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后感

金匮要略读后感《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撰,被誉为“医学圣典”,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这部书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对这部医学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医学知识所震撼。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包括疾病的分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他的医学理论融会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其次,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强调的治疗原则所感动。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提出了“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重要治疗原则,强调了治疗应该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为核心,注重辨证施治,因病施治,因人施治。
这些治疗原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治疗原则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医治疗原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被《金匮要略》中所包含的丰富临床经验所启发。
在这部书中,张仲景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这些临床经验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的发展水平,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临床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临床经验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部医学经典,它不仅对中医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医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医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医学经典,从中受益,为中医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一、条文分析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里急——就是肚子里拘急疼痛。
寒性收引。
悸——血管的跳动,营养不够。
心下悸、就是心跳。
衄——出血。
仲景一般指鼻出血。
阴虚而阳亢。
阳不足固摄无力而衄。
手足烦热——手足心是阴的部位,阴不足而阳亢盛。
主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阳气不足)。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血亏虚)。
病机:阳气不足,阴血亏虚。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二、方药分析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三、与桂枝汤的区别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四、增减变化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一)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0一)痰饮欬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病人本虚,爬二楼三楼就受不了。
如果得了小青龙汤证发汗发得太过了,病人本来就是虚弱的,得了小青龙汤证,结果开了小青龙汤,发汗太过,这个人就会更虚。
我们一发汗的时候,是把肠胃里的津液发出去。
当吃了青龙汤以后,肠胃的津液发到皮肤表面上,病人得汗了。
如果身体强壮的人,发了汗以后,津液会自己回头。
本虚的人,服了青龙汤,不管是大青龙还是小青龙,发了汗,津液不够了,造成了里面虚掉了,寸脉沉,表示病入里,尺脉微。
肠胃是血之源,本虚的人,发表以后,尺脉变小,手脚冰冷,这时心脏的力量不够了。
我们心脏不停的搏动产生的热,中医定义为火。
当心脏力量不够的时候,手脚就会冰冷。
这个时候,我们人的宗气在丹田。
这时,如果发汗的时候,阴发掉,津液散掉,阳就没有办法把阳固涩在小肠,胃和小肠的热就往上冲,就会出现这种气从小腹入下冲一直冲到胸咽。
手足麻痹,心和小肠是相通的,小肠是管脚的循环,心是管手的循环。
当津液被发掉,不够了以后,阴不能固守阳,阳就会往上走,一直去冲到脸上去,看起来,面色发红,就像喝酒喝醉了一样。
这时,阳就没有办法去照顾到手脚的循环,所以,手脚会出现麻痹的现象。
阳上到头面后,会回来,如果阳不回来的话,人就走掉了。
阳回来下流阴股,这个时候,由于津液被发散掉了,所以会有小便难。
有时还会觉得头上象是戴了一个帽子一样,这时候,就要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来治疗。
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茯苓各四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里的五味子就是能够降这个冲逆,五味子这个药很好用,味是酸的,酸主收敛,同时,桂枝能够行阳。
炙甘草能把丢失的津液补回来。
茯苓在本草里面说是利尿的,但是,茯苓色白入肺。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七五)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七五)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
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如果上焦太热是肺中风。
热咳太久,这个热一直没有被治好,肺脏就会萎缩,因为肺里面津液没了,就会肺痿。
这就是我们前面学的麦门冬汤证。
“热在中焦者,则为坚”,这个就是说中焦太热,中焦指的就是肠胃的地方,肠胃里的津液枯竭,所以,就会造成大便变硬。
“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下焦指的是输尿管、子宫、膀胱等就是属于下焦。
如果下焦太热,中医讲的热就是西医讲的发炎。
