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天理论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天体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天体运动
123456789
3.如图所示是行星m绕太阳M运行情况的示意图,A点是远日点,B点是 近日点,CD是椭圆轨道的短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行星运动到A点时速度最大 B.行星运动到C点或D点时速度最小
√C.行星从C点顺时针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D.行星从B点顺时针运动到D点的时间与从A点顺时 针运动到C点的时间相等
√C.从 P 到 Q 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从 P 到 Q 所用时间、从 M 到 N 所用时间均等于T20
123456789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知,从P到Q速率在减小,从Q 到N速率在增大,B错误,C正确; 由对称性知,P→M→Q 与 Q→N→P 所用的时间均为T20, 故从 P 到 M 所用时间小于T40,从 Q 到 N 所用时间大于T40,从 M 到 N 所用时间大于T20,A、D 错误.
2.如图所示,椭圆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A、B两点分别为地球绕太 阳运动的近日点(行星距离太阳最近的点)和远日点(行星距离太阳最远的 点),地球经过这两点时的速率分别为vA和vB;阴影部分为地球与太阳的 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分别用SA和SB表示,则vA > vB、SA = SB. (均填“>”“=”或“<”)
第三章
第一节 认识天体运动
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 课时对点练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理解开普勒定律,知道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3.知道行星运动在中学阶段的研究中的近似处理.
内容索引
Part 1
Part 2
Part 3
返回
Part 2 探究重点 提升素养
一、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第一节 天文、历法ppt课件

第一节 天文、历法ppt课件
第一节 立起来的。在古代,为了农业生产的需 要,人们靠观察星星来辨别月令、节气, 这样就促进了天文知识的发展。今天, 为了读懂古书,需要大体了解古人关于 天文星象的知识。
一、三垣
• 三垣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 以北极星为中心,集合周围各星 合为一区,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太微垣,太微垣以 南是天市垣。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 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 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 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 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 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 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 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 或忌日。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 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 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 (4)干支月相兼用法。 •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历 法
一、日、月、年 •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实为地 球自转一周),月亮圆缺的周期为一月(实为月亮 绕地球一周),太阳往返于黄道一周天为一年。 •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29.530588天。按阴历大尽 一月三十天,小尽二十九天,十二个月为一年,则 一年为354天。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 365.242216天,显然,十二个月不到一个地球公转 周期。这是个矛盾,古人用置闰来解决这个矛盾, 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闰两次,但五年闰两次又多 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有的阴历年 头是十三个月。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简述西方天文学发展史摘要: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着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方便人们的理解,本文将着重简述西方天文的发展史。

本文将在引言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的含义以及天文学产生的原因。

然后在第一节讲述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在天文方面的成就。

本文的第二节会讲述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

而后就是近代科学时期天文学的一次飞跃。

本文将通过对天文学的叙述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而只是对它的发展、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关键词:天文发展史、天文学、宇宙、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行星、近代天文、现代天文目录:引言第一章:古代天文第一节:两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的天文发展第二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天文发展第二章:近代天文第一节:近代前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二节:近代后期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天文发展第三章:现代天文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首先是天文学──单单为了定季节,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就绝对需要它。

”古代的天文学家测量太阳、月亮、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研究它们的位置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农,牧业生产的需要确立了时间、节气和历法。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授时、编制历法、测定方位等。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课件:第三章 第1节 天体运动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课件:第三章 第1节 天体运动

一、地心说和日心说 1.地心说
托勒密 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天 _______
体围绕地球转动。 2.日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 哥白尼 在其著作《天球运行论》中提出了日 心说,他认为,地球和别的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固 定在这个体系的中心。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内容 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 开普勒第 轨道都是 椭圆 , 太阳处在所 一定律 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 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相等 二定律 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 面积 定律 公式或图示
r1 1 D. = r2 3 4 r3 r13 T12 r1 3 解析:由 2=k 知, 3= 2,则 = 4,与行星质量无关, T r2 T2 r2
故选 C。
答案:C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
[典例] 自 1999 年以来,“神舟号”系列飞船陆续发射成功。 如图 315 所示,设某飞船沿半径为 R 的圆周绕地球运行,其周期 为 T,地球半径为 R0。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 上某点 A 处将速率降到适当数值, 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 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 椭圆与地球表面的 B 点相切 (如图所示)。求飞船由 A 点运动到 B 点所需的时间。
3.开普勒第三定律 (1)它揭示了周期与轨道半长轴之间的关系,椭圆轨道半长轴 越长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大;反之,其公转周期越小,因此又 叫周期定律。 (2)该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也适用于其他天体。例如,绕某 一行星运动的不同卫星。 而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开普勒第三定律既适用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天体,也适用于做椭 圆运动的天体。 r3 (3)表达式 2=k 中的常数 k, 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如研 T 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常数 k 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研究卫星绕 地球运动时,常数 k 只与地球的质量有关。

