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理学理念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凡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 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 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 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二)理与气
1,所以然为理 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一源, 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 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周易程氏传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周易程氏传恒卦》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二程集》 862页)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程氏经说》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集》第1029页) 1029页) 《周易程氏传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周易程氏传复卦》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集》 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二程遗书》 15: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集》 第167页) 167页)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

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

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程颢;程颐;理;穷理;明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从宋代至明清时代的哲學称作“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被称作“理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程颢和程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他们对“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还以“理”去观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从而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使新思想、新学术得以产生,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的身心和行为要合“理”。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即以二程的“理”学思想为题,重新梳理和诠释他们关于“理”的思想体系及其创新之处。

一、“体贴”出“天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就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兴文教,抑武备”的治国方略,使得学校兴起、书院林立,加之佛教和道教的刺激与影响,科学技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收集整理材料阶段”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李泽厚先生说:“在北宋,中国科技正达到它空前的发展水平,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都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①因此,宋人重“理”,几乎是一大特色,无论对哲学、政治、诗歌、艺术及自然事物来说都是这样。

李泽厚先生的这番话也适合于二程的情况。

二程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渐体悟出万事万物都有“理”。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二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其理学思想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其教育思想核心为明理修德。

二程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育。

程颢即使在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中,也不忘教育。

他先后在山西晋城、河南扶沟建有书院;程颐则长期在洛阳履道坊、嵩阳书院和伊皋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程颢弟子范祖禹和刑恕回忆说:程颢退职后,居洛阳十余年,与其弟日以讲学为事,“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

”“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则被称为“道遵海宇、明重天下”,凡过洛阳的学子,以不见程颐为憾事。

学子是虚而往,实而归,无不裣衽而服。

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平等育人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施教方法;而且也极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有关教育方面的格言和名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学以至圣人的学习的目的。

二程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成就道德,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圣人?程颢说:“圣人,人也,故不能无忧”。

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圣人能做到的事,一般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所谓圣人,是指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程颐说:“人皆可以至圣人”。

在二程看来,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只有两种人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一是根本不相信有圣人;二是自弃者,拒绝向圣人学习。

二程把圣人从神的地位降到人间,是一个突破。

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圣人的标准,也是对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的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二程认为,人道包括四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

程颐说:“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圣人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孝悌,就是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程的“理学”说什么?宋明理学这⼀段特别难懂,⼀般⼈看着就头痛,因为他们⽤的概念、术语很晦涩,⽐如理与⽓、⼼与性、静与敬、知与⾏、已发与未发、道⼼与⼈⼼、天理与⼈欲、天命之性与⽓质之性。

这些概念,从⼆程开始,就⼀直在讨论。

有⼈问:能不能找出最重要的概念呢?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理⽓⼼性。

”如果还要简化,就是两个字:“⼼性。

”有⼈将宋明理学归结为“⼼性哲学”,⼼性⼆字最关键。

1、“天理”的提出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程有关。

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因为程颢悟出了“天理”,所以他的学说就被称之为“理学”。

他的弟弟程颐也有贡献。

⼀般认为他们两兄弟的思想⽐较接近,不好绝对分开,但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有⼀个看法:哥哥程颢的思想偏重于“⼼”,由后来由陆九渊继续,王阳明完成,称“陆王⼼学”;弟弟程颐的思想偏重于“理”,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程悟出的这个“理”或者“天理”,⽤通俗的话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法则”。

⼆程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就是伦理。

但是,⼆程把“物理”等同于“伦理”,很难让⼈信服。

2、“伦理”⾼于“物理”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天就是⾃然,“天理”就是⾃然规律。

西⽅⼈发明了物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天理的。

从⼴义上说,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都是研究天理的。

⼆程说的天理,就是⾃然规律:问:天道如何?⽈: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可以看出,⼆程说的天理、天道是⼀个意思,都是⾃然的法则,跟宗教神灵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程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物学家,所有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搞⾃然科学的,他们为什么要抬出⼀个“天理”?“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才是理学家真正想说的。

说⽩了,⼆程说的天理,其实就是君⾂⽗⼦之类的伦理,是不能改变的。

也就是说,⼆程将“物理”和“伦理”看成同⼀个理。

二程哲学思想

二程哲学思想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知行观 1、知本行末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 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 (遗二五)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遗十五)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遗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 心。其将何之?” (遗十八)
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 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2、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昔尝譬命是源, 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 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伊川先生
政治上,二程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也反对荆公新学, 与邵雍,周敦颐同是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遗书》, 《易传》、《经说》、《粹言》等。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一)理的涵义和性质 1、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无往不复……屈伸往来之常理也。” (《程氏易传》) (《程氏易传》)
天命之性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本体之理在人的本质中的体现。 就其道德价值而言,天命之性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二程以气质之性分别人的社会等级,并把气质之性视为人性恶的 根源。
三、人性论及伦理思想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思想。 1、二程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人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 理而不知反。” “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人于天理昏者,只为嗜欲乱着他。”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言,号二程,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与其父程顥被后人统称为“二程”,儒家学派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围绕“道”、“理”和“心”展开。

他认为,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的心灵被看作是与道相通的存在,是能够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工具。

而理则是贯穿道与心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理性认识和修养来达到心与道的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程颐来说,道是一种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的力量。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追求,人们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

他反对僵化的传统观念和机械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来寻找并体悟道的存在。

在程颐的理学概念中,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能力,能够认识和体验道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修炼心性,使心与道相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规律和真理。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道的认知和追求。

程颐提出的理学概念在两宋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朱熹,朱熹以程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此外,程颐的思想也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佛教、道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包括道、理和心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是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理,理是理性认识和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程颐的理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由程颢和程颐兄弟创立,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二程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创造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应该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诚:二程理学强调“诚”,即真实、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之道:二程理学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状态。

他们主张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执。

4.知行合一:二程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紧密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理。

总的来说,二程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真实、中庸、诚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