热太过血管会破裂,血液离经叛道而走,结果病人小便带血。
有时“淋秘不通”,就是可能血结在膀胱,或者是下焦太热使得尿液过浓,于是很多结晶的东西就待在里面就会造成膀胱结石,很多原因都会造成小便不通。
中医的观念,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常态,正常人的上焦,中焦,下焦,阴阳都是平衡的,互相制衡的。
如果肺的津液正常,把心脏的火控制得很好,就好象汽车引擎,水箱里面的水很够,心脏里面的血就好象引擎里面的机油也很足,这个时候,水箱里的水就可以把引擎里的机油保持在衡温的状态,车子就能正常加速的跑。
如果是热在上焦,肠胃的津液干了,心脏的火比较大,这样当然就不正常了。
正常就是肺的津液要够,才能够正常把心脏控制在一个衡温状态。
中焦也是一样,胃里面的胃热也是一样的,不能太过。
下焦也是一样,小肠的外面是大肠,大肠里面有水,大肠的后面是肾脏,肾脏也是水,这样就可以把小肠的火控制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阴阳是调和的,这样就不会过热,也不会过冷。
如果是过热,就有可能是发炎,津液不够了,小便当然就排不出来了,或者是小便代血。
“大肠有寒者,多骛溏”,大肠过寒的话大便就会溏泻,有的还控制不住,一边走路一边会有溏泻出来,这就是大肠太冷,控制不住溏稀的大便。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八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历节症状(二)、趺阳脉浮而滑、汗自出【原文】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趺阳脉浮而滑”的“趺阳脉”就是指的足背动脉,摸上去是浮滑的。
“滑则谷气实”也就是水谷之气是旺盛的,也就是说,人体的脾胃功能还是很强的。
“浮则汗自出”这说明还是一个实证,热症,可能就出现出汗。
这个是在历节篇提到的,这又是一种类型,上一节是沉而弱的,这是一个趺阳脉浮而滑的历节,这有三部九侯讲的,这是其中之一,就是足背的趺阳脉,这种诊断方法,在古代用,其实,我们现在也在用,主要就是看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减弱,实际上,对其他病的诊断也是有意义的。
只是现在足背动脉诊断不方便,再一个大家习惯用寸口脉了,就很少用了。
【要点延伸】“趺阳脉浮而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也就是告诉我们历节病的患者胃气充实,饮食良好。
这是指的一类人,也不是所有历节都是这样,结合下条看,更有现实意义。
(三)、少阴脉浮而弱、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原文】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这实际上是两类,“少阴脉浮而弱”,少阴脉指的是什么?我们人体有足少阴和手少阴,我们觉得应该是手少阴,如果是足少阴的话肯定要加一个足字的。
张仲景在写寸口脉的时候,是不加手字,但是趺阳脉,他是加了趺字的,这个趺字指的就是脚背。
所以,我们推测还是手少阴,手少阴脉是在寸口脉的对侧,也就是尺侧。
有时候,我们摸寸脉没有,一定要摸一摸少阴脉,寸口脉不通,但是手又没事,一定是从其他地方过来了,也就是少阴脉可能还行。
另外,怀孕以后是摸少阴脉,原来很弱,脉搏动大了,等到摸到脉强了,知道血流量多了,心搏强了,所以,说少阴摸到了,就说怀孕了,还有就是中指的两边能摸到脉的搏动,那就更证明是怀孕了。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是指手少阴心经腕横纹下的地方,也就是寸口脉的对侧能摸到脉,浮而且弱,弱的话就提示血不足,浮的话提示有风。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

金匮要略读后感500字
摘要:
1.引言:介绍《金匮要略》的背景和作者
2.内容概述:概括《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读后感:阐述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4.结论:强调《金匮要略》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正文:
【引言】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医学经典,作者为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诊疗经验总结。
书中所记载的诸多医方和治疗方法,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概述】
《金匮要略》共分八卷,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多方面的疾病诊治。
书中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实证、实效,倡导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观念。
书中所载医方经过千年的临床实践,仍具有较高的疗效,为中医学的重要遗产。
【读后感】
阅读《金匮要略》,深感张仲景医圣的博学多才和精湛医术。
书中所阐述的医学道理,使我明白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金匮要略》中的人文关怀和
医学伦理,也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医学家们的高尚品质。
【结论】
总之,《金匮要略》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中所记载的丰富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作为一名中医学子,我们应该深入学习《金匮要略》,汲取其中的智慧,为传承和发展中医学贡献力量。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67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67 妇科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情志病与肝郁 既然讲到了肝郁的问题,我想借此机会先说说肝郁的问题,然后在讲脏躁。 在有关《金匮》论述情志病方面,我们已经学过的, 前面开始讲到 & 百合病, 然后就是 & 虚劳, & 虚烦不眠, & 奔豚气, 后来我们又涉及到 & 邪哭、 & 癫狂、 & 惊悸, 今天又要讲到 & 梅核气、 & 脏躁, 这都是属于一类因郁而致病,就是情志郁结而来的,单纯性的情志之病。我现在说的是《金匮》有关情志方面,因郁而致病。 其它还有,你比方说因病而致郁,狐惑病,以蚀烂为主症,伴有神志恍惚不定证,有默默,也有欲眠目不得闭,等等,那是因病致郁,因为它是肝经病变,蚀于上,注于下,那个情志病变是因病而致郁的。黄疸病,它里面包括我还讲了兼症的话,宜柴胡汤,那都是因病而致郁,有情志方面的改变。 关于情志所伤,单纯的情志所伤就是我前面总结的,请大家自己把有关疾病,你再归纳一下,张仲景对情志病提出了哪些病因病机,提出了哪些治法,有哪些代表方剂,我觉得作为本科生,学完《金匮》以后,对仲景学术思想,在《金匮要略》里面的体现,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把它勾画出来。 