第一节 天人合一价值观

第一节  天人合一价值观

第一节天人合一价值观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传统农业在中国一直蓬勃发展。

中国农民开垦种植,中国的农田春碧秋黄,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粮食因此,大量的中国人可以生活在中国稀少的农田上。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独特而广阔的土壤中不断发酵、演变,最终形成了一种精髓的方法论或哲学体系。

英语中的“天堂”的“天”在汉语中有更多的含义。

最初它的意思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存在。

从这个原来的意义派生的其他含义后来:(一)世界神的创造者和监督者;(二)道德,政治和社会法律的起源;(三)性质。

因此,相应地,在至少三个意义上,我们理解的想法是天人合一。

一、“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第一种意义上,古代中国人相信“天”是产生和管理所有人的神,如果有人做了好事,就会得到奖赏他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

因为田不能亲自到世界上来治理人类,他派了他的代表--皇帝或国王所以在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被尊为“天堂之子”。

作为上帝派来的皇帝,他必须尽力执行天帝的指示,那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保持社会秩序,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旦他滥用权力做了违背人们意愿的事情,他就会受到上天的警告和惩罚。

如果他继续做错事,他将被他的人民推翻,他们的意志被认为是代表天堂的意志。

这一思想在儒家经典之一《经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天视民之眼,天听民之耳”和“民之所欲,天之所允”之说。

西汉著名哲学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也有表述。

他主张天人合一,相互沟通,相互反应。

这一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国的统治者、领导者和政府都必须倾听人民的声音。

正是由于这一观念,才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天作为神圣法则的起源在古代中国人的道德、政治、社会的基本规律中,都是从天而降的。

这些基本规律在汉语中被称为“道”,其本意是“路”、“路”或“道”。

因为这些基本的法律是从天上来的,所以被认为是神圣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遵守。

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一节 认识天体运动

高中物理粤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一节 认识天体运动

第一节认识天体运动学习目标:1.[物理观念]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

2.[物理观念]理解开普勒定律。

3.[科学思维]能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分析问题,理解公式r3T2=k中k的决定因素。

一、从地心说到日心说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以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为代表人物。

2.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二、开普勒定律定律内容公式或图示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公式:r3T2=k,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取决于太阳的质量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太阳系中所有行星的运动速率是不变的。

(×)(2)太阳系中轨道半径大的行星其运动周期也长。

(√)(3)行星绕太阳运动一周的时间内,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变化的。

(√)(4)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率是不变的。

(×)2.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第谷B[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是宣传日心说的代表人物。

]3.某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如图所示,F1和F2是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行星在A点的速率比在B点的大,则太阳位于()A.F2B.AC.F1D.BA[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在A 点的速率大,则A点是近日点。

]开普勒定律的解读和冬至日四天中哪天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大?提示:冬至日。

由题图可知,冬至日地球在近日点附近,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冬至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速度最大。

1.开普勒第一定律(1)认识:开普勒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尽管各行星的轨道大小不同,但它们的共同规律是所有行星都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则位于所有椭圆的一个公共焦点上,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椭圆轨道定律,如图所示。

中国古代天文、地学知识选讲(1)

中国古代天文、地学知识选讲(1)

二是关于天地间物质通道的神话。这种传说中的 天地通道主要是山,在《山海经》中就不止一处 记载,如: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 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山海经· 海外西 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 山,巫咸……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山海 经· 大荒西经》) 这里所谓“上下”、“升降”,皆指在天地之间 往返。能够如此往返天地之间的,自然不是等闲 之人,而是有“神通”的巫觋。巫咸其人,在早 期古籍中反复出现。


