湿药,以黄连为主。

尽管我们这里要介绍几味药,但是和黄连相比,黄连仍然是首先要考虑使用的,对于热毒痢疾。

所以应该把这两个部分结合起来,前后加以联系。

白头翁那么第一味药,白头翁,这是毛茛科的一个草本植物,因为这种草本植物全身都有白色的绒毛,好像一个白发老翁,尤其它这个花上面也有比较长的白的绒毛,所以根据这个特征来命名的。

那么这个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实际上就是用于痢疾,是治疗痢疾的比较优良的一个药物。

虽然(说)它凉血,但一般的温热病的热入血分根本不用,另外杂病当中的血热妄行也不用。

这个凉血(作用),主要它常常在(于)治疗痢疾,痢疾常常有便血,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凉血止痢,它是在治疗痢疾的过程当中发挥这么一个作用,所以其它的血热证不考虑。

所以它应该说是一个治疗痢疾的专药,也就是说痢疾以外,现在很少使用,要用都不多,都不主要,最重要的就是痢疾。

那么为什么把它称为治疗痢疾的良药,或者治疗痢疾的要药?并不是说它治疗热毒痢或者湿热痢,它的作用优于黄连,或者黄柏这些药,它不一定有那么强。

它主要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因为在中医学当中,这个痢疾不管湿热痢或者热毒痢,大致就相当于西医学当中的细菌性痢疾,那么这种痢疾往往就有里急后重,便下脓血,发热,起病比较急,那么这个白头翁可以治,它通过清热解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