但是,我现在要说的就是情志所伤,反复或者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果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它就会导致气机的失常,我想,就是在我讲癫狂的那个条文的时候,我曾经按照《内经》思想,给大家归纳概括,说人的精神魂魄统于心,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君之官,所以一切精神活动,应该归属于心主神明。 但是,肝主疏泄的问题不容忽视,我觉得在目前临床上,好像肝郁证表现得比较多,或者说症状比较明显,我刚才已经说过了,作为妇女的月经病里面,包括其它一系列的疾病,都要伴有一系列的,精神情志方面的改变。 请大家注意! 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了,怎么办? 张仲景第一篇第1条,就强调了肝的问题,体阴用阳的问题。 & 肝实怎么办?肝实,要疏肝也要顾脾。 & 肝虚怎么办?这更是妇科病里面常遇到的问题,要怎么样呀?酸甘焦苦并用,调补助益法。 现在我想说: 1、就是肝郁证的治则,张仲景根据肝的生理特性,和肝郁证的病理特点,我觉得,在立法上他有四法,疏、散、清、补这样的四个基本原则,不一定合适,但是,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仲景对肝病的基本治法吧。 (1)疏肝解郁健脾是主要方面 我觉得,在《伤寒论》里面,疏肝理气法,首先主方是张仲景提出来的 & 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再就是 & 小柴胡汤(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关于 & 大柴胡汤的变方,那他也是有理有据的,我只有学会了他的那种圆机活法,你才能体会他柴胡汤、柴胡剂的,用意是何在。 (2)就是疏肝活络法 用旋覆花汤,我们讲的肝着病用旋覆花汤(旋复花、葱、新绛),要不叶天士怎么那么发挥呢?那个我们也要学,他为什么要加活血化瘀药,为什么引申得那么深,疏肝活络法,包括直达胸胁肝络所布的地方。 (3)关于清肝解郁法, 我想了半天,到底什么方能符合清肝解郁法呢? 我觉得,对待黄疸病,他能够理解到病机是“瘀热以行”,我觉得 & 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三药的组成,具备了清肝解郁的作用, & 栀子大黄汤(茵陈、栀子、大黄、豆豉、枳实)也存在着这样的作用,清心除烦解郁。 那么后世发展的 & 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特别是丹栀逍遥散,我觉得对于妇女月经先期,血量大而且颜色鲜红,特别是青春期的女孩子,月经量多,而且周期总在提前,甚至一月再现,咱们这篇条文里面有一月再现,(血瘀者用土瓜根散),我觉得,就是丹栀逍遥散,或者丹岑逍遥散,都是非常好用的方子,一定要进行随症加减。 (4)补法, 我想说的就是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是一种补益肝气的作用,因此,我在讲吴茱萸汤的时候说,肝寒就是肝阳虚、肝气虚,应该是补益肝气法,用吴茱萸汤。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2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小结下面我把已经讲过的部分归纳一下。
这一条,我讲了预防医学与病因,这个第1条,我若加小标题来说明的话,它就应说阐述了一个“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问题。
第1条,我概括的话是八个字“已病防传、虚实异治”是讲的治疗原则。
* 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
尤在泾,清代的尤怡,在他的注解里面说,如果从脏病的方面或角度来说,必须是“邪气实则传”,如果从脏气来说,只有“虚则受传”而“实则不受”。
又比如说,《心典》所说的传变条件“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
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这个地方他说,肝和脾之间的关系,这是讲的肝实证。
对于肝来说,肝实证,只有肝邪之邪气盛,它才能传到脾去。
脾能不能受邪,“虚则受之,实则不受”,所以作为脾脏,必须是在脾脏气虚的情况下才能受邪。
而肝只有邪气盛它才能够传,即,“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这是肝传脾的传变条件。
* 一个是从脏邪的角度上说,从肝而言邪气盛则传,虚则不传。
* 一个是从脏器的本身来看,从脾而言脾实则不受,虚则受之。
因此,“当先实其脾气”那就是,泻肝实脾,但当脾气旺盛的时候,又可以“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但是我们认为临床上肝病是一定要传脾的,因此泻肝的同时一定要顾脾,这是针对临床应用上,一定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当先实其脾”。
《讲义》上提到了逍遥散,逍遥散的方实际上是从张仲景的四逆散的祖方化裁而来的,逍遥散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按照原意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中医基础》讲了五六个方面,当然在助脾胃消化和疏泄脾胃气机升降,这两个功能是它的主要方面。
这个逍遥散它针对的实际上是疏泄不及。
疏泄不及,脾胃运化功能才下降,因此要调和肝脾。
在逍遥散这个方里,它是用* 白术、炙甘草,来健脾、顾护脾气的。
* 茯苓补利兼有之品,即补又利,对于实脾有作用。
* 泻肝的药物有,柴胡、薄荷。
这个逍遥散的配伍符合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治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
《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
《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这些方剂主要是一些中药的组合,通过这些组合可以有效地治疗一些疾病。
例如,“小半夏汤”可以治疗呕吐,“五苓散”可以治疗水肿等等。
这些方剂的组方都很简单,但是其治疗效果却非常好。
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智慧和奥妙。
除了方剂之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病例。
这些病例都是张仲景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真实的病例,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肺痈”这一章中,张仲景详细地描述了一位肺痈患者的治疗过程,包括如何诊断、如何用药等等。