萌芽状态天文学特点: 由于无法充分了解自然 现象的本质,在古人心目中, 对自然力产生了崇敬和畏惧, 只好用幻想的神话来想象, 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 因而把具有迷信色彩的关于 天地起源、日月星辰、风云 雷电等神话故事混杂在幼稚 的天文学一起。 例子太多了,如盘古开 天地,雷公风婆等等。 萌芽状态的天文学的另 一特点是:有各国特色,地 区特色。
“七月流火”,
火指心宿(荧 惑、大火星)


“三垣”就是天上的3座城 堡,是把北极周围的星象 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 市垣三个区域。太微垣在 紫微垣西南方。太微是政 府的意思,太微垣中的星 星多以朝中官员和场所来 命名。 天市垣在紫微垣的东 南部。太微垣的东边,天 市垣是天上的都市,天市 垣中的星名均以与皇帝有 关的人员,名诸侯国的地 名以及某些货市的名称命 名。
中国古代天文、地学知识 选讲
中医文化研究室
潘朝曦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天文学的萌芽与起源
天文学发生发展大约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1、萌芽发生时期
原始人类在严酷的自然境遇之中, 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的艰苦斗争 时被迫对自然采取现实的态度, 认识到只有服从某些规律,才能 在实践中取得预想的效果,这样 在较长时间内逐渐积累一些经验。 如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果落, 什么时候鸟兽出没。逐渐掌握植 物的生长规律,动物的活动规律, 用来识别时节,指导生产活动。

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

各种图腾
图腾
吉祥图腾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
女性生殖崇拜
一、原始宗教
7.原始宗教的基本特征: •自发性; •广泛的参与性; •为人生的功利性目的。
二、正统宗教的产生
1.正统宗教是人为的宗教,它的产生以阶级和国 家的成熟为前提。殷商去古未远,其尊神重鬼的取 向仍保留着部分原始宗教的习气。 周人灭商,宣告以嫡庶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确 立。周代统治者将国家政治体制与宗法血缘关系以 及发端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天神崇拜巧妙地结 合起来,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文化模式的转换。
1.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8。
第二节
【本节要点】 本节要点】
儒学中的宗教色彩
一、孔子的天道观 1.孔子既对鬼神敬而远之,又敬畏天命,其 天道观呈现两重性特征,即重教化而轻鬼神, 既强调听天命,又主张尽人事,表明孔子天 道观中的神学色彩已经淡化,在理性主义与 宗教观念的二元对立中,理性主义占据主导 地位。
二、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4.宋代以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理学 的最大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归一”。 一些佛教学说经儒学化而被摄入理学的思想体系中。 如佛性论讲人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能成佛,理学讲心 性,主张去欲存理,成贤成圣;佛教讲“止观”、“定 慧”的宗教修持,理学讲“主敬”、“立诚”的伦理实 践;佛教以“空观”看世界,理学将其改造为人伦物理 的“实有”之道。宋明理学援佛入儒,既表明佛教的进 一步中国化,同时也表明三教合流已成为历史趋势。
2.具有宗教色彩和功能的儒学仍体现了世俗 性、普世性和人文性的鲜明特点。即不主张离 俗出家,注重现实,倡导有为;不虚幻地构造 彼岸世界,引导人们脱离现世而关注来世;没 有明确的宗教组织及其教徒,其主干力量是极 力走仕途以参政济世的儒生。儒学有神学化的 一面,更有人文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天理论第一节天理论在“北宋五子”中,程颢、程颐兄弟是最重要的人物。

这不仅是由于他们门下弟子众多,包括许多著名的理学家,从而使他们受到了比其他理学家更多的推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建构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他们提出的天理论更是理学定名的主要依据。

二程是同胞兄弟。

兄程颍(1032 —1085),字伯淳,号明道,人们亦称其为“大程”。

弟程颐(1033 —1107),字正叔,号伊川,又被人们称为“小程”。

二程兄弟是河南洛阳人,他们又长期在洛阳讲学,形成了一个学派群体,故而他们的学派又被称为洛学。

二程所创洛学的学术源流值得注意。

二程在年轻时曾师从理学开山祖周敦颐,这对他们立志于道学、追求髙远的人生境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据程颐为其兄程颢所作的《行状》,“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二程门人刘立之在《门人朋友叙述并序》中亦说,程颢“从汝南周茂叔问学,穷性命之理,宇·性会道,体道成德.出处孔孟,从容不勉”?。

