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精选5篇)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医学书籍之一。

这本书是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一部以治疗杂病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分为五脏病、中风历节、风痹痿蹶、脚气、消渴、以及胸部病等十六篇,每一篇都有详细的症状描述和治疗方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一些论点和案例。

例如,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强调了“虚劳虚症”的治疗方法,认为应该以补虚益气为主,而不是采用攻伐之剂。

这个观点与我所学到的知识非常契合,也让我对中医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书中的一些案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位男子因为气滞血瘀而导致手臂疼痛的病例,治疗方法是通过针灸和药物进行治疗。

这个案例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医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医学书籍。

它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中医的学习者和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篇2《金匮要略》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医学的宝典。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医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方剂和病例,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而疾病的发生则是因为这种协调被破坏了。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具有很高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较少,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其中的一些方剂。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中医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摘抄:1.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 -- 《道德经》2. "医者,父母之仁术也。

" -- 《黄帝内经》3. "不能面授孩童,何以教之?" -- 《临证指南医案集锦》4. "病从口入,治从口出。

" --《伤寒论》5. "医学须精耳目口鼻,志问辩治端正." --刘完素《湖湘纪程》感悟:中医作为我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身体与心灵的关系。

经过阅读中医经典及医案集,我收获了以下感悟:1. 中医强调以德医人,医者应具备慈悲之心和道德修养,将医学视为关怀病人的仁术,而非仅关注疾病治疗。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医学实践中,医者应该尽力关爱病人,并始终承担起责任为其健康负责。

2. 学习中医不仅仅是研读书籍,还需要实践和传承。

中医强调师徒传承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而应通过亲身体验和寻求良师指导来深化对中医的理解。

3. 中医注重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提醒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预防疾病发生。

同时,对于治疗也强调个性化、综合性的方法,这启发了我要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人体健康,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4. 中医治疗强调调理身心,重视形神一体的观念。

这引发了我对身体健康与内心平静的关联性的思考,意识到情绪、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

通过研读中医书籍及医案集,我对中医的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医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念,通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揭示了人体与自然、身心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悟道思考。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为身心健康和人类福祉贡献一份力量。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一、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的智慧与经验。

通过研读中医经典,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理论,提升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医文化。

以下是我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读书笔记。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治病等诸多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同时,黄帝内经强调整体观念,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注重患者个体差异和全面调理。

三、伤寒论
《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掌握了六经辨证的方法,学会了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
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仲景先师对方剂的精妙运用,对临床实践有很大启发。

四、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仲景学派的又一力作,对内科杂病的诊治有详细论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强调辨证论治,让我在临床实践中更加关注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提高了治疗效果。

五、总结与感悟
通过研读中医经典,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和临床实践的智慧。

中医经典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者。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运用中医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中医的智慧。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

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

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

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

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

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

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

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

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

左边为肝,主血。

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

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

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

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养生心得《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集战国以前医学的大成之作。

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而它们都根植于《黄帝内经》。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20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大多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告诉了人们生活劳作应遵从的规矩,这些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瑰宝。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

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我们作为中医医生重新精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生活有一定规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9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

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

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

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精选5篇)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1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东恒,他是一位著名的中医专家,也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之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养生防病等方面。

其中,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的生克制化。

藏象则是中医的独特概念,它指的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和气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则是指人体内的精气血津液,它们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病因病机则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分析,它强调了疾病的起因和演变过程。

养生防病则是中医的预防和治疗原则,它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中医强调了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性,它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而不是简单地治疗疾病。

同时,中医也强调了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它认为预防和治疗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通过预防和治疗才能真正地保持身体健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为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篇2《中医基础理论》读书笔记《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显才、李经纬、邓铁涛、欧明主编的教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对人体构造和功能的理解,以及中医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读书笔记中医经典读书笔记【篇一: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中医四大经典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

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

还有学者认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著。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

可见。

《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

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

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

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

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

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

其次,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的的学习: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

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

”,“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

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

着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

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

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

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

《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篇二: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13)】中医经典学习心得《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学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总结。

这学期能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我非常高兴,因为学习中医离不开经典,经典是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而《内经》是学习中医的的必读之作。

《内经》可称为源泉,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中医的《内经》是产生各种思想的来源,每个人读经典,读出不同学派,不同心得。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此阐述了养生之道,在于调和人体阴阳,遵循养生的方法和技术,有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劳逸适度,才会形神俱调,尽享自然寿命。

我们要与大自然亲近,遵循自然规律,时时想到天人合一。

我们作为现代人,要注重自我养生及养生知识的推广。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的精气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一生。

五七时阳明脉衰,此时女性的胃气并不衰败,为到五七时女性的气血减少,不能濡养颜面,故面始焦。

现代的美容养颜不可违背规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是谓真寒假热;热极生寒,是谓真热假寒。

寒气生浊,本在下,却上逆上焦,阻滞气机,致气机不通,故(月真)胀。

热气生清,本在上,却下陷下焦,下焦气机失常,故飧泄。

故上焦之病不可忽视下焦,下焦之病莫忘上焦。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阴阳的变化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清代医家黄元御很重视阴阳,它认为一切皆在阴阳中。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为阴也,“重阴必阳”,故春必温病;风为阳也,“重阳必阴”,夏生飧泄;暑为阳也,“重阳必阴”,故秋必痎疟;湿为阴也,“重阴必阳”,故冬生咳嗽。

此为圆运动的伏邪变化。

《伤寒论》《伤寒论》最重要的是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是临床上辩证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中,认识到了许多,如桂枝汤中的甘草,黄连阿胶汤中的鸡子黄等,学习伤寒更重要的是认识六经辩证的本证及传变、兼证、变证。

“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感疾病多为脉浮,太阳经循行于头项,故项强,恶寒则为卫气较弱,不能温煦机体。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中风,由于汗孔而入肌肤腠理如矢之中靶,名曰中风,人体发热由于正邪斗争剧烈,恶风则因为风邪入里与正气相争,风邪盛于正气故恶风,属于阳,属于阴者,其性和缓;属于阴,属于冷者,其性紧急。

风者阳邪也,其性温,故脉缓。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方中桂枝实表阳,调荣卫也,荣气偏郁,运动不圆,中气必虚。

故用炙草以补中气,生姜大枣助胃气,补胃液,以调荣卫也。

芍药敛荣气之疏泄者,降胆经也。

桂枝汤中用生姜、大枣、甘草补中调气,重视中焦脾胃的功能。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恢复是驱邪的重要武器。

我选择了《内经》、《伤寒》作了一些注释,写了一点看法,还有许多,但因时间的关系,到此为止。

【篇三:中医经典选读学习心得(7)】《中医经典选读》读后感因为喜欢中医,所以高中毕业的时候报考的是中医学院的中医专业。

但因为当时的成绩不佳,上的是三年制的中医专科学校。

记得刚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中医的“四大经典”。

当时还疼纳闷,后来才知道“四大经典”是每个中医人必读的经典。

专升本考试结束后,我有幸进入本科学院继续深造。

开学后,学校开了一门以前没开过的新课,叫《中医经典选读》,到现在我才真正的接触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上把《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温病学说”统称为“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倦,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

《内经》是集众多的医学家理论和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是医学成就的整理和总结。

该书全面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深刻讨论当时哲学领域中的气的概念、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的重大命题。

阐明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养生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康复等问题,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的基石。

《内经》建立了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以指导维护健康,养生防病,以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构建了藏象经络理论,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功能系统;创立了经络理论及其对机体的网络调节作用,并以精、气、血、津液、神的作用维系和调节着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机能,从而奠定了藏象经络理论的基础;在疾病的防治上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