这些病例不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和疑惑。
例如,有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并不是非常明确,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名词和概念比较难以理解,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解释。
但是,这些难点并没有阻止我深入阅读和理解这本书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逐渐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匮要略》这本书的精髓和内涵。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和启发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的
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中医的不断学习和探索精神,将中医智慧应用于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践中去。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3
《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分为伤寒、杂病、虚劳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本书介绍了四季时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春三月养肝,夏三月养心,秋三月养肺,冬三月养肾。
四季时令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四季特点调理身体,可保持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4
《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以病名为纲,系统地介绍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诊断及治疗原则,并详细地介绍了药物学和方剂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治病原理。
中医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恢复平衡。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如麻杏苡甘汤、小蓟饮子、麻黄加术汤等。
这些方剂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麻杏苡甘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小蓟饮子则主要用于治疗血淋、尿血等症,而麻黄加术汤则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流涕等症。
这些方
剂的组方都非常简单,但效果却非常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简、验、效”特点。
除了方剂之外,《金匮要略》还介绍了许多中药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书中提到:“凡药皆有毒,用量需谨慎”,告诫人们在服用中药时要注意用量,不能过量使用。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药的炮制方法、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这些细节对于保证中药的功效至关重要。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方式也越来越不健康,这使得各种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而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我建议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学习中医,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医学经典,它的内容丰富、实用,对于中医的学习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5
《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该书的作者是张仲景,成书于东汉时期,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著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的疾病。
书中强调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治愈的关键,因此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身体、
平衡阴阳,而不是简单地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可以标本兼治,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来说尤其适用。
本书中有很多实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治疗热入心包证的清心开窍法、治疗胸痹心痛证的通阳散结法等。
这些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现代医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除了治疗疾病的方法外,本书还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是疾病治愈的关键,因此治疗时应注重调理身体、平衡阴阳。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副作用小,而且可以标本兼治,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来说尤其适用。
总之,《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中医经典著作,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在现代医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博大精深,也更加认同中医注重调理身体、平衡阴阳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