此外,二程兄弟还与关学张载、象数学派邵雍等有密切的学术交往和学问切磋关系。

而且,二程在讲学并创立洛学学派之时, 门庭兴盛,出现了诸多有名的弟子,如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太临、尹焊等人。

特別是四传之后,洛学门下出现了朱熹这样的大儒,他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从而使得二程及其洛学的地位更加显赫。

二程兄弟在性格、生活态度及为学工夫方面均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大程平日性格温和、风趣,而小程的性格则显得严毅、谨愤。

在生活态度方面,大程追求“浑然与物同体”的人生境界,注重“定心”、“和乐”的修身工夫;而小程则“谨于礼四五十年”,更注重“持敬”、“格物”的修身工夫。

他们在性格、人生方面的差异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学术思想。

但是,二程兄弟又是他们共同的学派即洛学的创始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和师承关系,在价值信仰、理论系统以及为学方法等方面均十分接近。

北宋思想文化界的复兴儒学运动一直有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以形而上的终极存在来支撑起儒家价值体系、知识体系的大?。

这个方面正是先秦儒学原本缺乏、汉康儒学拓展不够的。

儒学思想要能真正复兴并且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就必须在这方面有新的开拓。

“北宋五子”能够崛起于儒林之中,成为道学的一代宗师,原因恰恰在于他们在重新阐发《周易》时对儒学思想体系中向来薄弱的形而上问题有了新的开拓,从而在信仰的层面上为儒学确立了这种终极存在的形上依据。

但是,“北宋五子”中各人的学术渊源、思维方式互不相同,尤其是各人的思想历程、学术风格互不一样,故而在为儒学建构形上信仰的问题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周敦颐、邵雍二人走的是《易》学中象数派的路数,加之他们又受到道家、道教宇宙论的影响,往往通过宇宙化生过程中的时间性的追溯,将形而上之道归结为宇宙的本始,因此,他们用以支撑儒家人文世界的终极存在就具有鲜明的时间意识。

周敦颐的“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五行一万物化生”就是一个鲜明的时间序列,邵雍的先天与后天、数的变化也是以时间的延展为依据的。

而张载和二程走的是《易》学中义理派的路数,加之他们在追溯宇宙本原时深受佛学的影响,故而他们更为关注形而上与形而下、太虚与万物、理与气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

在张载、二程那里,宇宙的终极存在不过是那变化的、有形的、感性的世界之中蕴藏着的恒定的、无形的、超越的本体存在。

张载是以一种被称为“太虚”的气作为这种形而上的本体存在的,这种“太虚”之气在确立“民胞物与”的最高人生境界方面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如何实现与儒学的人文法则的沟通上还存在一些学理上的困难,故而这种太虚论难以成为新儒学的理想形态。

二程兄弟的最重要功绩就是创立了天理论的学说。

程颍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可见, 他本人亦是将天理论的提出视为对理学的创造性贡献。

二程以“天理”作为新儒学的形而上存在和最髙信仰,在儒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新贡献。

应该说,“理”的范畴提出比较早,早在先秦,就有许多人提出了“理”的概念,如《韩非子·解老》中说:“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

”此一“理”字即万物法则的意思。

《荀子·乐论》云:“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这个“理”就包含了人文法则的含义。

北宋初年,许多学者如欧阳修、周敦颐、邵雍等人更是经常讲到“理”,亦是赋予了“理”以自然法则、人文法则的含义。

然而,只有二程才将“理”作为一个最髙的、具有终极意义的范畴,来建构理学思想体系。

周敦颐、邵雍、张载以“太极”、“太和”为宇宙本体,但是,这个作为宇宙本体的“太极”、“太和”和儒家伦理道德如何贯通为一呢?这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

应该说,二程的天理论在此方面有了十分重大的进展。

程颢说:“故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只有将“理”作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普遍法则,才能使宇宙本体与儒家伦理实现贯通,真正实现重建儒家人文信仰的使命。

一方面,“理”是一切自然存在物的内在法则与规律。

二程说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服牛乘马,皆因其性而为之,胡不乘牛而服马乎?理之所不可。

这是指天下万物均有各自的本质与法则。

另一方面,“理”又是指社会生活的规范,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规范。

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样,“理”就成了一个存在于自然、社会一切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法则。

更为重要的是,“理”不仅存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之中,而且支配、主宰着世界的秩序和变化,故而,“理”又成为一个普遍、永恒的主宰者。

就其主宰的绝对性而言,它又可以称为“天”。

二程说,天者理也。

神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在孔子、董仲舒那里,作为绝对主宰的“天”和作为终极价值的“道”是有区别的,故而存在“天”与“道”分裂的可能性。

只有到了宋代,由于二程将“天”与“理”完全统一起来,才实现了“天”与“道”的贯通,从而构造了一个新儒学的宇宙本体与形而上信仰。

二程说道: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阴阳,气也。

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在二程这里,天理成为贯通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最高主宰和形上存在,这一点正是二程对理学奠基的一个最重要贡献,故而可以说,“天理论”完成了“天”与“道”统一以重建儒家人文信仰的基本使命。

尤有特点的是,二程并不借助于一个时间历程的宇宙生成论来论证先验本体,而是强调“理”与“气”或“道”与“器”、“体”与“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只有空间上的“显”与“微”、“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所以,二程认定“道”与“器”、“理”与“气”是不可分割的。

程颢说: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

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

气外无神,神外无气。

或者谓清者神,则浊者非神乎?他否定了将“道”与“物”分离的观点,认为不存在脱离气物的纯粹的形而上之道。

程颐对这一思想作了更为精要的表述,他说:致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谓善学者,以其能通于此而已。

④他用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事理一致”、“微显一源”等说法来表述形而上的道、理与形而下之物、气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一切有形有象的气物均可为人所感知,故而是“显”,而无形无象的理、道不能为人所感知,故而是“微”,但两者一体,一源而无间。

这确是对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空间存在关系的一种十分精切的表达。

二程关于形而上之“理”与形而下之“物”一体而无间的思想确认了那些作为无形无迹的本体存在的天、神、道、理的普遍存在,从而也导致了一种具有泛神论特色的形上信仰和本体论证。

程颐将“理”看作是具有和“天”、“帝”一样的主宰作用的最高存在。

他说:帝者,气之主也。

所谓天者,理而也。

只如视、听、动、作,一切是天。

他认为,“帝”、“天”、“理”主宰着天下一切具体的、有形的事物,包括人的视听动作和活动。

他还认为就是变幻莫测的鬼神,也同样受制于“理”、“天”的主宰和支配。

他说:“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

鬼神既然是“造化之迹”,那么就是形而下的存在,是气的聚散变化,而形而下的气物同样受形而上之理的主宰。

他进一步提出,人与鬼神之间感应、沟通的祭祀活动同样受制于“天理”、“天道”。

他说:“聚为精气,散为游魂。

聚则为物,散则为变。

观聚散,则见'鬼神之情状’。

万物始终,聚散而已。

鬼神,造化之功也。

以幽明之故,死生之理,鬼神之情状观之,则可以见'天地之道’。

”?可见,由于鬼神无非是气之聚散,其变化规律也遵循形上之理,故而人的祭祀活动所遵循的“理”是人与鬼神之间感应、沟通的依据。

二程说,卜筮之能应,祭祀之能享,亦只是一个理。

”?“鬼神之理在彼,我以此理向之,故享也。

不容有二三,只是一理也。

”?天理存在于“天”、“人”、“鬼神”各界,这就确认了天理的普遍性。

这样一种具有泛神论特色的形上信仰和本体理论是二程的天理论思想的一大特色。

程颐还用“理一分殊”的新观点来阐明“天理”在宇宙间的统一性问题。

二程强调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乃至鬼神变化都依据一个统一的天理。

但是,天地之间的事物是各有重要区别的,君臣父子因尊卑长幼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万亊万物各有其不同的道理,程颐主张人们要在这“物有万殊、事有万变”中发现这个统一万有的“一理”。

他说: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

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

这个“理一”虽在各具体事物上表现不同,但是各具体之理均是这一本体之理的表现。

作为形上本体的理是统一的:“正其理则万事一,一以贯之也。

”二程通过上述的学说论证,确立了一种新的形上学说,就是以“天理”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以解决天人不一、体用分裂而导致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问题。

他们所创立的天理论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